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_第1页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_第2页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_第3页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_第4页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筹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工作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2、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交际才能。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展采访活动并制作采访结果。教学准备:相机、话筒、钢笔彩笔、纸、报纸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带上相机、画笔,小工作者们上路吧!二、组织采访活动:1、师强调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文明、团结。2、各组按原方案进展采访活动。三、指导学生整理采访结果:1、用文字形式表达。2、照片〔待冲洗〕。3、用绘画或综合方法。四、引导欣赏报纸,简要指导编辑报纸。五、展示采访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做小工作者的感受。六、汇总编辑成一张大报纸。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2教学目的:1,学习风景构图知识,远,中,近景的处理方法和树木的表现方法.2,学习铅笔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懂得如何区别主次进展概括.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能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构图知识和铅笔画技法,画一幅以树木为主的风景画2,怎样表现和处理好以树为主的风景画的质感和空间感教具:风景写生的范图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二,导入风景画欣赏导入.展示许多风景写生的范图,使学消费生浓重的兴趣.提醒课题,《风景写生》,板书三,学习新课: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展评析.(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习了透视,构图知识.)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学生: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课堂外学生分组开场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四,学生作业,老师巡回指导.五,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请其他学生来点评,指出画的好的地方和还欠缺的地方.六,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出去写生的感受.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3一、教材分析^p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场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展欣赏。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根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根本技法。“学生作品”那么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二、教学思路采用回忆描绘—欣赏图片—分析^p讨论—直观演示—尝试体验—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欣赏的美丽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并加深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用分析^p讨论的方式介绍画中的美景,理解由远到近的笔墨变化。老师再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远景和近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三、教学建议〔一〕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游览过的美丽风光。播放视频,引导学生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出示山水作品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壮丽山水的感受。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叫什么画吗?在中国绘画中,描绘美丽大自然风光的画叫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表达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讲授新知1.看一看,说一说出示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作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来感受美景。2.小组研究讨论:教材中的画家是如何表现近处和远处的风光的。小结:近景画得详细,远景简单;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湿、干?3.老师示范老师讲解示范一幅山水画的全过程。先用中锋勾、皴的方法画近处的风光,再用侧锋、淡墨画出远景。4.学生尝试用浓、淡、干、湿画近、中、远的山。5.展示并赏析学生作品〔三〕作业尝试用中国画技法画出美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出远近关系。〔四〕学生创作,老师辅导针对学生差异进展辅导,及时表扬绘画技法好的同学的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理论。〔五〕作品展评引导学生比照其他同学的作品,寻找缺乏及改良方法。四、评价建议1.能否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2.能否学习并适当运用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进展山水画创作。3.能否按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创作自己的山水画。4.能否对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异同有自己的见解。5.能否通过自己的欣赏和创作体会到山水画的美。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4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才能,激发学生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2、通过考虑、比拟、学习与讨论,使学生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开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进步学生的审美兴趣。3、培养学生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二、重点、难点重点:能欣赏、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老师:制作课件。四、教学过程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甘肃敦煌莫高窟、西湖、黄山。老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拟,理解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的独特魅力。】〔2〕讨论交流: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3〕学生汇报。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世界遗产的标志是什么?”〔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哪些是文化景观遗产?”〔3〕交流:老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设计意图:在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会,在活动中开展学生的审美意识。】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1〕老师出示课件,学生欣赏。〔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设计意图: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适宜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5、保护世界遗产。〔1〕出示黄山和九寨沟申报时的图片以及如今游客人满为患的图片。谈话: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2〕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人们在饱览世界遗产风光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它们?6、小结谈话,课后拓展。〔1〕老师小结: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在我们拥有世界遗产的同时,更需要保护好它;在我们开发利用世界遗产的同时,更需要管理好它。而且,我们的保护,不仅要有意识,还要有行动;不能只靠文物保护局等有关部门,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世界遗产永远散发着无穷的魅力!〔2〕学生课外的活动拓展:寻找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板书设计中国的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秦兵马俑九寨沟泰山庐山秦始皇兵马俑〔文化)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九寨沟,(自然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____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间隔成都市400多千米,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那么查洼寨等九个____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泰山(文化与自然景观)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场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庐山(文化景观)以雄、奇、险、秀出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欣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场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主要的欣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与南京玄武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湖”,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根本格局。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5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透视的根本变化规律。2、学习、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4、联络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根本规律。2、透视根本规律的运用。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理论中的运用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教学过程:感知透视(根底知识)一、引导阶段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绘,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二、开展阶段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老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三、后整理1、回家搜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稳固知识。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