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_第1页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_第2页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_第3页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_第4页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

【内容提要】

巴金的一生都是在反思和忏悔中度过。他在《憩园》中塑造寒儿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也是用来反思和忏悔。这可以从《憩园》的主题思想,寒儿的言行和寒儿与哥哥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理解。

【关键词】忏悔;自我;人物形象;寒儿。

Abstract:Bajinhadbeenlivingintrospectedlyandrepentlyallhislifetime.ThepurposethathecreatedHanerintheReposeGardenistousethischaractertointrospentandrepent.WecananalyzeandunderstandthepurposefromthethemeofReposeGarden,Haner‘swordsandbehaviour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Hanerandhisbrother.

Keywords:repent;myself;character;Haner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着名的几位文学大师中,巴金以其热情的风格和激进的思想着称。而他思想的激进主要表现为他彻底的反对封建专制,向往一种自由平等的人类理想社会。一个人的思想必然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一个作家的思想当然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即可以从巴金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前期作品中发现他的这种思想,又可以从他离家出走,彻底背叛自己的剥削阶级家庭等一系列行动中认识到他的这种思想。巴金的后期作品风格由前期的热情、直露转变成客观、含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当时的思想处于什么状态,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人做过认真系统的分析研究。但如果我们把巴金晚年的思想作为他青年和中年时期思想发展的必然总结和归宿,再参照巴金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我们就不难发现,巴金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是他的思想由前期向晚年的过度。如果说“反思”和“忏悔”是巴金晚年思想的主要特点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他的后期作品,特别是《憩园》中找到这种思想的最明显表现。

一个作家想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有多种方法和渠道。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富有艺术魅力的方法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巴金也不例外。我们即可以从《家》中的觉慧身上发现巴金的彻底的反对封建礼教,否定自己旧家庭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寒夜》中的汪文宣身上发现巴金对自己的这种思想的反思和怀疑。而《憩园》中的寒儿形象同样寄寓着巴金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憩园》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巴金后期风格的作品之一。巴金在《憩园》中除了着力塑造主人公杨老三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万韶华、姚国栋等人物形象。寒儿在《憩园》中是一个次要人物,巴金的研究者们也很少论及这一人物。那么巴金为什么在作品中设置这一人物形象呢?他在50年代末写的《谈〈憩园〉》一文中说:“杨家小孩当然也是虚构的人物。我创造他,只是为了帮助杨老三。这句话的意思不过是:有了这样一个小孩,我更容易把杨梦痴的性格写得明显。”[1](p204)这就是作家设置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而寒儿的形象也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通过寒儿与其父亲杨老三的关系,我们看到了杨老三爱儿子,爱家庭的一面,也看到了他欲罢不能的堕落本性,从而使杨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厚而具有典型性。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寒儿这一形象的其他作用和意义。如果把巴金说出来的目的作为塑造寒儿这一形象的表面目的的话,那么我们要探讨的则是作者塑造寒儿这一形象的深层目的。如果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那么作者自己说的目的就是有意思的目的,而我们要探讨挖掘的则是其潜意识目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憩园》的主题思想。促使巴金创作《憩园》的直接原因是他1941年1月回到成都住了50天的经历,特别是他五叔的死使他产生了创作灵感。在以后的时间里,他有意无意的,断断续续地构思并完善了杨老三的故事。那么他创作杨老三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想表达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样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人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1](p196)巴金在为此书写的序和跋里也年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而作品也的确表达了这样的主题。不过从作家开始创作这篇小说起,作品的深层面里就包含有其它丰富的主题思想,甚至包含有同其主观目的相矛盾的,否定其予设的主题思想的内容.作者一方面认为"财富并不‘长宜子孙‘",但另一方面又表达出对富裕而精致的生活的欣赏、羡慕;一方面否定家,认为家“这个小圈子只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恋家的倾向。一方面对“憩园”的新旧两代主人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对他们过于温情。这使得整部作品流露出一种挽歌的调子。因此,作者在塑造杨老三这一人物时,目的是批判否定他,但在写作过程中又不由自主地对他身上的某些思想和性格进行了肯定。而这种肯定主要是通过寒儿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出来的。寒儿对待杨老三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作者对待杨老三态度的另一面。这一方面就连作者也承认:“我更偏袒杨家小孩。由于他,我对他父亲也很宽大了。最初的杨老三故事并不是这样。可是我写出来的却不同了。我本来应当对杨老三作更严厉的谴责和更沉重的鞭挞的。可见我在这场斗争中并未得到胜利。”[1](p201)作者说的“这场斗争”其实就是其创作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斗争,理智与感情的斗争,意思与潜意识的斗争,“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其结果是使小说的思想和人物性格更复杂了,也更精彩了。《憩园》的文本给人的印象是:“巴金不再是一味正面抨击封建阶级的角色,他意识到人性与人世变迁的复杂性。在现实批评的同时,他又夹带着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同情,这使得《憩园》形象也比较复杂。”(p268)巴金虽然在19岁就离开了自己憎恨的家。但这个家毕竟给他带来过幸福的童年。他虽然对五叔持批判的态度,但五叔也有值得同情理解,甚至肯定的地方。因此,巴金自从离家出走之后,就一直在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反思,《憩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作者的反思和忏悔。而这些思想又集中体现在寒儿这一人物形象上。

其次,我们可以从寒儿与杨老三的关系中来探索巴金的反思与忏悔思想。寒儿在《憩园》中第一次出现便是作为一个孝子出现的。因为他不顾姚家仆人的多次阻拦,来到姚家的唯一目的就是折枝茶花送给自己父亲。而这茶花从某种意义就是“爱”、“孝”与“幸福”的象征。其实作者在接下来的一章,也就是第4章里就暗示了自己是在借助寒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写到:“我弯下身去拾了两片花瓣拿在手里抚摩。玉兰树是我的老朋友。我小时侯也有过一个花园,玉兰花是我做小孩时最喜欢的东西。我不知不觉地把花瓣放到鼻端去。我忽然惊醒地向四周看了看。我忍不住要笑我自己这种奇怪的举动。我丢开了花瓣但是我又想:那个小孩的心情大约也跟我现在的差不多罢。”(p174)在这一段话里,作者把寒儿比作童年的自己。花象征着自己童年的幸福.寒儿把花送给自己父亲,也正是作者自己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因为自己从前背叛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家庭。现在自己才理解了父辈们,明白自己可能做错了。所以作者只有在书中借寒儿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忏悔。但这种忏悔又是朦胧的,潜意识的,被压制着的;作者意思到了又不愿意主动承认并表达出来。因此,书中的“我”惊醒后又“丢开了花瓣”。由此可知,自此以后书中的寒儿的言行,都含有作者自己言行的成分。既然寒儿对待父亲的态度可用一个“孝”字来概括,而作者自己从前没有这么做,现在又没有机会这样做。那么作者内心深处所要表达的只能说是反思和忏悔了。

现在我们再往下看寒儿怎么对待父亲的,也就是看作者怎么通过寒儿来表达自己忏悔的。小说的第26、27两章是通过寒儿之口讲的杨老三的故事。当然这也使作者更容易通过寒儿之口表达自己的反思和忏悔。当大家都同意卖掉父亲留下的房产时,只有杨老三不同意并说:“你们要卖就卖吧。我决不签字。我对不起爹的事情做得太多了。”(p252)可见,作者肯定了杨老三还有孝心。而杨老三之所以留恋父亲留下的房子是因为那里有他对幸福童年的记忆。寒儿对杨老三的孝心产生在同样的基础之上。其实,杨老三的话,也是巴金想说的肺腑之言。当大家都孤立杨老三时,寒儿站在父亲一边。他甚至认为父亲对那位妓女的感情也是真诚的。当父亲被哥哥赶出家门后,寒儿自始至终心中牵挂着他,寻找他,照顾他。当杨老三因偷锅盔吃被打时,“杨家小孩红着脸流着泪奔到哑巴面前,推开哪个汉子的手,大声骂着:‘他又没有犯死罪,你们做什么打他?你看你把他打成这个样子!你们只会欺负好人。”(p222)在这里,寒儿所说的、做的,正是巴金自己潜意识里想说的做的。

在接下来的一章里。作者描写的父子情深的细节更让人感动。当作者看到寒儿细心护理受伤的父亲时,禁不住由衷的写道:“我注意地望着那两只小手的动着。它们表现了多大的忍耐和关切。这不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的事情,可是他做得非常仔细,周到,好象他受过这一类的训练似的。”(p225)而杨老三在体验到儿子的孝心与爱心的同时也表现出更多的后悔、自责,甚至自虐。后来他躲避开寒儿,最终死去,也是为了寒儿,为了向家庭赎罪。

如果说寒儿的言行可以用一个“孝”字来概括,杨老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可以用一个“孝”字来概括。而作者又这么来写,说明作者也肯定了“孝”,并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不孝”进行反思和忏悔。写到这里,也许有人禁不住要问:巴金不是最强烈地反对封建道德之一的“孝”吗?的确如此。特别是他青年时期更是如此。但是我们也知道,巴金一生的追求和信仰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忠”。而对于自己长辈和家庭的忠就是“孝”。而且我们要把作为封建礼教的“孝”和作为基本人性道德的“孝”区别开来。巴金肯定的是后者。巴金青年时期将“忠”和“孝”截然分开,到了中年之后才对自己这种思想进行反思。也许他明白了“孝”也是“忠”的一种,并对自己以前的不孝进行忏悔。“从巴金内心来说,他未必对家庭完全抱有敌意,他在思想上,心理上不可能真正摆脱家庭这一伦理组织的影响和诱惑。他对家庭形式的狂热抨击,对高家大院种种不肖子孙的声讨和谴责,其本身也许正包含了他对这种组织形式的本能关怀。”(p126)“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心中的激愤之情淡化了,开始意识到大家庭也有它值得留恋的地方,那几个被他鞭挞的长辈也有他们的另一面。在他的《憩园》和《怀念二叔》中,我们可以发现,巴金对他所批判的大家庭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p138)美国的内森﹒k﹒茅在其《巴金》一书的第六章《论〈憩园〉》中说:“在探究父与子的关系上,巴金否定了他早期的信念,即家族制度是绝对有害的。”(p661)由于这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所以我只能在此点到为止。

我们也可以通过寒儿与其哥哥的关系来看巴金怎么通过寒儿这一形象来反思和忏悔的。只要你认真地阅读《憩园》的第26、27两章,你就会不由自主地问:为什么杨老三的两个儿子对待他的态度截然相反?哥哥对待父亲似乎太坏了,弟弟对待父亲又太好了,都不易理解。但是,只要你理解了写作《憩园》时的巴金,理解了巴金的思想与人格,你就会理解寒儿与其哥哥两个人物形象。其实,寒儿及其哥哥两个人物形象正代表着巴金人格和思想的两个方面。如果从纵向理解,哥哥代表着巴金从前的自我,寒儿代表着巴金当时的自我;如果从横向理解,哥哥象征着巴金的“本我”,寒儿则象征巴金的“超我”。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才是巴金真实的“自我”。

现在我们再来看作品中的哥哥和寒儿的言行。先看哥哥。“妈喜欢哥哥。哥哥自小就不听爹的话。”(p247)当哥哥还小,无法与父亲对抗时,他说:“妈,你放心,我长大了,一定要给你报仇。”(p249)当他长大以后,首先以主人的姿态,把杨老三死活不愿卖的房子卖掉了,钱自己拿着。经常骂父亲理由还是:“我决不容你再欺负妈!”(p260)最后他把父亲赶出家门。当父亲回来想悔改时,他却逼他干事情,使杨老三不得不再次轮为乞丐,最后落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而寒儿呢,从小就跟父亲睡在一起,每次父亲同母亲哥哥吵嘴之后,总是他来安慰父亲,想法留住父亲。父亲被赶出家门后,只有他不断地寻找父亲,照顾父亲。为此受到辱骂殴打也再所不惜。真可谓曲尽孝心。

巴金这样描写寒儿兄弟,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认为:“在这一连串的行为里,作家只写了他在做什么,却没有写他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这就是作家在塑造杨家小孩的形象时表现出来的某种思想上的疏忽。”(p314)但只要我们明白巴金是带着反思和忏悔的心理来塑造寒儿兄弟形象的,就不难理解了。巴金写寒儿的哥哥的所做所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自我谴责,自我忏悔。就象他晚年在《随想录》中把自己在“文革”中的丑陋言行写出来一样。他写寒儿的所做所为,是在借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做自己想做而又没有做到的事情,也是在忏悔。

当然也有人理解巴金。日本的小野田耕三郎在《从〈灭亡〉和憩园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