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15章 DNA的生物合成_第1页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15章 DNA的生物合成_第2页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15章 DNA的生物合成_第3页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15章 DNA的生物合成_第4页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15章 DNA的生物合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章DNA的生物合成DNABiosynthesis(Replication)中心法则DNARNAProteinReplicationTranscriptionTranslation遗传信息的传递,DNA是遗传物质的中心。复制(replication)是指遗传物质的传代,以母链DNA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复制亲代DNA子代DNA复制的基本规律BasicRulesofDNAReplication第一节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双向复制(bidirectionalreplication)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replication)复制的基本规律一、半保留复制方式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DNA中,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新合成。两个子代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的概念:AGGTACTGCCACTGGTCCATGACGGTGACCCCACTGGGGTGACCAGGTACTGTCCATGACTCCATGACAGGTACTGAGGTACTGCCACTGGTCCATGACGGTGACCAGGTACTGCCACTGGTCCATGACGGTGACC+母链DNA复制过程中形成的复制叉子代DNA按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一致,即子代保留了亲代的全部遗传信息,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半保留复制的意义:DNA保守性,是物种稳定的分子基础。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二、双向复制复制中的放射自显影图像A.环状双链DNA及复制起始点B.复制中的两个复制叉C.复制接近终止点(termination,ter)oriterABC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的复制。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replicon)

。复制子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5’3’oriorioriori5’3’5’3’oriorioriori5’3’5’5’3’3’5’5’3’复制子3’三、半不连续复制3

5

3

5

解链方向3´5´3´35´领头链(leadingstrand)随从链(laggingstrand)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leadingstrand)

。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laggingstrand)

。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okazakifragment)。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性。名词术语:复制眼、复制叉、领头链、随从链、半不连续复制、冈崎片段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第二节TheEnzymologyandTopologyofDNAReplication参与DNA复制的物质:底物(substrate):

dATP,dGTP,dCTP,dTTP;聚合酶(polymerase):

依赖DNA的DNA聚合酶,简写为DNA-pol;模板(template):

解开成单链的DNA母链;引物(primer):

提供3

-OH末端使dNTP可以依次聚合;其他的酶和蛋白质因子。一、复制的基本化学反应(dNMP)n

+dNTP→(dNMP)n+1

+PPi聚合反应的特点:dNTP为原料;DNA新链生成需引物和模板;新链的延长只可沿5→3

方向进行。二、复制中的主要酶-DNA聚合酶全称:依赖DNA的DNA聚合酶(DNA-dependentDNApolymeraseDDDP)简称:DNA-pol活性:1.5

3

的聚合活性2.核酸外切酶活性5´AGCTTCAGGATA

|||||||||||3´TCGAAGTCCTAGCGAC5´3

5

外切酶活性:5

3

外切酶活性:?能切除突变的DNA片段。能辨认错配的碱基对,并将其水解。核酸外切酶活性:(一)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主要有三型DNA-polⅠDNA-polⅡDNA-polⅢ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1958,Kornberg首先自大肠杆菌分离纯化DNA-polI;﹠在体外,有模板(ssDNA)、引物(DNA/RNA)、dNTP原料存在条件下,合成新链DNA;

3

5

外切酶活性:校读作用

5

3

外切酶活性:可切除RNA引物;﹠延伸速度:20nt/sec;持续合成能力约200bp;﹠约400分子/菌,含量相对稳定,不受细菌生长状态影响;﹠突变株一般不致死,只是对紫外线敏感,但5

3

外切

酶活性缺陷会致死。DNA-polⅠ资料功能:DNA-polⅠ(109kD)参与DNA损伤修复;在复制中起辅助作用。对复制和修复中出现的空隙进行填补。323个氨基酸小片段5

核酸外切酶活性大片段/Klenow片段

604个氨基酸DNA聚合酶活性

5

核酸外切酶活性N端C端木瓜蛋白酶DNA-polⅠKlenow片段是实验室合成DNA,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

DNA-polⅡ(120kD)正常菌体内很少发现。延伸速度慢:5nt/sec;可连续延伸约1500bp。基因发生突变,细菌依然能存活。DNA-polⅡ对模板的特异性不高,即使在已发生损伤的DNA模板上,它也能催化核苷酸聚合。因此认为,它参与DNA损伤的应急状态修复。1999后,还发现DNA-polⅣ、Ⅴ与Ⅱ类似。功能:DNA-polⅢ(250kD)是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酶。DNA-polⅢ(250kD)主要在细菌生长期出现。细胞内分子数少(约20/菌)。延伸速度极快:1000nt/sec。突变株致死性强。具有两个聚合活性中心。(二)常见的真核细胞DNA聚合酶有五种DNA-pol

起始引发,有引物酶活性。延长子链的主要酶,有解螺旋酶活性。参与低保真度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起校读、修复和填补缺口的作用。在线粒体DNA复制中起催化作用。DNA-pol

DNA-pol

DNA-pol

DNA-pol

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三、复制保真性的酶学依据复制按照碱基配对规律进行,是遗传信息能准确传代的基本原理。此外还需酶学的机制来保证复制的保真性。(一)DNA聚合酶的核酸外切酶活性与即时校读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是指能从核酸链的末端把核苷酸依次水解出来的酶,外切酶是有方向性的。A:DNA-pol的外切酶活性切除错配碱基;并用其聚合活性掺入正确配对的底物。B:碱基配对正确,DNA-pol不表现外切活性。DNApolⅠ的校读功能(二)DNA聚合酶具有碱基选择功能DNA聚合酶靠其大分子结构协调非共价(氢键)与共价(磷酸二酯键)键的有序形成。嘌呤的化学结构能形成顺式和反式构型,与相应的嘧啶形成氢键配对,嘌呤应处于反式构型。

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聚合酶在复制延长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复制出错时DNA-pol的及时校读功能。DNA复制的保真性至少要依赖三种机制:四、复制中的解链和DNA分子的拓扑学变化DNA分子的碱基埋在双螺旋内部,只有把DNA解成单链,它才能起模板作用。

(一)多种酶参与DNA解链和稳定单链状态E.Coli基因图解螺旋酶(helicase)

——利用ATP供能,作用于氢键,使DNA双链解开成为两条单链。DnaB:

是大肠杆菌中主要复制型解螺旋酶,6亚基同聚体。环绕结合于单链DNA,沿5

滑动。其突变致复制缺陷。引物酶(primase)——复制起始时催化生成RNA引物的酶。大肠杆菌中DnaG起引物酶作用。

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DNAbindingprotein,SSB)——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并保护单链的完整。

四聚体,有协调效应。重复使用,突变型致死。

108局部解链后(二)DNA拓扑异构酶复制过程正超螺旋的形成:解链过程中正超螺旋的形成既能水解、又能连接磷酸二酯键。

拓扑异构酶Ⅰ

拓扑异构酶Ⅱ拓扑异构酶分类:拓扑异构酶作用特点:拓扑异构酶Ⅰ切断DNA双链中一股链,使DNA解链旋转不致打结;适当时候封闭切口,DNA变为松弛状态。反应不需ATP。拓扑异构酶Ⅱ切断DNA分子两股链,断端通过切口旋转使超螺旋松弛。利用ATP供能,连接断端,DNA分子进入负超螺旋状态。作用机制:五、DNA连接酶连接DNA链3

-OH末端和相邻DNA链5

-P末端,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DNA连接酶(DNAligase)作用方式:HO5’3’3’5’DNA连接酶ATPADP5’3’5’3’DNA连接酶的作用:DNA连接酶在复制中起最后接合缺口的作用。在DNA修复、重组及剪接中也起缝合缺口作用。也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之一。功能:DNA生物合成过程TheProcessofDNAReplication第三节(一)复制起始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DNA解开成单链,形成复制叉。2.形成引发体,合成引物。一、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DnaADnaB、DnaCDNA拓扑异构酶引物酶SSB3

5

3

5

1.复制叉和引发体含有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的复合结构称为引发体。引发体:primasomeE.colioriC:ATrich,245bp三段串连重复,两组反向重复DnaA:四聚体蛋白DnaA辩认结合ATrich,几个DnaA靠拢,似核小体,“揉搓”DNA双链使之解链。SSB:E.coliSSB:177aa同源四聚体,可覆盖32个核苷酸,有强的正协同效应,结合、脱离。3

5

3

5

引物是由引物酶催化合成的短链RNA分子。引物3'HO5'引物酶2.合成引物(二)复制的延长复制的延长指在DNA-pol催化下,dNTP以dNMP的方式逐个加入引物或延长中的子链上,其化学本质是磷酸二酯键的不断生成。

5'3'5'dATPdGTPdTTPdCTPdTTPdGTPdATPdCTPOH3'3'DNA-pol领头链的合成:领头链的子链沿着5

→3

方向可以连续地延长。随从链的合成同一复制叉上领头链和随从链由相同的DNA-pol催化延长(三)复制的终止

切除引物、填补空缺、连接切口5

5

5

RNA酶OHP5

DNA-polⅠdNTP5

5

PATPADP+Pi5

5

DNA连接酶

随从链上不连续性片段的连接:复制过程的有序性1.形成复制叉2.生成引物3.DNA片段延长4.消去引物,填满空隙5.DNA片段连接复制过程的整体协调性哺乳动物的细胞周期DNA合成期G1G2SM二、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细胞能否分裂,决定于进入S期及M期这两个关键点。G1→S及G2→M的调节,与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激活或抑制各种复制因子而实施调控作用。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复制。复制有时序性,即复制子以分组方式激活而不是同步起动。

复制的起始需要DNA-polα。还需拓扑酶和复制因子(replicationfactor,RF)。(一)真核生物复制的起始与原核基本相似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cellnuclearantigen,PCNA)在复制起始和延长中起关键作用。PCNA为同源三聚体,具有与E.coliDNA聚合酶Ⅲ的β亚基相同的功能和相似的构象,即形成闭合环形的可滑动DNA夹子,在RFC的作用下PCNA结合于引物-模板链;并且PCNA使polδ获得持续合成能力。PCNA水平也是检验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DNA-polδ和polα分别兼有解螺旋酶和引物酶活性。在复制叉及引物生成后,DNA-polδ通过PCNA的协同作用,逐步取代polα,在RNA引物的3

-OH基础上连续合成领头链。随从链引物也由polα催化合成。然后由PCNA协同,polδ置换polα,继续合成DNA子链。(二)真核生物复制的延长发生DNA聚合酶α/δ转换3

5

5

3

领头链3

5

3

5

亲代DNA随从链引物核小体真核生物复制叉的延长:切除引物的两种机制(侧翼内切酶)(DNA-polδ)(残留个NMP)RPA——相当于SSB引物:RNA-DNA,由DNA-pol

合成RF-C:帮助PCNA定位于模板上PCNA:三个亚基绕着DNA形成一个滑动夹子,DNA-pol

附着于滑动夹子上,有利于DNA聚合酶在DNA链上滑动。DNA-pol

——填空隙RNaseH1——消引物后留下一个核糖核苷酸FEN1——核酸内切酶(侧翼内切酶)染色体DNA呈线状,复制在末端停止。复制中岡崎片段的连接,复制子之间的连接。染色体两端DNA子链上最后复制的RNA引物去除后留下空隙。(三)端粒酶参与解决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5

3

3

55

3

3

5+5

3

3

3

3

5

5

端粒(telomere)

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端粒的功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维持DNA复制的完整性端粒的结构特点:由末端单链DNA序列和蛋白质构成。末端DNA序列是多次重复的富含T、G碱基的短序列。TTTTGGGGTTTTGGGG…端粒酶(telomerase)端粒酶RNA(humantelomeraseRNA,hTR)端粒酶协同蛋白(humantelomeraseassociatedprotein1,hTP1)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RT)

组成:随着细胞高分化/衰老——端粒变短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奇高,端粒不一定长端粒酶催化作用的爬行模型DNA聚合酶复制子链进一步加工目录真核细胞复制特点(以原核为参照)1.受细胞周期调控2.多复制子按时序分批启动,引物、岗崎片段都短些3.DNA片段延长时有DNA-pol

和DNA-pol

交换,较DNA-polⅢ慢,但复制速度更快(多点同时)4.核小体解聚和再装配,组蛋白再利用并大量新合成5.消引物需核内RNA酶和核酸侧翼内切酶,消掉小段DNA6.端粒酶修补末端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第四节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

逆转录酶一、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是RNA,其复制方式是逆转录RNADNA逆转录病毒细胞内的逆转录现象:RNA模板逆转录酶DNA-RNA杂化双链逆转录酶或宿主RNA酶单链DNA逆转录酶双链DNA病毒tRNA作引物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有三种酶活性:

RDDP(RNA-dependentDNApolymerase)②DDDP(DNA-dependentDNApolymerase)病毒tRNA作引物③RNA酶活性RNA病毒双链cDNA(前病毒)独立复制、整合致病RNA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双链DNA的前病毒(provirus)。前病毒保留了RNA病毒全部遗传信息,并可在细胞内独立繁殖。在某些情况下,前病毒基因组通过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参加到细胞基因组内,并随宿主基因一起复制和表达。这种重组方式称为整合(integration)。前病毒独立繁殖或整合,都可成为致病的原因。分子生物学研究可应用逆转录酶,作为获取基因工程目的基因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法称为cDNA法。

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合成的与mRNA碱基序列互补的DNA链。试管内合成cDNA:cDNAcomplementaryDNA逆转录酶

AAAA

TTTTAAAASI核酸酶

DNA聚合酶Ⅰ碱水解

TTTT二、逆转录的发现发展了中心法则逆转录酶和逆转录现象,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逆转录现象说明:至少在某些生物,RNA同样兼有遗传信息传代与表达功能。对逆转录病毒的研究,拓宽了20世纪初已注意到的病毒致癌理论。

DNA损伤(突变)与修复DNADamage(Mutation)&Repair第五节DNA突变是指“因个别dNMP残基改变导致该片段DNA在结构、功能上的异常变化”。DNA突变也称为DNA损伤(DNAdamage)。一、突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一)由生物体内部因素导致突变

——自发突变或自然突变

体内因素:DNA复制错误、DNA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生物体自身产生的活性氧对DNA的破坏

自发突变率:10-9(二)由环境(人为)因素导致突变

——诱变

诱变因素:物理因素:辐射化学因素:自由基、碱基类似物、碱基修饰物、堪入性染料等二、DNA损伤因素及致损机制(一)辐射致DNA损伤

电离辐射

能直接或间接引起被穿透物质产生电离的粒子或射线(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射线)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和能量低于紫外线的所有电磁辐射

辐射引起的DNA损伤类型

碱基脱落

碱基破坏

嘧啶二聚体形成

单链和双链断裂

DNA交联等物理因素:紫外线(ultraviolet,UV)、各种辐射

UV(二)自由基致DNA损伤

自由基是指能够独立存在,核外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自由基的来源

1.电离辐射通过电离和激发产生

2.代谢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机制

自由基与DNA之间发生化合反应、脱氢作用和加成反应等

自由基的危害

损伤碱基、核糖、磷酸二酯键。

(三)化学毒物致DNA损伤

碱基类似物与正常碱基类似,导致碱基置换

碱基修饰物修饰碱基某些基团,改变配对性质或阻断配对

嵌入染料

插入碱基对中,使DNA两条链错位→缺失、移码、插入

化学毒物化学因素:三、DNA损伤的分子类型1.碱基和糖基破坏损伤因素去嘌呤作用、碱基修饰剂、自由基、活性氧、紫外线损伤类型碱基丢失/插入、碱基置换、DNA片段缺失/插入2.错配损伤因素

碱基类似物、碱基修饰剂、自发脱氨基错配类型:置换、颠换3.DNA链断裂

损伤因素

电离辐射、化学物质诱导

损伤类型单链断裂、双链断裂(最严重损伤,不能原位修复,易致畸)4.DNA交联

化学物质诱导(如丝裂霉素)损伤因素损伤类型

链内交联

同一DNA链上碱基共价结合嘧啶二聚体DNA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基之间共价结合,形式有TT、CT、CC链间交联

不同DNA链之间的碱基共价结合DNA-蛋白质交联DNA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DNA交联示意图四、DNA损伤的后果(双重性)(一)生物进化和DNA多态性DNA带来永久性改变即突变。由此产生新的遗传表型——生物进化只改变基因型,不改变表性——DNA多态性(二)致死、致病只有基因型改变的突变形成DNA的多态性DNA空白段或内含子区突变。突变没有可察觉的表型改变,例如在简并密码子上第三位碱基的改变,蛋白质非功能区段上编码序列的改变等。这些现象也相当普遍。多态性(polymorphism)一词用来描述个体之间的基因型差别现象。五、DNA损伤的修复修复(repairing)是对已发生分子改变的补偿措施,使其回复为原有的天然状态。光修复(lightrepairing)切除修复(excisionrepairing)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repairing)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SOS修复

修复的主要类型:(一)直接修复系统利用酶简单地逆转DNA损伤光修复酶(photolyase)

UV(二)切除修复

定义

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先将损伤区域切除,然后利用互补链为模板,合成一段正确配对的碱基顺序来修补

切除方式切除碱基;切除核苷酸碱基切除修复所有细胞中都有能识别受损碱基的糖苷酶,有它特异切除受损碱基,形成去嘌呤或去嘧啶的位点(AP位点)。DNA分子中一旦产生了AP位点,AP核酸内切酶就会把受损核苷酸的糖苷-磷酸键切开,并移去包括AP位点核苷酸在内的小片段DNA,由DNA聚合酶I合成新的片段,最终由DNA连接酶把两者连成新的被修复的DNA链。糖甘水解酶识别改变了的碱基,把碱基从N-β-糖苷键处切下来,在DNA链上形成去嘌呤或去嘧啶位点,统称为AP位点。由AP核酸内切酶将受损核苷酸的糖苷-磷酸键切开5‘3‘核苷酸切除修复此修复是细胞对较大片段损伤的修复,是最强大的修复机制,由多种修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