【提高小学教育惩罚有效性的策略探究4100字(论文)】_第1页
【提高小学教育惩罚有效性的策略探究4100字(论文)】_第2页
【提高小学教育惩罚有效性的策略探究4100字(论文)】_第3页
【提高小学教育惩罚有效性的策略探究4100字(论文)】_第4页
【提高小学教育惩罚有效性的策略探究41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引言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处罚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教育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意味着处罚行为最初得到上级法律(教育)的认可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规),用于规范教育处罚行为。希望通过相关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清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对教育处罚的困惑,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在实施教育处罚时提供更合理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情感的培养学生人数。二、教育惩罚与体罚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教育惩罚的性质不同。在合理范围内适度使用教育惩罚是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的,教育惩罚的实施前提是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认知。而体罚和变相体罚违反了法律和道德中尊重个体人格尊严的原则,严重情况下会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活动中是被禁止的。其次,教育惩罚的后果不同。教育者采用教育惩罚手段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主要目的是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塑造三观端正、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体罚除了伤害学生的身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之外,对于学生行为的纠正毫无益处,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不良行为的产生。三、小学教师在教育惩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我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在教育惩罚的过程中的问题可大致分为教师无教育惩罚行为和教育惩罚手段不恰当两大类。具体如下:教师无教育惩罚行为1.有错不想罚面对课堂上学生的吵闹、睡觉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有些教师仅仅只采取口头提醒的方式,如果口头提醒没有效果,部分教师并没有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纠正学生的行为,而是选择消极对待,任由学生继续违反纪律。在处理课堂违纪行为时,教师的冷处理和不作为不仅无法发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而且不利于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和未来的发展。2.有错不敢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惩罚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和实践意义,作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手段,惩罚具有不可替代性。”就此而言,"教师不敢惩罚"是不正常的教育现象[4]。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内心具有一种使命感,面对误入歧途和行为不当的学生,自然而然的想要去纠正和引导他们。然而,在社会全面禁止变相体罚的大环境下,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教师纵使想要进行教育惩罚也感到束手束脚,教育惩罚手段不恰当教育惩罚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违反班规班纪的学生常用的教育惩罚方式有:罚款、打手心、批评教育、罚跑步、写检讨等等,如果这些教育惩罚方式的运用不恰当,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可逆转、难以弥补的伤害。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老师的夸奖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相反,老师的批评也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格的塑造等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过度的教育惩罚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四、教师在教育惩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教师缺乏对教育惩罚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教育惩罚的程度和方式,很多教师混淆教育惩罚与体罚会导致教师在教育中滥用惩罚,甚至是体罚学生。教育惩罚是教育方式的一种,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可以在学生犯错后,对其进行处罚,从而矫正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在学生犯错前给予警示,起到预防学生犯错的作用,教育惩罚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的遵守行为规范。而体罚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不尊重学生,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将导致学生人格的不健全,是教育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教师不正确的使用惩罚只会使教育工作受到损失。教师对学生心理状况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许多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三重压力,因此心理状况不太稳定,此时的学生犯点错误再被教师惩罚,心理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学生心理便会无法承受。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脆弱,一些细小的变化,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惩罚使用不当,就容易出现问题。教师缺乏有效的教育惩罚技巧在选择教育惩罚的方式和手段时,大部分教师会依据学生性格的顽劣程度和学生行为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惩罚方式;还有部分教师以学生畏惧的程度为判断依据,这类教师认为必须使学生感到畏惧,才能产生教育惩罚的效果,因此在选择教育惩罚的手段时,这类教师常常会剑走偏锋,出现过激教育惩罚的现象。想要依靠威严管理学生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标准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发展。五、提高小学教育惩罚有效性的策略(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惩罚意识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知和理解影响着教育惩罚的实施和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惩罚观。首先,教育惩罚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育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好的习惯。教育惩罚的对象是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其次,教师要明白鼓励教育和教育惩罚不是两个相反和矛盾的思想,而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世界上不存在只有批评和惩罚没有鼓励和欣赏的教育,也不存在只有鼓励没有批评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正面教育为主、教育惩罚为辅的原则,特别是在小学,该阶段学生的年龄偏低,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以多鼓励、多引导学生为主。但是,如果学生的违纪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且学生不听从劝诫,那么有必要根据其情况给予适当的教育惩罚。最后,教育惩罚是教师的权利和教师的义务。在学生的行为需要实施教育惩罚时,教师不应因个人问题拒绝实施教育处罚,但不应过度使用教育处罚,造成学生的身心创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教育惩罚实施不当的危害,把握好教育惩罚实施的“度”。(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学生有效的接受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能为其顺利地接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人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使学生可以拥有承受挫折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拥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在面对教师的惩罚时,可以以正面的心态去理解,减少教育惩罚问题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尊重学生,学生是独立个体,具有独立的意识。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然后以平等的方式相互沟通,倾听学生的内心思想,而不是站在权威的高度上训斥学生。第二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这也是教师的义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寓情于教,真心关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在对违纪学生实施教育惩罚时,要以关爱学生、教育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教师实施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成长。(三)提高教师的教育惩罚技巧教育惩罚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都受到实施方式的影响,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时教师应该采取相对应的教育惩罚方法,做到对症下药。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着详细的了解,在运用教育惩罚上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因此,提高实施教育惩罚的技巧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要做好教育惩罚前教育和教育惩罚后安抚的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提前制定“君子协议”,在双方认同的前提下共同商讨出违纪行为发生时所要执行的教育惩罚,并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出未来可能出现的违纪行为的多种可能性,让学生明白违纪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惩罚之后,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如果出现学生难以接受的情况,要及时安抚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反复违反同一个纪律,教师要深刻了解背后的原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耐心引导他们改正不良行为。教育惩罚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蒙田曾说:“在开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为了荣誉和锻炼的心灵时,我反对一切粗暴的行为”[7]。同样,粗鲁的教育惩罚有能力摧毁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惩罚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忽视学生人格尊严的教育惩罚,是不合理的教育惩罚。执行不合理的教育惩罚会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日渐生疏,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学生健康的成长。教育惩罚是具有时限的。当学生的纪律行为得到纠正,教育处罚达到预期效果后,应及时撤销对学生的教育处罚,不能因为一次犯错就否定学生,若长期使学生受到教育惩罚,就会导致过犹不及,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总结惩罚教育,以尊重儿童为前提,遵循适度和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儿童的爱护、理解和尊重。要合理科学的运用惩罚教育,教育才会更加积极有效。社会、学校、家长要与教师积极配合,教师需要自身积极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走出使用惩罚教育的尴尬境地,力求发挥惩罚教育的最好效果。当然,我们不能将“惩罚”一贯地施加于孩子身上,还要坚持对儿童进行赏识教育。参考文献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76~1535.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35.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50.单中惠,杨汉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473-474.张怡晴,郑灏.浅谈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J].时代教育,2015(2):262-262.王国全.探析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现存问题[J].考试周刊,2016(18):182-182.房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