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公司质量手册资料_第1页
电子公司质量手册资料_第2页
电子公司质量手册资料_第3页
电子公司质量手册资料_第4页
电子公司质量手册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0.1颁布令………………………30.2公司简介……………………4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50.4更改记录……………………60.5质量手册管理规定…………70.6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81范围……………91.1总则…………91.2剪裁…………92引用标准………………………93术语和定义……………………94质量管理体系…………………104.1总要求………………………104.2文件要求……………………105管理职责………………………205.1管理承诺……………………20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15.3质量方针……………………225.4策划…………235.5职责、权限与沟通…………255.6管理评审……………………326资源管理…………………336.1资源提供………………336.2人力资源………………346.3基础设施………………356.4工作环境………………357产品实现…………………367.1产品实现的策划………36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377.3设计与开发……………397.4采购……………………427.5生产和服务提供………45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478测量、分析和改进………488.1总则……………………498.2监视和测量……………498.3不合格品控制…………558.4数据分析………………588.5改进……………………599附录………………………669.1附录1组织机构图……………………669.2附录2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图…………679.3附录3质量管理职能分配表…………689.4附录4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一览表………………690.1颁布令颁布令依据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结合本公司实际,编制了A版《质量手册》。本《质量手册》阐明了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描述了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公司内部质量管理、向顾客和第三方提供证实,是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法规性文件。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下的所有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都要严格贯彻执行。所有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准确掌握,并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现决定发布A版《质量手册》,并于二○○三年九月二十日起实施。此令。xxx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签发日期:2公司简介公司简介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xxx电子有限公司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任命书根据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要求,任命:yyy为xxx电子有限公司管理者代表。其职责和权限为:a)确保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c)确保在本公司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d)负责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与外部联络。xxx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签发日期:0.4更改记录更改记录更改单号更改日期更改方式更改章节更改页次更改人0.5质量手册管理规定0.5.1总则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顾客对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规范和完善本公司的质量管理,依据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结合本公司实际,由本公司管理部编制了本《质量手册》。本《质量手册》阐明了本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描述了本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本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以及向顾客和第三方提供证实,是确保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法规性文件。本《质量手册》实行动态管理,。解释权归管理部。0.5.2发放a)《质量手册》发放至各位公司领导、职能部门、生产单位,以及从事质量工作的人员。b)《质量手册》分为受控和非受控两种版本。受控版本加盖发文印章进行标识,并注明分发号,登记发放,供内部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用。外部借阅的为非受控版本,不盖章标识。非受控版本《质量手册》外借时,必须经管理者代表批准。c)按合同、法规或标准向外部提供的《质量手册》,由管理部加盖发文印章进行标识,注明分发号,进行登记。d)上述按规定发放的《质量手册》受控版本,管理部负责跟踪、管理、保持其有效性。非受控版本的《质量手册》,本公司不负责跟踪管理。0.5.3更改a)《质量手册》需更改时,管理部填写更改单,报总经理批准后,由管理部按更改单要求实施更改。b)更改可以采取局部划改换字、换页和换版等方式。局部划改时,在更改处做更改标记,并做更改记录;改动文字较多时,可采取换页方式,并做更改记录;《质量手册》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换版时,在手册封面注明版次。0.6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0.6.1质量方针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靠服务赢信誉,用创新促发展。质量方针含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存的基础。通过贯彻质量管理原则,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改进,追求创新,以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信誉,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0.6.2质量目标质量事故为零,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98%合同履约率100%,顾客满意度97%,三年内每年提高0.5%。质量目标含义:以质量方针为宗旨,通过持续改进,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改进,产品合格率、顾客满意率持续提高。1范围1.1总则本《质量手册》依据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规定了符合本公司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a)证实本公司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的产品的能力;b)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应用,包括持续改进的过程,保证符合顾客与法律法规要求,以增强顾客满意;c)本《质量手册》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亦适用于对外介绍本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证明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符合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要求。1.2允许的剪裁本公司可以承担各种电感器线圈、电子变压器等感性类元器件的设计、生产,公司依据市场情况以及技术协议、合同等顾客的要求,按照国家标准、样品、图样和技术规范等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进行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和实施,主要有粘脚(底座)、绕线、浸焊、中测配钢(壳)、打印(贴标签)、封装、成型、测试、包装等过程。本公司不存在顾客财产,因此,对于GB/T19001-2000中7.5.4的内容予以删减。2引用标准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3术语和定义本手册出现的术语和定义均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术语和定义。4质量管理体系4.1总要求按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并持续改进,保持其有效性。4.1.1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组织管理。4.1.2要求公司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采用过程方法模式,应做到: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公司中的应用,明确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输出、所需投入的资源和开展的活动;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为了使过程能够有效运行,要确定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过程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为实现预期目的或要求、达到策划结果提供必要的前提;d)为了判断过程的有效性,应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e)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确定监视过程的能力、业绩和顾客的满意程度的方法,确定必要的测量、分析,为进一步采取改进措施提供信息准备;f)在测量和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g)公司应确保对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加以识别并实施控制。4.2文件要求4.2.1总则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b)质量手册;c)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d)公司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e)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所要求的记录。4.2.2质量手册4.2.2.1职责a)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制定并批准发布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批准并颁布质量手册;b)在总经理领导下,由管理部负责编写;c)质量手册按下列程序审批发布:编制批准发布d)质量手册的控制按0.5规定执行。4.2.2.2要求a)公司编制的质量手册应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的表述(见1.2);b)质量手册应明确公司为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控制所编制的程序文件的篇目及要求(见附录5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一览表);c)质量手册应清楚地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过程顺序及相互作用进行表述,并反映出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见9.1附录1)。4.2.3文件控制对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在文件的使用现场得到相关文件的有效版本,防止使用作废文件。4.2.3.1职责a)管理部负责文件和资料的综合管理;b)管理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c)各职能部门负责编制相关的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4.2.3.2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本手册的要求进行控制。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对以下方面的控制: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分发;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h)文件控制的具体要求,应制定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4.2.3.3相关程序文件CX423文件控制程序附:CX423文件控制程序CX423文件控制程序1、目的和范围本程序规定了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与产品相关的文件的控制程序,以确保各相关场合所使用的文件现行有效受控,防止使用非受控或作废文件。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与产品相关的文件,亦适用于适当范围的外来文件,如标准和顾客提供的图样等。2、引用标准及文件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ZL-01-A《质量手册》CX424《质量记录控制程序》3、术语和定义本程序出现的术语和定义均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术语和定义。4职责a)管理部负责文件的收集、归档、回收、发放、借阅和更改等具体综合管理,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更改,负责外来标准、参考资料的综合管理;b)各职能部门负责编制相关的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负责本部门专用文件和相应记录的归档、保管;c)总工程师负责审批各类外来技术文件的发放范围;负责审查批准发布各类重要技术文件和报告;d)总经理负责《质量手册》及其程序文件的适用性审查、批准和发布。5要求5.1文件的分类a)质量管理体系法规性文件、支持性文件、证实性文件;b)管理性文件;c)技术性文件;d)外部文件。5.2文件的标识a)管理部按文件的类别和性质统一编号:质量管理体系法规性文件、支持性文件、证实性文件的类别编号为ZL;管理性文件的类别编号为GL;技术性文件的类别编号为JS;外部文件的类别编号为WL;记录的类别编号为JL。b)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都能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受控文件注明分发号。5.3文件的编写a)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写;b)技术文件由技术质量部负责组织编写;c)管理性文件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编写。5.4文件的批准和发布a)总经理负责《质量手册》及其程序文件的适用性审查、批准和发布;b)总工程师负责审查批准发布各类重要技术文件和报告;c)副总经理负责审查批准发布与所主管业务有关的管理文件;d)区域负责人审批经授权的本区域内的文件。5.5文件的发放a)文件的发放由审批文件的部门确定发放范围,管理部按要求执行,设计文件和其他外来技术文件由总工程师确定发放范围;b)发放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并有受控标识;c)领取受控文件时,领用人须在“文件发放登记簿”上签名;d)领用人不得擅自将文件转借或复印,需要时,须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和管理部负责人批准,按管理部规定办理登记手续;e)现场使用的文件破损、污染,影响正常使用时,使用人应及时到管理部办理更换手续。5.6文件的更改a)技术文件由更改人员依照技术质量部签署完整的更改单进行更改,并分类登记;b)《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更改按《质量手册管理规定》执行,其他法规性质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的更改,由原编写部门出具更改单,更改单的审批和签署要求同原文件;c)质量记录原则上不允许更改,因笔误等情况确需更改时,必须采取划改的方式,并在划改处作更改人标记或签章,在更改当页上标明更改标记、签署更改人姓名、更改日期等文字内容。5.7文件的更换和作废a)文件换版或替代时,原版或被替换的文件即时收回,加盖“作废”章,并在“文件发放登记簿”上作收回记录;b)管理部收回的作废文件,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统一销毁;c)失效和作废的文件由原发放单位从发放和使用场所及时收回,以防误用;d)为法律或积累知识的目的所保留的作废或失效文件,管理部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后作为档案资料备查,采用专柜存放,并加盖标识章标识、建立作废保留文件清单。5.8文件的保存和借阅a)文件经拟制、审查和批准后,原版交管理部保存,文件管理人员进行登记,存入软盘的文件也必须进行登记,所有存入软盘的文件均应随时备份;b)需借阅文件的人员,经管理部认可后方可借阅,借阅者应在指定日期内归还;c)外单位人员需查阅、借阅文件时,须经管理部领导批准。6相关记录a)《文件发放登记簿》JL-4.2.3-01b)《文件更改登记簿》JL-4.2.3-02c)《受控文件清单》JL-4.2.3-03d)《文件更改通知单》JL-4.2.3-044.2.4记录控制对记录进行控制和管理,为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为证实可追溯性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提供依据,为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信息。4.2.4.1职责a)管理部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记录的使用情况,并建立质量记录清单;b)各职能部门负责建立、控制和管理相关的质量记录。4.2.4.2要求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记录控制程序》,规定对记录的控制,以确保:a)记录必须保持清晰,签署完整、填写正确、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保护得当、易于识别和检索;b)执行《记录控制程序》,对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加以控制;c)公司的记录实行分类控制管理,由相关职责的单位分别控制管理。4.2.4.3相关程序文件CX424《记录控制程序》附:CX424《记录控制程序》CX424记录控制程序1目的和范围本程序规定了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记录的分类,以及标识、收集、编目、查阅、归档、贮存、保管和处理的控制,以提供产品、过程符合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同时为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信息。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产品生产全过程与产品质量形成以及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相关的质量记录的控制。2引用标准及文件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ZL-01-A《质量手册》CX4231《文件控制程序》3术语和定义本程序出现的术语和定义均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术语和定义。4职责a)技术质量部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质量记录的使用情况,并建立、控制和管理计量检定和计量管理记录;b)生产采购部负责建立、控制和管理采购产品所形成的相关质量记录;c)各生产单位负责建立、控制和管理本单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质量记录;d)各职能部门负责建立、控制和管理相关的质量记录。5要求5.1质量记录的分类a)质量记录分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和产品记录;b)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包括:内部审核记录、文件控制记录、采购控制记录、培训记录、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校准记录、设备管理记录、信息管理记录、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记录以及其他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记录;c)产品记录包括:合同评审记录、产品检验试验记录、产品生产过程记录、产品标识及追溯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产品统计分析记录、顾客服务记录及其他与产品有关的记录;d)质量记录的媒介形式可以是纸介质、磁介质或其他适宜的介质。5.2质量记录的标识、分级、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a)质量记录应有准确说明其属性和内容的名称/标题,作为标识;b)质量记录实行按部门分别控制管理,由产生记录的单位分别控制管理;c)职能部门收集本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和产品质量记录,负责整理、编目、归档、贮存和保管;d)生产单位收集生产过程中本单位形成的质量记录、并负责整理、编目、归档、贮存和保管;e)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寿命周期;f)对已超过保存期限或已失去利用价值的质量记录,经总经理批准后,由保存单位销毁。5.3查阅、使用a)本公司职工可以根据所在岗位业务工作需要,按文件资料借阅制度查阅、使用。b)合同要求时,可提供给顾客查阅。c)未经主管领导批准,质量记录不得作为向外提供质量信息的依据。5.4质量记录的填写a)质量记录必须签署完整、填写正确、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保护得当、便于检索;b)质量记录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追记,必须追记时要有可靠的证据并经主管领导批准;c)质量记录形成后发现记录错误时,由原记录人员进行更改,只允许采用划改的方式,并按要求做更改标记。6相关记录《质量记录清单》5管理职责5.1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5.1.1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履行管理。5.1.2要求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向所有顾客郑重承诺:建立、实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以下质量活动及其有效实施来提供证据:a)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利用培训、会议、宣传、文件等沟通方式在员工中树立质量意识,确保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b)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在公司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明确对质量的追求;c)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间隔时间不超过12个月。通过管理评审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d)确保必要资源的获得,以满足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以及增强顾客满意所需资源的获得。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5.2.1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管理。5.2.2要求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在实施质量管理时,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在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进行质量策划时,充分考虑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尽力满足顾客要求,以确保:a)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以及与顾客沟通等方式,完整、准确的识别并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对产品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过程的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b)以明确的要求以及公司可以利用的资源作为输入进行质量策划,对所需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并规定测量方法;c)对识别并确定的顾客要求,要在公司内部充分沟通,以使所有的员工都能了解顾客的要求,并为实现顾客要求作出努力;d)公司在识别、确定产品质量要求、处理质量问题等活动中应充分考虑顾客的意见;e)提供的产品应满足顾客的要求、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顾客提出的需要附加的要求;f)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以及与顾客有效的沟通,了解顾客满意程度,提出持续改进的方向,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增强顾客满意程度。5.3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能阐明公司在质量方面运作的策略和意图,体现公司的宗旨和发展方向,明确公司在质量方面的追求,并为质量目标的制定提供框架。5.3.1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制定和管理。5.3.2要求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要确保质量方针:a)与公司的宗旨相适应;b)包括对满足顾客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相关方面要求的承诺,以及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c)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和依据;d)在公司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e)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5.3.3公司的质量方针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靠服务赢信誉,用创新促发展。5.3.4发布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制定与发布公司的质量方针,并组织宣传和贯彻,确保质量方针在公司内部得到沟通,使全体员工理解、掌握质量方针及其内涵,全员参与贯彻实施。5.3.5控制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在管理评审或其他必要时,组织管理层人员及其他必要人员,对质量方针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需要进行修订,以确保质量方针是充分、适宜和有效的。5.4策划5.4.1质量目标最高管理者要确保在公司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并对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进行管理策划。5.4.1.1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组织策划。5.4.1.2要求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要确保在公司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并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得到体现:a)在质量方针所提供的框架内展开;b)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的内容;c)包括满足顾客要求、服务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d)包括对持续改进的承诺;e)质量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f)质量目标应具有可实现性,并按年度监视测量。5.4.1.3质量目标的制定a)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制定公司的质量目标;b)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应采用各种方式在公司内部进行沟通,使全体员工都能充分理解、掌握公司质量目标的内涵,并能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c)各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要依据公司质量目标建立各自的质量目标,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d)本公司的质量目标:质量事故为零,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98%合同履约率100%,顾客满意度97%,三年内每年提高0.5%。5.4.1.4质量目标的发布质量目标制定后,最高管理者(总经理)批准发布。5.4.1.5质量目标的考核公司各部门应对本部门的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在年终进行总结,评价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含实施有效性评价、取得的成绩、薄弱环节等,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书面形式报管理部,供主管领导考核评价。主管领导在年终对所辖部门的质量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在管理评审时,管理者代表负责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目标考核评价情况。5.4.1.6质量目标的更改a)各层次均应保持质量目标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b)质量目标更改后仍按5.4.1.4进行批准发布。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应确保: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本手册4.1中的总要求;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5.4.2.1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组织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5.4.2.2策划的内容策划的内容应包括:a)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允许的删减及说明;b)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c)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5.4.2.3策划的实施策划实施的要点:a)制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确定质量目标;b)明确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c)按本手册4.1“总要求”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d)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e)确定必要的资源和信息;f)确定对过程实施控制的准则和验证的方法;g)策划的结果要形成文件,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和质量记录等等。5.4.2.4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控制a)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应预先进行更改策划;b)变更过程不应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5.5职责、权限与沟通5.5.1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应确保公司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5.5.1.1各类人员职责5.5.1.1.1最高管理者(总经理)的职责a)负责执行国家有关的质量方针、政策、法规,确保产品质量符合顾客要求和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对最终产品质量负责;b)组织制定和批准发布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负责;c)建立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确保质量管理部门独立行使职权,为开展质量活动提供充分的资源;d)任命管理者代表,授权管理者代表独立开展质量工作中的全部活动;e)任命不合格品审理人员并授权;f)确定从事与质量有关的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g)主持管理评审,审批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报告;5.5.1.1.2管理者代表职责a)确保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c)确保在本公司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d)负责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与外部联络。5.5.1.1.3副总经理a)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b)组织生产、人力资源配置、人员培训工作、设备和技术管理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完成生产任务;c)负责动力资源保障工作、企业考核管理工作、技术改造工作,主管产品在贮存保管和周转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工作;d)负责审批采购文件,主管对供方的评价工作;e)负责生产安全和产品安全技术与管理;f)主管合同评审工作和企业经营工作;g)主管企业信息化工作。5.5.1.1.4总工程师a)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b)主管产品的开发过程和工艺过程设计工作;c)审批设计、工艺技术文件;d)主管技术管理、技术攻关、工艺研究工作。5.5.1.1.5区域负责人a)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并负责建立本区域的质量目标;b)对本区域的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负责;c)负责协调区域内质量接口关系;d)负责区域内质量管理资源配置;e)负责制定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5.5.1.1.6设计、工艺人员a)负责编写设计文件、工艺文件、技术文件;b)参与设计活动;c)进行工艺审查、工艺论证和工艺改进。5.5.1.1.7文件和资料管理人员a)执行文件和资料的管理制度;b)负责文件和资料的更改、分发、清退和归档;c)负责填写和保存有关文件和资料的记录。5.5.1.1.8检验人员a)坚持检验原则,严格按检验规程操作,实施产品检验工作;b)对检验记录的完整性、正确性负责,对错、漏检负责;c)汇总检验数据、报告,填写产品质量证明文件。5.5.1.1.9计量管理人员a)严格执行计量法规和国家有关制度;b)建立测量装置台帐,实行计量动态管理;c)监督检查测量装置和测试设备的使用和周期检定情况,组织测量装置的周期送检;d)审查、报批测量装置的申购、封存、启封、报废手续;e)负责组织测量装置偏离校准状态时的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评价。5.5.1.1.10设备管理人员a)负责制定设备、工装管理制度,编制年度大、中修计划;b)负责建立设备台帐;c)组织设备的验收、鉴定、检定、维护。5.5.1.1.11采购人员a)负责编制采购文件、签定采购合同、实施采购计划;b)参与对供方的评价;c)组织采购产品的入库验收。5.5.1.1.12库管人员a)严格执行库房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b)填写和保存产品入库、贮存和发放记录,负责产品的标识和防护;c)控制产品贮存环境,掌握产品质量状况。5.5.1.1.13销售人员a)收集市场信息,负责实施销售业务;b)参与合同评审,记录销售过程和内容;c)收集、传递顾客反馈信息。5.5.1.1.14生产操作人员a)遵守工艺纪律、执行工艺规程;b)负责生产准备、生产操作;c)负责自检和生产记录。5.5.1.1.15不合格品审理人员a)负责不合格品的审理;b)提出不合格品处理意见;c)规范签署不合格品处置报告单。5.5.1.1.16内部审核员a)编制并实施内部质量审核计划;b)负责质量审核日常管理工作;c)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跟踪验证。5.5.1.2部门职责5.5.1.2.1管理部a)负责《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归口管理、文件和资料的综合管理,负责标准、规范的有效性管理;b)负责人员能力的确定,组织培训、考核、资格评定和授权工作;c)制定和实施质量工作计划,编制年度综合计划;d)负责组织内部质量审核工作。e)负责组织管理评审工作。5.5.1.2.2技术质量部a)编制检验规程及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制定产品标识、状态标识的技术要求;b)负责采购产品、过程产品、最终产品和工艺装备的检验,负责检验印章的控制和管理;c)负责设计与开发工作,编制设计、工艺文件,组织实施设计和工艺审查、设计和工艺评审、鉴定工作;d)负责不合格品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e)负责组织处理研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工艺技术问题,负责不合格品审理的跟踪管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f)负责质量信息的管理;g)负责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工作;5.5.1.2.3生产采购部a)负责编制年度生产计划、负责产品生产的调度、负责生产过程的监控;b)负责生产设备(硬件和软件)的综合管理,制定并执行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养计划,组织设备的检定和维护;c)编制采购文件,签订采购合同,组织对供方的评价与再评价,确定合格供方并编制《合格供方名录》;d)负责采购产品的采购、贮存、标识、保管和发放。5.5.1.2.4市场部a)组织市场调研与市场开发的管理工作;b)组织合同评审,签订销售合同;c)负责销售和服务过程控制;d)负责收集、传递、统计、分析顾客反馈信息;e)负责售后服务实施。5.5.1.2.5生产分厂a)组织实施生产;b)负责本单位的质量问题的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c)负责本单位质量记录的管理;d)负责产品生产条件的保障。5.5.2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应在管理人员中任命一名人员为公司的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受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委托对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负责,管理者代表无论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其作为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应予以保证。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应包括:a)确保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能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以及有关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改进需求;c)确保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所有人员树立并不断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d)管理者代表的职责还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沟通与联络。5.5.3内部沟通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应确保在公司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a)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沟通,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顾客要求、法律法规要求、顾客满意程度及产品符合性等多方面的在内部的沟通;b)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会议、简报、刊物、文件、声像、电子计算机网络等等,沟通过程应注意信息保密;c)沟通的重点是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活动及有效性和效率。5.5.4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图见附录1;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图见附录2;质量管理职能分配表见附录3。5.6管理评审5.6.1总则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包括公司现实的质量方针和目标。5.6.2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实施;管理部负责组织管理评审工作。5.6.3要求a)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应保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质量管理体系评审,间隔不超过12个月,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b)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c)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5.6.4评审输入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信息:a)审核结果;b)顾客反馈;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f)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g)改进的建议。5.6.5评审输出管理评审的输出(管理评审报告)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c)资源需求。5.6.6相关记录a)《管理评审计划》JL-5.6-01b)《管理评审报告》JL-5.6-026资源管理6.1资源提供提供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和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程度所需的资源。6.1.1职责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负责管理。6.1.2要求资源是满足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基础设施、技术和方法、软硬件、工作环境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提供相应的资源以确保:a)识别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资源需求,及时进行合理的配置,有效的利用资源;b)为了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适应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进行改进,而改进这些过程,必须及时提供相应的资源;c)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也要求公司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顾客满意。6.2人力资源6.2.1总则确保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其能够胜任职责所规定的工作。6.2.2职责副总经理负责管理,管理部负责实施。6.2.3要求实施培训的记录、员工档案、特殊工种的培训)公司应: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需的能力要求;由管理部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编制《年度培训计划》;根据年度计划实施培训工作并验证其培训效果;b)对培训教育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明确其职责、任务和要求;c)通过多种方式对人员的岗位任职情况进行评价,采取理论考试、操作考核、业绩评定或考察等方法,验证教育培训或其他措施的有效性;d)进行教育培训,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e)建立人员培训教育和考核记录,包括员工的教育、培训、岗位认可和经验的适当的记录,将教育培训资料档案妥善保存,以备查询;f)对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的人员进行有关质量管理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g)按国家规定对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进行培训。6.2.4相关记录:a)《年度培训计划》JL-6.2.2-01b)《培训考核记录》JL-6.2.2-026.3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及满足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物质保证。6.3.1职责副总经理负责管理,生产采购部负责实施。6.3.2要求对每一过程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筑物、工作场所、水电供应、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以及支持性服务(运输、通讯等)。以确保:a)对建筑物、工作场所、水电供应、过程设备、运输、通讯等设施定期检修维护,以保证产品研制、生产正常进行;b)对过程设备从设备选型、入公司验收、安装调试、鉴定、保养、检修等实施全过程控制,并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c)对过程设备通过合格证或设备标签管理,明示设备的状态;d)对过程设备建立台帐并保持其鉴定、保养、检修等相关记录,以备查询。6.3.3相关记录:a)《设备台帐》JL-6.3.2-01b)《设备运行维护记录》JL-6.3.2-026.4工作环境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6.4.1职责副总经理负责管理,生产采购部负责实施。6.4.2要求通过各层次的质量策划活动,全面识别并分析所有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工作环境中的各种条件,确定对其进行控制的要求,这些条件包括:a)有关心理的、社会的、人的因素,也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噪声、静电、腐蚀、粉尘和震动等物质因素,还包括对人员有不良影响以至造成工作失误的环境;b)通过对生产现场的设备、工具的管理,使得生产现场管理有序、规范,无多余物;7产品实现7.1产品实现的策划将顾客的要求转化为产品的要求并加以实现,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保证产品达到质量目标要求。7.1.1职责a)技术质量部组织编写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确认生产过程;负责编制质量工作计划;b)生产采购部负责编制综合计划、生产计划;c)各生产单位、职能部门按规定要求组织实施。7.1.2要求针对常规产品不必编写质量计划,特殊产品或特殊合同则需要编制《质量计划》。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公司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a)依据顾客、市场要求确定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并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b)针对产品确定所需的过程和文件,以及资源和实施的需求,并实施监控;c)根据产品实现过程及其特点,确定必要的评审、验证、确认及过程和产品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验收准则;d)应有适当的记录,以充分地证实产品及其实现过程满足要求;e)过程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策划的输出通常采用《质量计划》的形式。7.1.3相关记录《质量计划》JL-7.1-01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7.2.1职责市场部负责归口管理。7.2.2要求7.2.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确定产品质量要求,以达到顾客满意。公司应确定: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后活动的要求;b)顾客虽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d)由公司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7.2.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公司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公司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并应确保:a)对销售合同、技术协议、订单或标书,在正式签约或更改前进行评审;b)制定评审工作程序,确定参与评审活动的部门和人员,以保证评审活动得以落实;c)确保合同、技术协议、订单或标书中产品的各项要求得到明确的、合适的规定;d)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技术协议、订单或标书的要求已得到解决;e)确保公司具有(或通过采取措施后具有)满足产品要求和合同、技术协议、订单或标书要求的能力;f)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g)产品要求发生更改,在修订合同、技术协议、订单时,应对修订的内容重新评审,并将更改信息及时传递到有关部门,确保有关人员获悉已变更的要求,有关文件(质量计划、工艺文件等)得到相应更改;i)若顾客的要求是口头的,没有形成文件,公司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h)公司确定的附加要求也应与顾客的要求同时进行评审,并保存相应记录。7.2.2.3顾客沟通公司应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明确沟通的渠道、方式、职责和要求,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a)在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对有关产品要求的信息与顾客进行沟通,以便正确理解顾客的要求;b)在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后,对顾客的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修改进行沟通,以使顾客了解公司所确定的产品要求及其实施情况;c)在向顾客提供产品之后,公司要收集顾客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意见,包括顾客抱怨,并将顾客的反馈提供管理评审。对顾客抱怨要采取纠正措施,以便持续地满足顾客要求;d)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公司应不断地征求顾客的意见和要求。以便得到顾客的理解、支持和帮助。7.2.3相关记录a)《合同评审记录》JL-7.2.2-01b)《与顾客沟通记录》JL-7.2.3-017.3设计与开发7.3.1职责技术质量部负责归口管理,并实施设计和开发活动。7.3.2要求7.3.2.1设计和开发策划设计和开发过程是产品实现过程的关键环节,它将决定产品的固有特性。公司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策划的重点是对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公司应确定:a)设计和开发阶段(本公司为研制阶段、生产阶段);b)适合于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c)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d)对参与设计和开发活动的不同部门或小组之间的接口关系做出规定,确保既各负其责,又能保证工作有效衔接与信息正确交流、沟通;e)策划的输出通常采用文件的形式,也可采取其他方式。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可能发生设计要求的变更或情况的变化,因此须适时修改策划的输出。7.3.2.2设计和开发输入设计和开发输入是保证设计开发质量的必要前提和验证设计开发输出的依据,应正确地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设计和开发输入,并保持记录。无论何种渠道获得的新产品需求信息,一律由市场部填写《设计和开发建议书》(内容包括需求厂家、产品用途、市场价格、市场状况、销售预测及紧急程度等),连同新品样品和有关技术文件报送技术质量部。对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评审,评审中应特别注意那些不完整的、含糊或矛盾的要求,应与提出者一起澄清解决,以保证输入信息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技术质量部审核后,上报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根据开发费用大小决定是否直接下达任务书或者报总经理及董事会批准。技术质量部根据产品类别、特点拟制《试制任务书》,经总工程师批准,下达至有关部门和人员。必要时,需指定组成人员。试制过程中,由总工程师统一协调,各有关部门配合。设计和开发输入包括:a)产品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如环保、安全方面的要求;c)过去类似设计中证明是有效的和必要的要求,如对合同中顾客未表明要求的补充;d)其他所必须的要求。7.3.2.3设计和开发输出设计和开发的输出采取能对照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本公司通常采用《部品规格书》的形式,适用时,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在发布前应由总工程师审查批准。设计和开发输出应: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b)应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给出适当的信息;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的准则。这些准则包括在采购、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所依据的检验和试验要求;d)在所规定的产品特性中,应确定对产品安全性有影响的特性和正常使用所必须的产品特性。7.3.2.4设计和开发评审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在适宜的阶段开展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评审,对不同产品、不同设计类型(新设计、改进设计、修改设计等)和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不同评审的方式。试制任务完成后,由试制组写出技术报告,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评审。评审合格后,市场部(或有关业务部)负责样品接收、送达及信息反馈工作,写出新产品信息反馈报告。新产品需批量供货时,由总经理组织进一步评审,技术质量部制定正式设计、工艺文件,生产采购部组织协调生产准备工作,其他部门按要求配合。设计和开发评审应:a)对本阶段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做出评价;b)识别和发现设计中任何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必要措施;c)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和评审决定采取的措施应予以记录并保持。7.3.2.5设计和开发验证a)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b)当验证的结果表明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未能满足输入的要求时,应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验证结果和决定的措施必须保持记录。7.3.2.6设计和开发确认a)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以确保所设计和开发的产品满足规定的或预期使用的要求。b)确认一般应在设计开发完成后、批产品正式投入生产或服务正式提供之前进行。当确认的结果表明设计和开发的产品不能或不能全部满足预期使用的要求时,应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确认结果和决定的措施必须保持记录。7.3.2.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a)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更改主要指对已经评审、验证或确认的设计结果的更改;对这些更改应保持记录;b)根据更改范围的大小、重要性的不同,需要时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以及适当的做法;c)更改的评审结果和决定的措施必须保持记录。7.3.2.8相关记录a)《设计和开发建议书》b)《新品试制通知单》c)《部品规格书》d)《设计和开发评审、验证、确认记录》e)《设计和开发更改记录》7.4采购7.4.1职责生产采购部负责归口管理。7.4.2要求7.4.2.1采购过程对采购过程和外包过程及供方进行控制,确保所有采购资料符合规定要求,所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要求,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或服务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的产品或服务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制定和执行合格供方(或外包方)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并有计划地对合格供方(或外包方)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以确保:a)生产采购部根据采购产品对公司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编制《采购产品分类明细表》对采购产品进行分类,按分类确定对供方提供采购产品的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根据采购产品对产品的影响程度编制《供方评价与再评价准则》,并依据其对供方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格供方,编制《合格供方名录》。保证只从合格供方实施采购。如生产急需,必须从未经评审的供方采购时,需报总工程师批准。b)建立和保存合格供方的历史档案和有关质量记录,保持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c)依据《供方评价与再评价准则》对供方进行定期(两年)评价,对不满足要求的供方应限期整改或从合格名录中除名。7.4.2.2采购信息生产采购部负责向供方提供采购信息,签订采购合同。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向供方提供用于表述对采购产品的要求,适当时包括:a) 产品质量或外包服务的要求、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1)对采购产品的批准,采用通过对供方提供的样件以及检验试验记录的验证、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和鉴定等方法,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规定要求;2)对程序的批准,可以通过对供方进行质量审核、考察、评价等方法,确保采购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关程序符合标准要求;3)对采购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关需要确认的过程应实施批准;4)对供方在采购产品实现过程中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进行确认和批准;b)当认定供方在采购产品实现过程中某些岗位的人员需有资格要求时,应向供方明确这些要求;c)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情况进行审核或考察,并提出要求;d)在与供方沟通前,应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的与适宜的。与供方沟通时,应明确对采购产品的所有要求,确保采购要求的准确、详实。7.4.2.3采购产品的验证a)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采购产品进货时,供方的质量证明文件应同时附带齐全,采购人员填写《送检单》一式两份,送技术质量部,检验人员按规定进行进货复验、检验或验证后,填写《材料验收通知单》并传递到生产采购部、库房和财务部,以确保采购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b)当公司或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公司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在供方现场的验证,等同于公司进货检验;c)当生产急需,来不及检验而紧急放行时,生产分厂提出申请,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放行。对紧急放行情况应保持记录,当后续的检验结果为合格时,恢复正常生产过程控制,当后续的检验结果为不合格时,应立即追回,按不合格控制程序处理。7.4.3相关记录:a)《供方评定记录》JL-7.4-01b)《合格供方名录》JL-7.4-02c)《供方再评价记录》JL-7.4-03d)《采购合同》JL-7.4-04e)《送检单》JL-7.4-05f)《材料验收通知单》JL-7.4-067.5生产和服务提供7.5.1职责生产采购部负责归口管理。7.5.2要求7.5.2.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满足顾客的要求。公司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试制生产必须有符合技术状态、完整有效的设计文件,如图纸、技术文件等;b)根据产品特点和设计文件,编制有关的作业指导文件,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等。所有相关文件应协调一致、现行有效;c)使用适宜的设备,确保设备能力能满足过程的要求,所使用的设备必须处于良好状态;d)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根据被测量的产品特性要求,选择其测量精度能满足产品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并按过程策划的结果,对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e)对产品的放行和交付进行控制。采购产品必须进行复验,在制品和最终产品未经检验合格不得放行或交付,检验合格的产品按规定要求交付顾客并做好售后服务。7.5.2.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对任何这样的特殊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公司应对这些过程做出安排,适用时包括:a)对特殊过程的控制,主要控制工艺参数及影响参数波动的各种因素;b)使用的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认可,确保满足使用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岗位要求进行资格认可;c)依据设计技术文件规定的产品特性要求,对过程进行分析并确定特殊过程的范围,按《特殊过程确认表》的规定要求实施确认,并作为评审和批准的准则,编制特殊过程工艺文件,规定工艺参数控制要求,对过程参数实施连续的监控;d)所用的工艺材料、被加工产品应严格控制,工作介质要定期分析确保合格;e)做好受控参数的实测记录;f)当材料、过程参数改变、设备更新等情况下,应对过程再次确认。7.5.2.3标识和可追溯性适当时,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7.5.2.4顾客财产本公司无顾客财产,此条款予以删减。7.5.2.5产品防护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公司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以确保:a)产品在公司内部周转和交付到预定地点期间,均应采取防护措施,确保产品的符合性,以防止采购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制成品及向顾客交付的最终产品损坏、变质或误用;b)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c)防护范围包括最终产品,也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d)除按规定的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对产品进行标识外,还应作相应的防护标识(如防雨、防压等标识);e)对装箱、包装和标志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以确保符合规定要求;f)使用指定的贮存场所,以防止产品在使用或交付前被损坏或变质。适时检查产品贮存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变质情况。7.5.3相关记录a)《特殊过程确认表》JL-7.5-01b)《固定电感器作业流通单》JL-7.5-02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保持测量能力与测量要求的一致性,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7.6.1职责技术质量部负责归口管理。7.6.2要求公司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建立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为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提供证据。建立过程,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为确保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必要时,测量设备应:a)按有关检定规程要求及规定的检定周期或在使用前经有资格的校准机构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确保其量值传递能溯源到国家最高测量标准或国家测量标准。对尚无测量标准的测量装置,按自行编制的检定规程进行校准,并予以记录;b)在校准或检定过程中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确保测量设备在使用时完全可靠;c)受控的测量装置应有表明其校准状态的合适标识,当有期限控制要求时,应能识别其有效期;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测量装置在经过校准后,采取必要的封签或其他防错措施等,防止随意的启封或调整;e)测量装置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应加以防护,防止其损坏或失效;f)当发现测量装置不符合要求,失准或损坏时,必须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包括对该装置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对该装置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记录应予以保持;g)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对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进行确认,必要时定期或有怀疑时进行再确认,确保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7.6.3相关记录a)《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JL-7.6-01b)《监视和测量装置校准和验证记录》JL-7.6-028测量、分析和改进8.1总则8.1.1职责a)技术质量部负责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内部审核;b)市场部负责顾客信息的监视和测量。8.1.2要求公司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d)确定统计技术的应用。8.2监视和测量通过对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确保实现质量目标,达到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8.2.1顾客满意8.2.1.1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公司应对顾客和有关组织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行监视,并规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公司应确保:a)通过监视和测量,获取顾客满意或不满意的相关信息,做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和改进的重要依据;b)获取顾客的信息的内容有顾客的需求和期望、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意见、顾客的抱怨、定货量的变化等;c)市场部人员在每次接触顾客返回后,都要以书面形式提交《出差任务完成情况单》顾客信息报告,反馈顾客信息、提出改进建议。获取顾客的信息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利用召开顾客座谈会、走访顾客、问卷调查、顾客来信来访及利用各种媒体的报告等;d)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顾客满意程度的变化趋势,找到持续改进的机会;e)保留所有关于收集、分析和使用顾客满意度信息的记录,满意度信息的内容、信息评价分析结果等;f)有关分析结果的信息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8.2.1.2相关记录:a)《顾客满意度调查表》JL-8.2.1-018.2.2内部审核技术质量部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a)符合产品实现的策划安排、GB/T19001-2000的要求、公司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b)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证;c)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d)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e)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和要求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做出规定;f)负责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g)跟踪、验证对所发现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的结果并给出验证结果的报告;h)制定并执行内部审核的程序文件。3.2.2相关程序文件CX822《内部审核程序》附:CX822《内部审核程序》CX822内部审核程序1目的和范围本程序规定了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内部审核,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及本公司所确定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使质量管理体系能持续有效运行。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内部质量审核。2引用标准及文件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ZL-01-A《质量手册》CX424《质量记录控制程序》CX85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3术语和定义本程序出现的术语和定义均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术语和定义。4职责a)技术质量部负责组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方案的策划并编写《年度质量审核计划》;b)总经理负责审查批准年度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c)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内部质量审核活动;d)管理部负责组织内部审核员的培训。5要求5.1审核依据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ZL-01-A《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工厂现行有效的质量体系文件。5.2审核范围质量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和产品。5.3审核要求a)内部审核员应经专门培训,经总经理授权方可参加内部审核工作。b)年度审核计划应明确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方法和时机;c)内部审核实施前应成立审核组,管理者代表任命审核组长;d)审核员应客观、公正并对审核结论的正确性负责,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5.4审核程序a)审核组制定审核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执行,审核计划内容包括: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审核程序、审核时间和日程安排,审核组成员、审核报告发布日期和范围;b)审核员根据职责和分工编制检查表,确定检查方法;c)审核组长主持召开审核首次会议,说明审核计划、明确审核目的、范围、依据、审核程序、审核时间和日程安排,向受审核部门介绍审核组成员及审核员的分工;d)审核员按检查表规定的审核内容和日程安排进行检查,并做好现场检查记录;e)召开审核组内部会议,分析评价检查结果,依据标准确定不符合项,有异议时,由审核组长裁决;f)审核员根据审核组会议确定的不符合事实编写不符合项报告,经审核员签署后交责任单位负责人确认;g)审核组长主持召开末次会议,向受审核部门报告审核结果,提出纠正措施建议,规定纠正措施完成日期;h)审核报告由审核组长根据审核结果编写,经审核组讨论通过,总经理审批后发布;i)责任单位针对不符合项原因分析结果,制定纠正措施并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整改,相关单位也应按举一反三要求落实纠正措施,审核员按规定要求对不符合项整改有效性实施验证并签署验证结论。6相关记录a)《审核计划及日程安排》JL-8.2.2-01b)《检查表及现场审核记录》JL-8.2.2-02c)《不合格项报告》JL-8.2.2-03d)《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JL-8.2.2-04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公司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a)根据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监视和测量,当监视和测量反映出过程未能达到策划的结果时,要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b)在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方法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进行分析、测量。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2.4.1公司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以确保:a)保持符合接收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b)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c)公司对检验印章建立台帐,实施控制。8.2.4.2相关记录a)《测试数据记录表》b)《出货检验报告》8.3不合格品控制公司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8.3.1职责技术质量部负责归口管理,不合格品审理人员负责审理、处置批次性不合格品,相关部门负责实施。8.3.2要求公司应通过下列途径处置不合格品:a)采取措施,对发现的批次性不合格品,应查明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品的重复产生;b)应经有关授权不合格品审理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c)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原预期使用或应用;d)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并具有可追溯性;e)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f)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公司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g)不合格品的控制应制定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8.3.3相关程序文件CX83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附:CX83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CX83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1目的和范围本程序规定了对采购产品、在制产品、最终产品中不合格品的控制要求和工作程序,以确保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本程序适用于对采购产品、在制产品、最终产品以及交付后的各类不合格品的控制。2引用标准及文件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ZL-01-A《质量手册》CX85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3术语和定义本程序出现的术语和定义均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术语和定义。4职责a)不合格品审理人员负责审理批次性不合格品;b)检验人员负责不合格品的标识、报告和记录;c)发生不合格品的单位负责不合格品处置的组织实施工作。5要求5.1不合格品的识别、标识、记录、隔离a)采购产品进厂后,经检验、验证确认为不合格的产品,由检验人员开具《不合格品处置报告单》,传递至生产采购部,库房管理员应进行隔离并标识,采购人员与供方联系协调处理;b)操作人员自检发现个别的不合格品时,应根据不合格情况返工或报废,报废品应隔离存放,做好不合格品的记录;c)专检判定为不合格品时,应立即通知操作人员返工或做报废处理,当出现批次性不合格品时,由不合格审理人员开具《不合格品处置报告单》,传递至生产单位,生产单位应根据要求制定纠正措施,消除不合格原因。5.2不合格品的审理、处置a)总经理授权确定不合格品审理人员,不合格品审理人员负责审理批次性不合格品,做出处置决定;b)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时,应经不合格品审理人员批准,合同或顾客要求时应征得顾客或其代表同意;c)生产单位收到《不合格品处置报告单》后,应按《不合格品处置报告单》规定进行返工、返修。返工、返修后,检验员按工艺要求对返工、返修产品进行重新检验;d)对于审理结论为“报废”的批次性不合格品,须经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e)不合格品审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时,应在不合格品审理结论中明确提出,责任单位按程序文件CX85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规定,制定和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f)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交付或使用,将不合格信息报告技术质量部,公司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g)保持不合格品的记录。6相关记录《不合格品处置报告单》JL-8.3-018.4数据分析公司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8.4.1职责技术质量部负责归口管理。8.4.2要求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有关方面的信息:a)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及主要变化趋势的信息;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信息,满足要求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d)供方的产品质量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