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_第1页
2022年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_第2页
2022年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_第3页
2022年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_第4页
2022年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理》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构建和谐*县为目标。由各级政府负责,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从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以改善地质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为目标,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调查、监测(群测群防为主)、治理为主要手段,采取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组织管理与监督,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科普知识,调动全县各方面积极因素,广泛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人群活动聚集地是防治的重点。同时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重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首先要考虑预防地质灾害,特别是预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次是能否合理避让,最后才是选择治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从实际工作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防治地质灾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而且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因此,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社会经济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统一规划,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进行重点防治,分步实施。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程序,有步骤、有计划的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综合治理,进而推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坚持各乡镇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各乡镇政府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从地质灾害专项治理资金中解决。因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5、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系统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质灾害实行工程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长远考虑,应从改善地质环境入手,实施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治理工程效率,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二、*县地质灾害基本状况

2009年我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00处,其中。滑坡187处、崩塌和泥石流23处、地裂缝和地面沉降90处,由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点78处、自然形成地质灾害的216处、高边坡和弃土形成地质灾害的6处(人为工程活动),共威胁到14864户、5618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我县地质状况,地质灾害分四个重点防治区:

(一)新民—乐民重点防治区。该区包括新民乡、普田乡、保田镇、马依镇、老厂镇、民主镇、忠义乡、大山镇、响水镇、乐民镇10个乡镇,因区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诱发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地裂缝、岩石崩塌、泥石流隐患等,重点防治点为大山镇的播土、司寨、台草坝、大河、已卖,老厂镇的席草坪、石门,乐民镇的普一村庙背后、核桃山村下坝、威箐村(高坡、刘家湾子、樊家寨、朱家寨、杨梅树)、雅达村三组,民主镇的下糯寨村一、二组,响水镇的格勒村、鲁楚村,新民乡的三官云村大寨组、乡义教工程综合楼,保田镇的枯鲁底村仲家寨,忠义乡的五朋、茅草坪村,马依镇的坪地村等。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诱发、自然等原因,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

(二)石桥—英武重点防治区。该区包括石桥镇、水塘镇、板桥镇、城关镇、西冲镇、刘官镇、马场乡、英武乡、旧营乡9个乡镇,有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隐患。重点防治为水塘镇的水塘村上学庄、核桃树村小洞、外山岚村,刘官镇的花甲山村五、六、七组,水洞村一、二组,英武乡的林家屋基村罗细,石桥镇的东冲村花椒寨、古里村沙子口,西冲镇的沙沟村,旧营乡的红花村九组,该防治区地质灾害产生因素主要为部分采矿活动和自然因素,须加强监测和逐步进行搬迁。

(三)平关—四格重点防治区。该区包括平关镇、火铺镇、红果镇、两河乡、断江镇、*江镇、柏果镇、洒基镇、松河乡、坪地乡、四格乡11个乡镇。重点防治为平关镇的大箐村凤湾、滥泥田,四格乡的俄力科村九组、房格村书姑组,坪地乡的雨格村新民组,断江镇的沿塘村小北山、花秧田、大铺子村喻家坟、岩玉山、火烧田村8组,洒基半坡村罗多科、迤民村丫口寨,柏果镇的红卫村下半坡、比中村(包包寨、大寨子)、业租村(池塘边、小云尚)、小寨村大寨子、老屋基村大寨子、堕嘎村湾子头,红果镇的挪湾村(猪嘎丫口、泥嘎)、西铺村上西铺,*江镇的东风村四、七、八、十、十一、十二组和胜江村一、二、三、四、五、六、九、十组,火铺镇的火铺村二、三、四组和坡上村,松河乡的朝阳村、马嘎丫口、小米罗等地质灾害点,属*江煤电集团主要采XX县区,对村民及财产构成较大威胁,须进行重点防治。

(四)滑石—保基重点防治区。该防治区包括滑石乡、鸡场坪乡、淤泥乡、普古乡、羊场乡、保基乡6个乡镇,重点防治为鸡场坪乡的塘子边村岔沟牛上坡,保基乡的厨子寨村小窝罗、垤腊村岩脚,羊场乡的瞿家寨村罗家寨组、赶场坡村六至九组、朝阳村发脚寨组、下午村杨桃箐、小河村屠家坪地组、下午村松阳小学,滑石乡的迤坝村岩子脚、戈多村大寨头,淤泥乡的淤泥村一至三组、罗多村三组,普古乡的卧罗村河头上、马场村马场、丫口寨村一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地裂缝等,须加强监测,局部治理,逐步搬迁。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

根据气象资料预测,预计我县每年6-8月份总降水量为700—800毫米之间,属正常;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较为集中,多是大到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容易发生。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降雨偏少。参照气象资料,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基本确定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这段时间着重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各隐患点按规定做好监测、预警和预报,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情报。并在大雨或暴雨后的10日内加密监测次数,做到早预报,早防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及防治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和保障全县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协调、指挥。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安监、煤炭、气象、水利、交通、民政、财政、建设、环保、教育、*江煤电(集团)公司所属各矿和洗煤厂等部门主要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从县国土资源局抽调。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股电话:3636145,传真:3636625。各乡镇也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将责任落实到人。

(二)工作措施

1、强化非工程防灾减灾措施。一是各乡镇要抓紧抓编制好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及时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本辖区各隐患点确定安全责任人、监测人,做好监测记录,及时收集和上报信息。二是建立与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工作,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三是加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四是组织好群众性防灾减灾救灾队伍,搞好汛前演练,提高应急作战能力。五是水利、交通、教育、经贸等县直有关部门和*江煤电(集团)公司所属各矿和洗煤厂等部门负责编制好危及本系统单位的监测方案和治理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用地项目审批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加强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审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害性勘察鉴定和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有关备案工作,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擅自开工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和造成地质灾害隐患、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分级分类落实防灾责任。要以特、重大级为重点,以发灾的危害程度为依据,分级分类、逐点落实防灾责任制,各隐患点都要把安全责任、监测责任、防治责任界定清楚、责任到人,落实到位,避免死角。一是对威胁100人以上的重大监测灾害点,实行县级领导、乡(镇)领导、村、组干部四级责任制;二是对威胁1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较大监测灾害点,实行乡(镇)领导、村、组干部三级责任制;三是对威胁10人以下的一般监测灾害点,实行乡(镇)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三级责任制。并分别落实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现场防灾责任人,将防灾责任一一落实到人;四是有关部门或单位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由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和相应的地方行政部门负责承担监测防治责任。

4、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实行封闭控制,并予以通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边界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5、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速报处理制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向地质灾害主管部门报告。报告程序:发现险灾情的单位、个人报告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县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地质灾害主管部门立即派应急调查组调查(24小时调查清楚,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县人民政府报告,紧急情况由乡(镇)人民政府直接报告县人民政府,在报告的同时落实紧急救灾抢险预案。报告人要确实弄清灾害发生的原因、时间、危害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具体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便于调查和处理灾险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以及出现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否则,将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执法。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各项工程和建设活动,要坚持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未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要责令其补做,对造成隐患危害他人的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追究其行政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7、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工作。要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是2004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第一部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各级各有关单位、部门必须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在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学习活动中,一是要高度重视,扎实安排部署;二是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家喻户晓。

8、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工作。一是县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防汛机构要加强汛期值班工作,做到人员到位,信息畅通。二是坚持24小时昼夜值班,值班有记录,建立和完善监测登记备案制度。三是实行每日天气及地质灾害情况报告制,即每日下午17:00前乡(镇)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向县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报告险情。

9、落实“险情防范明白卡”发放制度。逐点逐户发放“险情防范明白卡”,让所有受胁群众对预警信号、紧急避让措施、撤离路线、撤离方向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撤离,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

10、认真落实好地质灾害搬迁工作。实行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发改局、县民政局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尚未竣工的地质灾害搬迁工程,要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督促施工单位和村民加快进度,早日实现搬迁,对仍受地质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