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袭权事件探析_第1页
杨坚袭权事件探析_第2页
杨坚袭权事件探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坚袭权事件探析

据史料记载,宣帝在北方2月5日,宣帝逐渐衰落。“御正下大夫刘昉,与内史上大夫郑译矫制,以隋国公坚受遗辅政。是日,帝崩于天德殿。时年二十二,谥曰宣皇帝。”一、周宣帝的降国计划为皇室在朝中的地位而作了充分的调整关于杨坚的身世,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说他是“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后来宣帝即位,杨坚的地位有了提升,周宣帝在当太子时被武帝管教得十分严格,一切行动都在监视之下,朝中与之交善的人非常少,因此他很难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小圈子,而对宗室的诸叔他也怀有记恨和防范之心,因此外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的选择。杨坚从亳州大总管一路升迁,“宣帝即位,以后父征拜上柱国,大司马。大象初,迁大后丞、右司武,俄转大前疑。每巡幸,恒为居守”二、刘临床人物所持之以不发丧为中心的态度宣帝死后静帝即位。静帝年幼,外戚杨坚获得了辅政的资格。杨坚之所以能够辅政,不仅是因为他是北周外戚,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批支持者。杨坚曾说:“微刘昉、郑译及贲、柳裘、皇甫绩等,则我不至于此。”《资治通鉴》卷一四七太建十二年条下记载:“昉见静帝幼冲,以坚为后父,有重名……坚固辞,不敢当;昉曰: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可以看出,当时情形紧迫,但是杨坚却犹豫不定,刘昉在催促杨坚时说出了这段话,虽然有可能只是刘昉的激将法,但也从侧面显示出刘昉、郑译等组成的小集团对杨坚并非是真心拥戴,而只是把杨坚当作了一个暂时拥护的对象。“始,刘昉、郑译议以坚为大冢宰,译自摄大司马,昉又求小冢宰,坚私问德林曰:‘欲何以见处?’德林曰:‘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及发丧,即依此行之。”值得注意的是,杨坚在夺权过程中能够依靠的力量不仅仅只是刘昉、郑译等人,如果只依靠他们,杨坚没有自己的势力也摆脱不了被刘昉、郑译当作傀儡的命运。史载“及高祖初被顾讬,群情未一”当然,杨坚之“夺权”亦非一帆风顺,也遇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哪些人反对杨坚篡权呢?如上所述,周宣帝五月乙未去世,丁未发丧。期间相隔十一天,杨坚以不发丧的办法暂时规避了内外大臣以及诸王宗室的挑战。虽然减少了掌权过程中产生的对立面,但是杨坚依旧面临着诸多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来自御正中大夫颜之仪。《隋书》三十八《郑译传》记载:“帝不豫,遂与御正下大夫刘昉谋,引高祖入受顾托。既而译宣诏,文武百官皆受高祖节度。时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与宦者谋,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仲已至御座,译知之,遽率开府杨惠及刘昉、皇甫绩、柳裘俱入,仲与之仪见译等,愕然,逡巡欲出,高祖因执之。”颜之仪当时任御正中大夫,刘昉任小御正,也就是御正下大夫,两人的职位相当于后来的中书舍人一职,主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同时也是皇帝的亲信。“天元召昉、之仪入卧内,欲嘱以后事,天元(周宣帝)喑,不复能言”三、周武帝的充分利用周宣帝的基肥杨坚能够轻易地篡取政权,除了一些客观条件以外,也与北周政局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北周中央集权和皇权的不断加强是杨坚夺取宇文氏政权的最根本条件。众所周知,公元534年,宇文泰趁北魏孝武帝想摆脱高欢控制之机,将孝武帝迎至长安建立西魏政权,从此宇文泰挟天子以号令天下。宇文泰后来毒死孝武帝、立文帝,又废掉文帝另立恭帝,在一系列废立措施中加强了自己的统治,由建立的府兵制、六官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西魏开国的柱国由统兵的军事将领逐渐向官僚转变,政权由军国体制逐渐向国家体制转变,宇文氏家族成为武川军人乃至后来的关陇集团核心中的核心。虽然宇文氏在各军阀家族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说到底宇文氏家族还是臣子,因此如果宇文氏家族没有一个使其他武川军阀望尘莫及的优势,那么当没有像宇文泰这样的人带领宇文家族时,政权就随时有可能被其他勋贵夺取,而这个优势就是取代西魏政权建立自己的王朝,使本来“等夷”的各个勋贵变成自己的臣子。这个使命落到了宇文氏第二代领导人宇文护身上。公元557年正月一日孝閔帝登基,北周取代西魏,紧接着宇文护诛杀赵贵、独孤信,打击功勋贵族,在清除异己者之后必然就是发展自身力量,宇文护开始建立以完全拥护宇文氏为原则的亲信集团。首先对三公、六官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接着晋封了六个资历较浅的将领为柱国,充实了自己的阵营。宇文护虽然为巩固宇文家族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自身的专权也为日后被诛埋下了伏笔,周武帝宇文邕迈出了将家族权力进一步过渡到皇权的脚步。周武帝首先调整的同样是六官的人事。太师的位置由尉迟迥担任,大司寇陆通迁为大司马,大司空李穆迁为太保,大司马齐王宪迁为大冢宰,新进入的有赵王招为大司空,卫王直为大司徒。六官中竟有五人为北周宗室。不久陆通去世,赵王招转为大司马,这样兵权就从极具才能的齐王宪转到了实力相对较弱的赵王招,兵权自然就落到了周武帝的手中。周武帝将宇文宪拜为大冢宰其实是明升暗降的一招,五府不总于天官,大冢宰一职没有实权,一切行政权力全部都被周武帝控制,日常的工作仍然可以由六官来处理,但是六官实则已经变为了执行机构,但凡大事决策都需要皇帝来处理,这样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周武帝宇文邕的去世为他的儿子宇文赟留下了一个权力相当集中的皇权,但是宇文赟却并未满足于此,任何人拥有过分的权力都会引起别人对他的猜疑和迫害。放眼整个宇文家族,不但有宇文宪、宇文神举等武帝亲信遭到迫害,诸如赵王招、越王盛等宗室亲王也遭到了排挤。大象元年五月宣帝逼迫赵王、越王、代王、陈王、滕王去往封地。对先王亲信和宗室亲王的排挤刚一结束,宇文赟又开始对即位初期的亲信下手。在登基后宣帝就立马将岳父隋国公杨坚调入京城,任命为大司马,但是并没有持续多久,宣帝又对杨坚产生了厌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宣政元年七月,周宣帝任命自己的岳父杨坚为大司马,自己的老师斛斯征为大宗伯。杨坚不用多说,至于斛斯征,《周书》二十六卷记载“由精三礼,兼解音律”“后高祖以征治经有法,诏令教授皇太子。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授业于征,仍呼征为夫子。儒者荣之。”可以看来,杨坚和斛斯征都是宣帝登基伊始仅有的几个信得过的人,他们被宣帝引进中央后授予了大司马掌管军事和大宗伯掌管礼仪两个重要的职位。八月,宣帝再次进行人事调整,将长孙览、王谊以及永昌公椿分别任命为大司徒、大司寇和大司空,派韦孝宽和杞国公亮去伐陈。大象元年正月,周宣帝下诏设立四辅官将越王盛和杨坚调出六官,当杨坚和越王盛被调离六官后,六官就只剩下了于翼、毕王贤、永昌公椿和宇文善(于翼并不在朝中)。从当时情况来看,宣帝登基以后对六官一直采取的是弱化的手段。但与此同时,三公的任职情况却相对稳定,太师太傅一直由赵王招和陈王纯担任,虽然太保的位置除了大象元年二月越王盛担任以外一直是空的,但越王盛却一直没有远离中央,并曾经担任大冢宰和大前疑,因此赵王招、越王盛、陈王纯等宗室宗亲成为北周中央的重要稳定因素。自从齐王宪去世后,宗室实力在皇权不断集中的大背景下减弱,但是无论是论资历还是论辈份,以上三王在朝中还是一股值得注意的宗室势力,笔者认为他们正是稳定北周宇文氏统治的最后支柱之一,即使宣帝的举措对朝政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但只要宣帝去世,那么皇权还是要回归宇文宗室。周武帝为了让权力依旧在宇文氏内部传承,所以他在临死前的遗诏中就提到了“不准滥杀宗室”,但是宣帝却没有遵循。大象元年五月辛亥,宣帝令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滕王逌就国,逼令几位有能力辅政和接管政权的宗王离开了中央,宣帝亲自切断了皇权与宗室权力的联系,切断了宇文氏的“救命稻草”。宇文赟在对六官、宗室不断打压的同时,对自己亲自设立的四辅官也不放心,大象元年时四辅官分别是越王盛、尉迟迥、杨坚、李穆,当时李穆“六年进位上柱国,除并州总管……大象元年迁大左辅,总管如旧。”因此并不在中央,由于六府官、四辅官配置不齐全,且被宣帝报以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六府官、四辅官在宣帝执政的后期遭到了冷落,但是权力的集中必会伴随着政事增多,皇权的加强也使宣帝感觉力不从心,而且宣帝在历史上是一个沉溺于酒色的君主,因此宣帝更加依赖以郑译、刘昉和颜之仪等人为首的御正和内史,将处理政事的权力交给了他们,大象元年二月“内史、御正皆置上大夫……封内史上大夫郑译为沛国公。”总之,历史事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清主线和辅线,这样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