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1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2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3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4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50题)1、1972年考古学者在一古墓中发掘出大批帛书,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技等许多方面,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该墓是()。A.云梦睡虎地秦墓B.江陵张家山汉墓C.临沂银雀山汉墓D.长沙马千堆汉墓【答案】D2、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3、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A.美国《1787年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B4、19世纪初提出“用进废退”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家是()。A.胡克B.施莱登C.达尔文D.拉马克【答案】D5、史学家黄仁宇说:“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现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6、明太祖朱元璋称:“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其中的“五府”是()。A.监察机构B.军事机构C.司法机构D.行政机构【答案】B7、20世纪上半期的一份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宜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8、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成功塑造“智绝”“义绝”“奸绝”人物形象的是()。A.西游记B.三国演义C.红楼梦D.水浒传【答案】B9、凯旋门是欧洲人纪念战争胜利的建筑形式。巴黎凯旋门上的《马赛曲》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法国大革命B.普法战争C.拿破仑战争D.1848年欧洲革命【答案】A10、维新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不包括()。A.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B.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C.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D.要不要废除帝制【答案】D11、《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提高政府工作效率D.削弱君权,突出臣下的作用【答案】C12、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之所以能在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这表明孙中山()。A.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B.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D.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答案】B13、下面资料出自于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14、晁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汉文帝采取的措施是()。A.①⑦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15、某国际文件写道:“现时业已到来,日本必须决定一途……《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该文件是()。A.《大西洋宪章》B.《联合国家宣言》C.《德黑兰宣言》D.《波茨坦公告》【答案】D16、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B.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C.多种所有制并存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答案】D17、20世纪初,明确主张进化史观,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历史学家是()。A.王国维B.陈寅恪C.梁启超D.傅斯年【答案】C18、20世纪上半期的一份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宜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据此判断,该文件颁行于()。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19、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存在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状况【答案】C20、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下列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评价的方法是()。A.开展历史调查B.撰写历史论文C.进行历史制作D.建立历史学习档案【答案】D21、新中国建立初期,清除“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组织的运动是()。A.镇反运动B.“三反”运动C.反右派斗争D.“五反”运动【答案】A2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记载:“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面纱主要依赖进口B.面纱产量大量积压C.经济危机已经出现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D23、20世纪后半期,我国决定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国家发展高科技的重点。这一科技发展规划是()。A.“七五计划”B.“985工程”C.“211工程”D.“863计划”【答案】D24、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理念论C.逻辑三段论D.美德即知识【答案】B25、元仁宗于1313年下诏:“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元仁宗此举意在()。A.控制天下学子的思想B.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C.提倡标准化考试制度D.选拔真正的有用人才【答案】A2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其重要作用是什么()A.促成国共合作B.缓解当时紧张局势C.打击了国民党内部的阴谋D.有利于推动抗日运动【答案】D27、下列外交活动发生在21世纪初的是()。A.戈尔巴乔夫访华B.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活动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成功举办APEC会议【答案】D28、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标志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太平洋战争爆发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D.斯大林格勒战争胜利【答案】C29、有学者在评论一位西方科学家时说,他用一把利剑“斩断了无知、迷信和傲慢这些束缚人类对亿万年来生命了解的镣铐”。他评论的这位科学家是()。A.达尔文B.牛顿C.哥白尼D.爱因斯坦【答案】A30、“二战”后建立的旨在稳定国际汇率,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国际组织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D.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31、1981年1月,年已70岁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A.增加福利投入B.发展混合经济C.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奉行自由主义【答案】B32、某同学围绕研究课题收集如下素材:“大机器生产”“殖民侵略”“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他的研究主题可能是()。A.清政府自救B.东西方文明冲突C.工厂制普遍推行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答案】D33、创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是()。A.曾国藩B.张之洞C.李鸿章D.左宗棠【答案】B34、20世纪后半期,我国决定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国家发展高科技的重点。这一科技发展规划是()。A.“七五计划”B.“985工程”C.“211工程”D.“863计划”【答案】D35、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答案】C36、恩格斯认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答案】D37、《中国现代的区域研究》中记载:“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候补知县戴华藻集股两万两白银,开办中兴矿局,约为商股。”由此可以判断中兴矿局的经营方式是()。A.官督商办B.官办C.商办D.官商合办【答案】A38、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说:“本部堂奉天子军,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他所说的“师”指()。A.淮军B.湘军C.常胜军D.常捷军【答案】B39、《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答案】C40、1908年11月17日《申报》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皇帝崩,翌日电传遗诏……”光绪抱着自己终生的遗憾在瀛台含元殿病逝,终年38岁,后追封为“德宗”皇帝。下列对材料中的有关知识解说不准确的是()。A.1908年是戊申年B.“酉刻”是晚上十二点C.“光绪”是年号D.“德宗”是庙号【答案】B41、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世界三个相隔遥远的地区,大约同一个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这三个地区指的是()。A.埃及、印度、罗马B.希腊、中国、印度C.印度、中国、罗马D.埃及、中国、希腊【答案】B42、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B.法律规定的立足点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D.打击犯罪的效果【答案】B43、1979年秋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从原来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小岗村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A.人民公社的建立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C.科学种田理念的普及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答案】B44、山东、河南等地都发现有汉代的冶铁遗址,其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汉代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B.河南成为汉代的手工业中心C.汉代铁农具开始发展起来D.汉代冶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答案】A45、有学者认为:“16世纪前后,它的生产、传播、消费,连接起美洲、欧洲、中亚、东亚等地,成为流淌在全球贸易机体中的血液。”文中的“它”指的是()。A.香料B.白银C.瓷器D.呢绒【答案】B46、“四十年前南湖景色,诸君齐聚济南阁。时过境迁成过往,忆想当年乾坤定。”此诗中的“四十年前”指什么重要事件()A.中共一大召开B.中共二大召开C.八七会议召开D.国共第一次合作【答案】A47、《东京梦华录》记载:瓦舍中多有……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反映的是宋代哪一社会现象()A.民间技术精湛B.都市生活丰富C.社会分工精细D.边境贸易繁荣【答案】B48、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49、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答案】A50、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这说明()。A.毛泽东对于革命的朋友和敌人尚未有清晰认识B.毛泽东反对我党在革命中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C.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得到了所有革命阶级支持D.毛泽东初步阐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答案】B大题(共10题)一、材料: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师:通过老师对本课内容的讲解,谁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生:……师:安静一下,大家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来发言。生: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国家的分裂,历时四百多年的秦汉统一的局面结束了.因此是历史的倒退。生: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况且,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也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能否可以综合以上的内容,以辨证的角度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呢师:相对于秦汉统一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以致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大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问题:(1)对上述课堂小结进行分析。(2)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优点:该教师在课堂结束环节以三国鼎立局面的时代意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小结,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全面思考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不足:该课堂小结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口头描述为主,并未形成文字、表格等书面内容,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复习,容易出现时间越久遗忘越多的情况.此外,该教师忽略了课堂上的习题演练和课后作业布置,导致教学环节的人为割裂,影响教学效果.(2)①教师要把课堂小结同其他教学环节衔接起来,尽量做到时间安排合理紧凑,在总结教学内容的同时.为课堂练习、作业布置、内容拓展等环节留下一定的时间.”②教师在总结知识内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思想渗透到小结内容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材料:在历史课中,老师讲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每个学生发一把小刀和一个橡皮,让学生在橡皮上刻自己的名字.比一比谁刻得好。学生们很好奇,十分钟后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刻的字进行点评。问题:(1)对教师的做法如何评价,说明理由。(2)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制作时应考虑哪些问题【答案】(1)该教师运用了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激发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不足之处:制作过程中师生关系没有协调好。体验式教学课上的环节、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应是交叉进行或平行的,而并非单纯的制作与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应将该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穿插其中,制作完成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完成的过程,教师应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效果更佳。(2)在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制作时应注意.①情境的直观性: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直观,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才能使学生有代入感.②启发性:创设形式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的内容要有讨论的价值,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③过程的灵活性:课上的环节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交叉进行或平行的。引导参与时情境创设可能就在其中,实践探索的过程可能就是成果交流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环节灵活的融合,使学生“身临其境”.④操作时做好安排:课前确定主题、搜集活字印刷术制作的资料;课上引导参与_÷情境创设。实践探索成果交流;课后总结知识、提升能力。三、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已至北京城下。……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叛乱……李自成也乘时猖獗,于十四年(1641年)攻陷河南……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陷襄阳,僭号“新顺王”。次年,李自成建国,号日大顺,改元永昌……这时洪承畴早为清军所俘,山海关之地全部沦陷,而流寇的势力已非明朝所能抵御。就在这一年,流寇攻陷北京,清军也接着入关。——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问题:(1)对同一史事的叙述,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不同?(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8分)【答案】(1)材料一主要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视角对史事进行叙述,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持肯定的态度。材料二是从封建正统的视角对史事进行叙述,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攻陷北京和清军入关造成的,将农民军称为“流寇”,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持反对的态度。(2)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如下。①材料一选自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该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作者深受阶级史观(革命史观)的影响,对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因此站在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的视角叙述明朝灭亡这段历史。②材料二选自傅乐成的《中国通史》,该书于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地区出版。作者由于身处台湾,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对农民起义持否定的观点,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攻陷北京和清军入关造成的,从封建正统的视角叙述明朝灭亡这段历史。上述两种不同的历史叙述是由于作者具有不同的史观、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造成的。四、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特多样。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探寻,不仅可以认识历史风貌,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材料一明孝陵……新创了方城、明楼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坟为圜丘,称“宝顶”,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坐落在钟山之阳,从御河桥起至宝城顶,包括文武方门、中门、孝陵殿、石桥、方城、明楼等,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庄严、方正、均衡、协调,符合封建君权神权的思想要求。——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材料二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问题:(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并分析明孝陵在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突出地位。(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分析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3)从上述材料中各遗产的文化特征看,指出它们所属遗产的类别。结合江苏两处文化遗产,谈谈保护文化遗产有何社会价值?【答案】(1)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前朝后寝;地面建筑严格安置于中轴线。明孝陵在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突出地位:规范了明清两朝的帝陵风格。(2)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昆曲再现古典戏曲原貌,近代百戏源于昆曲。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际;新戏曲贴近百姓生活,对昆曲造成了冲击。(3)上述遗产所述类别:明孝陵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有:文化遗产是创新文明、汲取借鉴的宝贵资源;也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五、材料:1870年的普法战争结束后,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1870年至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4.6倍,同期英国只增长1.3倍。1870年至1900年,酸和碱等基本化学原料的产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产量增加了3倍,均已跃居世界首位: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德国生产。1913年,德国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是15%。1857年.德国第一个卡特尔出现,1905年达385个,并迅速向更高的形式——辛迪加和康采恩发展。——摘编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问题:(1)根据材料概述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答案】(1)德国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①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快,超过同时期的英国.②化学工业产量增长迅速,并跃居世界首位。③德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据重要地位.仅次于英国。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垄断组织出现并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2)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商品交换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②德国本土和占据的法国领土拥有大量矿产资源,比如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铁、鲁尔的煤.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③德国是后起的工业大国,能够吸收英、美等国的发展经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④德国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注重将科学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容易采用新型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⑤国内的统治阶级容克贵族拥有大量资金和土地,其经济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趋于相近.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六、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天人三策》问题:(1)根据材料,董仲舒认为“持一统”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统治者崇尚什么学说(3)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答案】(1)学说众多,法制数变。(2)黄老之学。(3)建议:统一思想。目的:维护封建王朝的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七、材料一:今日特派本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克农同志传达微忱,并提出下列问题以资讨论:一、从本月十六日起,我军即下令撤出甘泉肤施之围,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同谋抗日;二、目前各就原防.作抗日的一切准备……——摘编自1936年1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彭德怀、毛泽东致张学良信材料二:双方同意在最近将来之适当时机。向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提议共同发起抗日救国代表大会,讨论抗日救国统一战线之总斗争纲领,并产生联合战斗之机构;在抗日作战时,双方军事力量各担任一定战线,取得互相联系与协同动作,以此去配合全国抗战力量在统一指挥下之一致的坚决的动作。——摘编自1936年4月周恩来面呈张学良的红军与东北军的《抗日救国协定》材料三:赵年同志从赵联处回,根据赵联同志的意见,根据二、四方面军北上、西南事变发展、日本对绥蒙进攻等情况,我们认为兄部须立即准备配合红军,选定九、十月间有利时机,决心发动抗日局面,占领甘凉肃,完成打通赵联的任务……八个月来的政治关系,证明了你我之间的完全一致。这封信的意见以及今后我们提出的一切意见,都是同志建议的性质,是在和衷商酌之下产生的。(注:赵年即潘汉年的代名,赵联即苏联的代名)——摘编自1936年8月中共中央领导人给张学良的信问题:【答案】(1)表现:中国共产党秘密同国民党将领接洽,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为,并且制定相应文件,为国共合作抗日奠定基础;国共双方各自为抗日备战,并且积极配合参与抗日行动。(2)内部因素: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根本原因);张学良等爱国将领具有强烈的御辱爱国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让认识到该政策实质的张学良与蒋介石矛盾激化。外部因素:被中国共产党此时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所感召,也受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3)影响: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出于各方考虑,提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促进了国共合作局面的出现,也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八、材料:某校历史教师在命制期末考试题中,找到如下一段史料:“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据此,该教师命制了一道单项选择题:史载:“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此材料反映了“国朝”的经济政策是:A.严禁通“番”B.限制外贸C.打击走私D.杜绝外贸答案:B问题:(1)该题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各是什么(2)指出该题在命制技术上的合理性。【答案】(1)知识目标: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理解广州十三行的内容和作用.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①题型选择恰当。针对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这一需要理解的知识内容以及期末考试这一考试形式,选择了材料阅读选择题这一题型,考查知识的同时考查相应能力.命制恰当。②难度合理。该试题是考查材料分析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试题,是在新的情境中把原有知识迁移过来以解决新的问题的题目,并非单纯考查记忆能力,这一考查难度符合期末考试目的。③题干史料选取精确、选项编制合理。选择题是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该选择题的题干表述明确.中心突出;史料选取精炼;根据史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选择题中备选项的编制。尤其是干扰项的编制与答案具有似真性,与题干有一定联系,与正确答案一样具有吸引力。综上,从选择题题型、难度、题干和选项内容都能体现该题在命制技术上的合理性。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A.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僭越之权力,为非法权力。B.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力。C.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借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法者,皆为非法。D.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E.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行为。——摘自蒋相泽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回答问题:(1)以上内容出自哪份文件?限制了国王那些权利?(2)以上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答案】(1)《权利法案》。立法权、征税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