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含解析)_第1页
(6)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含解析)_第2页
(6)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含解析)_第3页
(6)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含解析)_第4页
(6)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含解析)(6)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坻,为屿/为具言所闻B.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C.以其境过清/水尤清冽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桃花源中的人们与世隔绝,自给自足,过着一种安定快乐、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C.渔人走出桃花源后,处处做了记号,太守派人沿着先前做的记号寻找,却迷路了。这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D.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生活,无能为力,因此只能幻想一个世外桃源,这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消极颓废的。

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吠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回答下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尤:格外

B.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

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6.下列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不可知其源D.四面竹树环合

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既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

B.第二自然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手法,让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突出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

C.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虽被贬谪,但能自寻欢乐的愉悦之情。

D.本文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糝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解释下列加粗字。

(1)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

(2)清风徐来___________

(3)如有所语___________

(4)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0.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是()

A.怒而飞满腔怒火

B.去以六月息者也扬长而去

C.老翁逾墙走铤而走险

D.盗窃乱贼而不作捉贼见赃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3.庄子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段,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梁:桥

B.是鱼之乐也是:指示代词,这

C.安知鱼之乐安:怎么

D.请循其本循:寻找

15.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

A.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B.我知之濠上也。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文中,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的快乐。

B.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表现出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

C.选文中,虽然庄子和惠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的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知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中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学,譬之犹砺①也。昆吾②之金③,而铢父④之锡,使干越⑤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⑥,加之以黄砥⑦,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注】①砺:磨。②昆吾:山名,据说此地多产赤铜。③金:金属的通称,这里主要指铜。④铢父:地名,据说此地多产锡。⑤干越:吴国和越国。⑥砻(Ióng)砺:粗糙的磨石。⑦黄砥:细密的磨石。

17.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旨:______

(2)学学半学:______

(3)而弗加砥砺弗:______

(4)自是观之自:______

1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学不倦,所以治己也。

19.【甲】【乙】两文都围绕“学习”进行了论证,【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乙】文的中心论点是“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20.从语言特色来看,【甲】【乙】两文的首句都运用了对偶句式,请分析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②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③’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⑤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释】①梁襄王:即魏襄王,魏惠王的儿子,前318-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②卒:通“猝”,突然。③天下恶乎定: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归附。⑤槁:枯槁。⑥油然:云浓厚地聚拢起来的样子。⑦沛然:盛大的样子。⑧浡(bó)然:兴起或旺盛的样子。⑨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⑩领:即脖子。由:通“犹”。

21.下列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诚如是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寡助之至大道之行

C.货恶其弃于地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然而不胜者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2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诚宜开张圣听

C.沛然谁能御之

D.池非不深也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其如是,孰能御之?

24.选文【乙】【丙】都表现了孟子重要的政治主张:_________。请你选择初中学过的与此主张相关的一个文言篇目,简要分析这一主张是如何体现的。

25.实现大同社会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为之奋斗。请你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谈谈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怎样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材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

(选自《习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6.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B.其真无马邪___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

27.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之人。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9.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30.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成为/介词,对、向;B.均为副词,均理解为:大约;C.形容词,凄清/形容词,清凉;D.动词,做记号/名词,做的记号;故选B。

2.答案: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快乐的样子。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写作手法。D.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无能为力,因此只能幻想一个世外桃源,这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消极颓废的”有误;故选D。

4.答案: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的生活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桃花源记》第三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根据链接材料“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可知,滁人的生活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5.答案:C

解析:可:大约。

6.答案:A

解析: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

7.答案:C

解析:表现出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

8.答案:顺着、就着;慢慢地;说话;弯曲

解析:(1)句意: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2)句意:清风轻轻地吹来。徐,慢慢;(3)句意:好像在讲什么话。语,说话;(4)句意:弯着右臂支在船上。诎,同“屈”,弯曲。

9.答案:(1)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服折纹中。

解析:参考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10.答案:一是点明主旨,以此照应“盖大苏泛赤壁云”;二是体现作者构思之巧妙;三是诗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作者真切地描述这十六个字,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刻这十六个字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侧面写出船的主题。丰富文章内容,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引发读者想象。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用力鼓动翅膀/愤怒;B.都是“离开”的意思;C.跑趋向;D.害人/偷东西的人;故选B。

12.答案:大鹏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解析:【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3.答案:(1)意境开阔,想象奇特;想象奇特丰富,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天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境壮阔(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将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是比喻。(3)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凭借风的力量南飞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4)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有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他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他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恃”。显然,他们也没有达到逍遥。(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1)想象奇特,意境开阔。“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干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形体硕大、变化神奇、展翅翱翔的画面,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大鹏出现,神奇壮美,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出鹏形体之大;“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示出声势的浩大和广阔的意境。(3)借物说理。“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大如鹏,小如野马、尘埃,都需要气息的吹动,从而说明了万物都有所凭依,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借物说理的方法。(4)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列举野马、尘埃等微小也需要有风的吹动才能够动起来,和巨大的鹏进行对比,说明了无论是微小的物还是庞大如鹏,都需要有所凭借,通过对比,使道理更加明确。

14.答案:D

解析:D.请循其本:让我们追溯最初的话题。循:追溯。故选D。

15.答案:B

解析:B.我知之濠上也: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省略介词“于”,我知之(于)濠上也。故选B。

16.答案:C

解析:C.“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知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错误。惠子与庄子的思想角度不一样,庄子从主观角度认识世界,而惠子从客观角度认识世界。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故选C。

17.答案:(1)味美;(2)同“教”,教导;(3)不;(4)从

解析:

18.答案:(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求学而不厌烦,是用来治理自己的。

解析:

19.答案:教学相长也夫学,身之砺砥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作答时,首先阅读【甲】【乙】两文,疏通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两文的中心论点即可。

20.答案:①两相对举,引出论题;②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强化了论证说理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对偶句式及其作用的把握。作答时,首先理解【甲】【乙】两文首句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对偶句式的一般作用进行作答。从内容上看,【甲】【乙】两文首句都通过对举来引出论题;从表达效果上看,两句都具有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的特点,强化了论证说理的效果。

【参考译文】

【乙】求学而不厌烦,是用来治理自己的;教诲他人而不厌烦,是用来改化他人的。学习,就好比磨(东西)。昆吾山的铜,铢父的锡,让吴国和越国的工匠将它们铸造成剑,假如不加以打磨,就无法用它刺穿东西,无法用它击断坚固之物。(如果)用粗糙的磨石磨,再用细密的磨石磨,那么用它刺东西便如前方毫无阻挡一般,用它击坚固之物便没有击不断的。由此看来,经由磨砺与未经磨砺相差甚远啊。现今的人们都知道磨砺剑刃(使之锋利),却不知磨砺自身。学习,就是自身的磨砺。

21.答案:B

解析:A.诚:的确,确实/的确,确实。B.之:到/用于主谓之间。C.于:在/在。D.然:然而/然而。故选B。

22.答案:C

解析:A.独: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单一。B.开张:古义,扩大;今义:新建的商店开始营业。C.御:古义,抵挡;今义,抵挡。D.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故选C。

23.答案:(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如果像这样,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解析:(1)句中重点词:与,同“举”,选拔。修,培养。句意为:(人们)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