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开题报告_第1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开题报告_第2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开题报告_第3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开题报告_第4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目录1.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11.2研究的意义 22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动态及发展趋势 32.1调匝式消弧线圈 42.2调气隙式消弧线圈 42.3直流偏磁式消弧线圈 42.4磁阀式消弧线圈 42.5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可控消弧线圈 42.6调容式消弧线圈研究选题的提出 43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53.1消弧线圈的整定原则 53.2电容电流的测量 63.2.1最大位移电压法 63.2.2两点法 63.2.3改进的方法 73.3电网脱谐度的计算 83.4消弧线圈的选择 84论文完成的任务 95本设计预期达到的目标 96论文的工作量 107经费的来源 108时间安排 109参考文献 10第1页共11页调容式自动调谐消弧装置与研究1.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1.1选题的背景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确定涉及到供电可靠性、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正确动作、通讯干扰、系统稳定等许多问题,因此近几十年来,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因在发生单相接地时,线电压不变,对接于电网中的三相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没有影响,在3~66Kv系统得到广泛运用。但随着电网的发展,变配电网中电缆增多及加长,发生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增大,由此引起的弧光过电压问题也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德国工程师彼得生(W.Petersen)1916年首次提出并应用消弧线圈接地又称谐振接地来解决上述问题[1]。此后,消弧线圈的研究和应用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加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法国电力公司从安全效果和供电质量两个方面经过周密考虑后将中压电网的中性点全部改用谐振接地方式。德国是消弧线圈的故乡,起初,包括220Kv的高压电网在内,中性点一律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现在,德国和周边的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奥地利等诸国的中压电网、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以及独联体的欧洲诸国的中压电网,依旧和苏联当时一样中性点采用谐振接地方式[2]。我国也于八十年代将消弧线圈应用于中压电网,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运行经验表明,采用谐振接地方式可显著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我国,地面6~35kV的中低压电网普遍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优点在于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形成短路回路,只在系统中产生较小的零序电流,三相线电压依然对称,不影响三相对称负载的正常工作,所以不必立即跳闸,可以带故障继续运行1~2小时。但是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后,非接地相对地的电压升高至线电压,这对单相运行设备是不允许的,同时,间歇性电弧接地会产生弧光过电压[3,4],可能会损坏其绝缘,引发严重的相间故障。所以,我国电力部门有关规程规定[5],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虽不必立即跳闸,但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的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所以,当系统出现单相接地故障后,应设法使接地故障消除,在不能消除的情况下,应尽快的找出故障的线路,在进行必要的负荷转移后,人为地将故障点从系统中切除。小电流接地系统中,主要是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形式。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为系统对地分布电容的电流,其大小与本电压等级、电网规模的大小及线路的结构相关,当电网规模较大或电缆线路较多时,接地电容电流就可能比较大,如果该电流大至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形成间歇性电弧,如果不切断电源,电弧就不会熄灭,可能使许多本属于瞬时性的接地故障发展成为永久性的接地故障,有可能造成故障设备烧毁、同时引发相间短路等严重的情况。安装消弧线圈可以使接地点的基波电容电流减小,有利于故障点电弧的自行熄灭,可使故障点的危害程度降低。过去,我国曾规定[4,5,6]:35kV电网电容电流超过10A,10k电网电容电流超过20A,6kV电网电容电流超过30A时,应该装设消弧线圈。但近年来逐步形成的共识是:不论电压等级大小,只要系统的电容电流超过10A时,就应该考虑加装消弧线圈。1.2研究的意义从本质上讲,消弧线圈就是接于电网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可变电感线圈,其作用就是在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时,产生一个可变的感性电流,来补偿电网分布电容产生的接地容性电流,使流入接地点的残流值减小到电弧自行熄灭的程度。根据消弧线圈产生的感性电流与电网自身的容性电流大小关系的不同,消弧线圈的状态有欠补偿、过补偿、全补偿三种工作模式。在欠补偿方式下,消弧线圈所提供的感性电流小于电网的电容电流,单相接地时接地点处仍然有一个容性的电流从大地流向线路;过补偿方式,感性电流大于容性电流,此时在接地点的电流具有感性的性质;全补偿时感性流与容性电流相等,使接地点仅剩下量值很小的有功电流和谐波分量。从减小接地点的残流、有利于电弧熄灭的角度看,全补偿效果最好。但是,电网的结构及运行方式是不断变化的,系统分布电容电流并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量,所以要实现全补偿,消弧线圈必须采用可变电感,自动实时跟踪系统的电容电流,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自动调节电感量,使产生的感性电流始终与容性电流相等,即消弧线圈的自跟踪补偿。自动跟踪补偿实质上是一种自适应的补偿方法,根据实时监测电网电容电流大小,自动调节消弧线圈产生的感性电流,使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使流过接地点的剩余残流值减小到使电弧不能维持、自动熄灭的程度。当瞬时性故障时,电弧熄灭后,电网自动恢复正常。对永久性的故障,虽然不能自动恢复正常,但由于已使接地点的电流很小,故障电弧已不能维持,不会出现弧光接地过电压、烧毁接地点设备等严重的情况,接地故障的危害程度大为降低。消弧线圈也经历了由固定消弧线圈补偿到自动调谐补偿的发展。随着配电网的迅速发展,系统运行方式的多变,固定消弧线圈补偿因其存在的缺点已不能适应电网的要求。因此,近年来自动补偿消弧装置成为研究的热点,多种形式的消弧装置研制并应用于电力系统。目前自动调谐消弧装置主要有调匝式、调气隙式、调容式、直流助磁式包括偏磁式和磁阀式、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还有其它的一些类型。本课题讨论的调容式消弧线圈具有结构简单、装置成套化、无油化、无谐波污染且控制简单等优点。当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时,流经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可抵消系统电容电流,使故障点电流减小。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为使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能最大限度地补偿电容电流,应调节消弧线圈的电感量至某一数值,使之和系统对地电容处于并联谐振状态[7];而当系统正常运行时,应调节消弧线圈电感量偏离该数值,以避免消弧线圈和系统对地电容发生串联谐振,保证中性点位移电压不越限(规程规定应小于0.15倍的额定相电压。为了满足系统在正常运行时和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对消弧线圈电感量调节的不同要求,消弧线圈电感量必需进行调节。传统手动调节的消弧线圈,不能实时测量电网对地电容和中性点位移电压;消弧线圈档位须离线调节,补偿精度低,限制中性点过电压能力差,同时自动化程度低,完全不具备变电站自动化的要求[8]。因此,在配电网中迫切需要一种能自动跟踪电网对地电容变化的消弧补偿装置。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能化的消弧补偿装置研究迎来新的契机,它能够在正常运行时对电网对地容性电流进行自动测量,跟踪电网的运行状态,智能识别出单相接地故障后,快速调节消弧线圈的电感量,实现对地容性电流的完全补偿,从而使接地电弧自行熄灭,因此对提高配电网供电安全可靠性、减小设备损坏、消除铁磁谐振和保护运行人员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9]。2本课题的国内外动态及发展趋势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阻抗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三种方式[10-13]。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中,当发生单相接地时,线电压不变,对三相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无影响。因此,这种中性点运行方式供电可靠性较高,在3~66kV系统中广泛采用。但随着配电网的扩大,工业企业中变配电网中电缆增多、加长,尤其是近几年交联电缆增多,使用电网的对地电容电流大幅上升,不少6~10kV配电网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己达50A,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点的电弧不能自行熄灭,有可能产生稳定的或间歇性弧光过电压,对系统中的绝缘薄弱部分构成威胁,易发生由于对地电容电流过大而使电缆放炮,开关绝缘子爆炸等事故,从而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14-16]。因此,《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规定:当3~10kV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的系统和35kV、66kv系统,当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超过下列数值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1)对3~10kV钢筋混凝土或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和所有35kV、66kV系统,10A。(2)对3~10kV非钢筋混凝土或非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当电压为:3kV、6kV时,30A;10kV时,20A。对3~10kV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30A。为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中压系统3~66kV电网的中性点一般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当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一定值时,为减小残流,抑制弧光过电压,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17,18]。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网中,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利用消弧线圈提供电感电流补偿接地点的电容电流,使残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达到熄灭电弧的目的[19]。消弧线圈经历了由老式固定消弧线圈补偿到自动调谐补偿的发展。随着配电网的迅速发展,系统运行方式的多变,固定消弧线圈补偿因其存在的缺点已不能适应电网的要求。因此,近年来自动补偿消弧装置成为研究的热点,多种形式的消弧装置研制并应用于电力系统。目前自动调谐消弧装置主要有调匝式、调气隙式、调容式、直流助磁式(包括偏磁式和磁阀式)、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等等[20,21-27]。2.1调匝式消弧线圈调匝式消弧线圈配有多档有载开关和阻尼电阻,通过改变绕组的匝数来改变电感,由于电感量与绕组匝数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这种消弧绕组的分接头与有载分接开关相联,即可实现电感调节。但绕组匝数是分级分档的,所以电感电流不能连续调节。调匝式解决了老式消弧线圈谐振或远离谐振点而残流大等缺点,但由于档位(一般不超过16档)的限制,级间残流仍较大,调流精度也不高,调流范围为50~100%额定电流之间。2.2调气隙式消弧线圈调气隙式消弧线圈配有阻尼电阻,利用电动机驱动传动机构带动铁芯上下调节铁芯气隙从而改变磁导率而改变绕组电感,以达到最大位移电压,实现电感电流的连续调节。但这种方式需采用精密的机械传动机构,且响应速度慢,噪声大,易产生机械动作失灵。2.3直流偏磁式消弧线圈直流偏磁式消弧线圈在零序电压或外加可控直流电源作用下利用晶闸管触发角来控制磁饱和程度以实现调感来控制残流。具有电感电流连续可调,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消弧线圈使用强励磁会使其补偿电流波形畸变,反而增大了残流。2.4磁阀式消弧线圈磁阀式消弧线圈也属直流助磁类型,但磁阀式消弧线圈的直流是利用电网电压本身经绕组自耦变压后由晶闸管整流获得,工作绕组与控制绕组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减少损耗,简化结构,利用直流控制铁芯的磁饱和度达到平滑调节补偿电流的目的。2.5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可控消弧线圈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可控消弧线圈其结构与普通变压器一样,具有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芯柱无气隙,结构简单。高压绕组即工作绕组,低压绕组即控制绕组由两个反并联的晶闸管组成。通过调节晶闸管的触发控制角来调节绕组中的短路电流,从而实现电抗值的可控调节。补偿电流可在0~100%额定电流之间无级调节。因无阻尼电阻的投切,可快速退出补偿。2.6调容式消弧线圈研究选题的提出基本原理如图2.1所示,消弧线圈通过二次绕组上并联不同容量的电容器来改变其一次侧的等值电感量。电容器的投切通过控制串联的双向可控硅开关的通断来实现。根据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测量,选择不同容量的电容器组合,调节线圈电感,实现系统动态调谐,通过系统脱谐度的调节,保证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中性点位移电压小于15%,而且,可控硅选择在接近零电压的投入电容器,避免投切时的过电压和合闸涌流问题,同时也大大减小了系统功耗,通过串联的电感,遏制消弧线圈开关动作时产生的谐波干扰问题。图2.1可控硅投切电容式消弧线圈的基本原理该系统采用DSP处理器控制可控硅开关投切,其响应速度快,可达毫秒级,可靠性高,承受电压大,使用寿命长;采用随调式调节方法,可不装阻尼电阻,节省投资;采用微控制器技术,可以准确计算电容电流,准确控制补偿;调节范围宽,装置成套化,便于小电流接地选线;无油化,无谐波污染等问题,该系统特别适合于发展中的补偿电网,可避免重复投资,所以,调容式自动消弧线圈是现在较理想的有较好前景的补偿装置。3调容式消弧线圈的控制策略3.1消弧线圈的整定原则①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调整到谐振补偿档位附近。这样,流过故障点的残流小,残流越小,接地电弧的危害也越小,电弧的熄灭也越容易。②系统正常运行,中性点对地电压应低于系统相电压的15%。即消弧线圈处于远离谐振点档位,这就需要系统实时跟踪系统的对地电容电流的测量。在同时满足故障点残流和中性点位移电压允许的条件下,过补偿和欠补偿对灭弧的影响是差不多的。但是,欠补偿运行时,如果网络因故障或正常切除部分线路时,可能会导致串联谐振,产生危险的过电压。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宜采用欠补偿的运行方式,而应采用过补偿的运行方式。本课题所设计的消弧补偿装置是利用DSP2812实现的,它可以实现对电网的自动调谐,即:间隔自动检测电网的运行状态,实时跟踪计算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和电网的脱谐度,控制可控硅开关电路,使消弧线圈工作在过补偿状态,其间隔时间是现场操作人员根据具体要求设定输入;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迅速调整消弧线圈的电抗值,使电网的脱谐度接近于零,残流小于1A。3.2电容电流的测量系统的对地电容电流,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参数之一。测量电容电流的方法[28-32]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使线路接地,直接测量接地电容电流,此方法操作及接线复杂,而且有可能危及非接地相绝缘薄弱处的绝缘造成两相异地短路,对操作人员与配电系统都不安全,因而一般很少采用。目前广泛采用的是间接法,即在线路上外加一个电容,测量电压的变化,从而间接计算出电容电流值。这种方法虽然能较准确地测量电容电流值,但测量时需要与一次侧接触、受工作环境的限制、人及设备安全仍得不到保证;要涉及到一次回路、准备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低。3.2.1最大位移电压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式,当失谐度v=0时,系统位移电压最大,此时,据此可求出系统对地电容。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消弧线圈必须不断的试探性调节,比便找到使中性点电位最大的档位,求出线路容抗。此方法适合电感能连续调节的消弧线圈,测量原理保证了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对电感不能连续调节的消弧线圈无法保证其可靠的测量精度。另外,在测量过程中必然引起中性点电压过高,所以在测量时一般必须投入限压电阻,防止测量过程中引起过电压事故。3.2.2两点法:如图3.1所示[33]基于DSP控制的调容式电容式消弧线圈,使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接地电容电流的方法,即调节投切电容的档位来改变中性点的电压和消弧线圈中的电流,从消弧线圈的低压侧采集数据并计算得出系统对地电容电流。图3.1谐振接地电网零序等值电路图(不带阻尼电阻)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应用时调节消弧线圈至某一档,测得中性点位移电压,再调节消弧线圈至相邻档位,测得中性点位移电压,假定调档过程中不变,在关联参考方向下,则有(3.1)(3.1)若采用标量形式,则可建立方程组:(3.2)(3.2)(3.3)(3.3)可得。如果消弧线圈提供了为各档位相应的电流值,(以为基准),则上式可以变为(3.4)(3.4)式中、、、分别是两种投切档位下中性点偏移电压值和消弧线圈中流过的电流有效值。(3.4)式中,如果电容器两种投切状态比较接近时,、和、两组数据也会比较接近,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很多位数的有效数字将会损失,除非这两种状态的差别比较大;同时,这个方法在操作时也有很大的缺点:实时的测量使得开关频繁动作,既减少了开关的使用寿命,又影响了消弧线圈的补偿效果;而且无法将测量周期压缩至很短,系统接地电容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实现最佳补偿。3.2.3改进的方法[33]:如图3.2所示图3.2电网零序等值电路图忽略系统阻尼作用,有(3.5)(3.5)(3.6)(3.6)其中的值是消弧线圈不投入时,由电压互感器的开口三角侧得到,和为投入消弧线圈之后某一状态下的中性点电压值和流过消弧线圈中的电流值。通过对、、的实时测量,即可算出系统对地电容电流的大小。这种算法的优点是测量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多次调挡操作,减少了开关操作次数,而且测量周期短,有效提高了消弧线圈的调谐速度。3.3电网脱谐度的计算测量电容电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计算系统的脱谐度。脱谐度反映的就是消弧线圈内的电感电流对三相电容电流的补偿程度。以往的控制方法都是要进一步测量消弧线圈中的电流大小来计算脱谐度,而在本课题所提出的方法中,由于消弧线圈各档的电感值都已固定,因此可以直接通过晶闸管的投切位置来得出消弧线圈的等效电感值,那么系统的脱谐度可以由下式直接求得:(3.7)(3.7)式中即消弧线圈的等效阻抗,为三相全电容等效阻抗,可由测得的电容电流求得。在实际运用中,上面的消弧线圈各档的等效电感值直接对应于其补偿电流的大小,因此我们在设计程序的时候,直接将各档所补偿的电流制成表格:然后再通过外围电路测量然后求得电网的脱谐度(3.8)(3.8)3.4消弧线圈的选择(1)消弧线圈伏安特性对补偿效果的影响[2,3,4]消弧线圈的伏安特性直接影响到单相经过度电阻接地时的补偿效果,是消弧线圈极为重要的一个参数。只有在消弧线圈伏安特性为线性时,补偿电流才与中性点电压成正比。如果消弧线圈的伏安特性为非线性,则仅在线路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时,中性点电压才接近于消弧线圈的额定工作电压,实际补偿电流才能达到理论补偿电流值;当线路经过渡电阻接地时,中性点电压偏离消弧线圈的额定工作电压,此时,实际补偿电流已不是理论补偿电流值。所以,伏安特性是选择消弧线圈的首要前提。(2)要求消弧线圈的响应速度快消弧线圈的响应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是利用消弧线圈的快速响应将弧光抑制在起弧的一瞬间,这就要求消弧控制系统具有极快的响应速度。一般要求消弧控制系统应能在几毫秒内做出响应。(3)自动跟踪补偿效果好为提高消弧线圈的动作可靠性,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选用有良好自动跟踪补偿效果的消弧线圈可以对系统运行带来诸多方便,适合无人值守变电所,显著提高电网的供电连续性。可以看出,选取一种调节响应迅速快、伏安特性线性度良好的连续可调的消弧线圈,是实现消弧线圈自动调谐原理的前提条件。而调容式消弧消弧线圈满足上述要求。4论文完成的任务1、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分析分布电容对电网运行的影响;中性点绝缘系统单相接地时的电容电流;中性点绝缘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中性点位移电压;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正常运行及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情况分析。2、对调容式消弧线圈的等效电路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等效电路图,分析其运行原理。此外,设计了调容式消弧线圈的样机及其电容器组、可控硅及其附属装置进行选择等。最后,设计了以DSP为核心处理器的控制电路及其相应的硬件在实验室进行了整个实验结论的验证。3、确定了调容式消弧线圈的控制策略。根据规程确定了消弧线圈的整定原则,并对在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确定控制方法,包括电容电流的计算方法、故障的恢复、投切控制等。最后得出了控制装置的硬件框图和软件流程。4、对调容式消弧线圈的控制装置进行了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5本设计预期达到的目标论文分析自动跟踪消弧补偿接地系统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自动跟踪的消弧补偿装置的优缺点,进而引出了调容式消弧线圈的概念。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详细分析了以下四个问题:(1)分布电容对电网运行的影响;(2)中性点绝缘系统单相接地时的电容电流;(3)中性点绝缘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中性点位移电压;对消弧线圈的三大作用做了详细的说明。对调容式消弧线圈,接地变压器的等效电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运行原理进行了分析。此外,对调容式式消弧线圈的样机进行了设计,电容器组的选择计算,双向可控硅开关及其附属装置的选择。在基于DSP2812的CCS环境下进行了实验论证。确定了调容式消弧线圈的控制策略。根据规程确定了消弧线圈的整定原则,对于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确定控制方法,包括电容电流的计算方法等。最后得出了控制装置的硬件框图和软件流程。对调容式消弧线圈的控制装置进行了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6论文的工作量首先搜集论文相关的文献,了解消弧装置的相关理论,通过对调容式消弧线圈原理的分析,进行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实现相关的功能,最后撰写论文完成毕业设计。7经费的来源由研究生经费提供。8时间安排(1)2011-9—2011-10了解调容式消弧线圈的基本知识。(2)2011-11—2012-2设计硬件电路(3)2011-3—2011-7编写程序。(4)2011-7—2011-10进行系统调试和正确性验证。(5)2011-10—2011-12撰写毕业论文。9参考文献[1]王合贞,高压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实用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8108-11278-84[2]要换年,曹梅月.电力系统谐振接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3]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保护及实例分析,平绍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6,70,165[4]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运行分析,平绍勋等,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71,181,188,192,203~207[5]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增订版)贺家李宋次矩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58,64~65,68~71[6]高电压技术吴广宁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43[7]LianHongbo,YangYihan,ZhuXunkai.ResearchontheCompensateonModeandNewPrincipal-auxiliaryArcSuppressionCoilintheResonantGroundedSystem.InternationalConferenceanPowerSystemTechnology——POWERCONSingapore:2004.723~728[8]张常全,赵裕民.老式消弧线圈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电网技术,2001,25(5):69~62[9]车晓涛,王磊,付育颖等.自动跟踪消弧补偿系统综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广西:广西大学,2005.1107~1110[10]陈晓科,徐玉琴,杜丁香.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新发展.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22(9):66~69[11]李祥惠,刘剑辉,刘益惠.磁阀式目动调谐消弧线圈成套装置[J].湖北电力,1999,23(1):61~62[12]T.F.Godan,A.F.Imece.FeasibilityOfThyristorContmlledSeriesCapacitofForDistributionSubstationEnhancements[J].IEEETfansactionsonPowerDeliVery,January1995,10(1):203~209[13]徐玉琴,律方成.基于TSC的消弧线圈及其补偿电网的目动调谐[J].继电器,2002,30(6):33~35[14]徐玉琴,陈志业,李鹏.晶闸管投切电容式消弧线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13):38~41[15]柯建兴,基于磁通补偿的消弧线圈[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16]李达义,陈乔夫,贾正春.一种实用的基于基波磁通补偿的串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03,18(1):67~71[17]沙占友,王彦明,葛家怡等.开关电源的新技术及其应用[J].电力电子技术,2003,37(3):69~71[18]潘腾,林明耀,李强.基于TOP224Y芯片的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J].电力电子技术,2003,37(2):20~22[19]李达义,陈乔夫,贾正春.基于磁通可控的可调电抗器新原理[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加03,23(2):116~120[20]中压电网系统接地实用技术,李润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13~14,78~79,84~85,150,219~255[21]BiDagangwangxiangl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