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页。一、作者及文章相关知识1.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政治上,主持变法。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②经学上,王安石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③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④文学上,王安石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也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2.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3.《答司马谏议书》的故事背景①王安石变法《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2页。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2页。②新旧党争,推行新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身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有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资治通鉴》,时间长达15年。③神宗崩逝,新法废止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司马光最终废除新法,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4.文体介绍: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另外,一些呈给皇帝的公文、奏章也称作“书”。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等。解析:《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文章着重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见之意。《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其“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二、原文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3页。(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3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干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正音:怨谤(bàng)

;强聒(guō);重(chóng)念难壬人(nánrén);恤(xù)

;胥怨(xū)度(duó)义;盘庚(gēng);会晤(wù)第1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参考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重点字词(随文解释):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每:常常。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也”表判断“.…..是.……”。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被动句,标志词:见。《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4页。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一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4页。辨:同“辩”,分辩。重[chóng]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复:指书信往返。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冀君实或见恕也:宾语前置,动词“恕”作谓语,“见”作宾语“我”,前置。内容详解:1提问:文章第一段起到了什么作用?1.

答案:说明写信的缘由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

一一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干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参考译文: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的言论,驳丘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重点字词(随文解释):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对王安石的指责。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求。以谓:以为,认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面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5页。人主:君主。《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5页。不为:不是,不算。举:施行。辟:批驳。难[nàn]: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多”作定语后置。前:预先。内容详解:1.提问: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1.答案: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2.提问:在王安石看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实际上是什么?2.答案:①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②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③征利“为天下理财”,④拒谏“辟邪说,难壬人”。3.提问:应该如何理解第二段?3.答案: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四个“不为……”显示了王安石进行变法的决心。第3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参考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重点字词(随文解释):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顾念,忧虑。《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6页。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6页。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何为”应为“为何”。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胥怨者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仅。度[dù]:计划。度[duó]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义,适宜。是:认为正确。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事事: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后一个“事”是名词,事情。内容详解:1.提问: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1.答案: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2.提问: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2.回答: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不一定就是对的。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大此“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3提问: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是向司马光认错?3.回答: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亮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4.提问:应该如何理解第二段?4.答案: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第4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参考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重点字词(随文解释):由:机会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机会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7页。三、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总结《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7页。一、各段内部思路第一段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拉近二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一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提到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一段最后,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第二段①

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在辩驳之前,先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②

驳“侵官”。从制订的新法的过程来证明合理性。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其些权力这些直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③驳“生事”。从理论依据和行为目的两个角度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④驳“征利”。征利并不是为了与百姓争夺利益而是为了更好管理天下的财富。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⑤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8页。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8页。本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第三段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①

指出人们因循守旧已久,自然会对变法抗拒。人们习惯于苟目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这也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②

举例论证,举例证明变法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是变法本身是否合理。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③以退为进,表面认错,实则坚定的表明变法立场。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四、全文整体思路(1)反驳观点: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2)逐个反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②"“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憋,不为生事”③“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3)分析“天下怨谤”的原因:①人:习于苟且。②士: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举例证明:盘庚之迁。用盘庚之迁的例子来证明只要计划合理就应该坚决执行,不应该被他人的非议而阴挠,同时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答司马谏议书》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