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_第1页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_第2页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_第3页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_第4页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其人做人,西方:追求成为智者。东方:追求成为圣贤。圣贤的标准:《左传》:“立德、立言、立功。”历史上中国只有两个半人符合“圣贤”标准: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曾公算半个)。王阳明故居上的楹联:世人对王阳明的评价:王阳明的元祖是王羲之,父亲是状元。精通儒道释,是新学的集大成者。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杜甫认为做学问对词句一定要不断推敲。但王阳明认为做人最高的目标不在于词句,而在于道德。11岁说“读书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做圣贤人。”王阳明自己道德方面做得好,还不断教化别人。王阳明相信:王阳明身为文人却也屡获战功。15岁就曾出游居庸关、山海关。20岁中举人。28岁仕途顺利,后擢升为御史,开始带兵打仗,建功立业。荡平贼寇回家途中因病去世。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王阳明通晓儒道释,自成一家,创立心学。王阳明11岁时作诗:格竹失败,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失败原因:第一,对朱子只是静观默视,没有观察、解剖、实验,无法深入认识;第二,只是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没有调动主观能动性,调动意识去参与。禅宗论“道”:“担水劈柴,无非妙道。”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到,理不在天地万物,不在鬼神,就在人的内心深处。从外面的事物中去找理是错误的。王阳明把终生所学概括为“四句教”:日本人三岛毅用一首诗概括了王阳明的一生:心即是理中国人非常重视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从四个方面介绍:第一:朱熹的局限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第一,关于知识的问题,也即如何解决认识主体的有限性和认识客体的无限性的关系,朱熹没有给出答案。第二个问题,转化的问题:外在的自然之理如何转化为内在的人之理,朱熹也没有给出答案。格物是外在的,致知是内在的。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天真的一厢情愿而已。王阳明的答案:借助孟子。由朱熹的经验主义的格物致知,即格知转为孟子的先验主义的德性之知,即良知。达到无内外、一天人的大一的道德本心。这就是王阳明新哲学和他的认识论批判的基本路线。第二:王阳明的“诚意”说意是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意来源于《大学》八条目。朱熹非常赞同这个思想,认为学习的玮端就是格物致知,一物格则一知至,意诚而心正矣。王阳明坚决反对朱熹的观点,认为次序应倒过来:诚意在前,格致在后。大学之要,诚意而已。诚意说自是学问的大头脑处。什么是诚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正意念,着实用意。意,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前提,从善去恶的基础。我们认识事物,不是从事物开始,而是从意开始,通过意发动知识。第三:王阳明的“心即是理”在王阳明看来,意是物的发动者,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个自在之物之所以成为外我之物,不是自在的事物主动进入到我们人的认识,而是人通过意,发动了事物,照亮了事物,唤醒了事物,激活了事物,所以事物才能成为外我之物。“有是意则有是物,无是意则无是物”。他进一步说:王阳明苦苦追寻的理在哪里?就在我们内心深处,认为圣人之学就是心学。心就是理,理就是心。第四:对王阳明“心即是理”的评价很多人认为这个思想是主观唯心思想,实际上也有积极之处。西方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蚂蚁的工作是搬运知识,蜘蛛的工作是绞尽脑汁,而蜜蜂的工作既有吸收,也有消化,更有创造。”如果说,蚂蚁的搬运知识的工作就是经验主义,蜘蛛的绞尽脑汁的工作就是理性主义,那么老师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更接近蜜蜂,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克服了朱熹的机械主义的不足。人可赋予事物价值和意义。其次,“心即是理”也是对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解读。不同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色彩解读方法,王阳明认为人和天通过人的意识、意向、意志的活动达到的,具有人本主义的色彩。知行合一中国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重视“行。”在知行关系方面,王阳明既不强调知先行后,也不强调行先知后,而是独树一帜地强调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程颐:知在核心地位,知了方行得。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颐的观点。知行并提,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当以致知为先。认为行在知前的有:以上都是把知和行对立的。“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王阳明和朋友看花,阳明对朋友说:汝未来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寂,汝来看花,花与你同时明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认为道德方面也存在知行合一的问题。人们看到小孩落井会毫不犹豫的去救,到底是是非判断之心(知)优先,还是好恶之情(行)优先?西方人认为是非判断优先,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美德。”王阳明认为正相反,好恶之情优先,在道德方面“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好恶之心与是非之心、道德行为是统一的。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去掉私意。王阳明把意和是非、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好恶之情优先于是非判断之心。同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致良知说“致良知说”解决了天理从何而来的问题。王阳明评价当时官场的无耻之徒:官场腐败根源都指向了程朱理学。从时局看,农民起义风起雨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起死回生。“良知说”正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良知说”发源于孟子的思想:王阳明自认为自己是孔孟之学的真传人,不无道理。第一,良知就是不虑而知,是我们内心固有的善。第二,良知就是天理。第三,天地万物皆有良知。因为有了良知,才有了天地万物。类似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思想。叔本华认为万物都是意志的表象。孟子说良知的前提是人性本善。王阳明说良知的前提认为人不善不恶,是中性的。朱熹认为一个人成为圣贤,要不断学习,向外求,王阳明认为成为圣贤要向内探求。四句教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来源于告子的思想。认为人性是中性的。王阳明的人性思想也受禅宗影响。善恶的标准:宋明理学的仁义礼智是固定不变的,王阳明认为善恶标准应该因时制宜。至良知的道路:格物致知。第一,是思想的大解放。第二,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