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10篇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10篇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10篇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10篇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学校数学教案篇1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7教时备课日期8月31日

教学目标

使同学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控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预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二、巩固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解答应用题。

学校舞蹈队有32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合唱队有多少人?

一人板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2、引入新课

1、教学例3

〔1〕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题里哪个月份的产量与呢个月份的比?要先画哪个月份产量的线段?〔画线段图〕表示五月份产量的线段要怎样画?〔画线段图〕增加的台数是哪个数量的`1/5?要求什么问题?指的线段上那一部分?〔在线段上表示〕

〔1〕争论:这道题例哪个数量是单位1?为什么?哪个台数是四月份台数的1/5?

要求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可以怎样想?

〔同学看着线段图,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同学口述。

〔2〕根据这样想的过程,列式计算。

〔3〕小结。

2、教学试一试

问:告知我们什么条件?现在的价钱比原来降低了是指降低的价钱是哪个数量的?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同学练习。

问:数量关系式什么?为什么用原价乘就是降低的价钱?

从上面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学习的应用题也和前一节课一样,关键式先确定单位1的数量,接着要弄清与题里几分之几对应的式什么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与它对应的数量。

1、练一练1

2、练习三7说出单位1的量

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3、练一练2

口述思索过程。提问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练习三10

口答算式和结果。

为什么用求枣子比栗子多的吨数?

5、练习三12

练习三8、9、10

板书: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

课后感受

充分借助线段图使同学理解此类应用题也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别同学要加小灶.

学校数学教案篇2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1.使同学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同学掌控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老师提问,同学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同学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米,让同学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老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由于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老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同学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同学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同学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同学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依据同学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老师留意引导同学按顺次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末使同学看到它们的区分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老师只说明题意,让同学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老师巡察,看同学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同学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应予以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老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同学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老师留意订正同学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老师可以依据班里的状况,让同学预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同学独立解答,老师巡察;留意同学中涌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同学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同学应予以鼓舞.

学校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第71页《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阅历,使同学掌控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技能,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3.通过独立思索,培育同学仔细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末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认真观测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同学合作沟通。

2.谈话:这节课重点解决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和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可以吗?

[设计意图]激发同学的学习愿望和参加动机是引导同学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清楚生动的情境图中涌现的两位同学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同学观测争论,同学看法不一,于是需要查找正确的判断方法,由此激起同学探寻新知的剧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同学独立思索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测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觉什么?

让同学观测,引导同学发觉: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依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状况,依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讨论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同学独立讨论后,再在小组内沟通。

谈话:哪位同学情愿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旧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同学独立思索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同学独立思索后,引导同学争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争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同学自己去观测,在观测中探究新知,在沟通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在观测争论过程中教谈话为同学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同学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欢乐。

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2.把1.463保留整数、把1.463保留一位小数和把1.463保留两位小数这三种说法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的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同学沟通不同的思索方法,鼓舞同学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看同学不同的认知水平,尊敬同学的学习成果。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日大家学得开心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同学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课后反思:

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的指导者。本节的教学我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而留给同学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观测,去思索,去沟通,在观测中探究新知,在沟通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在学习争论的过程中,老师为同学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导同学打开思维,多角度探究,实现高效率学习。

学校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控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约的整数比,会依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约的整数比。

2、培育同学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技能。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预备练习:

1、求以下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

⑵====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3、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完成上堂课的表格)

二、教学新课:

1、引入。

分数基本性质是怎样的?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又怎么说?依据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质应当是怎样的呢?

(1)同学试着表达。

(2)反馈小结。

分数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中的都有0除外,为什么?比的基本性质要不要也加上这个条件?应当怎么说才最完整呢?

2、看书验证自己的猜想。P50页。

3、什么是最简约的整数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约?为什么?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老师小结:

像3:5、4:7、3: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4、教学例2。化简比。

(1)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自学课本P50、51例2、例3〕

(2)小结:

①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四、小结:

今日你学会了什么?比和比值的区分怎样?(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来表示;而比需要清晰的看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五、《作业本》第22页。

学校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并掌控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受与他人沟通算法的过程,培育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师: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美的动画,请你仔细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末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事。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仔细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爱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末,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教室里响起激烈的掌声,该生兴奋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生4:有2只松鼠。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许多许多的大树。

(二)争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情愿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足吗?

(生1微笑点头。同学齐说:“满足。”)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究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同学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慧!在小组内沟通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临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恳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同学动手探究,相互争论沟通;老师巡察,适时参加引导。)

(同学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径直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慧!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示大家留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仔细计算,不要马虎。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约?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约。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约,由于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争论解决问题。老师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留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径直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说明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由于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由于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日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日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同学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沟通。)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同学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沟通。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认真观测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觉了什么?

生:我发觉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觉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同学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假如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不但能自己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觉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一下。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特别好!能够做到仔细思索,积极发言,有效合作。盼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学校数学教案篇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及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独立操作,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体会计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同学“入情入境”,让同学从学习者转变成参加者,从图中两位小伙伴的角度去思索,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再借助算式的对比,通过观测和探究,进一步感受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育了同学的探究精神,使“四基”在教学中得以强化。

2.建立表象,由详细操作到看图列式。

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详细,教学中需要要遵循同学的这个认知规律,使同学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提炼。本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一观念出发,先让同学观图,阐述列式,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由看图计算到依据组成计算。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让同学经受了知识的发觉和探究过程。

课前预备

老师预备PPT课件

同学预备小棒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3+1=4-1=2+1=5-2=

1+4=3-2=1+3=5-3=

2+3=4-2=5-4=5-1=

2.复习6和7的组成。

3.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及6和7的组成,让同学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观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5+1和1+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左图(去掉图中的算式)。

(1)请同学们认真观测,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伙伴正在做什么。(图中的两个小伙伴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

(2)假如把图中圆片的摆放状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同学观测,写出算式5+1和1+5)

(3)沟通:依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

预设生1: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生2: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1+5。

小结:由于两个小伙伴坐的方向不同,观测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

(4)先让同学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5+1=61+5=6)

(5)引导同学比较5+1=6和1+5=6。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测一下,这两道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引导同学得出:在这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依据一幅图通常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6-1和6-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右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测,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这幅图中一共有6个圆片,被分成了5个和1个两部分)

①从女孩的角度看,6被分成了哪两部分?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一部分,还剩多少个圆片?怎样列算式?(同学观测,写出算式:6-1=5)

②从男孩的角度看,状况又是怎样的?你能列出算式吗?(6-5=1)

(2)想一想,同一幅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呢?(由于观测的方向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3)假如不看图,怎样计算“6-1”和“6-5”比较简便呢?(6可以分解成1和5,所以6减5等于1,6减1等于5)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借助圆片图,使同学能够直观地体会“一图两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在观测、比较中继续深化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4+2、2+4、6-2和6-4。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中间笑脸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从左往右看,你能列出什么算式?从右往左看呢?(4+2=62+4=6)

(2)假如不看图,怎样计算4+2等于几呢?怎样计算2+4等于几呢?(引导同学从6的组成进行理解)

(3)依据笑脸图,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同学小组沟通后写出算式:6-2=4,6-4=2)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6个笑脸中去掉2个笑脸,就剩下4个笑脸了。

生2: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类似,从6个笑脸中去掉4个笑脸,就剩下2个笑脸了。

(4)假如不看图,你想怎么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同学依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小结:同一幅图,观测的角度不同,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4.同学合作学习5+2、2+5、7-2和7-5。

(1)老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很聪慧,依据笑脸图列出了四道算式。那你们有信心依据这幅小棒图也列出四道算式吗?(课件出示小棒图)

(2)同学合作学习,小组内沟通。

依据摆和算的过程,观测、比较5+2=7和2+5=7、7-2=5和7-5=2,发觉它们之间的联系。

(3)汇报,全班沟通。

(5+2=72+5=77-2=57-5=2)

(4)依据同学的汇报,老师小结:依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学习3+3和6-3。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三角形图。

(1)让同学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

(3+3=6)

(2)让同学依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

(6-3=3)

(2)想一想,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小组内沟通一下。(小组争论沟通得出:由于这幅图分成的两部分相等)

小结:当两部分的数量相同时,依据同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设计意图:同学通过老师引导、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促进同学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同学依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进而培育同学的思维技能。

学校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靠的变量。

2.在详细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同学观测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改变,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三个详细情境,鼓舞同学在观测、思索、争论和沟通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靠的变量:一个量改变,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改变,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同学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试验学校,学校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同学为本,突显人文性,这样同学喜欢学习数学,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同学有较好的思维技能,探究技能和合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诞生到现在身高的改变。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诞生到现在体重的改变。

3、师:身高、体重都会改变,这些都是改变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测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改变状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改变状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改变?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改变状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

2、说一说。

(1)我发觉()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觉()随()的减削而减削。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觉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改变。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改变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改变。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改变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改变。

师:假如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假如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假如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觉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改变的?

4、举出而改变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觉一个量随另一个量改变而改变,这些量就是改变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改变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改变。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学校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约的时间计算。

2、培育同学自己的观测比较技能,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沟通,让同学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详细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同学分组争论:从小华的作息进度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依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争论解决。使同学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熬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同学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同学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盈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假如让你安排你觉得该留意些什么地方?同学自由说说。

同学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同学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同学沟通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同学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同学的各别状况进行评比,鼓舞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同学。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熬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后反思:〔略〕

学校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控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测、概括等方法,培育同学初步的规律思维技能和发现、技能。

教学重点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详细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现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精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现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知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测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争论沟通。全班整理。

〔1〕同学观测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知我们长度的。

学校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班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教学目标:

1、经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并掌控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约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斥制造与探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掌控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援助同学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靠,让同学自己去发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常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假如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兴奋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伙伴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依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同学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讨论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二、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测这两个分数你发觉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日咱们就先来讨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看法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想个方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究竟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依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8究竟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沟通

师:完成的同学立刻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1/8等于3/8?

谁情愿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同学边表达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等于?2/4+1/4

同学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究竟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留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由于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