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同步检测

一、选择类

1.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蝉蜕于浊秽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④离骚者,犹离忧也⑤遂绝齐⑥故内惑于郑袖⑦而告以成功⑧此不知人之祸也⑨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A.①⑥⑨/②⑦/③/④⑧/⑤⑩B.①⑦/②/③/④⑧/⑤⑨/⑥⑩

C.①⑥⑨/②③/④⑧/⑤⑨/⑩D.①⑦/②③/④⑧/⑤⑩/⑥⑨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出则接遇宾客遇:遇到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C.明道德之广崇明:阐明D.使使如秦受地如:到,去

二、情景默写

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这种情况。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洁,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诸侯国不惜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5)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题目。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楚襄王无德,侫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今王方眩于侫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譟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原曰:“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谏不止。靳尚怨之,谗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滨,歌吟悲伤。宋玉复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侫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原曰:“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玉曰:“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长不能短,短不能长,强壮不能尪弱之,尪弱不乱强壮之。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专一一身。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处世,虚心以应物,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功无罪,虚乎心,虽桀纣蹻跖非罪也;孝乎心,虽尧舜夔契非功也。则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侫,孰分其是非耶?无所分别,则忠信邪侫一也。有所分则分者,自妄也。而大夫离真以袭妄、恃己以黜人,不待王之弃逐,而大夫自弃矣。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谓兼失其妄心者也。玉闻上达节、中守节、下失节,夫虚其心而远於有为者,达节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节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失节也。"原不达,竟沈汨罗而死。

(《无能子·卷中·宋玉说第七》)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不治治理得好、安定

B.此贾仇而钓祸也招致

C.大夫之惑亦甚矣糊涂

D.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阻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视左右而惊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D.其后楚日以削

7.下列句子中“使”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使”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B.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D.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谏逐客书》)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瓮牖绳枢"中的“瓮、绳”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B.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C.忧劳可以兴国。(《五代史伶官传序》)

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屈原列传》)

9.乙文第二段中关于宋玉劝谏屈原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宋玉用人对自己身体的美丑强弱都不能任自己控制安排类比说理,论述屈原欲在治理楚国上一践己愿的困难。

B.文中列举桀、纣、蹻、跖、尧、舜、夔、契等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述“虚心应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宋玉对屈原的劝谏层层深入,思路清晰,明确分析了屈原的错误:“欲使楚人之国由我”“有所分"“失节”。

D.从宋玉对屈原的劝谏内容中可以看出宋玉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对态度的。

10.翻译下列句子。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粱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狂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候、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二)屈原列传(节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见犯乃死,重负国

A.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C.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D.还矢先王(《五代史伶官传序》)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C.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D.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5.陈轸为什么会认为秦国不会给楚国商於之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注]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渫,xiè,除去、淘去污泥。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B.《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C.《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D.《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王”指楚王熊槐,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孝公”均为国君谥号。

B.“属"意为连接,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思相同。

C.“短”意为诋毁,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的“短”意思不同。

D.“迁"意为放逐,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意思不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虽与楚人一样怨恨子兰劝怀王入秦,且被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希望为国效力。

B.作者认为,楚怀王因为有意疏远忠诚贤能的人,任用奸邪的小人,才导致自己身死异国的悲惨下场。

C.渔父认为,聪明通达的人,应该不为外物所拘束,能够随世道的变化而变化,在随性自适中恬然自安。

D.屈原认为,德行高尚纯洁的人应该不被世俗蒙尘,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0.屈原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怀沙》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桴,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①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节选自《国语·越语》)

[注]①浅浅:巧言貌。

材料二: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B.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C.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D.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穀,又作不谷,先秦诸侯的谦称,同样的词有朕、不善、寡人等,如“寡人之于国也”。

B.“其忘会稽之事乎"与《师说》里“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字的含义和用法有不同。

C.桴,意为鼓槌或小筏子,“右援桴”与《石钟山记》中“桴止响腾"的“桴”含义相同。

D.执事,文中为主管其事;也可为对对方的敬称,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出兵围困了吴国三年,吴军自己崩溃了,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了姑苏台上,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

B.范蠡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违背天时,并以当年在会稽蒙受耻辱之事来劝谏越王应当机立断,拒绝与吴国和解。

C.王孙雒告诫范蠡,越国连吴国稻和蟹的种子都不放过,还不接受吴王的求和,这是在助天作恶,是要遭到报应的。

D.司马迁认为国君总是希望得到忠臣贤才来辅佐自己,可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这就是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缘故。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5.越王与怀王,一个成功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