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1页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2页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3页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4页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

第三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手抄不但非常慢,而且容易抄错。所以当时的书很贵,穷人买不起书。

大约在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一页一页地印刷。雕版印刷虽然比抄书快,但也有不便之处:第一,刻版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这些字模还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这种方法既可以取代传统的抄写,又可以解决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

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我国的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后来,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又传到了西亚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认真读短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3.雕版印刷有哪些不便之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4.请写出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进步的地方。(至少写出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和课外了解的资料,照样子写一写你所了解到的古代劳动人民取得的成就。(请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例:张衡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西北明珠——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璧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____________)有精妙绝伦的彩塑,(____________)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__________花篮,采__________鲜花;有的怀__________琵琶,轻__________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6.读第三自然段,补充词语。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把“抱、摘、挎、拨”填到适当的位置。

7.选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横线标出短文中的过渡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9.品味语言,完成练习。

(1)“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这句话把比作,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生动了。

(2)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用波浪线标出其中的一处。

10.为什么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游千尺珍珠瀑

假日里,我们摄影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千尺珍珠瀑。

千尺珍珠瀑在北京密云县境内,沿京都第一瀑北上约三里处。这是一处新开发的奇观绝景。

我们下了汽车走了没多远,就听见了轰轰的声音。拐过一个山弯,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的水墨画。又拐过一个山弯,便觉得水声震耳欲聋。只见瀑布从悬崖上飞流直下悬崖下是两个黑黝的山洞,两个洞的洞口各有一个很大的鸟巢。见我们来临,几只形似仙鹤的黑鹤展翅腾飞,冲向天际。同学们立刻按动快门,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走近瀑布一角,也许是太高的缘故,水流从崖顶上刚一下落,便化作无数水珠飘飘洒洒,成串成行,由天而降。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如珍珠微落。这珍珠般的瀑布到底有多高呢?听工作人员讲,水流从崖顶到落地,需要七秒多钟如果按物体下落的速度公式计算,约有二百五十米高。嗬,怪不得叫千尺珍珠瀑呢!

我们在瀑布下的溪流中洗手洗脸,互相撩水嬉戏,大家的欢笑融进了那隆隆的瀑布声中。

11.本文是按()顺序来写的。

A.时间B.高低C.游览

12.以下几句话分别写出了珍珠瀑的哪三个特点,将序号填在括号中。

A.声音大B.景色美C.鸟奇

(1)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的特点。

我们下了汽车走了没多远,就听见了轰轰的声音。

又拐过一个山弯,便觉得水声震耳欲聋。

(2)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瀑()的特点。

水流从崖顶上刚一下落,便化作无数水珠飘飘酒洒,成串成行,由天而降。

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如珍珠撒落。

(3)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瀑(____________)的特点。

悬崖下是两个黑黝黝的山洞,两个洞的洞口各有一个很大的鸟巢。

见我们来临,几只形似仙鹤的黑鹤展翅腾飞,冲向天际。

1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用“﹏﹏﹏”画出来。

14.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节

①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②“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到了西汉,汉武帝恢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叫“春节”。“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③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卖年画春联的,有卖灯笼爆竹的,有卖窗花脸谱的……这“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特别是在农村,过年的气氛更热烈,大年三十要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放爆竹;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大年……

④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巧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甩鞭子。“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这些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这大概是从牧童赛鞭子演变而来的。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15.第③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16.第④段中出现“如”“又如”“再如”,下面对它们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A.使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B.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的特点

C.为了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D.清楚地介绍“年”怕什么

17.为什么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抵御“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____________)

(2)“年”的最初含义与农业有关,历史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

(3)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只是为了庆祝丰收。()

五、课外阅读。

话说重阳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每年九月初九日,人们要佩茱萸,以求长寿。重阳节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作“登高”而不叫“登山”。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9.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重阳”得名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出重阳节习俗的诗句是哪两句?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还知道哪些重阳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了这篇短文,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请简要地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印刷术的发明2.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3.第一,刻版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4.字模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字模可以重复利用,提高了印刷效率。5.示例: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解析】1.考查学生给文章起标题能力。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中主要写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过程、操作过程以及它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故可给文章取标题为“印刷术的发明”。

2.考查学生获取短文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文章,由第一自然段句子“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可知,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由第二自然段句子“大约在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可知,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由第三自然段句子“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印刷技术”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据此整理作答。

3.考查学生寻找关键句子能力。

通读文章,由文中第二自然段句子“第一,刻版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可知答案,按照要求用横线画出来即可。

4.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能力。

结合文中第三自然段句子“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字模……印完后,这些字模还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这种方法既可以取代传统的抄写,又可以解决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可知答案,整理作答即可。

5.考查学生知识积累能力。

结合日常积累的文学常识作答。如:祖冲之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诸葛亮发明了古代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6.(1)不仅还

(2)挎摘抱拨7.彩塑壁画藏经洞8.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承上启下9.(1)洞窟蜂窝

(2)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10.因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此外,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各种经卷、文书等。

【解析】6.本题考查关联词和选词填空。

(1)两个分句之间“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第二个分句比第一个分句意义上更进一层,属于递进关系。需要选择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还……

(2)根据平时的语言习惯、常用语搭配及阅读积累来完成。如:挎花篮、摘花、怀抱、拨动。

故依次填:挎、摘、抱、拨。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阅读“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8.本题考查过渡句。

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过渡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在文章里出现,在两个内容的接驳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短文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不仅仅总结上段的内容,还提示即将描写的壁画内容。

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①“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这句话把洞窟比作蜂窝,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洞窟的形状与密集度。

②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理解和分析。阅读“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可知之所以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因为莫高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稀世之珍,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的民族艺术珍宝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明珠。

11.C12.ABC13.拐过一个山弯,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的水墨画。14.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千尺珍珠瀑的喜爱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

结合“下了汽车走了没多远”、“拐过一个山弯”、又拐过一个山弯”、“走近瀑布一角”可知文章按游览顺序写的。

故选C。

1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1)从“轰轰的声音”、“水声震耳欲聋”可知写出了声音大。故选A。

(2)从“晶莹透亮,如珍珠撒落”可知写出了景色美。故选B。

(3)从“形似仙鹤的黑鹳”可知写出了鸟奇。故选C。

13.本题考查比喻句。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文中比喻句:①拐过一个山弯,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的水墨画。②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如珍珠微落。

14.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短文采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了珍珠瀑的声音大,景色美和鸟奇的三个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千尺珍珠瀑的喜爱,高兴愉快的思想感情。

结合“结合句子内容,“互相撩水嬉戏,大家的欢笑融进了那隆隆的瀑布声中。”体现了高兴愉快之情”可知答案。

15.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16.A17.传说中“年”是个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吃人。有一次“年”被牧童甩鞭子的声音吓跑了,因此人们知道了“年”怕响,后来牧童赛鞭子就演变成了放爆竹。18.×√×

【解析】15.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句的理解。

中心句是一段话的中心,一般在开头或者结尾。第③段是围绕春节的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来写,因此“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这句话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16.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第四自然讲述抵御“年”的方法。结合“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可知,作者运用“如”“又如”“再如”来列举出“过年的习俗”。这样能让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故选:A。

17.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可知,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抵御“年”是因为“年”是个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吃人。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结合“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可知,并不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说法错误。

(2)结合“‘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可知,“年”的最初含义与农业有关,历史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说法正确。

(3)结合“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可知,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既准备同猛兽搏斗又为了庆祝丰收。说法错误。

19.重阳节,在农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