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陕西省延安市新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漩涡(xuán)襁褓(qiǎng)穹顶(qióng)天衣无缝(fèng)

B.颠簸(bǒ)寒噤(jìng)霎时(shà)强词夺理(qiǎng)

C.懈怠(xiè)卑鄙(bǐ)屠杀(tú)接踵而至(zhòng)

D.迂回(yū)彷徨(fáng)弥漫(mí)目眩神迷(x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妩媚堕落磅礴相甫相成B.逗留矗立凋零震耳欲聋

C.咖锁卑劣帷幕瞬息万变D.擦拭打嗝悔暗担惊受怕

二、填空题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

(1)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末日,这样的信念才能__________(赋予授予赠予)我们继续前进的勇气。

(2)在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国际形势__________(风雨交加风云变幻叱咤风云)、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并不会少。

三、句子默写

4.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

(5)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6)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驿外断桥边,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9)_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10)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四、基础知识综合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生活中,理解事物需要有多个角度。②比如遇到困难时,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么就要换一条新的路试试。③如果我们不懂得变通,一条道走到黑,结果往往会造成很糟糕。④当然选择角度不能乱选,__________建立在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基础上的角度,__________具有可靠性。⑤所以面对一些选择时就要敢于另辟蹊径。

(1)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3)第⑤句中的“另辟蹊径”按照短语结构类型划分,属于__________短语。

五、名著阅读

6.有人觉得为国上阵杀敌才是真正的爱国。请结合《傅雷家书》中傅雷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言行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性学习

7.请你参加以“探究‘和’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将下面的宣传标语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亲仁善邻,社会和谐

(2)小婺对“和”的文化内涵整理如下:①中和;②协和万邦;③天人合一。下列不能体现“和”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D.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句话,解读“和”文化。

“和”是接力赛时默契的传递,源于我们对集体荣誉的珍视。

(4)你们班准备召开“说‘和’之理”主题班会,轮到你做即席讲话,你准备讲些什么?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使用一个成语,100字左右)

七、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近日,四川三星堆考古新成果的发布,让神秘的古蜀遗址备受瞩目。

3号坑出土了127根象牙、100多件青铜器,尤为引人注目。顶尊跪坐人像是3号坑出土的重要文物。三星堆2号坑曾出土过类似形象的青铜物件,只有15厘米左右,而这件青铜器有1.15米高。人像头顶的铜尊接近长江流域铜尊的造型,而肩部的4条龙形附件则是三星堆特有的纹饰,其中2条龙与1号青铜神树上装饰的龙很相似。这是古蜀人在借鉴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改造,体现了古蜀国独树一帜的文化面貌。

登上网络热搜的全面具残件出自5号坑。它的含金量为85%左右,外形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黄金面具相似。根据目前所见的半张面具推测,这件黄金面具完整的重量超过500克,是已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

在6号坑发现了一具神秘的“木匣”,长约1.7米,宽约0.4米,内外均涂抹朱砂。这种木器在成都平原的考古中非常罕见,其内部未发现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有可能曾经存放的是丝织品或酒、肉等易腐化、易挥发的物品。

(摘编自202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三星堆考古发掘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这次出土的文物和以往的经历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琮、陶蚕等,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有很多相似性确切地说是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例如,三星堆文化中具有良渚文化玉琮风格的因素,显示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我们常说,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以外的地区与华夏文明无关。随着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等多地考古成果的推进,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也被更多地展露出来。这也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2021年3月21日“新华网”)

【材料三】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重要文物,媒体在报道出土的重要文物中提到“青铜神树”。书迷们认为南派三叔在之前写的《盗墓笔记:秦岭神树》中已经预言到了“青铜神树”的存在,将南源三叔推上热搜。随后,央视新闻主持人在相关直播中,现场连线盗墓题材小说作者南派三叔,引起各方强烈争议,将“盗墓不等于考古”的话题顶上微博热搜。

(摘编自《舆情关注:央视报道三星堆直播连线南派三叔引争议》)

8.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上网络热搜的金面具残件出自三星堆5号坑,重量超过500克,是已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

B.在6号坑发现的神秘“木匣”,其内部未发现文物,这种木器在成都平原的考古中非常罕见。

C.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琮、陶盉等,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有很多相似性,是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

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中原以外的古蜀文明、长江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也有重要贡献。

9.材料一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0.请根据材料三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一条有意义的结论。

11.在“盗墓不等于考古”的微博话题下,不少网友发表了留言。请你结合材料二、三,对下面的网友留言进行评论。(要求:有观点有理由,不少于120字)

@阴阳自然:考古和盗墓行为是完全一样的,没经过墓主人同意就开棺挖掘的都是盗墓,包括考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梁衡

①年末深冬季节,到云南腾冲考察林业,主人却说,先领你去看热海。我心里一惊,这大山深处怎么会有海?而海又怎么会是热的?

②车出县城便一头扎进山肚子里。车子不紧不慢,一折一折地往上爬,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一眼望去是树,再看还是树。直到目光的尽头,才现出一抹蓝天——这蓝天倒成了这绿海的远岸。

③走了些时候,渐渐车前车后就有了些轻轻的雾,再看对面的林子里也飘起一些淡淡的云。我说:“今天真算是上得高山了。”主人笑道:“正好相反,你现在是已下到热海了。”我才知道,那缥缈、穿林裹树的并不是云,也不是雾,竟是些热腾腾的水汽,我们车如船行,已是荡漾在热海之上了。

④所谓热海,是一个方圆八平方公里的地热带。腾冲是一个休眠火山区。多少年前,这里曾经火山喷发,现在地面上仍留有许多旧痕。如圆形的火山口、黑色的火山石,还有奇特的“柱状节理”,那是岩浆喷出时瞬间形成的一片美丽的石柱。但最奇的是地下的热海。大约火山熄灭后还是不死心,便试探着要找一个出口,地下的岩浆就悄悄地摸到这里,一直窜到离地表还有七八公里处,用炽热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喷舔着地面。于是这八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成了台巨大的锅炉,地下水被煮得滚烫,一个名副其实的热海。

⑤热海虽名海,但我们并不能像苏东坡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能如曹操那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因为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们只能去找几个海眼“管中窥豹”。最大的一个海眼就是著名的“大滚锅”,单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威力。要看这口大锅先得爬上一个高高的“锅台”。我们拾级而上,还未见锅就已听到滚滚的沸水之声,头上热气逼人。上到锅台一看,这口石砌的大锅,直径三米,深一米五,沸腾的热浪竟有尺许之高。由于长年累月的滚煮,锅沿上已结了一层厚厚的水碱,真是一口老锅。大锅前又开出一条数米长二尺来宽的石槽,亦是水沸有声,热气腾腾,槽上架着一排竹篮,里面蒸着土豆、鸡蛋、花生等物。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蒸笼了。游人可以上去随意品尝这地心之火与山泉之水的杰作,就像在城市路边的早点摊上吃小笼包子。我们看惯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可谁又见过这无年无月翻滚不止的开水大锅呢?因为地处热海之上,山下山上的温泉就随处可见。浴池一个个挂在半壁,绿风青云,我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遥望轻雾游云,我竟有一种将军阅兵式的自豪,仰望蓝天白云,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条天上的鱼。

⑥下山时我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我知道榕树喜热,多见于福建、广东,或者西双版纳,现在能现身于偏北的腾冲定是得了地下的热气。这么一想,果然发现这方圆远近处的树的确特别,既有许多亚热带的芭蕉、棕榈,又有本地的松、柏、杉、樟,还有远古时期留存下来的曾与恐龙为伴的黑杪椤树。有一种我从未见过,枝如杨柳,叶如榆钱,在这个隆冬季节满树还缀着些红绒绒的花朵,主人说,这属柳科,就叫红丝绿柳。啊,好浪漫的名字。现在科学家已经弄清热海的来历,是这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慢慢地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悄悄送回地面,这个过程七十五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湍流不息。这么说来,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我已说不清到底该叫它热海还是绿海,抑或岁月之海。其实它就是一个为地热所蒸腾,绿树所覆盖,岁月所打造的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

12.阅读文章,梳理作者的游踪。

车出县城扎进山肚子→①__________→拾级而上→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1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

15.作者在文章第⑤段引用苏东坡和曹操的诗句,有什么目的?

1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本文写景达到了哪一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梁衡先生说:“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八、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曰:“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指张良。③饷馈:军饷。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2)执策而临之()

(3)贤者疑之()____________(4)不绝粮道()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B.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有功者害之____________何陋之有

D.有一范增而不用人不知而不愠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20.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人才”有关,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九、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1.根据你对诗词的理解,说说“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22.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十、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事:虽然尝试失败了,但积累了经验;虽然过程有波折,却终有收获;虽然只是配角,但也能光彩熠熠……有些事看起来不如所愿,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的。

请以“其实很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寒噤(jìng)——jìn;

C.接踵而至(zhòng)——zhǒng;

D.彷徨(fáng)——páng;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相甫相成——相辅相成;

C.咖锁——枷锁;

D.悔暗——晦暗;

故选B。

3.赋予风云变幻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

第一空:“赋予”指交给重任、使命等;“授予”指郑重地给予。对象一般是奖项、功勋等,例如授予金奖、授予博士学位,与语境不符合;“赠予”指送财物或他物给人。常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赠送方式。结合“信念给我们前进的勇气”可知,“信念”应用“赋予”。

第二空:“风云变幻”指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风雨交加”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叱诧风云”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今多指将帅或左右时局者的威风气势。结合关键词“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可知,第二空应填“风云变幻”。

4.寤寐思服波撼岳阳城秋天漠漠向昏黑夜久语声绝孤蓬万里征曲径通幽处寂寞开无主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红旗飘飘把手招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寤、寐、撼、漠、孤、蓬、幽、邪、飘。

5.(1)示例:删去“造成”。

(2)示例:只有……才……

(3)动宾

【详解】(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第③句“结果往往会造成很糟糕”语义重复,可删去“造成”。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建立在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基础上的角度”是“具有可靠性”的条件,所以应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只有……才……”。

(3)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类型。

“另辟”是述语,“蹊径”是宾语。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或现象所支配或关涉到的对象。所以“另辟蹊径”是动宾短语。

6.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爱国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在《傅雷家书》中,傅雷让旅居海外的傅聪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后来傅聪改了国籍,傅雷很长时间不与其通信。这种教导孩子的行为就是爱国的体现;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身体条件下,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激励青年一代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这样的行为也是爱国的体现。拥有一颗爱国的心,时刻为国家着想,那就是爱国。

【详解】本题考查对观点的看法。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爱国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然后结合名著《傅雷家书》中傅雷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去分析即可。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从以下几方面对儿子提出了期望: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早年丧父,家庭贫穷。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凌辱。十月革命爆发,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来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有一次,保尔偶然跳进冬妮亚的花园,由此和冬妮亚产生了爱情。保尔头部在激战中受了重伤。出院后,他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和冬妮亚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便分道扬镳。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1927年,他几乎全身瘫痪,接着双目失明。他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激励青年一代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

尽管傅雷和保尔是普通人,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爱国。

7.(1)亲仁善邻,社会和谐

(2)B

(3)示例:“和”是大合唱时动听的旋律,源于我们对完美演绎的追求。

(4)示例:和是一种人生态度,心怀包容之心,内存温和之气,懂得待人宽厚,才是最高的智慧。真正的君子是懂得以和睦待人,成就的是彼此共同的人生,心存厚道,一切宽容才是和睦的根本,这也是厚德载物的道理。

【详解】(1)本题考查书写能力。

抄写时要正确、规范、工整,注意字间架结构,书写要有美感,“善”不要写错。

(2)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能力。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能体现“中和”这一“和”的内涵;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此句表现的是对国家的热爱,与“和”的三项文化内涵都不符;

C.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能体现“中和”这一“和”的内涵;

D.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能体现“协和万邦”这一“和”的内涵;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句的仿写。注意扣住“和”的内涵,仿写句式为:“和”是()时()的(),源于我们对()的()。

示例:“和”是绘画时精美的构图,源于我们对自然万物的热爱。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参照对“和”字文化内涵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要求“至少使用一个成语,100字左右”。可以从对“和”的理解和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等方面去说。

示例:“和”是和善、和睦。做人,需要和善,对他人和善,对自然和善,对身边的一切和善,善良的待人接物;与周围的人相处,需要和睦,尊重身边的人与物,与他们和睦相处。和还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智慧,更是会让人受益匪浅的人生信条。

8.A9.列数字、作比较。将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与2号坑曾出土过的类似形象的青铜物件作比较,并列出数字,具体说明了顶尊跪坐人像高大的特点,突出了它的特殊性。10.①舆情信息量先陡然增长,至3月21日到达顶点,此后几天,相关舆情信息量逐渐回落。②对“央视报道三星堆直播连线南派三叔”事件,网友评论不一,将近一半的网友对央视行为表示批评,只有少数网友表示理解。11.您好,您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考古与盗墓性质完全不同,盗墓是为了个人非法的利益,并且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破坏;而考古有着重要的重义。就拿此次三星堆考古来说吧,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加深了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还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例证。

【分析】8.A.从“根据目前所见的半张面具推测,这件黄金面具完整的重量超过500克,是已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可知,登上网络热搜的金面具残件的重量并非超过500克,选项错误;

故选A。

9.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15厘米左右”“1.15米高”,是列数字,同时将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与2号坑曾出土过的类似形象的青铜物件作比较,具体准确说明顶尊跪坐人像高大的特点,突出了它的特殊性。

10.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一是折线统计图,反映舆情信息量走势,舆情信息量从3月20日开始陡然增长,至3月21日到达顶点,此后几天,相关舆情信息量逐渐回落。图二是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央视报道三星堆直播连线南派三叔引争议事件,从图上看,网友对“央视报道三星堆直播连线南派三叔”事件评论不一,有45%的网友对央视行为表示批评,只有8%的网友表示理解,说明将近一半的网友对央视行为表示批评,只有少数网友表示理解。

11.本题考查发表评论的能力。要读懂材料,做到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示例:你好,你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此次三星堆考古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加深了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还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例证,考古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盗墓性质完全不同,盗墓是为了个人的非法利益,对文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是违法行为。

12.下到热海上到“大滚锅”锅台下山13.开篇点题,连发两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引出下文;首尾呼应,首句设疑,结尾总结“海”的特点,看海的感受。14.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推测了“热海”产生的原因是火山熄灭后岩浆的热量持续为地面提供热量,表达出作者对这种神奇的自然景观浓厚的兴趣,惊叹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15.引用诗句切入“观海”,形象写出此处的热海全无大海一望无际、苍茫辽阔、气势雄浑的特点,突出其藏于地下,只能通过温泉口以及热雾来感受它的存在,以此表现它的独特性和神奇感。16.示例一:我认为达到了高级。“我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实际是指大自然总是以其博大的胸怀、灵秀的万物、神奇的造化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心灵的净化、性情的平和,大自然的至美震撼我们之余,能让我们在静思默想中感悟人生,诠释了自然美的韵律能够与人的内心世界共振的道理。

示例二:我认为达到了高级。如文中“这么说来,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作者由眼前的生生不息的热海和密林联想到历史的浩瀚奔腾,悠久厚重,七十五年一个周期,在这却只是热海的一次循环,大自然的一瞬间,岁月长河的一瞥而已。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何其渺小。

【解析】12.本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游踪。

“车出县城扎进山肚子”在第②段。

由第③段“正好相反,你现在是已下到热海了”可提取出:下到热海;

由第⑤段“要看这口大锅先得爬上一个高高的‘锅台’。我们拾级而上,还未见锅就已听到滚滚的沸水之声,头上热气逼人。上到锅台一看”可提取出:上到“大滚锅”锅台;

由第⑥段“下山时我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提取出:下山。

13.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开头第①段中,“年末深冬季节,到云南腾冲考察林业,主人却说,先领你去看热海”点了标题“冬季到云南去看海”;“大山深处怎么会有海,而海又怎么会是热的?”连发两问,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结构上看,首段设疑,结尾用“热海还是绿海,抑或岁月之海”“其实它就是一个……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来进行总结,写出了作者看海的感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4.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赏析。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从“不死心”“试探着”“悄悄地摸”“喷舔着”这些词语可知,划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热海以人的动作和心理;结合下句“于是这八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成了台巨大的锅炉,地下水被煮得滚烫,一个名副其实的热海”可知,形象地推测了“热海”产生的原因是火山熄灭后岩浆的热量持续为地面提供热量,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自然奇观形成的兴趣与惊叹。

15.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文章第⑤段引用了苏东坡和曹操的诗句,由此引出“观海”;结合下句“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们只能去找几个海眼‘管中窥豹’”可知,这里所说的海没有苏东坡和曹操眼中所看到的一望无际、苍茫辽阔、气势磅礴的特点,形象地突出热海虽名海,但实际藏于地下,只能通过温泉口以及热雾来感受它的存在的独特之处。

1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探究。根据梁衡先生所说的“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分析,本文写景是达到了高级。从第⑤段“我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可知,作者的看海,已不仅仅是看自然风光,而是由感受自然的神奇上升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沐浴,让“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从第⑥段“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可知,作者由热海“这个过程七十五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湍流不息”和满山的古木浓阴联想到历史的长河,历史之海,给人以哲学上的思考,让人“可与自然对话交流”。

17.有时面对怀疑断绝18.D19.(1)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2)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20.甲文以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愤慨之情。乙文借汉高祖刘邦的思考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

【解析】17.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握着马鞭面对它。临:面对;

(3)句意:怀疑有才能的人。疑:怀疑;

(4)句意: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绝:断绝。

18.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副词,犹,尚且/副词,将近;

B.副词,表感叹语气/代词,指代桃花源中的人;

C.代词,代有功绩的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故选D。

19.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字词的含义。

(1)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显现。

(2)吾:我;用:任用;之:代词,他们;此:这;所以:原因;也:助词,表肯定语气。

2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根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千里马的遭遇,面对千里马,不用对待千里马的方式对待千里马,却还说没有千里马,实质则是不能识别千里马。本文以马为喻,谈论的是人才问题,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故本文以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愤慨之情。

乙文中根据“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可知,刘邦能任用贤才,所以能得天下,而项羽有贤才“范增”而不用,所以失天下,充分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的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驱使千马的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够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21.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22.小人当道,人才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

【解析】21.本题考查意象与情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