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_第1页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_第2页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_第3页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_第4页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农田节水灌溉规划、工程设计及建设与管理。本文件适用于XX省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工程运行管理等。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20203—2017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1303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500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1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5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GB50288—201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T50363—2018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504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510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范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25机井技术规范GB/T50662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GB/T50979橡胶坝工程技术规范SL23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SL25砌石坝设计规范SL56农村水利技术术语SL154机井井管标准SL189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223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8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L236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38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46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53溢洪道设计规范SL265水闸设计规范SL27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82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319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T334牧区草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SL364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Z376水利信息化常用术语SL39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399水利水电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L400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程SL470灌溉用过滤器基本参数及技术条件SL482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SL550灌溉用施肥装置基本参数及技术条件SL588水利信息化项目验收规范SL620水利统计基础数据采集技术规范SL654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703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DB37/T3488—2019现代农田灌溉与排水技术标准术语和定义SL5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改进地面灌溉improvedsurfaceirrigation集成土地平整与小畦“三改”(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长畦分段短灌、宽浅式畦沟结合、地膜覆盖、波涌灌溉、水平畦田灌溉的地面灌水技术。

退管浇retreat-pipeirrigation田间采用薄塑软管输水灌溉时,自远而近顺畦长缩短软管长度的浇地方法。

水肥一体化fertigation借助低压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

XXflatpond在胶东地区的丘陵区、山前XX地带开挖的用于积聚和贮存地下渗水(适用于地下水埋藏较浅、含水层较薄且渗透性较强的地层)的地下集蓄水坑塘。

长条井longandnarrowwellXXX原地区沿河沟建设的一种地下狭长型的、用于拦截和储存汛期当地地表径流,并积聚和贮存地下渗水(适用于地下水埋藏较浅、含水层较薄且渗透性较强的地层)的蓄水坑塘。农田节水灌溉分区与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农田节水灌溉分区根据XX省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土壤、气候条件、水资源特征等方面的因素,将全省分为黄泛XX区、山前冲积XX区、黄河三角洲区、胶东半岛丘陵区以及泰沂低山丘陵区等五个类型农业区域。各类型区域布局见附录A。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应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种植特点与灌溉水源情况等,因地制宜的选用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可参照表1确定。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模式编号模式名称内容说明适用条件与区域模式一引黄灌区渠系自流,田间配套改进地面灌溉模式引黄灌区上游区骨干渠系进行渠系防渗,田间斗、农级末级渠道进行节水防渗改造和配套完善,渠系水自流到田间,田间配套改进地面灌溉技术一般用于灌区或渠系的上游,渠道为地上渠或半地上渠,渠道水位高于地面,可自流至农田灌溉模式二引黄灌区渠系上分散提水,田间配套改进地面灌溉模式引黄灌区大部分渠系为灌排结合沟渠,沟渠中水位低于地面,田间无法自流。在已防渗处理的骨干渠系、末级沟渠上,采用移动式机泵提水,田间配套移动软管实行“退管浇”,农田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引黄灌区的大部分区域,农户自发灌溉的主要方式模式三引黄灌区渠系提水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在引黄灌区的沟渠、坑塘等水源上建设固定提水泵站,田间建设管道输水工程,地面给水栓以下配套移动软管实行“退管浇”,田间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易发生盐碱化的地区,可考虑采用压盐碱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进行灌溉系统设计引黄灌区的大部分区域,建设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可采用此模式模式四引黄灌区渠系提水暗管输水地面灌溉模式引黄灌区内土壤有发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隐患或有防治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的区域,考虑到灌溉压盐碱的要求,在引黄灌区的沟渠、坑塘等水源上建设固定提水泵站,采用暗管输水工程,地面给水栓以下配套移动软管实行“退管浇”,田间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工程设计采用“大定额、大流量、高水头、速灌速停”模式,满足灌溉压盐碱要求XX、XX、XX、XX、XX等土壤易发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的区域,考虑到灌溉压盐碱的要求,可采用此模式表1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模式(续)编号模式名称内容说明适用条件与区域模式五引黄灌区渠系提水喷灌或微灌模式在引黄灌区的沟渠、坑塘等水源上建设固定提水泵站,田间建设喷灌或微灌工程引黄灌区内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区域采用模式;微灌适用于引黄灌区内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区域的经济作物为主模式六引黄灌区渠系提水喷灌或微灌配套地面灌溉模式在引黄灌区的沟渠、坑塘等水源上建设固定提水泵站,田间建设喷灌或微灌工程,在喷灌或微灌系统的主干管上配套地面灌溉给水栓,以便实施地面灌溉压盐碱引黄灌区内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易发生盐碱化的地区,喷灌、微灌压盐碱效果差,可考虑采用压盐碱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进行灌溉系统设计,每年春灌采用地面灌压盐碱模式七引黄灌区渠系提水与机井(管井以浅层地下水为水源,严禁采用深层地下水农业灌溉)双水源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在引黄灌区的沟渠、坑塘等水源上建设固定提水泵站,在田间机井上配套水泵作为双水源,田间配套一套地下管网,地面给水栓以下配套移动软管实行“退管浇”,田间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在引黄灌区的下游或灌区边缘地区,由于引黄渠系来水较晚、量少,与作物灌溉季节不很匹配,可先采用机井灌溉,引黄水源到来时再采用泵站提水灌溉模式八引河(湖)灌区渠系上分散提水,田间配套改进地面灌溉模式引河(湖)灌区在已防渗处理的骨干渠系、末级沟渠上,采用移动式机泵提水,田间配套移动软管实行“退管浇”,农田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引河(湖)灌区的大部分区域,农户自发灌溉的主要方式模式九引河(湖)灌区渠系自流,田间配套改进地面灌溉模式引河(湖)灌区骨干渠系进行渠系防渗,田间斗、农级末级渠道进行节水防渗改造和配套完善,渠系水自流到田间,田间配套改进地面灌溉技术一般用于灌区或渠系的上游,渠道为地上渠或半地上渠,渠道水位高于地面,可自流至农田灌溉模式十引河(湖)灌区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模式直接从人工河湖建泵站引水或在引河(湖)灌区的沟渠、坑塘等水源上建设固定提水泵站,田间建设管道输水工程,地面给水栓以下配套移动软管实行“退管浇”,田间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引河(湖)灌区的大部分区域,建设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可采用此模式模式十一引河(湖)灌区泵站提水喷灌或微灌模式直接从人工河湖建泵站引水或在引河(湖)灌区的沟渠、坑塘等水源上建设固定提水泵站,田间配套喷灌或微灌引河(湖)灌区土地集约化经营区域或经济作物,泵站提水灌溉多采用此模式模式十二水库灌区自压管道输水灌溉模式水库灌区的骨干渠系多已进行了渠系防渗,充分利用灌溉水头,对支、斗渠进行管道化改造,田间配套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大、中型水库灌区渠系节水改造模式表1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模式(续)编号模式名称内容说明适用条件与区域模式十三中、小型水库(联网)自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喷灌或微灌模式对于有一定压力水头的中、小型水库灌区,实行单库或多库联网,在放水洞以下或干渠以下建设自压管道输配水管网,利用管网的压力水头分区,分区建设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地面给水栓以下田间配套移动软管实行“退管浇”,田间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或喷灌或微灌中、小型水库灌区渠系节水改造多用中、小型水库(联网)自压管道输水灌溉;中、小型水库灌区土地集约化经营区域或经济作物,多用中、小型水库(联网)自压喷灌或微灌模式模式十四机井(管井以浅层地下水为水源,严禁采用深层地下水农业灌溉)提水移动软管输水灌溉模式新打或维修机井提水,地面移动软管输水,田间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机井灌区农户自发灌溉常用模式;引黄灌区范围内主要依靠灌区引黄水、雨洪水补源区域地下水,地下水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区域,机井灌区农户自发灌溉常用模式模式十五机井(管井以浅层地下水为水源,严禁采用深层地下水农业灌溉)提水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建设固定式机井提水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田间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模式机井灌区灌溉常用模式;引黄灌区范围内沟渠中来水晚、水量少,与作物灌溉季节不匹配的区域,主要依靠灌区引黄水、雨洪水补源区域地下水,地下水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区域,机井灌区灌溉常用模式模式十六机井(管井以浅层地下水为水源,严禁采用深层地下水农业灌溉)提水管道输水喷灌或微灌模式建设固定式机井提水管道输水工程,田间采用喷灌或微灌机井灌区土地集约化经营区域或经济作物多采用此模式。引黄灌区范围内沟渠中来水晚、水量少,与作物灌溉季节不匹配的区域,主要依靠灌区引黄水、雨洪水补源区域地下水,地下水矿化度不大于2 g/L的区域,机井灌区土地集约化经营区域或经济作物多采用此模式模式十七分散小水源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或喷灌或微灌模式充分利用河、库联网水源及塘坝、拦河坝、机井、大口井、XX、长条井、坑塘、水池、水窖等山丘区分散水源,建设固定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田间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或喷灌或微灌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是分散小水源泵站提水灌溉的常用形式;分散小水源泵站提水喷灌或微灌多用于经济作物灌溉或抗旱应急模式十八分散小水源移动式机组提水软管输水田间配套喷灌机组或微灌模式充分利用河、库联网水源及塘坝、拦河坝、机井、大口井、XX、长条井、坑塘、水池、水窖等山丘区分散水源,移动式机组提水软管输水,田间采用喷灌机组或微灌系统进行灌溉多用于经济作物灌溉或抗旱应急模式十九咸、淡水混灌或轮灌模式水资源紧缺地区采用微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如有淡水,应采用咸、淡水混灌或轮灌在地表水相对较少、地下水为微咸水的区域可采用此模式分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适宜模式各分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可参考表2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每处具体的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模式,需针对工程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作物、土壤、水文气象条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水源形式和水量水质、土地经营模式、工程管理模式、行政区域边界、电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论证分析后确定。分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适宜模式分区名称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适宜模式一级分区二级分区(按灌溉方式分区)黄泛XX区引黄灌区田间自流灌溉区模式一引黄灌区灌排结合灌溉区模式二、模式三、模式五、模式六引黄灌区井渠结合灌溉区模式七、模式十四、模式十五、模式十六、模式十九引黄灌区补源机井灌溉区模式十四、模式十五、模式十六引黄灌区微咸水灌溉及盐碱地隐患或治理区模式四、模式十九山前冲积XX区机井灌溉区模式十四、模式十五、模式十六水库、引河、引湖灌溉区模式八、模式九、模式十、模式十一、模式十二、模式十三黄河三角洲区引黄灌区田间自流灌溉区模式一引黄灌区灌排结合灌溉区模式二、模式三、模式五、模式六引黄灌区井渠结合灌溉区模式七、模式十四、模式十五、模式十六、模式十九引黄灌区补源机井灌溉区模式十四、模式十五、模式十六引黄灌区微咸水灌溉及盐碱地隐患或治理区模式四、模式十九胶东半岛丘陵区丘陵分散小水源灌溉区模式十三、模式十七、模式十八水库灌溉区模式十二、模式十三引河灌溉区模式八、模式九、模式十、模式十一XX机井灌溉区模式十四、模式十五、模式十六泰沂低山丘陵区X中低山丘陵分散小水源灌溉区模式十三、模式十七、模式十八X南、XXX低山丘陵分散小水源灌溉区模式十三、模式十七、模式十八水库灌溉区模式十二、模式十三引河、引湖灌溉区模式八、模式九、模式十、模式十一XX机井灌溉区模式十四、模式十五、模式十六农田节水灌溉规划一般规定应根据当地农田类型、水资源条件及利用现状、农业生产情况、建设目标与任务,进行水资源分析与评价,确定规划范围、建设规模、总体布局、工程类型、工程投资等。基本资料进行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收集规划区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其中作为规划依据的基础资料应进行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统一评价,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符合SL/T238的要求。应根据大气降水、水文地质、来水情况、工程建设情况等资料分析预测规划区不同水文年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以调查、整理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测和试验,分析中应注意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利用评价的衔接。农田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要求。规划要求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考虑规划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土壤、气候条件、水资源特征等因素,分区进行规划。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水利及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居民点的建设以及土地整理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规模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要求等合理确定。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作物种植结构、水源条件、土地经营模式及用水户的意愿和需求等因地制宜的进行论证选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估算书及规划布置图。灌溉面积在333 hm2(含)以上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1/5 000~1/10 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 hm2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1/2 000~1/5 000的地形图上。应结合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节水灌溉工程类型分别进行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等综合措施规划。工程设计一般规定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规划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应全面收集、复核、分析工程设计所需基本资料,进行必要的调查、勘测、观测和试验。应对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水资源平衡分析成果进行复核,明确灌溉设计标准、作物灌溉制度,核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条件下的灌溉用水量。应根据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区自然经济、水土资源和水利工程现状,分析论证水源工程可供水量及保证率,进行供用水量平衡分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总体布置方案、工程范围、工程分区,选定水源类型、灌溉方式,拟定主要设计参数,提出工程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工程概(预)算。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渠(管)网、田间工程以及各类辅助工程设计。灌溉标准灌溉标准应符合GB50288—2018中3.2、GB/T20203—2017中4.2、GB/T50363—2018中第6章、DB37/T3488—2019中4.3等的要求。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 m3/s)、小型灌区渠系、井灌区渠系灌溉以及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工程等设计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区规模、灌溉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在不高于水源供水保证率的基础上分区确定(参照表3)。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方式灌区类型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地面灌溉、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引黄灌区以旱作为主与引黄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一致,≥50以水稻为主70~80引河(湖)灌区以旱作为主50~75地面灌溉、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引河(湖)灌区以水稻为主70~80水库灌区以旱作为主与水库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一致,≥50机井灌区以旱作为主≥75喷灌、微灌各类地区各类作物85~95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小值。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根据灌溉方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不应低于0.70;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不应低于0.80;喷灌工程不应低于0.80;微灌工程不应低于0.85,滴灌工程不应低于0.90。灌溉制度灌溉制度宜依据当地多年的节水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灌溉方式、作物的需水量及灌溉季节的降水情况综合确定。缺少资料地区可根据条件相近地区试验资料或按水量平衡原理制定。对于黄泛XX区、黄河三角洲区等存在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任务的区域,拟定作物灌溉制度时应考虑灌溉冲洗定额;对于胶东半岛丘陵区、X中低山丘陵区等部分缺水地区,拟定作物灌溉制度时宜考虑进行非充分灌溉。供用水量平衡分析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区水源供水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工程规划必须对水源水量、水位和水质进行分析,并确定设计供水能力。由已XX源工程供水的灌溉系统,供水能力应根据工程原设计和运用情况确定;对于新XX源工程,供水能力应根据水源类型和勘测资料计算分析确定或通过抽水试验确定;引黄灌区的水源供水能力,应按灌区分配的农业供水指标和供水工程的规模确定;以大、中型水库为水源时,其供水量应按水库分配的农业灌溉可供水量确定;以河川径流为水源时,应通过频率计算推求符合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灌水临界期日平均流量。资料较少或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相关分析法插补XX或利用参证站资料推求径流资料;以地下水为水源时,水源水量和供水流量应根据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本区域地下水源开采条件,并通过对临近机井出水情况的调查确定。对于无水文地质资料的地区,应打勘探井并经抽水试验确定水源水量和水质。灌溉用水量应按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确定。应根据工程可供水量、设计灌溉用水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当工程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灌溉设计用水要求时,可采取调整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控制灌溉面积、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工程布置工程总体布置应符合GB50288—2018中4.2的要求。小型水源工程设计小型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塘坝、小型引水堰闸、灌排泵站、风力提水、小型蓄水工程、机井(包括管井(以浅层地下水为水源)、大口井、辐射井、长条井等)、XX工程等。塘坝设计应符合GB/T50979、SL25、SL189、SL228、SL253、SL274、SL282、SL319等的要求。小型引水堰闸设计应符合GB50288、SL265、SL482等的要求。灌排泵站设计应符合GB50265、GB50288、GB/T50510等的要求。风力提水工程的设计应符合SL/T334的要求。小型蓄水工程包括蓄水池、水窖及容积小于10 000 m3的坑塘,小型蓄水工程的设计应符合GB/T50596的要求。机井包括管井、大口井、辐射井等。机井的设计应符合GB/T50625、SL154的要求,胶东半岛丘陵区、山前XX区的XX与XXX原地区的长条井等的设计参照大口井。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管网布置:管网布置型式应根据水源位置、电力条件、地形条件、田块大小与形状、作物种植方向、田间道路和沟渠及林带布置形式与方向、农村行政边界、田间灌溉形式等,通过方案比较确定;埋设地下管道应避免穿越障碍物,并应避开地下电力、通信、管道等设施,穿越无法避免的障碍时,应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设计;地下管道布置宜平行于沟、渠、路,应避开填方区和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管道布置XX,减少折点和起伏;管网应设置控制、量测、泄水、安全保护和监测装置,寒冷地区应采取防冻害措施。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渠道防渗设计应符合GB/T50600、GB50288的要求;工程抗冻胀设计应符合GB/T50662、GB50288、SL23的要求;防渗渠道设计应在水力计算基础上,提出渠道纵横断面设计和防渗衬砌结构设计成果;较大断面渠道应根据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设计断面及衬砌情况,进行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渠道防渗衬砌包括明渠衬砌、地下管道和暗涵输水;明渠衬砌包括浆砌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板(块)衬砌等;地下管道包括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和PVC、PE、PP管道以及玻璃钢管道等;暗涵包括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圆管涵、箱涵及拱涵等;水库灌区的渠道应进行防渗衬砌,有条件的区域应实行渠系管道化;对于泵站提水灌区,渠系优先采用管道化,田间应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末级渠道衬砌方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过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选取;为防止地下、半地下渠道衬砌输水产生的扬压力破坏,较大断面渠道应在渠道衬砌边坡和底部的衬砌结构上安装排水设施;为防止冻胀破坏,有抗冻要求的渠道衬砌应考虑防冻胀设计;渠道防渗衬砌工程要坚固耐用、水力性能好、美观整齐、注重生态:渠道衬砌原则上设计水位线以下采取防渗衬砌,设计水位线以上可采取透水混凝土花砖、混凝土网格配套草皮护砌等衬砌加固措施,透水混凝土花砖、混凝土网格配套草皮护砌渠坡与土渠坡度一致;矩形断面渠道浆砌石防渗衬砌渠坡应采用挡土墙式结构,挡土墙的断面尺寸应通过稳定计算确定,渠道压顶可采用料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现浇混凝土等方式,规格可为宽0.4 m、厚度0.2 m~0.3 m,料石或混凝土预制块压顶长0.5 m~0.6 m,现浇混凝土压顶长度与衬砌渠坡沉陷缝长度一致;梯形断面渠道衬砌应做好分缝和止水,渠道衬砌压顶可采用料石、混凝土预制块或现浇混凝土封顶板,混凝土预制块规格可为长0.4 m~0.6 m、宽0.4 m、厚度0.15 m~0.2 m;现浇混凝土封顶板宽度应大于防渗衬砌结构与置换层的水平向厚度0.1 m,厚度可采用0.06 m~0.1 m;量水设施应配套齐全,标志明显,并符合GB/T21303的技术要求。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管道工程设计应符合GB50288、GB/T20203等的要求;泵站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应根据水源形式、水量情况、作物种植结构、土地经营模式、道路和沟渠及林带走向、行政边界等,确定灌溉系统规模与管网布局形式;对于引黄灌区井渠结合灌区,可考虑采用泵站与机井双水源灌溉形式,在沟渠中黄河水充足时优先使用河水灌溉;对于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区域发展喷微灌时,应考虑在主、干管道上同步配套管道输水灌溉给水栓,在每年第一次春灌时使用给水栓大流量、大定额地面灌溉一次,后续采用喷微灌;单机机泵功率大于15 kW的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系统泵站或机井应设置恒压变频控制设备或软启等降压启动设备;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除符合GB50288、GB/T20203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井灌区宜采用单井独立的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当采用多井汇流灌溉时应进行专门的技术经济论证;田间地埋固定管道长度宜为90 m/hm2~180 m/hm2,XX区支管间距宜为50 m~150 m(单向灌水宜取较小值,双向灌水宜取较大值);山丘区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给水栓应均匀布设,每个给水栓控制灌溉面积宜为0.25 hm2~0.6 hm2,单向灌水宜取较小值,双向灌水宜取较大值;田间配套地面移动管道时,每个给水栓灌溉面积可扩大至1 hm2;山丘区小型水库、塘坝、拦河坝、大口井(含XX)等水源保证率较低的区域、实施非充分灌溉的区域,可适当降低管道输水灌溉的亩均固定管道的要求;量水设施应配套齐全,单井可安装水表或采用射频控制器等以电折水,提水泵站可安装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机械水表或水电双控一体机等量水设施,并符合GB/T21303的技术要求。喷灌工程:喷灌工程设计应符合GB/T50085的要求;应根据地形、水源、作物种类、地块形状和规模、土地经营模式等因地制宜地选取固定式、半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或卷管绞盘式、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喷灌机及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等;为保持系统稳定性,喷灌工程系统泵站或机井应设置恒压变频控制设备;喷灌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水源水质情况和喷头喷嘴规格,选择水质过滤措施;引黄灌区发展喷灌需建设水源调蓄和沉沙处理设施,以协调解决引黄次数与喷灌工作制度的不匹配问题;喷灌系统的设计宜配套施肥设施设备,实行水肥一体化灌溉;水质过滤器基本参数及技术条件应符合SL470的要求;施肥设备的基本参数及技术条件应符合SL550的要求;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喷灌工程宜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量水设施应配套齐全,在泵站或机井水泵或支管管首设置水表等量水设施,并符合GB/T21303的技术要求。微灌工程:微灌工程设计应符合GB/T50485的要求;为保持系统稳定性,微灌工程系统泵站或机井应设置恒压变频控制设备;管网压力变幅较大的微灌系统宜在支管首部设置压力调节设备;应根据气候、土壤、作物种类、种植模式等选取地面滴灌、地埋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灌溉、喷水带灌溉等;集约化经营土地上的XX作物灌溉工程,选择XX微灌应通过技术经济比选;微灌用水应经过净化处理,不得含有泥沙、杂草种子、鱼卵、藻类及其他有可能堵塞管道和灌水器的物质;使用微咸水、再生水等特殊水质进行微灌时,应进行论证;引黄灌区发展微灌需建设水源调蓄XX置沉沙处理设施,以协调解决引黄次数与微灌工作制度的不匹配问题;微灌系统管网布置可根据地形、地块条件和规模、土壤、作物、种植模式等选择不同的形式和管道级数,输水管道宜设置为地埋式,与毛管连接的支管可设置为地面式;支管布置应有利于毛管沿等高线、作物种植方向或果树行间设置;微灌工程地面管道宜采用LDPE管,地埋管道宜采用PE、PVC、PP管材或玻璃钢管材,严禁使用钢管、铸铁管等金属管道;微灌用户与喷灌用户共用同一输配水系统时,从输配水管路节点上引出的微灌用户系统,应在连接处设置水质过滤装置和压力调节装置;由集中排列的多条毛管组成的微灌小区,应设阀门控制;微灌小区之间宜按轮灌进行设计;同一微灌小区内灌水器的平均流量应与各灌水器的设计流量基本一致,微灌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80;微灌系统应配套施肥设施设备,实行水肥一体化灌溉;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微灌工程宜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量水设施应配套齐全,在泵站或机井水泵或支管管首设置水表等量水设施,并符合GB/T21303的技术要求。水肥一体化设施设计与水质处理喷灌、微灌系统配套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由肥液储存罐、施肥器等组成,宜选择塑料等耐腐蚀性强的肥液储存罐。施肥器可选择压差式施肥器、文丘里施肥器、比例式施肥泵、注肥泵、自动施肥机等,施肥器的选择应符合SL550的要求。喷灌、微灌系统需根据不同的水质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类型的过滤器及过滤器组合,并应符合GB/T50485的要求。中心支轴式、平移式、滚移式喷灌机等大型机组式喷灌及微灌水质净化过滤设备配套模式:地下水质良好、含沙量小,采用筛网或叠片式过滤器;地下水质良好、但含沙量较大,采用离心式过滤器配套筛网或叠片式过滤器;地表水质良好、含沙量小,采用砂石过滤器配套筛网或叠片式过滤器;地表水质良好、但含沙量较大,采用离心式过滤器加砂石过滤器配套筛网或叠片式过滤器;黄河水,应建设水量调蓄XX置沉沙设施,采用砂石过滤器配套筛网或叠片式过滤器。设计成果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成果应包括设计报告(说明书)、概(预)算书、附图、附表等。设计附图应包括工程总平面布置图、主要建筑物工程布置图,主要建筑物结构设计图,渠(管)道纵、横断面图,排水沟(管)道纵、横断面图,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图、喷(微)灌工程设计图等。设计附表应包括工程量和材料量汇总表、典型区工程量分析计算表、工程量汇总表等。综合措施农艺节水措施应根据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和土壤条件、水源状况、水利工程现状、农业产业规划等,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定地”的原则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选用节水耐旱型作物品种。土地平整应符合GB/T30600的要求。对于黄泛XX区、山前冲积XX区和黄河三角洲区等区域,耕翻土地时宜采取深耕或深松耕作法,增加土壤蓄水容量;对于胶东半岛丘陵区、泰沂低山丘陵区等土层浅薄区域,宜采用保护性耕作法,防止翻耕造成水分散失和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采用农田秸秆覆盖、秸秆粉碎还田、地膜覆盖或喷施化学覆盖剂、抗旱剂等措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蓄水保墒,提高耕层含水量。宜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涵蓄水分能力,增强根系吸收水分能力,从而达到以肥调水、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效果。因地制宜地采用保水剂拌种包衣、喷施抗蒸腾剂、喷施生长调节剂等作物节水高产的化学调控技术。管理措施应结合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合理的水价,通过信息化手段科学指导灌溉。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宜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新建、改建或维修改造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应配套量水设施,应同步建设信息化工程;b)新建、改建或维修改造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应同步建设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等信息化系统;c)应充分利用土壤墒情监测、测土配方施肥、遥感技术和气象等大数据和资料,开展灌溉、排涝防洪和施肥自动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究,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应用,建立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灌溉、排涝防洪和施肥智能化远程管理,发展数字灌溉;d)信息化方案编制应符合SL/Z376、SL588、SL620的要求;e)信息化工程建设应符合GB50288—2018中第19章的要求;f)土壤墒情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符合SL364的要求。应在结合生产实际和参考大量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作物需水量和需水规律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灌溉制度。农田节水灌溉用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农田节水灌溉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节水奖励,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农田节水灌溉实行计划用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量,制定灌区水量分配计划。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或者乡镇水利服务机构负责制订相应的用水计划,并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实行农业水权交易制度。以县级行政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灌溉定额为基础,赋予农业灌溉初始水权,农业灌溉节余水量可进行水权交易;农田节水灌溉用水实行有偿使用,计量收费,逐步实行终端水价制度。应建立农田高效用水的运行管理体系,并核算水价,形成良性的、以水价为节水杠杆的运行管理机制。工程施工与验收工程施工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施工应按照已批复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质量应符合SL703的要求。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工程等对水量、流量、水位、压力要求严格,应按批复的设计进行施工,如发生变更必须重新设计。塘坝、小型引水堰闸、灌排泵站等小型水源工程的施工应符合SL398、SL399等的要求,机井施工应符合GB/T50625的要求。渠道防渗工程施工应符合GB/T50600的要求。管道工程施工应符合GB/T20203、GB/T50085、GB/T50485等的要求。管道安装后应进行水压试验,当满足压力管道安装的有关标准要求时,方可回填夯实管槽,回填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应符合SL398、SL399、GB50204等的要求。设备安装机电设备安装应符合GB50231、GB50254、SL400等的要求。喷灌、微灌系统的水质过滤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过滤器应按标识的水流方向安装;自动反冲洗式过滤器的传感器等电器元器件应按产品规定接线图安装,并通电检查运转状况。施肥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喷灌、微灌系统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压差式施肥器、文丘里施肥器、比例式施肥泵、注肥泵、自动施肥机及肥液储存罐的进、出水管与灌溉管道应连接牢固,使用软管时,严禁扭曲打折;采用施肥机、泵时,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并经检查合格后再通电试运行。量水设施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安装前应清除封口和接头处的油污和杂物;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和水流方向标记安装量水设施。管道、灌溉设备安装应符合GB/T20203、GB/T50085、GB/T50485等的要求。工程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文件是否齐全;工程是否按照批准的文件要求全部建成;土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本文件的要求;配套设备是否完善,安装质量是否达到本文件的要求;实测的灌水器流量偏差不应大于设计流量偏差的15 %,微灌系统的灌水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8。工程验收应符合SL223、SL588、SL703等的要求。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其工程建设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管理,其设计、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