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法制度教学_第1页
中国宗法制度教学_第2页
中国宗法制度教学_第3页
中国宗法制度教学_第4页
中国宗法制度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宗法制度教学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和道德的共同体。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宗族内部起到维护父家长统治权力的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道德制约的作用,对国家与社会具有维系秩序的功能,同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族内部所容纳的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家庭结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2)门第观念。“门第”是万指宗法社会中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红楼梦)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举孝廉)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华孝子(华宝,东晋人)祠始建于南齐,距今1500多年,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堂现存有四面牌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楠木享堂等明、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图》、《春草轩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二、宗法制度的确立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血缘实体。(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二、宗法制度的确立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题目: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以下哪位?A、妾二所生大儿子(25岁)B、妾一所生二儿子(23岁)C、妻所生三儿子(21岁)D、妾一所生四儿子(19岁)大宗子的权力⑴全宗族的祭祀权⑵全宗族的土地所有权⑶宗族的刑罚权和军权⑷不迁宗的权利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列。二、宗法制度的确立晋惠帝肉粥玄武门之变宗法制度的确立2、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其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分封制往往是造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西周以后,宗法制有一定的演变。(1)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2)宗法制与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二、宗法制度的确立祖先牌位轴子二、宗法制度的确立故宫“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左:中山公园内社稷坛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一)封建大家族的特点2、立族谱族谱是以记载父系家庭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二、秦汉以后的封建大家族(一)封建大家族的特点3、制族规族谱又称祖训,是宗族的法律,用以调和族人的利益,约束族人的行动,维护宗族的团结和稳定。二、秦汉以后的封建大家族

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族规中的宗族伦理关系令人感动的“孝子”

50多万元,288个日夜,31岁的陕西青年梁远全用这不同寻常的数字演绎了一段救母的感人真情。曾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昏迷半年的梁母,已经能坐轮椅,还和医生握了手。医生说,这是梁远全不懈努力9个月创造的奇迹。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特征第一,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特征特征第二,封国制度不断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特征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家谱、族谱特征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红楼梦》

特征上:荣宝斋下:乐仁堂特征第四,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特征左:精忠报国右:诸葛亮成龙、刘媛媛《国家》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对专制统治秩序的维系宗法制度对于专制政体的巩固、等级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2.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三、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崇敬祖先。

3.尊重传统。三、宗法制度的影响三、宗法制度的影响汉语亲属称谓词

汉语的亲属称谓词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一整套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主次分明的不同称谓,清楚显示了汉民族传统宗族、血缘、婚姻、家庭乃至社会的内部结构与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词定义及图表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是人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上的一种表达,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最真实,最具体的反映。

《尔雅·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

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沿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夫妻系称谓。姑父姑母表兄弟表姐妹叔父婶母伯父伯母堂姐妹堂兄弟父亲外孙孙女孙子侄女侄子儿子侄女侄子妹妹姐姐自己弟弟哥哥外孙女祖母祖父女儿母系夫妻系:父系妻系:.汉语亲属称谓词特点及文化内涵

特点:(一)男女有别。(二)长幼有序。往上还可以分出曾祖、高祖,往下可以分出曾孙、玄孙、来孙等。(三)脉系分明。(四)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族观。文化内涵:(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的大家庭存在方式。(二)父传子袭的财产继承方式。

重男轻女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意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为对男性社会成员的一条重要人伦约束。(三)传嫡不传贤的礼教规定。长子在名位、财产、等一切方面具有当然的优先继承权,这是父系制的核心内容。这样在父系中也就有了“伯伯”、“叔叔”的区别。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性别歧视1.汉语亲属称谓形式中女性词语向“贬化”方向发展。婆婆妈妈、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夜度娘、窑姐儿、咸水妹、花魁娘子,娘娘腔,伪娘,奶奶的、他妈的、2.汉语亲属称谓形式的传统规定。

“夫”与“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