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城市的发展要素分析、区位动态变化_第1页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城市的发展要素分析、区位动态变化_第2页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城市的发展要素分析、区位动态变化_第3页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城市的发展要素分析、区位动态变化_第4页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城市的发展要素分析、区位动态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城市的发展要素分析、区位动态变化

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阶段和特点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早晚

起步时间

原因

快慢

目前速度

原因

大小

城市人口比重

发达国家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发展中国家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小(不到40%)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工业化早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大(70%以上)

原因

所处阶段

城市化

表现及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发展不合理

表现

原因

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

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20世纪

50年代~70年代

人口由市区

迁往郊区

市区人口激增,

地价上涨,交通

拥挤

逆城市化

20世纪

70年代~80年

人口由市区迁

往农村和小城

再城市化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人口由乡村迁往

城市,农村地域

转化为城市地域

城市的拉力

和乡村的推力

表现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

产业、第三产业的发

图解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

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

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

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

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城市

的弊)

,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了现代人们生活的

要求(小城镇的利)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强(城乡交通便利)

;电

脑及网络等现代通信的出现和普及,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居家办公可行性)

二、城市区位选择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自然因素和政治、军事、宗教活动对城市区位的分布影响较大,但在

现代城市区位中,军事、宗教因素的影响已经很弱,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很大,

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区位因素。

1、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侧重地形、气候和河流。

地形: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建设成本,能够为城市后期发展留下足够

的空间。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活居住;热带地区城市建造在高原地区,

主要是因为地

势高,气温较低,适宜人类生活居住。

河流:位于河流沿岸(两条河交汇处、过河点、河口等位置)

,水运交通便利;城市居民

生活工业用水方便,农业灌溉用水充足;古代建城还要考虑军事防卫。

(2)社会因素主要考虑工农业基础、历史、交通状况、政治政策、军事、宗教、资源以及

一些新的因素比如学校、科技、旅游、贸易、环境等。人口数量是城市规模大小的标志,因

此影响城市区位分布的因素有一些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城市区位因素变化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选择,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

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

化会直接印象城市的兴衰。如下图所示:

-2-

三、

【地理素养】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

1、城市兴衰的地质因素

城市的兴衰与其所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质环境优者长盛不衰,劣者则逐渐衰亡或毁

于一旦。城市的崛起早在2000年前就已开始。例如,出现于中东、远东、埃及、印度、中

国等地的古代城市,它们首先出现在水资源丰富的洪泛平原上;美国波士顿的第一批移民从

1630年起,三易其址,最后在优质矿泉水丰富的贝科山西侧定居(即今波土顿市)

;希腊雅

典之所以长盛不衰,著称于世,皆因其地质环境优越,如水源充足,地势居高临下,便于防

卫,以及盛产黏土和银矿等。

良好的地质环境不仅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条件,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影响城市社会的生

活方式。与此相反的是,西印度群岛所属马西尼克岛上美丽的圣佩尔城曾因培雷火山的一次

喷发被而全部摧毁。持续而缓慢的地面沉陷与海平面上升等已使一些城市从陆地上消失,

藏于现代沙漠和大陆架的古城堡现已发现有数十座之多。

我国主要城市按其兴衰史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可初步划分为五种类型:

①地质环境变化较小,稳定兴盛的城市。

例如苏州市,它是始建于春秋时的吴国都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地面以下有

6~7层各时代的文化层。吴国城门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②随地质环境演变而迁移的城市。

例如西安市与洛阳市,它们因新构造运动,及与其相关的山间盆地和河流地貌的演变而

多次发生迁移。

③随地质环境变化多次兴衰并重建的城市。

例如因最新的构造沉降,曾多次遭泥沙掩埋,洪水淹没的开封及徐州等城市,其古城遗

址深埋地下。

④因地质环境巨变而衰亡的城市。

例如由于新构造沉降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沉没于洪泽湖底的泗州城,因河流

干涸及土地沙漠化而湮没的甘肃楼兰古城和统万城等。

⑤因发现丰富的地质资源而诞生的现代化城市。

例如从戈壁滩上兴起的甘肃金昌市(号称中国镍都)

,以及从北大荒崛起的石油城——

大庆市等(陈西平等,1982)

在选择新城址时人们愈来愈重视地质环境的制约作用,并从新城址的区域地质稳定性、

资源供给(水资源、矿产资源、建筑材料等)以及地形地貌等多种环境因素方面进行评价和

论证。英国在1946-1970年间,规划和建设了28座新城市,对所有的新城址都从地质环境

角度作了充分论证与筛选,并对城市建设进行了规划。

2、城市规划的地质因素

城市用地选择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

而地质环境又是决定城市用地选择的主要因

素。它包括:

-3-

①岩、土体类型:

城市的任何建筑工程都离不开岩土,或以其为地基,或以其为建筑材料。由于地质构造

和岩石成因的复杂性,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可能分布有多种岩、土体,

它们的物质成分、结

构构造及物理性质等均有差异。在城市规划时,应根据城区范围内岩、土体的分布及其工程

性质,合理安排建筑物(尤其高层建筑物)的布局和市政设施,做到既充分发挥岩、土体的潜

力,又安全与经济地实施城市工程建设。

②水文地质条件:

水是城市的血液。地下水作为城市主要供水水源,与确定工程建设项目及城市发展规模

密切相关。如果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可安排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反之,

则要限制城市发

展规模,安排耗水少的工业项目,

以免引起水源枯竭、

水体污染及地面沉降等人为地质灾害。

如果某城市地位重要,必须扩大规模,而水源不足,则应规划引水工程加以解决。总之,在

城市规划时,应从地下水水量、赋存形式、矿化度及径流条件,并结合其他自然条件,统筹

安排工农业布局及城市规模。

③地形及地貌条件:

不同地形及地貌条件,对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道路走向和线型、建筑组合型式

以及城市轮廓等都有制约作用。

④城市地质作用:

地表水冲刷、泥石流、滑坡以及岩石崩落等多种作用均可在城市范围内发生。因此,在

选择城市用地时,应分析潜在的城市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在规划现代化城市时,还要考虑风景资源,如充分利用起伏多姿的山丘和蜿蜒曲

折的河湖海岸,创造优良的环境,以便给人们提供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使城市轮廓分明,

景色秀丽。例如倚钟山、临长江的南京。

⑤城市建设的地质因素

地质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关系表现为以下方面:

⑥地基选择:

地基包括基岩地基、土质地基及特殊地基(膨胀土地基、黄土地基、软上地基、红黏土

地基)等类型。其中变形弱的基岩是建筑的好地基,尤其是高层建筑物的优良地基,其质地

稳固,可减轻地震的破坏力。

⑦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向地下空间发展,建立地下隧道、

地铁、地下

商场、停车站、污水处理以及停机坪等。地下建筑具有季节和昼夜温差小,冬暖夏凉,不受

恶劣气候影响,噪音小,外界干扰少,节约建筑材料,以及在战时又是安全庇护所等优点。

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设与岩、土体力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工程地质学密切相关。

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

由于城市建设的特点,各类地质灾害(尤其人为地质灾害)发生率高于非城市地区。为保

证城市建设经济、安全地进行,必须查明拟建工程周围的灾害地质环境及其在工程施工和运

营过程中的变化,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4-

典例精析

例1.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

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

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

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1-3

题。

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

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3.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更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

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

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

以当地优势资源未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容易招募农村劳动

力,D正确。故选D。

2."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

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

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

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

故选C。

3.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

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

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

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

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

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

选B。

【答案】1.D2.C3.B

-5-

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

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

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互联互通,

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下图为

"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下图为"2000

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分)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

发展的特点是。(5分)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

解决的主要问题。(4分)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3分)

-6-

【解析】(1)我过成渝城市群参与的国家发展战略,主要结合成渝城市群建设的地理位

置来判读,该带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

经济地带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区。

(2)目前成渝城市群体系建设方面具备的基础主要结合素材图来判读,

据图可知该地区

城市数量多,有量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等级差异明显,具有较好城市体系基础。与南

京相比,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结合数据表,从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两个角

度进行对比。

(3)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一关于城市群的叙述和图,从核心

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空间发展差异、功能互补、

互联互通等方面描述成渝

城市群的不足之处。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第()问描述的问题,

3

从核心城市、城市体系、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角度着手分析。

【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

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

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

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7-

对点训练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

3-4题。

时期(年)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

率(%)

1985~1990

6.49

1990~2000

5.72

2000~2011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

3.77

4.28

3.79

率(%)

3.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4.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5-7题。

-8-

5.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6.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7.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下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

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回答8-9题。

某商城的位置示意图

8.同学们经考察认识到,最利于该商城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A.靠近铁路、公路,货运成本低

B.位于大城市之间,顾客来源广

C.接近城市边缘,土地成本较低

D.远离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优良

9.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

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

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根据材料回答10-11题。

-9-

10.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

这样做

是为了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11.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这样

做的作用主要是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每到夏季遇上暴雨,我国许多城市便出现"城市看海"现象,本应承

担排水重任的下水道,却出现积水回流,从管道口喷涌而出。2015年有154个城市因暴雨

洪水发生内涝受淹,直接经济损失达81亿元人民币。

下图是不同性质的地面对降雨的影响效果。

材料二: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大力推进

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

南宁、重庆等16个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下图是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和释

放示意图。

材料三:海绵城市以低影响开发为指导思想,通过改造,发挥城市"灰色"排水管网等

设施的功能,同时结合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原有河湖、湿地、草坪、沟渠等城

市"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内涝及蓄水等问题。

-10-

(1)海绵城市需要大力建设、保护城市的"海绵体"

,例举城市"海绵体"具体包括哪些事

物。

(2)简要归纳我国积极申请海绵城市试点的城市,其地域分布有何特点?并分析这些城市

申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自然原因。

(3)结合水循环的知识,比较分析普通城市与海绵城市,为何在遇到暴雨时会出现不同的

结果?

(4)海绵城市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还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13.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济南市是东部沿海经济强省山东省省会,山东半岛城市群双核心城市之一。2011年京沪

高铁通车,对济南市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以省会济南为核心,与泰安、淄博、莱芜、德州、聊城、

滨州等周边6市组成的"1+6"都市圈区域。作为高铁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淄博、泰安和

德州等城市作为城市圈内的新生和再生力量发展迅速。在"同城效应"的影响下与济南共同

形成一个城市体系。

材料二: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的区域主导性的指标,反映区域城镇规模、经济实力序

列中的顶头优势性。

(1)读图说明2005年~2013年济南市人口机械变动情况,分析京沪高铁对济南人口流动

的影响。

(2)读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济南的城市首位度变化图,分析京沪高铁对济南城市规模和经

济的影响。

(3)阐述高铁背景下济南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11-

参考答案

1.D2.C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③位于城市郊区河流的下游,有铁路、电

车轨道直接相联,说明交通条件好,可以确定为工业区;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要有绿化

带等隔离带,可以确定②为绿化区;①远离市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有绿地相隔,有电车相

通,交通便利,应为别墅区。

第2题,老城区交通不便,不可能是地租最高的地区;城市中心应逐渐向东南移动;仓

储式购物中心位于铁路与电车交汇处,交通便利,而此处不是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应位

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这里商业设施集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交通影响,城市发展轴沿

交通干线扩展。

3.C4.D

【解析】第3题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

和城市用地都在不断增长,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选C。

第4题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

城市用地,选择D项;城市用地主要以住宅和工业为主,A项错误;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

的进程中,且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城市人口增长应以机械增长为主,项错

C

误;B项判断依据不足。

5.B6.D7.A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

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

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第6题,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

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

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

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

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第7题,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

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

8.B9.C

【解析】第8题,大型商城要求有大量的消费人口,该商城位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之

间,依靠便利的城际铁路和公路可以把大量的消费人口吸引到该商城,顾客来源广,故B

项正确。

第9题,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故C项正确。

增加商城数量、扩大商城规模均不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故A、B项错误。商城靠近景

点会把大量消费人口引入景区,造成景区环境破坏,不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故D项错

误。

10.D

11.B

【解析】第10题,秦皇岛北部是山地,南部临海;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

市发展轴,可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来调整城市布局。选D正确。

第11题,秦皇岛市南部沿海打造休闲旅游、出海港口建设,引导工业向中部、北部发

展,可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选B正确。

12.【答案】1)城市"海绵体"包括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

-12-

水铺装的道路广场等。

(2)地域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自然原因:夏季风降水不稳定,夏季

降水集中容易遇到暴雨;东部沿海地区受台风侵袭,带来狂风暴雨,使得东部季风区的城市

容易发生内涝受淹。

(3)普通城市:暴雨来临时,大面积的混凝土、沥青路面渗水性能低,大量雨水迅速聚

集到下水道,导致排水不畅发生内涝受淹。海绵城市:暴雨来临时,雨水能够在湖泊、人工

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等大量蓄积,下渗,进入地下泥土,

城市地表流动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

,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小,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发

生内涝受淹。

(4)海绵城市建设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使得城市更加美观;大量增加的绿地面积、

水域面积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解浮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对雨水进行蓄积和循

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能部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现象。

【解析】1)根据"海绵城市水循环收集与释放示意图"以及材料"结合绿色屋顶、透

水铺装的道路广场、原有河湖、湿地、草坪、沟渠等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内涝及蓄水等

问题"可总结出城市"海绵体"主要包括: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

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等。

(2)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南宁、重庆这些城市在地域分布上主要分布在我

国东部季风区。

自然原因分析:

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

夏季多暴雨容易形成城市内涝;对于"镇江、嘉兴、厦门"等东部沿海城市,夏秋季节还易

受台风侵袭,台风带来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会加剧城市内涝。

(3)注意从"水循环"的角度,主要从下渗、地表径流等环节的变化加以说明。普通城

市和海绵城市的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地面性质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地面对降雨的影响效

结合

果示意图"分析可知,对于普通城市,暴雨来临时,大面积的混凝土、沥青路面导致降雨的

损失量较小,路面渗水性能低,大量雨水迅速聚集到下水道,导致排水不畅发生内涝。对于

海绵城市,暴雨来临时,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

场等"海绵体"能大量蓄积雨水,同时增加下渗,减小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城市内涝。

(4)注意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首先,

"海绵体"通过对雨水的蓄积和循环使用,能

节约水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其次,这些"海绵体"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

和水域面积,从而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减轻了城市热岛效应;最后,

"海绵体"中的湖泊、

人工湿地、草坪、树木等景观,也美化了城市居住环境。

14.【答案】1)济南2005年至2007年人口机械增长率降低,2007年至2010年人口

机械增长率为负值,2011年至2013年人口机械增长率转为正值,并逐年上升。京沪高铁开

通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