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城市综合管廊总体设计标准_第1页
2023城市综合管廊总体设计标准_第2页
2023城市综合管廊总体设计标准_第3页
2023城市综合管廊总体设计标准_第4页
2023城市综合管廊总体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则1.0.1自2015年住建部综合管廊试点建设推动以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在全国形成了建设高潮。当时国内只有《城市综合管廊技术标准》GB50838规范支持其建设,其中综合管廊工程总体设计是综合管廊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综合管廊的功能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其内容和深度,对指导项目设计来说,需要更加细化的标准支持。综合管廊建设的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与规范内容宽泛,指导性不强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综合管廊工程设计总体设计尚无专项设计标准或规程,编制全面深入、针对性强的综合管廊总体设计标准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本文件主要是补充了总体设计中对市政管线安装标准、通风间距、逃生方式、特殊节点设计标准;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建设、地下道路、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协同设计标准;管道支架、支墩、套管等配件技术标准。本次编制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总体设计标准》将为全国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提供全面完整的、可实施性高的、经济合理的综合管廊总体设计标准。

2术语2.0.1总体设计涵盖了在城市空间中的定线,与其他地下建构筑物的空间统筹;在管廊内部空间中各种管线分舱布置;管线安装及吊装进出、检修人员平时巡检、事故应急灯进出空间设计,是一项综合统筹的空间设计,是综合管廊建设重要的内容。2.0.3综合管廊是线性工程,需要在道路下空间根据其功能要求,统筹道路下空间下各种建构筑物的空间关系,需要有其建设的在平面以及竖向上的定位,以利于其工程建设。

。3基本规定3.0.1重力流的雨水、污水管线如无地形地势可用时,管廊的埋深会加大,造价高,需要进行经济分析后决策是否入廊。500KV高压电力,需要考虑其是连接枢纽站,还是中间变电站,其敷设在管廊内的电缆费用高,智能控制要求也不同,需要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3.0.2综合管廊的总体设计应以规划为依据,同时还要遵守对道路下空间的管线综合规划、地下空间规划、轨道交通等规划对各项地下工程建设时序、交通及管线迁改等内容进行分析考虑,才能将综合管廊总体设计依据落实。3.0.4综合管廊的使用年限为100年,相对于直埋管线建设费用高,建成后需要平时运营维护费用,因此在总体设计是要考虑全生命周期的使用要求,综合考虑初期建设与后期维护费用的平衡。比如管线的检修通道的设置,是兼顾建设期和后期运维空间,还是考虑管材阀门耐久性的选择,管材生命周期过后一并更新,检修通道只在特定区域设置,减少建设期投资。

4空间设计4.1一般规定4.1.1综合管廊一般在道路的规划红线范围内建设,平面线形应符合道路平面线形,尽量避免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4.1.3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一般有两类:分支廊方式、直埋分支线方式,应根据规划要求,道路及管线的重要性、投资等因素决定。4.1.4综合管廊是大型市政设施,实施后很难再对其进行调整,为合理高效利用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宜与沿线其他大型地下设施进行协同设计,避免相互影响。4.2平面设计4.2.2综合管廊宜顺直布置,便于廊内管线敷设,避免影响直埋管线;综合管廊转弯半径、转弯角度应满足入廊管线弯曲半径和管件安装要求,符合《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02等国家及行业标准及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等管道敷设的相关规定。4.2.3综合管廊与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水平并行净距是指综合管廊位于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侧方并行的情况;顶管,盾构、暗挖等施工的综合管廊位于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的上方或下方时的净距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论证。4.2.4综合管廊出地面附属构筑物应统筹整合设置,减少出地面口部,优先布置于绿化带内,周边有其他建构筑物具备一体化设计条件时应进行协同设计;附属构筑物位置、高度应避免侵入道路行车限界内,避免妨碍车辆路口观察角度,采取地面水倒灌及小动物进入措施要求。4.3纵断设计4.3.2综合管廊最小坡度要求主要考虑管廊内部排水需要,当管廊与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等一体化设计难以满足上述坡度要求时时,也可通过垫层找坡解决排水需要4.3.3综合管廊覆土深度直接影响结构本体、基坑、降水、护坡等工程方案,是影响综合管廊工程造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更好的发挥综合管廊工程的经济效益,综合管廊覆土深度应综合考虑条文中相关因素,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后确定。

5断面设计一般规定5.1.2矩形断面的空间利用率高于其他断面,一般具备明挖施工条件时优先采用矩形断面。综合管廊明挖施工时宜采用矩形断面,采用盾构和顶管施工时宜采用圆形或矩形断面,采用矿山法施工时宜采用马蹄形断面。5.1.3综合管廊断面尺寸的确定,应满足断面净高和断面净宽的设计要求。综合管廊的断面尺寸,除了满足各类专业管道的数量、布置要求及相关设计、施工技术要求外,断面净高应满足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在综合管廊内作业或巡视工作所需要的高度,并考虑通风、照明、排水、监控、消防设施等因素,断面净宽需满足人员通行、管线运输和维护检修作业所需要的空间要求。5.1.4管道敷设于管廊内部需设置阀门等附件,占用空间较大,综合管廊断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管道和线缆的附件安装维护所需要的空间。5.1.6综合管廊内的管线布置,应考虑管线相容性、管线的种类、管径、数量以及地块需求,满足入廊专业管线的规范要求及沿线用户使用需求。1根据日本《共同沟设计指针》第3.2条中:“燃气隧道:考虑到对发生灾害时的影响等因素原则上采用单独隧洞”。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中第6.3.7条“地下燃气管道……并不宜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当需要同沟敷设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根据工程实践和燃气协会的广泛调研、讨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求,天然气管道入廊可以和给水、排水等管线共舱敷设,不强制一定要分舱独立敷设。2由于蒸汽管道事故时对管廊设施的影响大,宜采用独立舱室敷设。根据工程实践,输送蒸汽介质的热力管道可以和给水、排水等管线共舱敷设。3通信线缆采用电缆的,考虑到高压电力电缆可能对通信线缆的信号产生干扰,故1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不宜与通信线缆同侧布置。若同侧敷设,应设置电缆金属屏蔽措施。4根据《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中第8.1.4条规定:“热力网管道可与自来水管道、电压10kv以下的电力电缆、通信线路、压缩空气管道、压力排水管道和重油管道一起敷设在综合管沟内。在综合管沟内,热力网管道应高于自来水管道和重油管道,并且自来水管道应做绝热层和防水层”。热力管道放在上方,可以防止热力管道周围的热空气上升,加热上方给水管或冷水管,减少不必要的热损失和冷损失。冷水管放在下方,可以防止冷凝水滴在给水管表面,导致给水管表面结露,加速管道腐蚀。5考虑到管道输送的水质不同,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及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线工程技术规程》T/CECS532-2018中第4.2.5条的相关要求,作此规定。给水管放在中水管上方,可以防止中水泄露污染给水。7由于污水中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同时考虑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等因素,因此污水进入综合管廊,无论是压力流还是重力流,均应采用管道方式,不应利用综合管廊结构本体。5.2断面设计5.2.1干线综合管廊和支线综合管廊的标准断面内部净高应考虑到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在综合管廊内作业或巡视工作所需要的高度,并考虑到综合管廊内容纳的管线种类数量较多及各类管线的安装运行需求,同时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结合国内工程实践经验,内部净高最小尺寸控制为2.1m。5.2.3综合管廊通道净宽首先应满足管道安装及维护的要求,同时结合《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和《特种设施工程项目规范》GB55028的规定确定检修通道的最小净宽。5.2.4进入综合管廊的管道一般为塑料管、铸铁管和钢管,连接方式一般为焊接、螺栓连接和承插连接,管道周围的操作空间应根据管道连接形式和管径而定。5.2.6电力电缆敷设支架间距满足《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第5.5.2条的规定,此为满足电力电缆布置、检修的参考示例值,若有截面很大或接头外径很粗的情况,可按电缆实际外径做调整。最下层支架距离管廊底部距离是为防止排水沟排水不畅引起积水,电缆或支架浸泡在水中而导致绝缘受损和支架锈蚀,因此适当提高最下层支架距沟底垂直净距对改善电缆和支架运行条件是有益的。5.2.7管线分舱原则主要考虑管线的相容性,以及管线引入、接触的便利性,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他舱室结构、其他管线安全运行的影响。5.2.8管线引出应尽量减少对其他舱室结构、管线的影响,因此建议将较少引出管线的舱室布置在中间。根据《中国南方电网地下综合管廊(电力部分)建设指导原则》第3.1.3条,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缆可与其他管线共舱敷设,但禁止与热力、易燃气体或液体管线共舱敷设。为安全起见,高压电力舱与天然气舱室、热力舱室宜布置在综合管廊的两侧。天然气管道舱室发生爆炸事故的极端状态下,天然气舱室布置在其他舱室的上方或外侧所造成的次生灾害损失小于布置在下方或中间的情况。5.3缆线沟断面设计5.3.1缆线沟应在设计时适当预留远期发展空间,尺寸设计应考虑全部容纳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安装维护方便及安全运行的要求。缆线沟不需设置消防、照明、机械通风等附属设施,不考虑人员在内部通行,可依据运行安全和维护管理需要设置排水、防火封堵等附属设施。

6节点设计6.1一般规定6.1.11、2、3条款,综合管廊内敷设多为城市的生命线管线,涝水进入管廊将对城市的能源供给系统带来巨大影响,结合近年的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影响,将防内涝设计作为管廊的重要要求。按照国家标准《特殊设施工程项目规范》(GB55028-2022)的规定:“3.2.4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露出地面的口部构筑物应同周边城市景观相协调。有开孔口的口部应提高口部高程、设置密闭盖板或采取其他防止地面水倒灌的措施,满足内涝防治重现期不少于100年的防内涝要求。有洪水威胁的地区,其开口标高不应低于防洪水位以上0.5m。”。3条款的设计地坪指能够满足城市防洪水位标高和防内涝要求的地坪。4条款,小动物进入管廊内,会对管廊内线缆造成破坏,孔口处需有相应防止进入的措施。6.1.4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第5.4.7条。参照日本《共同沟设计指针》第5.9.1条自然通风口中:“燃气隧洞的通风口应与其他隧洞的通风口分离的结构。”第5.9.2条强制通风口中:“燃气隧洞的通风口应与其他隧洞的通风口分开设置。”为了避免天然气管道舱内正常排风和事故排风中天然气气体进入其他舱室,并可能聚集引起的危险,做出水平间距10m的规定。6.2人员出入口6.2.1实际项目调研情况,人员出入口间距按不大于2公里设置较为合适,此外,人员出入口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当地消防队的装置装备力量。如:在人员出入口的位置预留移动泡沫灭火装备和移动排烟装备接口;将人员出入口的楼梯增加缓坡通行路径,为特种救援装置进入廊内提供通行条件;为保证火灾时的现场通讯,建议在管廊内预设火场救援时可用的通信保障设备;在重要的人员出入口位置增加明显的标识。6.2.2从道路行车安全的角度对人员出入口出地面附属设施提出要求,需严格遵守道路限界和视距的要求。实际项目中存在较多管廊出地面口部侵入道路限界和路口处设施较高的情况,后期带来较大的改造工作量,该条款有助于从设计阶段要特别重视与道路空间和周边建筑的协调。6.2.3人员出入口出地面宽度需结合地面情况确定,不应侵入道路建筑限界。6.3安全出口6.3.2补充了综合管廊安全出口出地面间距要求。参考国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因综合管廊内敷设给水、再生水、通信线缆、热力(热水)管道的舱室内基本无可燃物,火灾危险等级低,可视为安全区域,因此可互为逃生通道,并可兼做电力舱室的逃生通道。本规定明确综合管廊安全出口可借用其他安全区域逃生,明确通向室外地面的最大间距,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综合管廊直通地面安全出口数量,降低综合管廊的造价。6.5通风口6.5.2综合管廊通风设施是保证廊内管线正常运行、人员巡检安全环境、事故灾后排风的设施。通风区间长度与风机效率、节能降噪、维护费用均有一定关联,因此合理选择通风区间的长度,可降低综合管廊造价及运行成本。综合管廊国标未明确适宜的通风区间长度。根据北京市科委《综合管廊安全技术研究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课题研究成果,明挖法施工情况下通风区间长度控制在400~600m时可基本满足风机效率、节能降噪等要求,技术经济较合理。如果综合管廊分支口较多,宜采用400m。暗挖及盾构法施工,建设通风口施工难度及工程投资较高,因此其通风区间可比明挖法放大,但也不宜超过1200m。6.6管廊交叉节点及分支节点6.6.3管线分支口根据道路宽度和交叉管线情况,可采用支管廊、管沟、套管或直接直埋管线的出线方式。道路红线较宽、等级较高的主干路、次干路应优先采用支管廊、管沟的出线方式;道路红线较窄、等级较低的支路、街坊路可采用套管、直埋管线方式出线。为便于管线接驳,在分支末端宜同步建设端头接驳井。6.7端头接驳井6.7.1端头接驳井设计时应依据管廊外部管线与管廊接驳的管线综合控制条件,包括管线接驳方向、数量、竖向控制等条件,确定端墙防水套管预留位置。6.7.2端头接驳井内管线极易受差异沉降影响发生破坏,且防水套管受施工质量影响雨季易漏水,故设置照明、监控、标识系统能够便于运维管理人员作业。6.8特殊节点6.8.3为避免综合管廊分散设置较多功能节点,综合管廊总体设计阶段应结合管廊沿线服务地块需求、道路情况、施工工法(预制、直埋、明挖、非开挖等)、周边环境等对综合管廊各功能节点进行必要的整合。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设置能够兼顾人员出入口、安全出口、吊装口、通风口、管廊交叉口、分支口、变配电所、监控中心连接通道等构筑物中两种以上功能的综合节点。综合节点设置应避免结构较为复杂、节段较长等情况。

7配件设计7.1一般规定7.1.2综合管廊内使用的配件宜采用成品配件,采用成品配件时应采用国家货行业标准中规定的相关定型产品和构件。如使用成品套管时,套管做法按02S404执行;使用成品支吊架时,应满足现行《管架类别及代码》(HG/T21629)、《GB/T17116.1:管道支吊架第1部分:技术规范》、《装配式支吊架通用技术要求》(GB/T38053)、《综合管廊管线支吊架技术规程T∕CAS431》等要求;支吊架做法按03S402或17GL301执行。7.1.4综合管廊内环境一般较为潮湿,因此钢制支吊架、桥架应防腐,其他配件根据需求进行防腐设计。防腐设计可采用聚乙烯、环氧煤沥青、环氧树脂等涂层进行防腐,也可参考当地其他类似项目经验选择防腐方式。7.1.5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中明确6度以上区域要做抗震设计,本文件第8章针对抗震支吊架做了相应的设计要求。7.2附属配件7.2.2依据《特殊设施工程项目规范》(GB55028)。7.2.4进出管廊的燃气管道应敷设在套管内,并将套管两段密封,其一是为了防止燃气管被损或腐蚀而造成泄漏的气体沿沟槽向四周扩散,影响周围安全;其二若周围泥土流入安装后的套管内后,不但会导致路面沉陷,而且燃气管的防腐层也会受到损伤。柔性防水套管适用于有地震设防要求的地区,管道穿墙处承受振动和管道伸缩变形。如因施工工艺原因采用刚性防水套管,管道应在管廊内部穿管廊墙壁前就近设置柔性连接。因管廊与管线的实施可能存在时间差,因此,本条规定应设柔性防水套管。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属于市政工程的一种,其做法应符合《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的要求。其套管做法应符合该规范中6.2.9~6.2.10的要求。城市综合管廊兼做人防工程时,应采用密闭套管,其做法可参考防空地下室管线安装。7.3管线配件7.3.1条文解释:城市综合管廊与其内部管线在实施时序上往往不一致。因此,本条规定管道支墩、支架、支座宜与管道设计统一设计,由总体设计统筹。7.3.2城市综合管廊与其内部电缆在实施时序上往往不一致。因此,本条规定电缆支吊架宜与电缆设计统一设计,由总体设计统筹。

8协同设计8.1一般规定8.1.1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建设中应按照管廊内管线设施优化布置的原则预留地下空间,同时与地下和地上设施协同规划设计并同步实施。8.1.2协同设计应保证各个工程的结构设计以及建设时序等要求。8.1.3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下工程产权管理往往分属不同单位,实施时序也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在协同实施时,充分做好相互影响区域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等风险的分析与控制。8.1.7综合管廊与地下工程交叉时,管廊设计应考虑采取措施保障其结构变形协调。可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下图方式:图8.1.7变形协调设计示意图8.1.8综合管廊纵向坡度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0%,当纵向坡度超过10%时,应在人员通道部位设置防滑地坪或台阶。8.1.12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能更好更直观反映空间关系,利于协同设计;城市信息模型(CIM)能将项目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进行联系,更好协调空间关系。8.2与轨道交通工程协同设计8.2.2综合管廊优先与近期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协同设计;综合管廊工程范围内存在远期轨道交通工程时,应为轨道交通预留空间,并对后期轨道交通的实施条件、工程风险、工程投资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综合管廊选线进行调整。8.2.3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均占据地下浅层地下空间,均具有一定功能要求,二者在空间上相互影响,在实施难度及风险上相互叠加,如何协调二者空间关系是协同设计的重要内容,需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论证。8.2.5现场具备施工条件、对轨道交通工程影响可控时,综合管廊宜采用明挖施工。受现场条件限制,不能采用明挖法施工时,应根据轨道交通施工方案,对暗挖、盾构、顶管等非开挖施工方法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综合管廊施工工法,并优先利用地铁已有施工条件。8.2.6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一般是不同的投资主体、建设单位以及运营单位,因此,在项目实施阶段应对二者共用部分的投资、管理界面等方面进行明确,保障两个项目能同步建设和运营。8.2.7综合管廊通风口、出入口等构筑物与轨道交通风井、出入口、楼梯间、电梯间等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能充分整合地面构筑物,减少占地,同时可以优化城市景观。8.2.8为保障轨道交通安全,天然气舱室不应轨道交通共用结构,燃气舱结构应与轨道交通脱离或燃气管道采用直埋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