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课件_第1页
初一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课件_第2页
初一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课件_第3页
初一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课件_第4页
初一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语文名师课程老山界(第二课时)温故而知新(第一课时):1.学习了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展开叙述的方法。2.感受红军战士伟大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学习目标1.研讨作者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一、研讨选材组材1.本文除了写翻越老山界,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答:§2——10小节,与瑶民母女攀谈交往

§29写医务人员的辛苦、英勇

§29写敌人的枪声和飞机声文章选材组材都是围绕主旨、为中心服务的。1.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分析:“照着习惯”“躲”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当有部队经过,就担心男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残酷现实。这体现了军阀之残暴以及人民受军阀欺压程度之深,与下文写红军受到人民欢迎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大嫂”和“借”反映了红军的礼貌、友善,初步显示了红军与军阀的本质区别,为下文大嫂的热情相待做铺垫。)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惊惶”的神情写出了瑶民大嫂对军队的恐惧,照应上文,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军阀欺压的现实。)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反映了红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以及善于向群众宣传自己、善于发动群众的特点,写出了红军与一切反动军阀的本质区别,也流露了作者身为红军一员的自豪感。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哭”写出了瑶族大嫂的伤心难过,她想到自己生活的苦,说明我们谈的话题打动了瑶族妇女,我们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善于做工作。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语言描写,几个“特别”直接控诉广西军阀欺压人民的程度之深,“早些来就好了”写出了对红军的信任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达了瑶民渴望摆脱军阀统治的强烈愿望。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仅有的一点米”表明她对我们是倾囊相助。瑶民由惊惶——哭诉——主动询问——倾囊相助不求回报,反映了瑶民对红军的支持与拥护,照应了第5小节“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表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在明知“前面粮食紧缺”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送给瑶族大嫂一整袋米,充分体现了红军对瑶民的关怀与帮助。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体现了红军切实为人民着想,对瑶民利益的保护。

小结: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体现了红军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为什么红军取得胜利?)

关于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快要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回答: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人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3.写到敌人密集的枪声和飞机声,目的是什么?回答: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叹息”采用拟人的手法,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为敌军中部分士兵想抗日而力不从心的无奈感到惋惜。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4.其他细微处(1)我突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想立碑的想法,表现了我成功到达山顶的自豪、喜悦。想要赞美、纪念红军战士伟大的精神。(2)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3)这回翻山使部队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既表现了红军长征生活的艰苦,也表现了红军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克服困难的智慧。(4)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的很。

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表明万里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表现出红军的大无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升华了主题。

总结: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些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二、赏析景物描写1.文章中比较集中的景物描写有:(1)夜晚翻山(§12“满天都是星光”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22“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3)下山(§31“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一)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分析:“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不仅指眼前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更指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指长征这一伟大壮举。

(二)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回答: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2.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赏析。(1)“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星星”比作“宝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星空的美丽,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山峰”比喻成“巨人”,把“山谷”比喻成“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山高峻、山谷很深的特点,突出了红军处境艰难,衬托红军的坚毅勇敢。(3)“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了比喻、排比,语气强烈,(把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把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仍能发现和欣赏夜色的美好,)表现了红军战士处困不悲、处险不惊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豁达的品质。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回答:寂静。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回答:这段文字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小结: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战,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景物描写,表面写景,实际是展示出在宏大风景中的“人”。星空浩瀚,山峦连绵,自然如此巨大,而“人”置身其间,并不被其巨大所淹没,而是更鲜明地凸显出来,展现出红军内在的、堪与自然之力相匹敌的伟大力量。)(三)第31小节“路上有好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这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