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_第1页
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_第2页
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_第3页
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_第4页
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一个分隔年轻的和年老的地层的界面,,穿过此面水深明显增加。这种水深伴随着少量海底侵蚀或无沉积,但不伴有由河流回春或相的的朝盆地迁移引起的陆上侵蚀作用,包括异常陆上暴露,有一小的沉积间断。与海泛面有关的海底侵蚀界是变化的,其变化范围大致从几米到十几米,通常是几米,海泛面在滨海平原和陆架上有一个对应面( VanWagoner等人,1987,1988,1990)。初次海泛面:是I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高水位体系域[HST]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高位期的沉积。在海进体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缓慢,在其上升到最高水位这段时期内沉积的HST,以加积小层序为特色,为早期HST;此后,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此阶段形成的HST则以进积小层序为主,为晚期HST。HST内的小层序在向陆方向可上超在层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向则下超在海进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之上。海进(海侵)体系域[TST]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SMST。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不同类型的层序中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2类层序中的TST更为发育。特

点:(1)在发育l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谷内,而且,LST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沉积。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2)在发育2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2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泛。进积小(准、副)层序组:向盆地远处沉积的、连续的年轻小层序组,总体上,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形成速率(VanWagoner等人,1990)加积小层序组:一组相互叠置的连续的组无明显侧向迁移的年轻的小层序组,总体上可容空间形成的速度近似于沉积速度(VanWagoner,1990)。退积小层序组:以台阶状后退叠置的型式向陆地方向沉积的一套连续的年轻小层序。总体上,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形成的速率(VanWagoner等人,1990)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

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几个重要认识(1) 构造运动控制辽河坳陷地层发育程度及分布范围。(2) 构造演化的阶段性、节奏性是导致古近系呈多旋回叠置的根本因素。(3) 地层分布、岩相特征在纵、横向变化迅速,不稳定性特点十分突出。(4) 发育若干个与渤海湾盆地不整合面一致的区域不整合面,分别为:Ng/E3d1、E3d3/E3S1上、E3S2/E2S3上、E2S4/E1f、以及E1f/Mz等。-新近、古近系(Ng/E3d1)不整合面N1g底部与E3d1顶部之间不整合面是全盆地最清晰的界面,相当地震T2反射界面,具强反射连续平行特点;该不整合面与上、下层呈角度削截接触关系,在西部凹陷西斜坡更为明显,东营组上部剥蚀严重,馆陶组直接与东二段或东三段接触。综合分析认为,馆陶组底部(N1g)发育的四组、累积厚约数百米砾岩(燧石)层为冰川(间冰期)沉积物。—东营组与沙一(E3d3/E31s1上)不整合面东三段(E3d3)与沙一上亚段(E31s1上)中亚段(E31s1中)之间的界面,相当地震T3反射层,为较强反射连续平行特点。上、下为平

行或低角度接触关系。东三段化石丰富(单峰华花介组合),与下伏沙一段惠民小豆介组合差异明显。但在深陷部位(滩海地区等)东三段底部有少量沙一段化石分子延续至此,表明在盆地深陷地区东营组与沙河街组为连续沉积。—渐新统与始新统(E3S2上/E2S3上)不整合面盆地(西部凹陷)斜坡部位上,沙二上亚段与沙三上亚段呈角度上超接触关系。相当T4反射层,为强反射连续平行特点。沙二段为旋回初始水进沉积物,分布于盆地低部位,范围有限,上超现象明显,沙一段连续超覆沙二段。沙二段与沙三段不是一个层序;沙二段与沙一段不可分割为二个层序。在缺失沙二段地区,该不整合面则为沙一段与沙三上亚段之间的界面,T4反射层。—始新统与古新统(E2S4/E1f)不整合面。是沙四段与房身泡组(E2S4/E1f)|间的界面,相当T6反射层,呈强反射连续平行波组特征。仅在大民屯凹陷、西部凹陷见有沙四段上亚段(E2S4上),以浅水湖相砂泥为主,发育少量碳酸盐岩,不见E2S4中-下。

不整合面下古新统房身泡组(E1f),为玄武岩夹红-杂色泥岩,上部剥蚀严重,与上覆层呈角度接触关系;黄骅坳陷孔店组(E1k)、济阳坳陷侯镇组(E1h)大致相当。-古近系与前古近系不整合面是指古新统房身泡组(E1f)与前古近系间的不整合界面,相当地震Tg层,地震反射波组具较强反射较连续特征; 下伏层分别可见有中生界(MZ)、下古生界(O2)、中一上元古界(Pt2+3)轻变质岩、太古界(Ar)变质岩等。(5)沙二段是辽河最重要的含油气层虽分布范围有限,但为地层圈闭(油藏)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沙二上亚段(E3S2上)仅见于西部凹陷中-南部,如欢喜岭下台阶、兴隆台-马圈子-双台子等地区相对发育,凹陷北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