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冠心病_第1页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_第2页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_第3页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冠状动脉硬化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或由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这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根据临床表现,属“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诸多医家从瘀、痰论治,认为本病发生的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增多,现综述如下。1理论研究1.1心和胃1.1.1胃不和则上和胃经脉《灵枢·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灵枢·经别篇》曰:“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心与脾胃之间为经脉络属关系,在经脉循行上是相衔接,古代文献中亦有相关论述,如《仁斋直指方》云:“心之包络,与胃口相应,往往脾痛连心”。1.1.2心阳能温+土,助脾运化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即心生脾,又脾胃相表里,所以心与脾胃为母子关系。生理情况下,脾喜燥恶湿,心阳能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胃必得心火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病理情况下,依据母子相及理论,心病可以传脾胃,脾胃病变也可以传心,这也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之一。1.1.3胃不和,则两则不心气充沛、营血充盈、脉道顺畅是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的三个必要条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失常,影响气血、精微物质的生成与输布,导致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行滞涩,终致气虚血瘀,痹阻心脉;脾胃虚弱,营血化生不足,脉道空虚,心血不足,无以濡养心脉,心失所养,而致胸痹心痛。气行则血行,脾胃为中焦气机枢纽,脾主升,胃主降,气机升降出入影响气血运行,若气机不畅,则血行瘀滞,气滞血瘀,痹阻心脉,而致胸痹;胃失和降,浊气不降于下,上犯心胸,易痹阻胸阳,而致胸痹。《医宗必读》中有:“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故中焦脾胃之功能正常与否,与本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1.1.4浊气下降,易充公气以养肝心主血脉和主神志依赖于气血、精微物质的濡养,而脾胃运化与心阳温煦密不可分。脾主升清,升清阳于上,以养心胸;胃主降浊,降浊阴于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浊气亦不得下降,易痹阻胸阳,发为胸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主运化水液,若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影响气血运行,继而成痰成瘀,阻滞心脉,发为胸痹。心与脾胃的功能联系还表现在协同化生方面,并以心主血、脾统血两功能控制血液运行周身,内濡五脏六腑,外养肢体、官窍、皮毛。《景岳全书》曰:“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1.2有极量限制,易导致胃损伤,涉及肝、脾之关系张仲景提出胸痹为阳微阴弦。《金匮要略》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内盛,乃本虚标实之证。近代医家多认为本虚为脏腑虚损,尤以心脾为主,标实则与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因素有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对水谷运化吸收,将化生的气血精微物质转输散布于五脏六腑,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各脏腑才能得以正常发挥。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均可损伤脾胃,致脾虚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与水液代谢均受到影响,水湿停聚,聚湿生痰,痰浊上犯心胸,阻遏心阳,胸阳失展,发为胸痹。痰浊留恋日久,阻滞脉道,致气血运行受阻,气滞则血瘀,继而痰瘀互结,阻滞心脉,亦发为胸痹。可见,无论是本虚还是标实,都与脾胃息息相关,治病必求于本,这也为本病从脾胃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内因为正虚,痰与瘀是继发因素,冠心病与脾胃相关的病因病机主要从“心脾相关、痰瘀相关”考虑。李应东认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是冠心病发生的4个重要环节,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关键因素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损伤。李七一认为脾胃与心之间有经脉联系,脾胃受损,气血化生不足,累及于心,导致心气、心血不足,心脉失养,脾虚水液代谢失常,湿聚产生痰浊水饮,循经上逆,注入心中,痹阻心阳,瘀滞心脉,发为胸痹,故而冠心病应从脾胃论治。李德新认为冠心病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在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加之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而发生;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心脉痹阻,本质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气虚。杨关林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血阴阳不足,以阳虚为主,气血阴阳失调,心脉失养,是发病基础,邪实指痰浊、瘀血、寒凝等瘀滞心胸,痹阻心脉,是病理因素。诱因多为外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均可导致脾虚,致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日久痰瘀互结,血脉闭阻,发为本病。2从中焦脾胃论治“以及以安东南角”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开创了胸痹心痛从脾胃治疗的先河:“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积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还有橘枳姜汤,均从中焦脾胃论治胸痹。李德新认为治疗应遵循“调脾胃以安五脏”的原则,强调从脾胃论治本病的重要性。杨关林强调从脾论治,以“脾气升则浊气降,血滞行则心脉通”为治疗原则,标本兼顾,以益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止痛为基本治法,尤其重视化痰、活血。2.1肝胃不和、心脾不调、路志正从脾胃论治的证型分类,诸多医家见解不一,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张庆祥等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心脾两虚、湿热中阻以及肝脾不调。路志正分为心脾两虚、痰浊内阻、中气不足、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脾胃虚寒等。王佳等分为宗气亏虚,脾胃失和、心不养血,湿邪内蕴,痰浊内蕴。2.2处理方法的使用2.2.1两组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比较活血化瘀多针对气虚血瘀型,在益气健脾,治疗本虚的同时,加以活血化瘀,以治标实。李雅琴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何朝春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2.2补脾养血护心以养心养血护心李七一认为劳倦伤脾,致心血暗耗,脾虚气血化生不足,导致心失濡养所致冠心病者,临床常表现为心脾两虚,心脉失养,治宜补脾养血护心,常用归脾汤加减对症治疗,方中人参、黄芪补宗气,此所谓心气壮,则心脉行。寇俊平等对照研究30例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吴焕林等评价邓铁涛调脾护心疗法,证实了调脾护心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2.2.3益气健脾、痰瘀治痰瘀同治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痰、瘀的形成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益气健脾,痰瘀同治,疗效显著。杨关林“痰瘀同治”,着重从脾论治,以益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止痛为基本治法,临床效果显著。季长春等益气祛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2.4两组疗效对比化痰通脉魏玲玲健脾化痰通脉方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张爱玲益气化痰通脉方治疗冠心病,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2.5和胃助运,和胃健脾助运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胃失和降则气机不畅,浊气不降则痹阻胸阳,发为胸痹;若脾虚不运,则主升清功能失常,胃降浊功能异常,痹阻胸阳,而发胸痹,故和胃降浊,健脾助运也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治法。路志正提出调理脾胃法治冠心病,主张注重气机升降,化湿时用荷梗升脾阳,藿梗降胃气;治痰阻时用瓜蒌滑利豁痰浊,薤白辛散开胸气,均能较快缓解胸痹症状。屠嘉树等认为应“心胃同治”,健脾助运,从心病本质入手,见心病而不独治心。3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冠心病的研究综上所述,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与实践均有一定研究基础,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探索。调理脾胃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法则,理论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重要性及可靠性,运用健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