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王晓光课后参考答案_第1页
金融学王晓光课后参考答案_第2页
金融学王晓光课后参考答案_第3页
金融学王晓光课后参考答案_第4页
金融学王晓光课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填空1.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2.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3.价格;4.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待流通的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5.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6.本位币,主币;7.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8.良币,劣币;9.现金,活期存款,准货币;10.流动性。二、单选1.A;2.A;3.C;4.C;5.B;6.B;7.C;8.A;9.C;10.A三、多选1.BC;2.ABE;3.ABCD;4.ABCE;5.ABC;6.ABCDE;7.ABDE;8.BCD;9.ABD;10.CDE四、判断1.错;2.错;3.错;4.对;5.对;6.错;7.对五、名词解释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2.金本位制度是指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3.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4.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5.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货币制度,国家按照市场上的金银比价为金币和银币确定固定的兑换比率。6.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7.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8.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9.货币的无限法偿是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有限法偿是指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六、简答1.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的规定。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以下五种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2)流通手段职能;(3)贮藏手段职能;(4)支付手段职能;(5)世界货币职能。2.答: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首先,由于币制相对稳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能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其次,信用关系不受币值波动的影响,促进信用的发展;再次,各国货币含金量的比率相对稳定,外汇市场也比较稳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保证了对外贷款和投资的安全性。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两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第一,这两种货币制度没有铸币流通,失去了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可能性;第二,银行券不能兑换自由黄金,一旦过多就会贬值;第三,在金汇兑本位制下,本国货币制度依附于外国货币制度,一旦外国货币制度动摇,本国货币制度也必然动摇。3.答: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按流动性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对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答: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其构成要素有:(1)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3)金准备制度。5.答: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举例:例如金银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则为1:16,此时黄金的市价较高,这时,金币的持有者将会熔化金币到市场上去兑换白银,一经熔化,即可赚回1两白银,这样市场上持有金币的人越来越少,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多,金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过来,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5而法定比价为1:16,白银市价高于法定比价,市场上的银币会退出流通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七、论述1.这一论断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是正确的。原因在于: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通过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公众的相机抉择机制使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有效地发挥货币流通调节器的功能,即货币数量偏少,货币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时,原先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将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流通中的货币将自动增加,而在货币数量偏多,货币名义价值小于实际价值时,一部分货币将退出流通进入贮藏状态,流通中的货币自动减少。由此,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发挥是的货币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即货币过多时会自动减少,过少时会自动增加,从而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恰好满足流通的需要。而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只有名义价值,失去实际价值,在货币过多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下降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将日益减少的预期,从而促使公众加速出让手中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而在货币过少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上升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会日益提高的预期,从而会促使公众推迟货币的支付,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由此,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是多时愈多,少时愈少,即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这一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经济的波动,而不是减缓。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避免不不要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源于中央银行等的外部冲击,要求中央银行必须有效控制货币供给,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避免货币过多或过少现象的出现。2.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2)存在官方的兑换保证:官方承诺按规定的比例即官定比价保证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3)时间的推移使得官方比价与市场比价之间出现差异,假定出现官定比价低于市场比价的情况,公众将使用劣币按照官定比价从官方兑换良币,并在市场上按照市场比价交换成劣币,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导致良币被收藏或熔化,退出流通,流通中仅存在劣币。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信用货币没有实际价值,仅有名义价值,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是信誉或评价,因此判断货币良、劣的标准不再是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对比,而是公众的评价或货币的信誉,评价好、信誉高的货币为良币,评价差、信誉低的货币为劣币;另一方面,在货币失去实际价值的同时,也不再存在政府的兑换保证,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即确保货币能够购买到其所载明的价值量,公众在流通中更愿意持有和使用良币,劣币将退出流通。3.(1)金作为普通商品,其价值由市场供求决定,价值不可能稳定;而作为货币则要求金的价值必须稳定。金这种身兼二任的性质决定了以某种商品充当货币的内在矛盾。(2)金本位制下金在国际之间流动并不能够自动实现平衡。尤其是当货币管理当局为了维持本国经济稳定而对金的输出入实施限制性的政策,黄金在国际之间的流动就不能实现均衡,也就使各国的货币供应量难以与黄金储备保持适当的比例。(3)国家为了刺激和抑制本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实行扩张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国内的物价发生变动,以黄金量作为基础从而保持汇率稳定的固定汇率制度,与国内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要维持汇率按金量固定不变,就会使各国政府难以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4.(1)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行使货币各种职能的货币。(2)信用货币的发行受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控制,其价值基础决定于社会公众提供的可供发行者分配的资源和资产的量。(3)信用货币的发行具有弹性,一方面,可以随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商品生产流通对货币量的需求提供货币,另一方面,也隐含着货币数量失控的可能性。(4)适度控制货币量是维护信用货币币值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形式一、填空1.偿还、付息;2.赊销、分期付款、消费贷款;3.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二、单选1.C;2.A三、多选1.BD;2.ABD;3.BD;四、名词解释1.信用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债务双方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2.债券是用来表明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权利的债权资本证券。3.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并据以获得股息的凭证。五、简答1.(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债务人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动过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2.(1)商业信用与特定商品买卖相联系(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3)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3.(1)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支付的形式提供的信用。(2)主要特点: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同时包含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行为;交易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商业信用发生后,买卖双方就存在着以一定货币金额表现的债权债务关系,同时创造出相应的流通工具。(3)优点: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促进流通的作用,是推销商品的有力武器,是解决流通手段不足的最便利方式。所以就企业间的信用活动而言,商业信用是首选、是基础。(4)缺点: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之间主要以商品提供的信用。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业信用的授信方向,即一般只能由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提供。首先,是商业信用规模受企业资本规模、尤其是商品资本量的限制。其次,是商业信用的信用能力有限。制约了商业票据的流通性。再次,信用量变动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六、论述题1.(1)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现代社会中,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国家信用有以下主要作用:①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调节宏观经经济。②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③解决社会公共工程的资金需要。(2)国家信用具有特殊动的资源动员作用。国债一般都采取自愿认购方式。但是在特殊情况或者争状况下,国债发行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国家利用国债也可以动员和支配一般信用形式无法动员的资源。所以,国家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其他信用形式不可完全替代的。(3)国家信用毕竟是国家的负债,其还本付息的来源是纳税人的收入,其规模对货币供给和经济均衡有重大影响,因此各国对国家信用的规模都要加以合理控制。2.(1)商业信用和企业的再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通过商业信用,可以牢固供需企业间的联系,节约资金、降低流通费用,争强竞争能力。(2)商业信用是推动商品交易的直接手段,是企业间的首选信用方式。(3)商业信用是创造流通手段的最便利的方式。但由于商业信用在规模、方向和商业信票据的普遍接受性不足,限制了商业信用在更大范围的开展。尤其是在相互不了解、缺乏信任的企业间,商业票据就可能被拒绝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才会要求银行信用的介入。银行信用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在多方面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弥补和完善了商业信用。银行票据被社会普遍当作“货币”使用,具有更高的接受性。成为更高级的信用形式。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一、填空1.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2.通货膨胀;3.流动性偏好理论。二、单选1.C;2.C;3.C;4.D;5.A;6.B;7.B;8.B三、多选1.CD;2.ABC;3.ABD;4.ABE;5.ACE;6.BD;7.ABC四、判断1.错;2.对;3.对;4.错;5.对;6.错;7.错五、名词解释1.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掉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2.到期收益率,是指来自于某种信用工具的收入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3.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基本开放,由市场决定,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4.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固定收入证券的期限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用收益率曲线加以描述。利率的风险结构指期限相同债券的不同利率之间的关系。六、简答1.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变动率。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标准应该是实际利率,原因在于:(1)在信用行为中,衡量债权人的收益和债务人的成本的合理指标应该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在资金融通行为中,债权人除了获得名义利率的报酬外,还遭受或面临来自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对收益的侵蚀,作为交易的对方,债务人除了支付名义利率的成本外,其债务负担会因为物价上涨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债权人收到的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货币相对比较廉价。在通货紧缩背景下,情况恰好相反。(2)在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即经济景气相对高涨时,债务人面临比较乐观和宽松的经营环境,获取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强,因而清偿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强;在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即经济景气相对低落时,债务人面临比较困难或紧张的经济环境,获取收入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清偿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弱。2.在利率的风险结构决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1)违约风险。债券发行人可能违约,即不能支付利息或在债券到期日不能清偿面值,这是债券所具有的风险,它影响着债券的利率。(2)流动性。影响债券利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债券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强,利率越低。(3)所得税因素。税收使国债的预期收益率下降。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债券的利率低于无税收优惠的债券利率。3.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与收入成正比,合起来可用L1(y)表示,投机动机可用L2(r)表示。货币需求Md=L1(y)+L2(r)。由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可以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即由Ms=L1(y)+L2(r)决定r的水平。七、计算题1.(1)到期收益率i(2)贴现收益率2.每年应计利息I=1000×8%=80(1)以1000元价格购买该债券,到期收益率为i,解该方程要用试错法,先用8%试算:等式右边=1000=左边,可见,平价发行的债券,到期收益率=票面利率。(2)买价为1105时,通过前面的试算已知,i=8%时等式右边为1000元,小于1105,可判断收益率低于8%,降低贴现率进一步试算:用i=4%试算:等式右边=1178、16,贴现结果高于1105,可判断收益率高于4%。用内插法计算:R=5、6%(3)买价为900时,i=8%时等式右边为1000元,大于900,可判断收益率高于8%,提高贴现率进一步试算:用i=12%试算:等式右边=855、78,贴现结果低于900,可判断收益率低于12%。用内插法计算:R=10、8%(4)结论:对于每年付息一次的债券,附息债券的价格与到期收益率负相关。(1)当附息债券的价格与面值相等时,到期收益率等于息票率。(2)当附息债券的价格低于面值时,到期收益率大于息票率。(3)当附息债券的价格高于面值时,到期收益率低于息票率。3.(1)当期收益率资本利得率持有期收益率可见,持有期收益率是当期收益率与资本利得率之和。(2)持有该债券5年(即t=5)的持有期收益率4.判断一种行为合理与否的标准是收益与成本对比原则。假定存款人不取存款,其收益为2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5×2×2、25%=2250元其成本为一年期贷款的利息成本:5×5、58%=2790元其收益明显小于成本,因此不取存款的行为不合理。更何况,提前支取存款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活期存款的收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提前支取存款的损失,也即变相降低不取款行为的收益。假定存款人提取存款,其收益为:5×0、72%=360元取款与不取款的净损失为1890元,从另一角度看,就是不取款行为的真实收益仅为1890元,这一收益大大小于一年期贷款的成本。由此判断,上述居民的选择是不合理的,应该提取存款。八、论述题1.(1)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它是从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认为利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利率水平高低就取决于投资与储蓄的交互作用。这一理论忽视了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这是不恰当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2)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在当前利率下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即货币供不应求,则利率将要上升。反之,下降。这一理论完全否定了实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符合实际的。(3)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了前两者的观点,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应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利率是可贷资金的价格决定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它弥补了古典利率理论的不足,把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考虑了进去。2.(1)平均利润率。理论上贷款利率不应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2)银行成本。要保持合理的利差,银行才有利润可赚。(3)通货膨胀预期。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期间,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而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将下降。(4)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运用某些政策工具通过银行影响可供贷款。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将采取措施以鼓励银行增加可供贷款数量时,利率下降。中央银行要限制经济活动时,将采取迫使银行收回贷款的措施,利率上升。(5)商业周期。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上升而在经济紧缩阶段下降。(6)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利息率一般是在借贷资金市场上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确定。供大于求,利率低;反之,利率高。(7)政府预算赤字。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则利率上升。(8)国际利率水平。通过两条渠道实现:一是国际信贷渠道;二是国际贸易渠道。3.答题要点:借鉴国外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加快了利率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中国国情,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在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基础上,在试点地区进行存款利率浮动的试验;放开外币利率等一系列改革。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还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额活期,后大额定期。实现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条件如下:(1) 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2) 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3) 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大致均衡;(4) 人民币自由兑换。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采用渐进方式是合适的。第四章金融市场一、填空题1.资本市场;2.银行间同业拆借;3.美国;4.柜台交易;5.外汇;6.汇率;7.利率互换;8.风险小;9.上海;10.二级市场。二、单选题1.A2.B3.C4.C5.A6.D7.D三、多选题1.ABCD2.A.BCD3.ABCDE4.ABC5.ABCDE6.ABCDE7.ABCD8.ABC9.AB10.ABCD四、判断正误题1.错2.错3.错4.对5.对6.对7.错8.错9.对五、名词解释1.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场所及其机制的总和。2.贴现是指持票人为了资金融通的需要而在票据到期前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银行出售票据。3.同业拆借是指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拆出拆入的市场。4.回购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城郊的同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一定价格双方再行反向成交,即债券持有人(融资方)与资金持有人(融券方)在签订的合约中规定,融资方在卖出债券后须在双方商定的时间,以商定的价格再买回该笔债券,并按商定的利率支付利息。5.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交易市场。6.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市场。7.外汇市场是指由外汇的需求者与外汇的供给者以及买卖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场所或交易网络。8.汇率是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9.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而衍生的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10.金融期货是指在特定的交易场所通过竞价方式成交,承诺在未来的某一日或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金融商品的合约交易。11.金融期权是指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笔较小的费用后,就获得了能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特定时间,以协定价格向期权出售者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12.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六、简答题1.金融市场的功能(1)融通资金功能;(2)资源配置功能;(3)宏观调控功能;(4)经济“晴雨表”功能2.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内容(1)同业拆借市场;(2)票据贴现市场;(3)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4)短期债券市场;(5)债券回购市场3.资本的构成及内容(1)股票市场;(2)债券市场;(3)基金市场4.投资基金的定义及种类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投资基金种类包括: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两种。七、论述题1.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及内容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一)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债券市场;(5)债券回购市场(二)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3)基金市场(三)外汇市场即期市场;远期市场;掉期市场;择期远期市场2.金融衍生交易的工具的种类及特征金融衍生交易的工具的种类包括金融远期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和金融互换市场(一)金融远期市场金融远期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照事先商定的价格,以预先确定的方式买卖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金融远期合约有远期外汇合约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二)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货是指在特定的交易场所通过竞价方式成交,承诺在未来的某一日或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金融商品的合约交易。金融期货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黄金期货。(三)金融期权市场金融期权是指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笔较小的费用后,就获得了能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特定时间,以协定价格向期权出售者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金融期权的特点是:合约的标准化;保证金制度;对冲与履约;头寸限制等。(四)金融互换市场金融互换的特点是:互换的期限灵活,能满足交易者的非标准化需求,可以套期保值。八、计算题1.贴现解:贴现利息=贴现金额×(贴现率÷30)×贴现期限=100万×(6.3%÷30)×100=21000元贴现实付金额=贴现金额-贴现利息=1000000-21000=979000元2.回购交易答案:1.资金拆借量=持有的现券手数×标准券折算率×每手标准券的价值=1000×1.00×1000=1000000元2.每手债券的回购价格=购回价格+回购利息或=购回价格+回购报价×本金×(回购期限/360)=1000+3%×1000×180/360=1015元3.外汇交易解:(1)3个月美元远期汇率为:$1=SF1.2410——1.2436(2)选用买入价$1=SF1.2410计算(3)200万/1.2410=161.16万美元需用161.16万美元兑付200万瑞士法郎。第五章商业银行一、填空题1.信用中介;2.管理功能;3.附属资本;4.存款;5.贷款;6.股票;7.担保贷款;8.证券业务;9.无风险表外业务;10.有风险表外业务。二、单选题1.A2.C3.A4.D5.C6.D7.D8.B9.A三、多选题1.ABCD2.ABC3.AB4.CDE5.CDE6.ABCDE7.ABC8.ABC9.ABC10.CDE四、判断正误题1.对2.错3.对4.对5.错6.错7.错8.对五、名词解释1.商业银行是指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2.担保贷款是指以特定的担保品或第三人的信用作保证,如果借款人不依约履行债务,银行有权处理其用作保证的担保品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履行债务责任。3.信用贷款是指银行仅凭借款人的资信度、无须提供任何实物作为担保的一种贷款。4.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能力向银行偿还本金或者有意不履行还款义务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5.市场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给银行贷款带来的风险。6.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7.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8.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总称。六、简答题1.影响资本需求量的因素国家及银行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银行信誉的高低;银行负债结构;银行资产质量;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规模。2.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3.商业银行资本的作用(1)资本是银行存在的先决条件;(2)资本是客户存款免受偶然损失的保障;(3)资本是银行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4.巴塞尔新协议的主要内容(1)最低资本要求;(2)监管审核;(3)市场约束。5.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1)票据业务。包括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贷款业务。(2)贷款业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业务,包括担保贷款、消费贷款和公司业务贷款等。(3)证券业务。包括有价证券抵押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两种。6.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1)无风险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包括:汇兑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咨询业务等。(2)有风险表外业务,包括: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和与金融衍生交易。7.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是一种足以应付各种致富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包括:资金汇集法;资金匹配法;缺口监察法。8.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盈利性原则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能否盈利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是商业银行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受损失的可靠程度。(3)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是一种足以应付各种致富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包括:资金汇集法;资金匹配法;缺口监察法。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担保贷款的一种。不同点:定义不同。方式不同。抵押贷款不转移财产,质押贷款转移财产。七、论述题1.试述贷款风险的种类及如何防范或进行贷款保护?贷款风险的种类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或利率风险。贷款风险的防范或贷款保护是:(1)减少信用贷款的比重,扩大抵押贷款比重,以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2)对存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以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经营损失。(3)建立贷款呆帐或坏账准备金,防止贷款风险给业务经营带来的冲击。(4)对于大额贷款,可采取银团贷款或几家银行联合贷款方式,共同承担风险。(5)对贷款进行风险转移,采用投保等方式。2.答案要点: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1)资产管理(TheAssetManagement)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商业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环境下,在当时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管理。资产管理依其提出的顺序又有以下三种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2)负债管理(TheLiabilityManagement)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有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为主。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性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Asset-LiabilityManagement)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4)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InBalance-SheetandOffBalance-SheetManagement)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管,同时也为了规范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同等运作的需要,1987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的目的:一是通过协调统一各国对银行资本、风险评估及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界定,促使世界金融稳定;二是将银行的资本要求同其活动的风险,包括表外业务的风险系统地联系起来。《巴塞尔协议》的通过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完善与统一的标志。第六章中央银行一、填空1.商业银行;2.瑞典银行;英格兰银行;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4.9;5.金融监管;6.联邦储备委员会二、单选1.B;2.A;3.A;4.A;5.D;6.C;7.A;8.A;9.C;10.A三、多选1.ABC;2.BE;3.AB;4.ACD;5.ACD;6.ABC;7.AD;8.ABCDE;9.ACD;10.AD四、判断1.对;2.错;3.错;4.错;5.错;6.错;7.对五、名词解释1.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两个以上主权独立的国家共同拥有一个中央银行的制度。2.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还没有建立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一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3.所谓发行基金是人民银行保管的已印好而尚未进入流通的人民币票券。4.各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照规定的比率将其一部分存储于中央银行,这样就形成法定存款准备金。5.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保留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6.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把工商企业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作二次转让的行为。六、简答1.(1)便利商品交换与流通;(2)有利于维护币值和物价的稳定(3)增强自己的资金实力;(4)有利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5)保证政府得到一定的收益。2.不符合实际。因为即使法定存款准备率为零,商业银行处于自身经营的需要,还要保留超额准备金.而且由于公众对现金的使用,通货比率不会为零,这两个因素仍然是制约存款扩张的因素,因此存款的多倍扩张不会趋于无穷。3.甲银行的准备金减少100万元。4.乙银行的准备金不变。七、论述1.首先,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基础,也是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其次,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金;(2)组织全国的清算;(3)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最后,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等。这一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1)经理国库;(2)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3)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如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等等。(4)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预测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2.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所谓“相对独立”,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其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首先,为了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不受政府过多地干预、影响和控制,必须保证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因为:(1)中央银行与政府关心问题的重点存在差异。政府就偏重于通过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这种做法往往造成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则更关心币值稳定,维护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遏制过高的通货膨胀。(2)政府因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特别容易出现“政治交易周期”,即在选举之前,政府倾向于采取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便正好在选举前夕出现较低的利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上升将出现在选举之后,那时政府再采取限制性政策,并指望公众在下届选举时会忘记这一政策。(3)由于中央银行可能被用来通过购买财政债券从而为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提供方便,因此,中央银行需保持独立,以避免中央银行无限购买财政债券而导致货币基数以致货币供给的扩大,抵制来自财政部要求中央银行“帮助摆脱困境”的压力。(4)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把这些事情交给政治家们去做不太合适。(5)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有效、及时和统一地实施货币政策,避免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防止政府为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破坏整个经济生活的大局。其次,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这不仅因为货币政策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而且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有些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就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也大都由政府委任。因此,中央银行的职责履行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不能完全脱离开政府。3.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主要通过调节市场利率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来实现。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势:(1)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能完全控制交易量。(2)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进行灵活、精确的交易。(3)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可以容易地改变交易方向。(4)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迅速执行。当然,公开市场操作的上述优势要变为现实并不是无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发达的金融市场。目前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交易品种看,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他金融机构一、填空题1、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2、保险公司养老基金3、金融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4、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专家理财规模经济5、公司型基金契约型基金6、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7、信达华融东方长城8、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二、单项选择题1、D2、C3、D4、C5、B6、A7、A8、B9、C10、D三、是非判断题1、对2、错3、对4、错5、对6、错7、对8、错9、错10、错四、名词解释1、储蓄银行:指办理居民储蓄并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银行。信用社:又称信用合作社,是一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其资金来源于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和吸收存款。2、养老基金:是一种向参加养老金计划者以年金形式提供退休收入的金融机构,其资金主要来自劳资双方的资金积聚和运用积聚资金的收益。。3、金融公司:指通过出售商业票据、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向商业银行借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并用于向购买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或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4、共同基金:又称为投资基金,它是一种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份或受益凭证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再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从而为投资者谋取最高利益的间接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5、公司型基金:指基金本身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自身的股份,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的股份成为基金的股东,并凭股份领取股息或红利。6、契约型基金:它是由委托者、受托者和受益者三方订立信托投资契约而组织起来的基金,由委托者根据契约运用信托财产进行投资,并由受托者负责保管信托财产,并提供会计核算及其它服务,而投资成果由受益者享有。7、封闭型基金:指基金发行的股份相对固定,一般不向投资者增发新股或赎回旧股,但投资者可以将基金股份在二级市场按市场价格买卖的投资基金。8、开放式基金:指基金发行的股份总额不固定,投资者可随时从基金购买更多股份或要求基金将自己手中的股份赎回变现,购买和变现价格取决于基金的净资产价值的投资基金。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答:存款型金融机构是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契约型金融机构是以合约方式定期、定量地从持约人手中收取资金然后按合约规定向持约人提供保险服务或养老金的金融中介机构。它包括各种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创造存款,主要负债为存款,主要资产为各种贷款以及债券;而后者主要负债为收取的保费和雇员及雇主的缴款,主要资产为债券、股票及抵押贷款。2、答案要点:答: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基金,购买基金股份,再通过其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所以购买共同基金是一种间接投资。其机制特点是投资组合、专家理财、规模经济。3、答案要点: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与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相比,他们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并根据具体分工的不同服务于特定的领域。4、答案要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宗旨是:(1)通过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收购、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2)运用有效的资产管理及变现战略,从中尽可能收回资产价值;在尽量少运用政府资金的前提下使金融行业实现资产重组,化解金融体系存在的系统风险。(3)考虑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尽量减轻银行债务重组对社会整体的震荡及负面影响,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我国现已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具体职能包括发行人民币、依法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进行监管、经理国库、管理外汇储备等。三家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国家开发银行负责国家基建的政策性业务;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为扩大机电产品与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政策性业务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处于主体地位,主要从事存款、贷款结算等具体金融业务。还有其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2、投资银行经营的业务主要包括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证券私募、资产证券化、收购与兼并、基金管理、风险资本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与交易、咨询服务等。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基本的传统业务它与基金业务关系密切。首先,投资银行可作为基金的发起人,发起和建立基金。其次,可作为管理基金者管理自己发行的基金。第三,还可作为基金承销人。第四,投资银行还通过接受基金发起人的委托,管理基金,据此获得一定的佣金。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一、填空题1.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2.活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3.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公众4.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5.货币供给.货币需求6.动态7.利率8.均衡点9.货币供给.货币需求10.货币均衡二、单项选择题1.A;2.B;3.C;4.B;5.A;6.B;7.A;8.D;9.B;10.A三、多项选择题1.ACD2.ADE3.ABCDE4.ABE5.ACE6.CDE7.ABC8.ABC9.BC10.BCD四、判断题1.正确2.错误3.错误4.错误5.错误6.正确7.错误8.正确五、名词解释1.货币需求是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一种行为。2.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对货币需求的数量。3.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体是相一致,是一种动态均衡与局部均衡4.货币失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或者货币供给大小需求,或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5.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货币供应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六、简答1.当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对于企业而言,其交易周转金充足,增加生产资料购买,增加就业人数,以增加产量。对于居民而言,由于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加,便增加支出,增加消费,整个社会购买力旺盛。但由于受生产.技术.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短时间内产量的增长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于是市场供求矛盾不断积累,拉动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总之,当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表现为经济过热与物价水平持续上涨。2.当货币供应小于货币需求时,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交易周转金不足,造成原材料购买的减少,生产量的下降,企业存货的增加。对于居民而言,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被迫压缩消费’,减少支出。居民消费支出的收缩将缩小市场容量,导致企业产品销售不畅,迫使企业削减生产,解雇工人。总之,当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商品的严重积压滞销,物价下跌,失业率上升。3.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1)存款准备金;(2)法定存款准备率;(3)超额存款准备率;(4)现金漏损率;(5)定期存款准备率。其具体影响表述为:K=D/△R=1/(r+c+e+rt•t)4.中央银行使基础货币数量发生变化的资产业务有:(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2)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3)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与基础货币。5.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其理论的要点如下:(1)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3)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4)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5)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Md/P=f(i,Y)(6)凯恩斯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将货币通过利率与投资、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等经济因素联系起来的。(7)凯恩斯也指出,通过变动货币供应而控制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也是无效的。提出了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的理论。七、论述1.(1)无论是货币供应不足,还是货币供应过多,都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所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就是调节货币供求,实现货币均衡及总供求的均衡,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2)中央银行是针对具体的货币供求状况来进行调节的。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状况可能有几种情况:(3)一是货币供求均衡,社会总供求也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社会物价稳定,生产发展,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采取一种中立的货币政策。供应多少货币,完全由经济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决定,中央银行不必从外部施加调节。(4)二是货币供给不足,客观的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整个经济处于萎缩或萧条状态,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往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信贷供给,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增加,扩大总需求,从而促进生产的恢复发展,促使货币供求实现其均衡。(5)三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货币需要量,整个经济处于过度膨胀状态,生产增长速度过快,各种投资急剧增加,市场商品物资供应不足,物价持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往往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收紧银根,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的增加,从而使物价趋于稳定,社会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趋于均衡。(6)四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构成不相适应,一些经济部门由于需求不足,商品积压,生产停滞;而另一些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高盈利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进入这些部门,拉动其过快发展。这表明整个经济结构失调,发展畸形。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则采取有松有紧.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进行调节,通过调节货币供给的构成和流向,改变这种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供求趋于协调,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2.现代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不兑现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都是由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共同提供和创造的。尽管同是银行,作为专门从事货币经营业务的商业银行与专门从事金融管理活动的中央银行,在货币创造中扮演不同的角色。(1)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则可以将流通中的现金纳入银行,转化为存款。发放贷款,则使该存款按照一定的量再次形成存款。如果该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在多家银行并存的经济体系中,就会形成几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货币,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同样,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也会造成信用货币的减少。(2)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可以获得的“原始存款”的多少。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一般来说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吸收客户的现金存款;其二为商业银行可以从中央银行取得的贷款。假定整个的社会的现金均已存入银行系统,而商业银行均已最大限度地将其运用出去,那么,决定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从而增加存款创造的决定性因素便是中央银行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会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第三:中央银行还掌握着现金发行的控制权力。而现金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构成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的变化可以迅速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经济调节的最终目标。因此,基础货币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目标。八、计算题1.因为Mb=C+R=C+R法+R超R法=4000×10%=400C=4000×2%=80R超=Mb-C-R法=1000-80-400=520实际准备率=(400+520)÷4000×100%=23%2.D1=1/rR=1/10%150=1500(亿元)D2=1/rR=1/15%150=1000(亿元)D3=1/rR=1/5%150=3000(亿元)rd由10%上升至15%时,货币供给量减少500亿元;rd由10%下降至5%时,货币供给量增加1500亿元。3.法定准备金=1000×5%=50(元)超额准备金=1000-50=950(元)A银行能够增加贷款950(元)整个银行体系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最终会创造的货币=R•K=1000×1/5%=20000(元)新创造货币20000-1000=19000(元)4.(1)存款乘数2.5=1/(10%+10%+20%)(2)银行体系存款货币量为25000=2.5×10000(3)货币乘数3=(10000×20%+10000)/(10000×20%+10000×10%+10000×10%)5.(1)计算:现金比率(现金漏损率)=0.35=2800/8000超额准备金率()=0.05=400/8000货币乘数()=2.7=(1+0.35)/(0.35+0.1+0.05)法定准备金()=800=8000×0.1准备金()=1200=800+400基础货币()=4000=2800+1200(2)假定中央银行将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调低为0.08,基础货币不变,存款比率不变,计算:货币乘数()=2.8125=(1+0.35)/(0.35+0.08+0.05)货币供给()=11250=2.8125×4000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一、填空题1.物价水平2.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3.消费物价指数4.开放型通货膨胀(公开型)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型)爬行通货膨胀步行式通货膨胀跑步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5.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6.货币7.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8.左提高减少9.大于10.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11.需求管理政策收入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供给政策12.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13.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14.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15.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外部输入型二、单项选择题1.A2.C3.D4.A5.A6.D7.A8.D9.D10.D11.B12.A13.A14.C三、多项选择题1.ABD5.BCDE9.BCE2.ABCDE6.BCDE10.BCDE3.ABCD7.AE11ABCDE4.DE8.ABCD12.ABCDE四、判断正误题1.对2.错3.对4.对5.对6.对7.错8.对9.错10.错11.错12.错13.错14.对15.对16.对17.错18.错五、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2.通货紧缩: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4.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由于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着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5.开放型通货膨胀:又叫公开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物价可自由浮动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过多,完全可以通过物价变动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6.抑制型通货膨胀:又叫隐蔽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物价受到抑制条件下,货币量过多,但不能直接.完全地通过物价反映出来,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被强制减慢下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使物价长期.迂回曲折缓慢上升的通货膨胀。六.简答题1.什么是通货膨胀?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根据物价上涨速度快慢划分:爬行式通货膨胀.步行式通货膨胀.跑步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根据表现形式划分:公开型的通货膨胀.隐蔽型的通货膨胀。根据形成原因划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2.什么是通货紧缩?简述通货紧缩的类型。答案要点: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通货紧缩按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按它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可分为货币紧缩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情况下的通货紧缩和中性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还可按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为伴随经济增长减缓的通货紧缩和伴随经济增长上升的通货紧缩。3.简述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答案要点:(1)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为需求决定论,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2)后凯恩斯学派用“成本推进”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3)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胀的唯一原因。(4)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只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4.比较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的优缺点。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即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1)消费物价指数:是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它包括主要食品.衣物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居住.交通.医疗.娱乐等服务费用采取加权平均计算的。优点是最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价格及服务费用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缺点是该指标涵盖的内容较少,不包括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2)批发物价指数:根据大宗商品包括最终商品.中间产品及进口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水平变动情况。优点是能反映批发价格的变化,使人们根据企业成本的变化预测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缺点是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的程度难以准确预测,因此该指数的大小对人们生活关系不大。(3)国民生产总值(GDP)物价平减指数该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优点是指数涵盖面广。缺点是时效性差。5.对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学界与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的争论焦点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对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学界与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的争论焦点具体表现:①通货膨胀是否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②是否凡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都可称为通货膨胀?③通货膨胀是否一定是货币供求失衡的结果?6.生活费用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区别是什么?生活费用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主要区别是:①生活费用指数的统计对象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所有的应纳税赋。②在对商品和服务进行选择时,生活费用指数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活必需品,而消费物价指数则尽可能地涵盖全部种类的消费品。7.按照促退论的观点,适度的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取决于什么条件?按照促退论的观点,适度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只能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并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存在闲置的社会资源,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二是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小于实际通货膨胀,即使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是十分短暂的。8.为什么说,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在通货膨胀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资源。所谓“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增加的收入,这被视为一种隐性的税收。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对赤字融资时,实际上就是凭空发行钞票来支付政府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将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公众原有的货币贬值,公众因此而损失的购买力即为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9.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使用宽松的财政政策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两种方法。减税涉及到税法和税收制度的改变,不是一种经常性的调控手段。在采用减税手段时应注意:(1)税收杠杆在本国是否灵敏?(2)减税政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必要一刀切。增加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还可能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运用财政支出手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或直接透支,二是发行国债。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发行国债。当然国债的发行也应有一定的限度。运用财政支出的手段还应警惕“挤出效应”。因此,在对付通货紧缩时,通常都会将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七、论述题1.为什么促进论者会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其效果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答题要点:促进论者会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其效果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是:(1)发展中国家政府税收不足,可以通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会减少。此种措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因实际投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2)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而富裕阶层的储蓄倾向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3)在通货膨胀初期,物价已经上涨,但名义工资尚未调整过来,这时企业利润会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2.试分析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对策。答题要点:1997年以来我国通货紧缩现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如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原因,企业亏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软着陆的滞后效应,改革造成的居民预期不确定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市场价格竞争,农业持续丰收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带动,出口下滑,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成因(1)有效需求不足。(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3)结构性因素。(4)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5)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或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时,信用紧缩,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应对通货紧缩应根据不同形成机制采取不同对策:(1)针对需求不足,要扩大总需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针对市场竞争导致的价格下降,采取不干预政策,并通过法制建设保护竞争性价格下降。(3)针对我国以制度性和结构性为主要特征的通货紧缩,必须采取深化深化改革的对策。(4)针对因开放而引起的输入型通货紧缩,既扩大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又适度保护国内市场(5)政府公开宣传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调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行为。(6)针对消费不足,要鼓励消费,取消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增加居民收入。(7)改革汇率制度或实施汇率调节,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自由浮动或扩大浮动范围。3.分析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答案要点: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1)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2)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经济衰退。(3)通货紧缩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通货紧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在于: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长期轻度通货紧缩对消费者有利,从而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增长。(1)如果通货紧缩的形成是由于合理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2)如果科技进步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源动力,此时的通货紧缩显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3)由于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而形成国内通货紧缩,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进步,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八、案例分析1980-2003年,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和一次通货紧缩,在此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呈同方向变动,即经济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快速上升,当货币供应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出现失衡,不得不压缩货币信贷进行被动性调整。80年代,我国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5%,GDP增长9.8%,CPI上涨7.5%;90年代,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9%,GDP增长9.7%,CPI上涨7.8%;2000-2004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15.9%,GDP增长8.9%,CPI上涨1.1%,保持了一种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说明这几次通货膨胀属于哪一种类型?通货紧缩是属于哪一种类型?谈谈你对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原因的认识。通过以上货币供应量.GDP.CPI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十章货币政策一、填空题1.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2.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3.菲利普斯曲线4.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5.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6.存款准备金政策7.公开市场业务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9.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0.窗口指导道义劝告11.凯恩斯12.货币13.流动性陷阱二、单项选择题1.D2.A3.A4.D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