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_第1页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_第2页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_第3页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_第4页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4月19日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李献友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经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找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可能因素。经过对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和学生认知观念及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两个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三种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另外少部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并经过探索和实践找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本研究立足实际为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的模式,有利于中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业水平。同时提高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切实建立起一种有效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了和谐高效的校园氛围的建构,有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农村教学中的地位。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心理因素对策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当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据5月18日《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大面积的“厌学心理”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1月心理咨询室对我校438名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显示:36%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43%的人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回答不愿上学,综合分析初步估算超过50%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同时具有厌学情绪。为此她们很是苦恼,却苦于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应对。众多调查资料也表明,厌学心理是当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具体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弄清导致厌学的相关因素,并有的放矢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就非常必要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校地处乡镇,教学设施相对齐全,人力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专业心理教师相对匮乏,我校只有一位专职心理教师,一直没有开设心理课,也很少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刊。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是非常迫切的。经过课题组的研究,能够扩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围,提高心理学知识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校园氛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总目标: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运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模式,提高我校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业水平。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二)具体目标:1、理清家庭、学校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的不合理观念和学生自身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学习能力与厌学心理的关系。2、针对个体心理差异,调整消除厌学心理的思路和技术。3、将研究成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建构和谐高效的校园教育氛围,显著降低中学生厌学的状况;4、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结合对家长作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转变师生、家长的观念,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三、研究方法和原则本课题采用如下研究方法:(一)文献法:对于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资料,尝试分析导致厌学心理的成因。(二)问卷法: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三)访谈法:我们走访学生家长、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厌学的情况以及表现,搜集事实性资料。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厌学心理的深层次原因。该方法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扩展资料层面,加深资料分析的深度。(四)个案分析法:对前来咨询的厌学来访者,采取跟踪调查分析的办法。寻找导致厌学的因素以及对策,经过个案分析法,能够很好的记录分析厌学心理的纵向发展变化。(五)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师生及家长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厌学心理的目的。本课题遵循如下研究原则:(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开展研究时兼顾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二)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三)协同工作,多样性原则。研究解决学生厌学心理不是某位教师的事情,更不能把她和其它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这需要其它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四)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于调查、个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除某些特殊特殊情况,一律保密。四、研究内容:1、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了解我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真实情况;2、分析家庭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3、分析学校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4、分析同学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5、分析师生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分析亲子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7、分析学生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五、研究主要阶段本课题研究自1月立题,研究周期三年半(1月—7月),具体分三阶段进行:(一)准备阶段(.9-.1)1、课题组织安排(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2、课题内容安排;(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专著,了解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2)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论证。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方案。(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经过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由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研究实施阶段(1月-的12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分写阶段性研究论文。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准备撰写研究报告。(三)总结阶段(1月-7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六、研究的具体过程。(一)经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分析等研究分析得出厌学的危害性和普遍性。我们发现:1、厌学在当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她们厌恶学习或者不愿意主动学习,而且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所占有比例相当的高。2、厌学具有一定传染性。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下,自制力较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其它同学,使厌学面呈扩大趋势3、学生的厌学,将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不打好基础,怎么能成长为建设国家有用之才呢?4、长期的厌学心理会泛化到生活的其它方面,让其它的内容也晕染上“厌”的色彩。(二)分析总结和界定厌学的具体表现。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长期的咨询工作积累的信息,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借鉴,我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学习无用论,考上大学还不是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她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自己学习能力很烂,根本不适合继续学习,她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她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她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一有机会就泡网吧等娱乐场所。具体包括: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不努力导致成绩差,又毫不在乎;怕考试;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被动混日子等毕业;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表现在对学习的行为、态度上,而且表现在对学习认识、情感上,并在学习成绩的持续下滑中再现出来(当然这不代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就不存在厌学心理)。(三)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家庭和学校无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自身的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也是影响较大的因素。具体来说,我们认为:1、家庭环境及亲子关系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经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经课题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家庭导致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因素,有的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农民种大棚、工人上班),即便业余时间也是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缺乏和学生的心理沟通;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给学生定下超过其客观能力的升学目标,动不动就要求考上221大学,导致过度压力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给予的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因屡次在学习上达不到目标造成了挫折感逐步叠加,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从此对学习不再抱有期望,破罐子破摔。亲子沟通不顺畅,关系不良,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导致自信心不足、困惑化,从而影响到对学习的态度,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和厌学心理的形成。经过研究发现,学生最期待关系平等、距离适度、少批评教育、多些鼓励和肯定的和谐亲子关系,有这种亲子关系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比例仅为5%,大大低于我们调查的50%平均比例。2、学校环境及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应试教育下的高中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一直采用“压力锅”模式的教学方式,压力锅式教育使得学生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天性。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局限在应试教育的樊篱中,依靠大量的填鸭式教学,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大部分学生过度疲劳,学习效率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随之淡薄。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和增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1)中学课程和内容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设计的,教学要求偏难偏深,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3)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它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双休日及节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一些学校只重尖子生,学习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学校、教师的尊重、关心和耐心帮助,以致成绩越差越厌学,越厌学越差。(4)教师在引导学生订立学习目标和升学目标,往往存在不切实际,盲目拔高的倾向,有一部分班,全体学生订的考取目标大学最低档的都是山东大学。这同样会导致学生因屡次在学习上达不到目标造成了挫折感逐步叠加,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从此对学习不再抱有期望,破罐子破摔。同学关系也受此教学模式的破坏。同学之间没时间、没心情、没气力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支持。而且每次大考小考后排名比赛也使得同学间对手的成分大增。凡此种种无不对同学关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师生关系在此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心理关注大为降低,师生关系疏远。没有良好沟通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师生对立,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旷课逃学;甚至恨书、恨老师、故意殴打老师、恨学校等情况层出不穷,近年来频见报端的杀害教师案件更是触目惊心。3、学生自身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学习无用论,拜金主义、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过度自卑等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非科学低效的学习方法、过低的自我评价都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很容易让学生深陷学习差然后厌学然后学习更差的死循环中。而且这种厌学心理会泛化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影响到学生的交往等其它方面的顺利发展。有的学生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交往时间等用来学习,结果导致学习效率极低,这又会反过来导致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同时还影响了其它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影响到心理状态和学习。还有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补弱科,结果把强科和相对还能够的科目也一并给拖累了。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学习能力偏低而导致对学习无望,而产生厌学心理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还导致学生成为一个带有多块短板的“木桶”,这个木桶是指心理状态。因为其它大量的发展性心理需求不能在这种环境中获得满足,比如交往需要、娱乐需要、兴趣需要等,这些需要长期不能被满足导致学生的心理充满着矛盾、焦虑不安、烦躁等,非良好的心理状态间接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四)总结找出消除厌学心理的对策并经过行动研究予以实践检验。针对以上因素,课题组经过理论分析、实践探索总结出如下应对策略。首要的是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减压。尊重每个学生的天性,发现是个“马”学生就能够培养她做赛马,比速度;发现是个“牛”学生就能够培养她做耕牛,比耐力。尽量能做到扬长避短,各展其能。其次,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的配合,需要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协调发展,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需要学生的自我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课题研究证明,消除厌学心理的前提是修正不合理观念、调适压力,让学生接受和认可关于学习的合理观念:学习是为了丰富个人知识、开阔人生视野、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个人修养、情趣和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学习成绩受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能达到随心所欲。让学生们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动解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能真实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学习时获得成就感和乐趣成为一种习惯,这时强大的内在动机会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的、恒久的投入到学习中。具体如下:1、作为学校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教育者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非高考科目,而是非常重要的,渗透到生活角角落落的重要内容。要开放课堂,让心理健康课走进教室,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要进一步进行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分数至上。2、作为家长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对学生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争取多拿出时间学生交流、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多给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家人的关爱中得到缓解,赢取和转化为更多的学习动力和信心。利用我校是家长学校的条件,定期针对家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活动。我校心理咨询室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读本”供家长参考,促进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规律的了解,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了解,改进了亲子关系,有效提高了父母对学生认识的客观性,降低了亲子关系中存在的过度压力问题,降低了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习得性无助出现的可能。3、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对学生心理规律的把握,提高对学生期望的科学性。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压力,听取学生建议,多采用多媒体等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增加感情投入,以情育人。教师一般对不爱学习的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对学生来言,高标准、严要求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可能造成师生间情绪的对立。因此不妨降低一些要求,增加一些感情投入,给学生以信任、好感,在评价时多一些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爱心,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5、成立了心理健康小组——心灵家园,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创设同学间交往、合作、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有利条件。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主题讲座,对同学们近期比较关心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及时的沟通分析,给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前打预防针。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6、定期更换心理健康橱窗(心灵港湾)内容,张贴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及时更新学校心理网站的内容,增加了心理知识普及的窗口,增强了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7、阶段性地将研究总结出的应对措施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经过实践检验课题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不断的总结——实践检验——反思总结——实践检验中提升课题研究的品质。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一)学术价值方面的成果。1、创新性的构建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了师生、亲子、同学;学校(主要是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家庭(3+2)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体来说,我们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体,以一箱(心理咨询信箱)、一话(心理咨询热线)、一室(心理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一窗(心灵港湾橱窗)、一园(心理健康社团—心灵家园)为载体,以“发展为主,预防为辅,治疗为补”的指导思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了家庭(家长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家访),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的家校互动,多种方式共同开展(个体咨询、团体活动、心灵家园社团、心理橱窗、心理咨询电话、校园网心理医生板块)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了教学、科研、校本培训、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经过以上模式的建立,扩大和提高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并藉此推动了和谐高效的校园氛围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农村教学中的地位,成功解决了部分厌学学生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业水平。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规章制度,包括:《寿光二中心理咨询流程图》、《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职责》、《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职责》《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活动制度》、《心理咨询档案管理制度》等。2、它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真正令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学心理健康的育人功能,并促使今后的教学朝尊重学生、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它能够从积极方面发挥导向功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使学生获益,另一方面教师也获益匪浅。首先,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心理辅导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业务水平的提高,主动地把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其次,广大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级教育教学日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许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满堂灌变成了教师引导辅助,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是有创新性的。由于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缩短,师生关系和谐有助于教育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有助于厌学心理的消除。3、它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对当今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提供了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和资料。广大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较快的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近几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其中获奖论文有:(1)《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国家实验中心论文一等奖。(2)《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获得省心理健康论文一等奖。潍坊市心理健康论文一等奖。(3)《行为塑造心理,行动创造可能》获得省教育厅论文二等奖。(4)《上课焦虑案例分析》获得中央教科所论文一等奖。(5)《情绪的自我管理》获得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6)《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获潍坊市教育局论文一等奖。(7)《一种保健枕》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二)实践价值方面的成果。1、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的科学性、心理健康水平,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经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不断探索自我、实践自我、发现自我、把握自我,预防和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水平,进而有效预防和消解厌学心理发生发展。纠正了高中教育广大师生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合理观念和做法,有效提高了高中教育培养人才的整体效益。我们发现,本课题组开展课题工作至今,加之近两年来愈加正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消解了导致厌学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学生们的厌学情况大为改进。经课题组调查分析,现在实验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的比例已经降低到30%以下,在一些厌学因子上,存在厌学心理的比例下降的幅度超过40%,这说明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比例大幅减少的同时,厌学的程度也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改进。学生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情绪稳定、环境适应良好、人际关系正常、意志坚强、人格健康。具体来说,分为如下三点:(1)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来自家庭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许多学生形成一种失败心理,如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成为学校中的“差生”。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后,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意识。首先,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并不笨,具有可开发的巨大潜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期望目标;第二,经过课堂教学、主题讲座、社团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促进了同学关系和谐发展;第三,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消解了厌学心理的产生发展。(2)引导学生增强了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意志毅力和自控能力。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就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承受挫折、抗拒诱惑的能力。(3)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由娇懒变为勤奋,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由孤僻变为乐群,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同学关系在这种变化中也变得轻松和谐融洽了很多。2、它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和教改积极分子,有利于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学校心理教育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在研究中,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平时工作和班会中更加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展开工作,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知心人;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实践证明收效明显,它在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也使整个教师队伍向良性发展。3、优化师生关系,学校整体精神面貌也有所改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对学生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参与性。有同学反映:“我们的很多心态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显露出来,甚至自己都没有察觉,而有一个人能主动来了解我们,帮助我们,这个人就是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中的民主、平等、真诚、合作、共情的氛围已经在其它工作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理距离的贴近自然就在交往和教育中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之间人际关系协调,形成了奋发向上的风气,教师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新型的心理辅导模式给学校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学校的各种教育力量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使学校焕发了新的活力,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多方得益,有效推动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推广,许多家长逐渐认识到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家长积极配合,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使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也被家长宣传和推广。同时良好有效地亲子关系也让家长能更客观的看待和要求自己的孩子,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空间。5、切实建立起一种有效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起到了较好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化与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但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也对兄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借鉴作用,对新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经过采取课题组总结的应对策略,消除厌学情绪的负面影响为我校取得连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