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春节习俗_第1页
本期话题-春节习俗_第2页
本期话题-春节习俗_第3页
本期话题-春节习俗_第4页
本期话题-春节习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本期话题:春节习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祭灶

北方的祭灶日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三,这一天又称“小年”;上海一般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实际上,从宋代以后,祭灶统一定为腊月二十四日,但不少人争着赶在他人之前“媚灶”,故民间流传“官三民四”之谚,即做官人家可以提前一天在二十三日祭灶,而普通百姓则只能遵守旧制,在二十四日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派来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祭灶的供品都离不开“甜”和“黏”两个字,前者是希望灶君吃了甜的供品后多讲一些甜言蜜语,后者是直接封住灶君的嘴。上海人用粮食做的饴糖作供品,也叫“胶牙糖”。

上海人祭灶必须要有茨菰作为供品,因为茨菰在上海方言中与“是个”接近,人们希望灶王吃了供的茨菰后,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废话少讲,只要回答“是个、是个”就可以了。

祭灶的风俗在上海消失了几十年,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不过,现在市场上的“粽子糖”,就是原来祭灶专用的“元宝糖”,还有一种外面粘有芝麻的饴糖也是由过去的“称心糖”演变来的。

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在祭灶之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象征回避晦气,不再“穷酸”、“倒霉”,期望来年有个好光景。

1月21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

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在这天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老年人都把这一天叫作“扫年”,即扫除积年的尘埃,干干净净迎新年。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又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意思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扫尘时一般人家都是全家老少齐动手。虽然家中成年人是主力,但小孩和老人也都会搭把手儿,为自己讨个吉利。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1月22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

洗浴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日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1月23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

蒸年糕

现在很少有人在这天蒸年糕和馒头了,但是在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蒸上好几锅,足够吃上一个正月的。有的人家还会在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馒头上点上一个红点,非常喜庆,也很讨人喜欢。

1月24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这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烘托出节日气氛。

1月25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除夕守岁吃年夜饭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异常。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除夕的守岁习俗,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这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年夜饭因各地风俗不同,菜肴种类繁多,但不管南方北方,年夜饭桌上少不掉的一道菜是素什锦,北京人叫十香菜,用黄豆芽、花生米、金针菜、木耳、胡萝卜等做成,最好是凑满十种,意即十全十美。扬州人的年夜饭上少不了红烧狮子头,因为狮子头圆圆的,象征团圆;苏州人吃年夜饭时喜欢在饭内放进几个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在我国南方,鱼是整个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只是端上来摆摆样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多以豆沙和枣泥为馅,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取谐音“年年高”之意。

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一)

拜年

守岁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晚辈齐向长辈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接着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在上海,客人来拜年,主人必捧上香茗,这种茶碗,上面有盖,下面有托,备两枚青橄榄,摆在茶盖上或托旁,称“元宝茶”。还要设“开果盘”,即用红木做成的大匣子,很巧妙地配着彩色瓷碟,每碟置各式糖果干果。主人端出果盘,打开果盘盖时,指着盘内的果子讲祝贺客人的吉祥语,如早(枣)生贵(桂圆)子、福寿双全。

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面扫到里面。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二)

回娘家

嫁出去的女儿们在这天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必备一大袋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但不在同一天归来,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虽薄,四块饼干而已,却表达了姑娘对娘家人及邻里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给压岁钱。广东潮汕人还有“食日昼”的习俗,即女儿在娘家只是吃中午饭,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

祭财神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初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俗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二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南方人在这天要祭财神。财神即五路神,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并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所以有了“冬唔饱,年唔饱,大年初五得餐饱”的民谣。这天老板一般会给伙计分发红包,请伙计吃饭,以图新年大旺。

普通百姓则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

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

人日

我国民间称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或“七元日”。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汉族便将正月初七这一天作为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古代人在这天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上,也有戴在头发上。

这一天,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有的地方还要吃用七种菜做成的羹,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荽、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意为聪明,蒜意为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

2月3日(农历正月初九)

立春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我国人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又称行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春饼,又叫春卷,有甜有咸,豆沙春卷、黄芽菜肉丝春卷等都是江南人喜爱的品种。每当新年客人到来,或去别人家拜年贺岁,主人总会盛情招待,由主妇煎出春卷,端上桌来,热情待客,情意醇郁。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

闹元宵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