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铁山摩崖石刻艺术(论文)】_第1页
【试论铁山摩崖石刻艺术(论文)】_第2页
【试论铁山摩崖石刻艺术(论文)】_第3页
【试论铁山摩崖石刻艺术(论文)】_第4页
【试论铁山摩崖石刻艺术(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山摩崖石刻艺术风格研究目录TOC\o"1-2"\h\u6327前言 221261一、铁山摩崖石刻简介及形成原因 226333(一)铁山摩崖石刻简介 210984(二)铁山摩崖石刻的历史成因 318561(三)作者安道壹与铁山摩崖石刻 314839二、南北朝佛经书法的发展 412425(一)南北朝佛教文化的发展 412006(二)南北朝佛经书法的材质 41220(三)南北朝佛经书法风格趋势 527326三、铁山摩崖石刻书法特点分析 512994(一)结字 56860(二)用笔 622680(三)风格 723276四铁山摩崖石刻书法的历史地位 82172结论 927411参考文献 10摘要: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主义美学基础,书法创作讲求“意到笔随”,让毛笔成为书家内在思想的表达工具,要求书家创作时要摈弃具体形象,浑然天成地达到物我两忘的思想状态,让自己几十年的书法美学功底成为创作的工具和规矩,让笔锋与创作者的心神相通,实现笔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心合的融合境界,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思想吻合,虽然不是中国书法美学精神的全部,但也是重要核心之一,它与中国书法艺术之间有深厚无比的渊源。南北朝的社会政治动荡不安,人们把希望信仰寄托在佛教上,佛教思想得到迅速的传播,传播的途径就是抄写经文,把经文刻在悬崖、石碑上。佛教教义与摩崖石刻的结合,加之书法独特的审美,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铁山摩崖石刻为研究对象,分析铁山摩崖石刻形成的原因,通过具有代表性石刻经文,从结字、用笔、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合当时佛教文化的传播,深入挖掘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和道家哲学思想关系。关键词:铁山摩崖石刻;佛教;书法艺术;风格;历史地位前言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文字艺术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生命线,其表现形式有多种,摩崖刻经是南北朝时的新形势,不仅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佛教传播的独特形式,而石刻作为书法的独特载体,亦体现了书法独特的“金石味”。山东资源丰富,名山大川众多,文化发达,历代名人高士辈出,不仅创造辉煌的齐鲁文化,而且对我国书法产生过重大影响,铁山摩崖石刻是其中的代表作,结字、用笔都十分独特,是南北朝时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可惜相关研究甚少,只有寥寥几篇介绍泰山石刻的文献,本文在此背景下,对铁山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希望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一、铁山摩崖石刻简介及形成原因(一)铁山摩崖石刻简介在山东境内有铁山、岗山、尖山、葛山四座山,山上刻有北朝摩崖,统称“四山崖”闫庆楠.邹城“四山摩崖刻经”书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以上四座山,海拔不超过100米,属泰山余脉,均为花岗岩。铁山摩崖石刻位于邹城西北二里,铁山公园西侧。据《邹县志》记载,“邹城北面离城两里,有南北两岗,这和县里的山一样。南面有石碑,几丈宽,上面有大字数行,或有古文释义,北方有石碑,数大字剥落不可读。”这里的“南岗”是今天的铁山,“北岗”现在叫“岗山”。铁山摩崖石刻是一座80米高的山,沿着南面,有一个45度的斜坡摩崖刻经,公元579年所著,风格为隶楷书,崖石高66.1米,宽16.4米,总面积1085平方米。上面是阴刻的龙、祥云和佛光图案,右侧刻《大集经·穿菩提品》,左侧刻《石颂》经文,下面是书名。经文17行,每行6-61字,全文930字。由于剥损,尚能辨认的有777字,佛经的总体布局比较整齐,下界清晰。每行的剩余字数大多在59-61个字之间,字长40-60厘米。从东到西,在刻经行距上,第六行和第七行之间距离较大,这似乎是有意分为两部分的。《石颂》位于经的左侧,因颂文有经主匡哲题名,故一些史书为《匡哲刻经颂》,共12行,每行43-52字,直径22cm。原来的614个字符被雕刻,现在保存了492个字符。在颂歌的顶部,有两个字“石颂”,“石”字比较完整,“颂”字仅“公”字旁可辨,“闫庆楠.邹城“四山摩崖刻经”书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二)铁山摩崖石刻的历史成因中国佛教史上,发生过“三武灭佛事件”,而据已有考证,北朝后期大规模的经刻活动与北朝灭佛有着直接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全民当兵。太武皇帝下令所有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服兵役。后来在崔浩、寇谦之的劝说下,他们开始信仰道教,后来发展到破坏佛教的地步。太平天皇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下达了一条命令,所有的佛像和胡经都被烧毁,佛教僧侣不管年长年幼都被坑害,自此以后,凡是有造佛教的泥人铜像的,一律斩首。一百多年后,北周武帝决心用儒学治国。在那个时候佛教兴盛,他认为僧侣不从事生产,不纳税,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下令拆除寺庙或将其用作贵族住宅,烧毁佛教典籍,成千上万的僧侣还俗。每次灭佛,寺院都会被拆毁,经文都会被焚烧,僧尼也会被杀害。寺庙拆除后可以重建,可以召集僧尼,但经典很难再生。因此保存佛经使之永存成为佛教的重中之重。起初也用黄金磨成粉末来写经文,并妥善保护经文,但经文仍然受损。因此后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崖刻经文现象,虽然不是所有的字都能刻完,但这些字又大又深,可以持续几千年而不被抹去。铁山《石颂》说:“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又曰:“金石长存,从今镌构,逢劫火而莫烧”。佛教徒正是为了使佛经经久不衰,才开始大规模刻经。在儒学的故乡齐鲁,佛教分布比较薄弱,不是一个重要的灭佛之乡,因此成为佛教的避难所。在山里藏匿方便,因故佛经在山东的大山上刻得到处都是。(三)作者安道壹与铁山摩崖石刻安道壹是北朝书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由于史料的缺乏,安道壹和尚没有在史料中留下文字记载,我们只能根据摩崖经的题词和题名来了解这个人。从碑文中我们知道“安僧”又叫“道一”或“僧道壹”,是当时著名的高僧,他精通佛教和书法,尤其擅长大字书法,和“书圣”王羲之大概同一时期,他的书法造诣和成就堪比“书圣”。笔者通过对安道壹碑刻的调查,安道壹僧人的刻经有洪顶山、尖山、铁山、葛山、泰山刻经等,由此可见安道壹僧人是山东泰峄山区主要的佛经学者和组织者,是北朝传播佛教的重要高僧。武平575年前后,安道壹和尚由邺城回到泰峄山区,与赵家、董氏、韦贤后人合作刻经书和佛名。之后安道壹和尚前往山东,组织出版了《金刚经》。《经石峪》之后安道壹和尚在579年组织刻了铁山《大集经》,在580年刻了葛山的《维摩经》。值得注意的是铁山石颂后有“东陵僧安道壹书经”八字,与前后的题名比较,文笔庄重、恭敬,框入界格之内。二、南北朝佛经书法的发展南北朝佛教文化的发展铁山摩崖石刻的作者安道壹,是南北朝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铁山摩崖石刻但多诞生于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政权更迭,时局动荡,人们把希望和信仰寄托在佛教上,相信来世轮回学说。士人们虽然能在南方找到短期的和平,却无法满足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转向佛教,追求独善其身,大隐于市,寄情于山水。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思想迅速传播。据相关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已不单纯是儒家文化,而是儒、道、佛融合形成的综合性文化形态。尤其是安世高公元148翻译佛经以来,更是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开端,魏晋南北朝是佛教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页,其源远流长、气势恢宏、影响广泛,是汉代经学与宋明理学无法比拟的。刘大杰认为“东晋时期,佛教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对文学、语言、词汇、绘画、书法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播佛经是僧侣士人的共同喜好,传播佛教的唯一途径就是抄写经文,一本古籍通过僧侣信徒的双手流入人间,信徒们心怀敬畏。他们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身怀感佩之心,写著大千之象”,抄写中的杰出人物就是书法家。在临摹佛教的微妙过程中,佛教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和审美观,并出现了相应的书法理论,进而通过实践影响了书法家的创作。(二)南北朝佛经书法的材质佛经的书写离不开材质,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书法的材质可以分为五类:经板、碑塔柱、石窟摩崖、石坪岩崖、堆石。1经板:由不同石质制成的面板,两面或一面刻有佛经。最重要的遗迹是房山云居寺和灵岩寺,苏州和杭州的寺庙和宝塔也有经石板,如雷峰塔。2石碑:包括柱塔灯台等材质,在甘肃酒泉,有许多碑刻的小石塔(北凉石塔),刻经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北方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石碑的优势是可以移动。3石窟摩崖:在石窟和山崖三刻经,河北省涉县中皇山和安岳卧佛寺,是北朝专门刻经的地方,其余为造像窟含刻经,如响堂山刻经洞。与壁画上的摩崖石刻的修缮密切相关,摩崖刻经大多与石窟造像共生。4石坪岩崖:指天然石屏和崖面雕刻的经文,未经修剪和打磨,这是山东地区刻经的特点。5堆石:藏传佛教的嘛呢石堆及石经城等。北朝石刻佛经主要有石窟摩崖、石坪岩崖、碑刻三种类型,刘涛分析北齐刻经的形态为“陡立的崖壁、立石的石壁、高敞的石坪”,将摩崖石刻分为摩崖面、石块和台地三种。(三)南北朝佛经书法风格趋势与之前石窟经文不同,摩崖石刻的雕刻从室内到室外,由小字变成榜书,刻经文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佛教崇拜场所。这时的佛教摩崖刻经,主要以宽绰疏朗的方式处理结构,字与字之间留出大块的空间,给人带来虚空无限的感觉。字间的留白,不是不存在,而是体相相容,蕴含其中。这些摩崖刻经虽为‘巨擘大字’,但笔者发现它们不是一味用力,一味地加粗线条,以求厚重的量感,笔画在轻快自由的节奏中前行,舒缓自然、波澜不惊,好似绵里藏针。结体上,整体平正含蓄,很少出现像汉隶和魏晋隶书那样的俊俏顿然,俯仰弧度也不大,无论开始还是结尾,很少露出锋芒。舒展而含蓄的长笔画,饱满浑穆的短笔画,宽阔豁达的空间,与之前的书法风格大不相同,这些书法语言所表现的,正是佛教庄严宏大的审美意象,形成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三、铁山摩崖石刻书法特点分析铁山摩崖石刻磨山成碑,气势恢宏,它们拔地而起,不隐隐藏藏,明明白白,堂堂正正,形成了一个宏观体系,铁山摩崖石刻开洞陡峭,宽阔空灵,堪称书法史上罕见的艺术瑰宝。结字由于多年的剥落和破坏,铁山悬崖峭壁上的经文在文字结构上有些模糊不清,似“精心无法,自然徐出。忘笔忘石,佛语云图。字如禅坐,佛身满目。静观至久,不知归途”。其中有篆书笔势,如“性”和“为”两种笔法,而“为”字的两处折笔省去,直接书写垂直笔划也很少见。隶书中有较多的韵文,如“界”“波”字等,尤其是笔端的韵文更是一目了然。结体上虽有放纵之笔,但多有隶书偏方之约。如果你仔细看,它有一些楷书的意思,如“动”和“是”。笔中锋送到,点画稳定,骨力藏在里面,中宫紧闭,这才是真正的法外之源。有草感的词特别活跃,在字里行间飞扬。例如“亦”“定”等字,“于”字的最后两笔,“足”“益”两个短笔画,速度更快,具有飞翔的意义。此外还有的字多笔少划,变化夸张有趣。其中一些可能是由于雕刻师的错误,多刻一笔少刻一笔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如“次、相”等字,这样的字眼并不是出自雕刻家的问题,而是出自作者的兴趣与意图,迂书到尽情处,他会受到佛法的限制。他写的是经,字句反映了佛法的尊严,但作为一门书法艺术,尤其是作为一个感性的活人,他也应该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这确实是天人合一的杰作。铁山的《石颂》吸收了楷书的笔法和结字,笔法方正,结构重心向上,体势左敛右放,单字体势平正,在点和笔画之间有很多草情篆意。由于汉字小石面光滑,书写速度似乎比大字快。结体自然无拘,或聚或散,或争或让,或长或短,字体虽然很小,但是变化很大,多彩多样。比如“震”字特大,“守”字特小,前者是后者的四倍大。有行没有列,行距有度,字距没有固定规则,充满魅力。用笔从铁山摩崖石刻的经刻作品来看,更多的线条保留了篆书用笔的特点,笔迹的起止和转折点没有明显变化。用笔饱满圆润,含蓄简洁。其次由于摩崖规模庞大,表面凹凸不平,很难一笔完成,因此描与写的结合往往会出现。例如大型水平笔划、捺笔,符号、少数撇笔,这些都经过描写加工。因此这些笔画在形式上比其他笔画更为突出,其中有轻笔,轻如羽毛,也有厚重之笔,重如铁块。粗细对比明显,完全是书者有意为之,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加深印象,令看过的人永远不会忘记,笔画之间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字中间真实空间和留白的对比,因为它保留了篆书用笔的特点,用笔悠闲而舒缓地向前推进,越向后走,扩张、延伸和运动的感觉就越长。如“名”,虽无大的提按,但柔中见刚,另一个例子是“喜”长横,用千钧一发的力量横穿东西,像架起钢铁栋梁一般。铁山《石颂》整章粗看隶楷书,细看有篆、隶、楷、行,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在笔的使用上,采用刀迹法,笔与刀相结合,因为笔是圆的,刀是方的,所以在写作过程中,笔法有意无意地改变了,无论从结体或是点划细微处观察,还是从整体通篇观察,它真的很像铁笔书,特别是在回旋出锋之处,它更为精彩。风格铁山的峭壁上洋洋洒洒千字,它们与山脉雄伟的气势融为一体,体现了古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质和深厚的艺术风格。字里行间有一种平和虔诚的佛教信仰,有一种超越精神。从远处看,如万佛静坐,在太极里走着,或者仰望着一幅由泰峄山脉书写的壮丽画卷,它体现了泰峄山脉的精神气魄。与汉代摩崖隶书的结字、字势相比,铁山摩崖石刻具有宽大的隶书风格,鲜见装饰性的蚕头燕尾,相反,它有一些相对直线。绝大多数隶书采取的是垂直走向,而不是典型的汉隶书的左右走向,摩崖石刻结构宽大、幽静、宽阔,多用圆笔,笔画之间留白妙趣横生,自然、朴素、细腻。在铁山摩崖石刻的精神和魅力中,注入了佛教非同寻常的宁静。在庄严中有一种宗教信仰,安道壹作为一名高僧和一名优秀的书法家,他必然会将佛教的思想境界渗透到笔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字就像人一样。“空”的思想、“与世无争”的思想、“仁爱”的思想、“忍、稳、静”,必然会影响书法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趋势。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铁山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我们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石刻进行比较,这里我们比较一下洪顶山摩崖雕刻,因为它们都是安道壹和尚的作品。摩崖石刻作品是雕刻在天然岩石上的,不同的石雕环境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雕刻效果。从洪顶山崖刻石壁上留下的洞中,可以看出当时书法家设置了一层或多层架子,这些东西阻碍了书法家的雕刻,导致了洪顶山摩崖雕刻中的人物大多直径在10厘米到30厘米之间,最小的只有7厘米。铁山摩崖石刻的人物大多直径在50厘米到70厘米之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一是铁山高敞石台地面积大;二是石坪低缓的水平角度,使雕刻更加舒适方便,比需要立在外墙上的洪顶山崖雕刻更为方便。由于铁山的悬崖是花岗岩,花岗岩比较坚硬,在凿制时,与洪顶山的石灰岩相比,细节特征比较粗糙,而且线条表现也不那么容易,石灰石硬度小,凿较容易,细节特征更全面细致,线条粗细,性能灵活;这种差异导致铁山悬崖石刻线条粗细的对比度很小,雁尾笔画很少出现,而洪顶山摩崖雕刻的线条粗细对比更为强烈,雁尾的表现更为饱满。笔者认为再推敲一下石质的差异是造成该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四铁山摩崖石刻书法的历史地位铁山摩崖石刻,字大,字多,风格多样,书法卓越,世界罕见,历来吸引名人学者前来观摩、评论和研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评论道:“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又曰:“皆浑穆简静,余多参隶笔,亦复高绝。”。叶昌炽《语石》评其云:“四山摩崖其字径尺,妥贴力排界,巨刃摩天扬”。从整个南北朝书法界来看,北朝摩崖刻经是一种独特的书法类型,尤其是僧人安道壹的作品。从已知的高僧安道壹雕刻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书法风格由隶书逐渐向楷书转变,还是在审美情趣的表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积极的多方面意义。铁山摩崖石刻是安道壹近十年佛经雕刻工艺的缩影,其丰富的内容和规模在这个时期是罕见的,在对这一石刻经文群书法的探索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安道壹书法风格的发展过程,笔者通过他深化对北朝石刻经文风格独特美学内涵的理解,揭示了北朝佛教的“空观”思想和玄学文化的特点,云丹独特朴素的风格。魏书时代,书法家对隶书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更新和总结,保持了隶书的宽体,以篆书浑厚而简约的线条,取代了隶书挑之笔画,吸收了楷书的严谨性,形成了含蓄、朴素、庄重的特点。作品既与自然融为一体,又与佛教原理紧密结合,创造了“山为佛,佛为山”的仙境,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独特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当代一些书法家继承了这种风格,比如著名书法家,《石门颂》摩崖石刻书法传承人刘大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职业书法创作二十余载,自小就跟这些碑文如同伙伴一般,摸爬滚打一起长大,他对它们的熟悉程度可谓了如指掌,从最初的写字到现在的写心,把书法与练人融合,他的笔法遒劲有力、娴熟自然,擅长隶书,将石刻与书法结合在一起,笔下有浓厚的金石之气。他的布白别具风格、错落有致、落拓飘逸,给人脱俗、怀远,静心之感,在他身上深深显示出铁山摩崖石刻的痕迹。再如著名书法家李一先生,其人历时四月构思、结撰、挥翰创作,于2018年凿刻、传拓,完成三百平米的大型楷书摩崖书法石刻《南陀行纪》,吸收了山东摩崖石刻的结字用笔方式,以蓝天作砚,大山为纸,在笔、刀共舞之间虎虎生风、落落大方,写成大型楷书摩崖,与陀山传统人文环境完美结合在一起,这些后人的雕刻,无不受到铁山摩崖石刻的影响,彰显铁山摩崖石刻悠久的历史地位。结论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山东,经过十六国和东晋的发展,在北朝逐渐走向辉煌,此时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艺术的风格审美发生很大的变化,除了“气韵”和“意象”的审美范畴外,人们还提出了“俊朗”、“风骨”等新的内容,人们对美的认识突破了局限,将自然美与艺术美、人的美结合起来,追求三者和谐、宁静、淡漠的统一,摩崖刻经创造了独特的书法艺术和书法审美情调。在延续北朝佛教石刻形式的同时,也丰富了佛教石刻的形式,在书法艺术上,形成一个从魏碑到唐楷的过渡时期,在继承北朝笔法的同时,在书法结构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铁山摩崖石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