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_第1页
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_第2页
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_第3页
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_第4页
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第一篇: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富源地处云贵交界,东邻贵州省盘县、兴义市,南接罗平县,西连麒麟区、沾益县,北与宣威市毗邻,距离昆明200公里、曲靖75公里,素有云南东大门、滇黔锁钥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348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161个村(社区)、1723个自然村、16.87万户农户,总人口79万人。年平均气温13.8℃,降雨量1100毫米,平均海拔2000米,森林覆盖率44%,城镇化率34%。富源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97%的国土面积为山区,贫困人口有15万人,水利化程度仅为15.6%,2万余户电网未改造,22.46万人饮水不安全、6.07万人饮水困难,140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主干交通等级率较低。富源是资源大县,素有“八宝之乡”的美誉,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276亿吨,已探明储量87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全省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县,其中储量42亿吨的老厂无烟煤片区为我国江南最大的无烟煤田。全县共有地方煤矿132矿141对井。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滇东电厂和雨汪电厂。富源是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县,“大河乌猪”是继江苏省苏太猪之后第二个国家级地方优良新品种,是云南第一个国家级优良品种,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富源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有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东恒集团。富源是全国魔芋种矿井5对,技改煤矿7对,完成县域原煤产量2250万吨、实现产值214.5亿元,发电115亿度、实现产值33.5亿元。煤化工和非煤产业有序发展,华鑫焦炉尾气制天然气项目投产,泽鑫铝业铝产品加工投入试运行,以昆钢、德鑫为重点的500万吨煤化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60万吨阳极炭素、2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可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85亿元。三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住宿餐饮、社区服务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可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亿元。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富源县按照“产业建设年”要求,做实做稳一产、做优做强二产、做大做活三产,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三农问题千头万绪。自然灾害和疫病防治依然严峻;农资价格涨幅过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技干部专业结构单一、知识老化问题依然突出,装备差、推广手段落后,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尚需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主要农产品面临着市场风险,以“大河乌猪”、“富源魔芋”为主的特色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龙头企业产品整体质量还不够高,缺乏精品名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强,农产品面临着市场风险。要性,并加以开放利用,就可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1.资源丰富。富源素有“八宝之乡”的美誉,境内不仅土地、水能、动植物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更为丰富,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资源有煤炭、萤石、铅锌、硫铁矿、铁、石膏、金等4类21种。除矿产资源外,还盛产魔芋、火腿、蓝莓、银杏、核桃、黄梨、酸菜、酒、豆等特色农副产品。2.交通便利。境内建成了以2208铁路、南昆铁路、曲胜高速公路和省道205线、101线为重点的交通网络,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做前期工作的富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初步形成了“一主三支两铁”为主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明确产业定位,调整产业结构。1.将农业发展放在基础性地位。持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一是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区。壮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扶持发展玉米、马铃薯、优质水稻、牛羊、蔬菜、油菜、生姜、蚕桑等共性优势产业,积极鼓励发展魔芋、大河乌猪、蓝莓、核桃等地方个性特色产业,科学引导发展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共性优势产业板块连片、规模聚群发展,个性特色产业区域集中、中心辐射发展,新兴产业市场引导、因地制宜发展。二是培育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高原特色农极拓展市场,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壮大企业发展规模,构建以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支柱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全县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煤炭、煤化工、煤电产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综合平衡,通过整体规划,建设一批集规模优势、环保优势、节能优势一体的产值超亿元的新型煤化工企业。三是建好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一园四片区”,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吸引大资金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规范政策扶持,赋予管理权限,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优惠。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以行业协会为主要渠道,采取委托招商、中介招商、联谊招商、会展招商、顾问招商等多种形式,抓住国家实施云南桥头堡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3.将第三产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富源县创建“滇东一流县”的重大战略任务,着力突破瓶颈、优化环境,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第三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放宽市场准入、实行税费减免、优惠土地供应、加强资金支持、促进人才引进、完善社会保障、控制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融资力度。设立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参照省、市和其它服务业发达县的做法,拿出展环境。2.稳步推进旧城改造。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对县城重点区域进行改造,加大安置房及公益性项目建设。3.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BT、BOT、EPC等多种形式,多方争取资金,加强供水、供电、公共交通、排污、防洪、绿化、环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建设。(三)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1.留住本地人才。不断增加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千方百计留住本土人才,多渠道培养人才。人才是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完全在于开发使用。教育培训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要实现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扎根忻州,留住本土人才施展才能,必须抓好人才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慧眼识才,大胆用才,不仅专家、院士、博士是人才,技术工人、土专家、田秀才也是人才。其次高校毕业生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亲情感召、政策吸引、宣传引导等措施,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导本土高校毕业生返回故乡,为家乡经济建设效力。同时充分挖掘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岗位,拿出一定数量的空额编制,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一批,既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又提高了本土人才的利用率。第二篇: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与东中、部的差距逐渐增大。因此,我国政府做出了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既带来了发展的大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提供一些有益借鉴。西部地区是指包括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市、区)这一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多民族聚集的广大地区[①].总面积占全国的56、8%,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水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2、3%,生物、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而人口只占全国的24、6%。全国65%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这里。这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主要地区,也是生态条件较差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同时,西部的一些地区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只是由于社会变迁、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以及近代以来生产力布局东移,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成为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分析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的合理配置,是扩大经济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产业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就可以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否则就会延误经济的发展。此外,比例关系失调的产业经济运行隐藏着大量低利用效率的资源,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匮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长时期走的是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随着市场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阶段,由此,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大为减弱。有资料表明,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3%的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东部地区的40%,这种一低一高的差距还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要实现西部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东西部协调平衡发展。其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必须善于从过度资源依赖中走出来,寻求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环境1、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或时代,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时代有不同的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是一定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综合表现。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从两条路径同时推进的,一是新兴的知识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构高级化。各国都加大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注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用新知识和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约生产效率,近几十年来,各国都致力于把成熟化的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如美国运用计算机技术改造钢铁行业的设计和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操作的自动化控制。日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装备批发零售业,提高了流通业的生产率等等。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周期缩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告诉我们,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再不加快步伐,我们将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的后面。2、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经济形态占有相当比重、工业经济形态还不成熟,知识经济形态在总体上初见端倪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要面临着农业和工业初步现代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诸如资本技术等要素紧缺、经济结构调整的剧烈波动、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失业人口快速增长等大量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产业高新技术化加快、信息网络化和社会化普及等等后工业社会或者知识经济社会形态国家常见的现代经济现象。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也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特别是目前中国正面临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需要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仅仅拘泥于上游产业,还应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比较优势出发,着力构建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特色经济,以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也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特别是目前中国正面临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需要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仅仅拘泥于上游产业,还应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环境。首先,产业结构变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整合产业结构。其次,西部开发是在“相对过剩经济”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相对过剩时期,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市场过剩的状况也不断地向能源以及其他资源产品延伸,对以资源型产业为特征的西部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结构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大需求的重头戏。须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才能为西部稀缺要素的流入创造条件。在西部塑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生活质量较高的地区形象,对于吸引外部企业落户西部是十分重要的。4、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采取一系列具体运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政策过于分散化,导致了产业集中度的偏低。一方面,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分布分散,政府在支持力度上往往是面面俱到,难以实现集中。另一方面,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对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政策支持不集中,导致主导产业的投资达不到最佳规模。此外,产业促进政策与体制改革配合不佳,使产业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要使产业政策发挥显著作用,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微观经济体制――企业制度与之相配合三政策建议1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也是目前最为紧迫的环节。建立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包括建立市场主体和中介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加强对法律法规和重大决策的解释工作,增强透明度,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提高政府承诺可信度,做好市场的“守夜人”。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为市场服务者和“指路人”的作用。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指导政策,引导当地企业进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加工制造业,如特色农林牧业、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加强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中,西部地区仅占13个,且园区的建设质量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如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弱;园区内企业间缺乏内在产业关联机制,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集群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高新区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本文分别就西部高新区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为西部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发展现状及条件分析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势头强劲从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报告所显示的创业企业数、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净利润、上缴税收等指标看,西部13个高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均低于东部,差距较显著的是企业数、出口创汇、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4项指标,尤其是在出口创汇方面差距明显,说明西部高新区的外向性较弱。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名单中,西部地区仅有西安高新区一个在列,而东部有12个,中部有3个。虽然从数据来看,西部13个高新区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但从发展趋势上看,西部高新区近几年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其总体发展态势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营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上缴税额指标均高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增长水平。像包头、贵阳高新区及杨凌农业示范区等基数较小,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较大,显示了西部高新区发展的新特点。西部地区的整体科技实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若干技术先进的产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大量投资奠定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激光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等。此外,在西安、成都、绵阳等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多,科研能力强,已形成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强势产业。因此,西部地区总体科研实力虽然较弱,但也有若干具有强大潜力的增长发展思路探讨重在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西部高新区的发展在战略意义上具有特殊性西部地区发展高新区的重要意义在于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后续潜力。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效应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即加快大城市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间的差距。这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有赖于产业层次的提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彰显优势西部高新区的发展应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彰显优势。首先,在区域范围内重点扶持具有较强潜力的国家高新区建设,杜绝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应在经济实力较强、科研基础雄厚的城市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高新区。其次,高新区要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同级高新区间应形成产业类型的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避免恶性竞争;不同等级的园区间应形成产业层次的合理分工,即国家高新区提高研发能力,重点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已建成的省市级高新区则着重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推广。第三,发展强势产业,并形成独具规模和联动效应的专业产业链,如绵阳高新区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西安、宝鸡高新区则在先前强大的军工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军转民的改革,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昆明高新区借助于区域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进行生物医药工程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开发研究自上而下推进制度变革制度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根源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制度的发展,而非纯粹技术的发展。由于制度本身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发展高新区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制度革新。改善社会环境多渠道引进人才西部高新区要重视多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在引进人才方面。首先要延续地方文化生命力,培植人们的地方情感,改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留住本地人才;其次要提供颇具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政策优惠,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进行创业;第三,要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将个人成果和奖金报酬直接挂钩,吸引具有较强技术水平的尖端人才,开展前沿产品及技术的开发第三篇:第三课区域经济发展第三课区域经济发展朱翔教授朱翔,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府顾问、专家咨询组成员。主持我省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如《湖南省“十五”期间和到2015年城市化进程研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控制规划研究》、《长沙市桔子洲旅游开发规划》、《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等;还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洞庭湖水灾减灾的经济学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构建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些研究大部分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主持我省重点科研项目3项:《三峡建坝后洞庭湖区环境生态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湖南省山河库湖开发整治规划纲要》、《湖南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研究》;参与我省与长沙市“十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参与国家教育改革重大项目,担任国家新版中学地理教材主编。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现兼任教育部课程核心组成员,湖南省经济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现在是发展中心城市?或者是发展中小城市?城市做大了就是城市病,县市区这级就是交通问题、财政问题,5亿元左右是吃饭财政;5-10元之内是过日子,10亿元以上日子就好过一些,30亿元,就好过多了。去年湖南2460个亿收入,GDP2万个亿。但是江苏的苏州下面的县市区200-300亿左右。我们有的市州十年没有上大项目。县里面手里有什么?有权,用权盘合土地。有的县把一中修得好是可持续,搞农业小钱,三产服务为本县服务赚不了钱,为本县发展。还是要搞工业。工程机械做的大,买给谁?搞母城,挂小城,小城分类,产业分工。国家分国税和地税,但是上海、北京和西藏没有分。税收的增长速度(15%)不能高于GDP8%左右。县市区做什么?一是把县城做大,全省用地260平方公里/年。衡南、沅陵、溆浦、石门等地建市。石油的问题,设计经济结构要设计。茶叶出口是农药残留,湘江重金属污染,清水塘的污染;链钢去年亏17.9亿,发展的目的,就是GDP增加,职工的工资要增加啊,考核政府要看老百姓得的实际收入.开发区考核,每平方米交多少税.郊区房子没有人住,城市人没有房子住。盖高楼要慎重,一个县,地价上去后,进城的路是第一路;建广场.搬政府赚30个亿、医院、学校、车站赚五个亿等.城市要有河、水、路、站、要想办法折腾。品牌整合是很重要的,国家要集中连片,每个片都要一个中心。但是各省市都在封闭。湖南的边境的县市区与周边省市对接,会冒出很多亮点和新的增长点。现在劳动力都是用的国外工。洞庭湖的鱼、湖南的肉加工怎么没有品牌?国防科技大学的天河计算机在湖南,但是没有人做计算机、电脑。苹果手机的磨玻璃42%是在望城工业园做的。酒鬼酒300多/瓶,涨价不对,不涨更不对,真皮的200多/美国的帆布包/2万多。女同志的服装不要丢,八年以后会增殖的,领导不要开多会,要多逛街。领导看看市场、坐一回车、交一个穷朋友。225元/元学生生活费,能不能搞生活费补贴。逛街后的这样的决策才政策。县里面的突破口在那里?要研究。资源是什么?几个县打出品牌。效益就上来了。一个县茶叶都有几个品牌,就有问题了。湖南大米品牌是什么?浏阳烟花品牌是什么?要研究。一是要联合,二是要整合。要谈思路问题。房子不够,撤员;人往那里去。国外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改革就是象骑自行车就是往前走。拿个地图的地名,都是文化内涵。湖南的文化古街很多,韶山白天,黑夜是不一样的。白天是外国人,晚上是本地人。没有在这里过夜。凤凰晚上设计不够。还是思路问题。第四篇:临沂区域经济发展资料一:二、“劳工荒”为什么“荒”?近几年进驻我县的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之所以落户我县,除了看中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准我县地价低和工价低。对于一个劳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山区县而言,县内一两千人的用工需求,根本不是问题。但事实上,政府和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后,“劳工荒”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持续扩大之势。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对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必将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劳工荒”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1、低报酬导致企业固步自封。造成“劳工荒”的原因很多,但最集中的声音是工资待遇过低,这是民营企业的资本家不断追求更高利润的本质所决定的。虽说我县民企工资待遇在近两年有了很大幅度增长,但与沿海同类工种的工资相差还有很大差距。待业人员为什么不愿意到家乡企业就业,而宁可背井离乡?这关键是招工企业没有为从业人员算一笔帐,他们认为待业人员在家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你嫌工资低,自有不嫌工资低的人进来。据新力公司一名熟练拉丝工介绍,该公司针织工资的计算方法和广东同类企业的计算方法相同,在广东她每月可以拿到1200-1300元,在新力只能拿到800元,对于生手每月一般只有300元左右。这类企业招工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工资承诺,没有最低工资保障,只是以计件来计酬,出错还要受罚。待业人员对这类应聘不感兴趣,即使聘了,由于从生手到熟手的过程太长久,令他们失去自信,积极性大打折扣,很难有一颗安定长久的敬业心。加之这类企业不是自己掘池养鱼,而是等天下雨、碰巧钓鱼,在员工的培养、培训和教育上不愿花费精力和资本,不愿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不愿改善员工伙食生活,总是渴望行政干预,协助招工,而是企业一直在“招工—熟练—跳槽—再招工”的循环中越走越“荒”。2、低素质导致务工越来越难。由于我县教育宏观调控不协调,“普高热、升学热”成了教育主流,职业教育、劳技教育被视为无能的选择。近十年来,一部分青少年宁可在复读、再复读的高考升学中走出通城,誓不回县;另一部分初、高中毕业升学无望就只想早点就业,却不知无一技之长的打工只能是年年一个样,越干越落后。老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更新设施设备和科技含量,部分新办企业、新上项目更是以设备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服务先进为主要特色,如亚科微钻,这就必然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文化素质、服务素质等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县内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职业培训专业短、师资少、管理乱、质量差、学费贵,群众少口碑,企业少联系,招生靠乱吹,就业无起色。因此,一方面企业技工荒,另一方面职校招生荒,再一方面务工人员急得慌。3、宏观政策引起劳务市场波动。1975年是我县人口出生的转折点,受此影响,20-30岁的劳动者要比30-40岁的劳动者数量明显减少,文化素质要明显增高,但敬业精神、吃苦意志要明显减弱,体力型劳务市场行情开始下跌。尤其是随着这几年一号文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农民返乡务农的积极性有所上升。一些中青年农民扳着指头一算,工资没有粮价涨得快,回家种田不仅免税,而且还有各种补贴,上可以对老人尽忠尽孝,下可以照顾孩子。近几年,城区上学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城区房价上涨等问题产生,许多家长不得不选择放弃务工,宁可少赚钱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因此,进城务工人员总量正处在下坡阶段。4、密集型劳动让民工发展无望。20-30岁的务工人员希望通过打工开阔视野,学到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我县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进行的是“单兵作战”的手工操作,注重的是廉价劳力资源的索取和利用,不关注民工的切身利益、生活质量和素质培育提升。因此,这类企业生产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技术工种少,务工者想通过打工学技术、学知识、学管理、求发展的愿望难以实现,进厂什么样,干几年依然一个样,也就自然而然出现“劳工荒”。5、无权益保障让民工日益心冷。从2004年起,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应对民工荒,先后采取提高工资标准,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为职工买社会保险,解决员工子女异地就学难等等措施,使部分城市“劳工荒”出现回流。而我县目前劳务市场、就业市场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规范、完善的权益保障体系。一是企业在招工宣传、与劳动力市场沟通和与职业技术学校对接上缺乏主动性,没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没有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没有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用工关系没有通过法定手段来维系,没有确定全县统一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双休日、节假日加班没有相应提高报酬,有的企业厂规过于苛刻,失去人本管理原则。三是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甚至对政府部门上门作工作心存反感,部分企业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得不到保障。四是在劳动仲裁上,一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资纠纷得不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存在偏袒企业,忽视民工现象。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多是摆设,没有发挥好“工友之家”的维权作用。五是人才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的“红娘作用”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没有有序组织人才交流的能力,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缺乏信任,县内企业招工主要靠内部职工的相互牵线介绍,因此,现有职工的安定感、满足感及其对企业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招工效益。三、如何解决“劳工荒”?可以预见,随着各地经济的加速发展,对熟练工人、技能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劳工荒”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1、改善民工待遇。对出现“劳工荒”的企业,各职业部门要深入调研,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建议由劳动部门结合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对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以劳动合同的形式予以确定,并备案,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当然,低工资投入也是我县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的一个优势,在科技含量没有达到先进水平时,如果我们一味提高工资待遇,也必然导致企业丧失竞争力。什么样的工资才合适,这需要劳动部门把好参考关,定期向社会公布县内社平工资标准和农民平均收入,引导企业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用合适的工资待遇留住人。2、调节劳资关系。“劳工荒”是因为农民工的劳动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不道德的劳资关系不可能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调节劳资关系必须靠政府行为,因为单个企业不会因为“劳工荒”而改变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更不会联合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如联合提高劳力市场价格,联合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等。这就只能靠政府及职能部门保持理性,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依法建立本县内的和谐劳资关系。一是要组织企业老板学习与劳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办厂、治厂。二是逐渐推行职工劳动养老保险金制度。先从有条件的老企业、大企业做起,逐渐向新企业、小企业扩展,力争在五年内全部实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三是规范劳动仲裁制度。劳动仲裁委员会在企业用工中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妥善调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资纠纷问题,维护工人和企业双方的正当合法权益。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具备条件的企业,依法组建工会及职工代表大会,为员工建立一个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平台。3、发挥市场主导。“劳工荒”实质是市场经济的正常反映,既然是以市场为主导,就不必回到采用行政手段过分干预的老路上去,引导企业克服过度依赖政府的思想,只能以市场供求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去继续作用缺工企业。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企业如何购买并使其转化为资本,进而创造财富是企业的经营策略。政府只能引导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管理缺陷,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以人为本,善待员工,把自身问题解决好了,民工自然会返流。4、整合职教资源。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家必须注重劳动力成本的支出,除增加薪酬外,还要增加员工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等教育成本,像玉立公司自己创办了培训中心,开展员工轮训活动。从县内职业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块头太小、品牌不精等状况看,必须走职教资源整合之路,集合资金、集合管理,整顿招生市场,加大教学管理,突破专业师资引进难,突破校企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突出公办职教为主体,突出特色专业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几个具有优势的职校,解决县内企业“技工荒”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同时,要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岗位培训,定期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培训,有计划地提高职工的熟练程度和劳动技能。5、规范就业网络。建立规范的劳务就业信息网络,是解决“劳工荒”的重要途径。政府必须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打击非法招工行为,完善现有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的职能,鼓励它们跨地区为用工企业实行人力资源配置,以企业为主,园区办为辅,对用工需求做到早筹划、早安排,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英特网等多种信息平台广泛宣传企业,发布用工信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6、完善招商政策。招商引资的目的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更重要的安排了就业,解决了脱贫致富的问题。如果我们所引进的企业仅仅只想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制造廉价产品,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回报,那么这样的企业只会破坏地方就业行情,对地方经济长远发展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我县在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上,除了进一步加强服务外,还要设置一定的准入标准,如污染环境、安全隐患大、损耗资源、低工资待遇、强体力劳动、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等。7、推动以工哺农。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援农村,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玉立、福人等老牌企业已经着手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实施“以工哺农”工程,要从感情上激发企业家关注农民,要从宏观上引导企业家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要从政策上向以工哺农项目倾斜,要从商机上点拨企业实施工农结合战略。先可以依托三和木业、龙腾竹业、银珠米业、强人乳业、福人药业、百丈潭酒业等企业投资农技开发,扶持一批特色农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做大品牌效应,扩大产业富农辐射面,实现农民务农与务工两结合,那么农民务工的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8、调整发展战略。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十分注重改善招商引资服务环境,认为有了企业就不愁就业难,在人才战略上研究得不够,在劳力市场管理上研究得不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工荒”,就必须从制度建设上着手。一是确立“准产业工人”地位。打破农民工到城镇自主择业的各种限制,允许部分准备从农民过渡到产业工人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户口,要求企业为其购买失业保险等服务,失业和再就业同样享受低保和相关免税政策。二是全面提升公民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职教投入,加大农民工转移培训力度,扩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的滋润面。三是实施“人才回归工程”战略。按照招商引资“回归工程”经验,出台一系列人才回归工程政策,利用乡情、亲情、友情引导本土大学本科生回归,引导外出务工的技术骨干回归,同时,也鼓励回归企业带动人才回归。四是搭建企业管理交流平台。宣传部门要主动依托《福人》、《犀利快报》、《明天》等宣传平台,认真总结和推广玉立、福人、平安等公司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吸引留住员工,用人本化理念管理员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五是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实行党员安家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六是促成企业创新发展模式。要促进企业加速发展,必须催生企业老板与职工良性互动,自觉地将起初的依靠低工资发展的战略调整到依靠科技、依靠品牌、依靠服务信誉发展的战略上来,我们只有认识了这种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着手进行,我们的企业才有不断发展状大的希望。资料二:时下,一方面,企业用工普遍觉得“招工难”,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又熙熙攘攘,大学生遍地都是,求职者感觉就业困难,为什么中国会有这种给予人“劳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并存的奇怪现象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企业一方其实,劳动力并非没有,而是缺少适合企业的劳动力。企业招工无非要在二方面考虑,一是工作经验,企业希望招来的新员工能驾轻就熟,减少培训成本,二是工资待遇,这是直接成本。前一个问题是由大学教育内涵失当造成的。中国的教育,理论多于实践,学生动手能力极差,应该着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大学实习,应当让大学生在后期实习阶段就真正“入行”,以便毕业后即能与相关企业衔接。后一个问题是由腐败和低利率金融制度引起的。腐败和低利率金融制度引发营商环境恶化,今天,企业普遍进入萧条状态,生意难做,获利困难,企业一方普遍感到劳工成本占比较大,因此,招工的时候,出价不会很高,除非骨干员工。二、劳动力一方中国教育的普及使大批大学生成了新生代劳动力。现在的大学生应聘,一是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宠爱有加,大手大脚,所以攀比心很强,这反映在应聘心态上也是不切实际地攀比工资待遇。凡事无法从小处做起。二是父母和学生本人也希望尽快“回本”,毕竞一路求学过程,不但激烈艰苦应试,而且因为教育腐败,花费也不少,所以,父母和学生本人都期望淘到好的职位。公务员热考,即为一例。当个别行业出现“劳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时,并不说明什么,是市场的一时失调。但当整个社会出现“劳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时,则只能说明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经济生产脱节了,说明中国社会的运行已偏离健康正常的常态了。教育要做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必须弱化强加于教育身上的政治,还教育本身纯粹的文化传递、积累及应用的功能,就象美国那样。而这又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改革。一个区域性的社会系统内,经济、文化教育、政治三要素是交互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发展区域经济能更好的整合资源优势,优化国内经济格局,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区域经济贸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关键字:区域贸易、问题、解决对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资源票赋、改革开放程度以及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不同,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受到决策机构的关注,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由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及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一)国际背景。当前虽然世界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但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合作依旧是各国的共识。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诸多问题,以美国和西欧为一极,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极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不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因此加强小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经济全球化在继续,而他的发展方向将会是由各个区域经济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全面分析和预测全球化的走势,使区域经济在渡过调整、适应全球化的阶段以后,建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化、一体化。(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东部和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这两大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三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存在两个相反又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四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层面看,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决定先行启动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目的是促进跨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觉。2009年国务院又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江三角洲重新定位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各地区情况看,区域合作意识增强、步伐加快。比如,在北京举行的“2005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上,北京市商务局和天津市商委负责人联合签署了《京津城市流通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将两地的合作范围扩充到商贸物流和口岸建设三个领域。2005年8月,东北区域IT市场联盟在沈阳成立,沈阳、长春、大连等,13个城市成为首批联盟单位,联盟研究了IT市场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制订了重点发展品牌经济及总体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实现联动互进,共同发展。泛珠合作“9+2”政府层面正式启动以来,外经贸(商务)贸易投资、工商、海关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签署环保产业合作协议,编制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检测网络规划和环境检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教育、旅游、劳务等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总的看,区域合作在市场和政府双向推动下,正在逐步走向深入。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各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尽管目前一些抑制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而在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作用下,资金、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将由经济增长缓慢地区向增长迅速地区、由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集聚,这种要素的集聚过程将加大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二)中部经济规划有所忽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己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三)缺乏统一区域规划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化现象,各地政府在引进项目上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本地产业环境特点,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