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1篇_第1页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1篇_第2页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1篇_第3页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1篇_第4页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声声慢》李清照教案(通用11篇)导语:授课前准备教案能够更加好的把握授课节奏,也能使教师更加游刃有余,下列是由小编为您整顿的《声声慢》的教案,但愿对您有所协助!《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1一代词人有故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天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能够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加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即使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多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教学目的】1、认知目的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技能目的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情感目的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入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办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学时】一学时【教学环节】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想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二、课前五分钟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旨在激发学生爱好,营造诗情画意氛围,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想朗诵,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见到一种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愉快是的,由于少女时代的清照是愉快幸福的,因此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四、朗诵《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诵)五、整体感知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片5)六、诗歌赏析——如何写愁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种问题:(一)如何入愁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因此,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种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幻灯片6)(二)赏意象品愁情(幻灯片7)同窗们都懂得,中国古典诗词重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某些意象来抒写。因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1、清照在词中选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窗配乐朗诵,其它同窗勾画出意象)(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2、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片8)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讲话)探讨明确: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幻灯片9)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渲染愁情(幻灯片10)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1)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2)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幻灯片13)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14)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幻灯片15)酒:愁文化风:渲染愁情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黄花:憔悴的容颜梧桐:牵愁惹恨雨:哀伤愁丝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似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幻灯片16)黄花战地黄花分外香雁长空雁叫霜晨月(三)为什么生愁(幻灯片18)当清照沉醉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确实,“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愁”字能够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生愁?究竟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逝世。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懂得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幻灯片19)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样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懂得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统计。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究竟《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0)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七、写作练习-为清照写碑文(幻灯片21)作为一种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种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同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即使我们不懂得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窗们来写吧。八、结束语(幻灯片22)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教学反思】1、较好地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使教师的适宜的指导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价值观建构、个性发展等有机结合,使典型作品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2、课前能布置有价值的预习(寻找问题),这是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思考成果呈现,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颇有价值的预习。课堂上,能根据时间的有限性,使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等基本上做到恰到好处、见好即收,从而确保了课堂效率。课后作业中,有让学生继续深化思考的题目,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并且是与生活相沟通、与生命完善相融合的深度延续。3、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还是显得不够抱负,重要是针对性和深度、灵活性、艺术性不够。由于所面对的已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分清什么是便宜的表彰、什么是有分量的激励,他们能感到什么是敷衍性的搪塞、什么是真诚的回应。相称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冷漠化现象相称突出,因素诸多,但课堂上缺少真诚的师生交流及感情互促互悦,不能不说是一种重要因素,而此中,教师的冷漠恐怕又是矛盾的重要方面。因此,想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对学生真诚而经常的激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激励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一种体现。在这方面,本人还很欠缺。4、课堂语言尚有欠精练、欠流畅、欠艺术,应勤学苦练、力臻完善。《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体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呈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规定,我把教学目的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办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回想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的,并且从学生课堂的体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尚有诸多局限性:1、朗诵不够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尚有学生的多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成一种什么目的”,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学时,没有解决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2、在“写愁”环节中我规定学生从词中找出有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即使能够让学生快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种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协助学生提高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适宜纯正脱离感情基础去找某些景致。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足展开。因此另外一种班开始重新整顿思路,拟定从下列三个对比点入手:1.《声声慢》与《乡愁》比较。突出意象对体现诗歌情感的重要作用。2.《声声慢》与《如梦令》比较,借以明确李清照创作的两个阶段。3.《声声慢》于《醉花阴》比较,让学生分析“愁”的不同层面。《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2目的: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2、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亲密关系。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教学重点:分析《声声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课型学时:品读-鉴赏课。一学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如何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知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色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顿。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含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重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刚刚我们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当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三、研习课文内容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窗们听课文朗诵,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窗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3、情读。请全班女同窗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诵中去。4、这首词体现了女词人如何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见解!(讨论后作答)(课件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1、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学生品读,教师引导。)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体现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单的生活感受。“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但是,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怀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词中到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能够看出。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能够词人此时的心境。5、教师赏析名句(课件显示)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体现心态,奇特而含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但愿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氛围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氛围。“梧桐”这一意象无数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停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究竟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6、小结(课件显示问题答案)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烘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单凄清的生活感受。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触景生情--“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四、对比阅读(课件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诵)请同窗们从下列角度对比两首词作。(课件显示。数字表达出现次序)《一剪梅》①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③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④色调明丽清新⑦闺愁离愁《声声慢》②晚年寡居时孤单凄清的生活感受⑤雁、黄花、梧桐、细雨⑥色调灰暗阴沉⑧悼亡之悲怀乡之愁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种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五、延伸拓展1、根据你对李清照的理解,试分辨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课件显示)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午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晚年时疏懒、悲哀的心境。2、(课件显示)试从题材、语言、所体现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3、(课件显示)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尚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尚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3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理解作者理解历史)能力目的: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哀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体现)情感目的: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教学办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色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二、李清照的生平介绍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知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顿,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波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体现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很快,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因此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重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愁思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雁过也,正难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诵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可能是丈夫,可能是以前美妙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补充:一种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哀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事实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种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难过之情?——《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可能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惯用来体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4)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5、分析意象刚刚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淡酒: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抗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黄花: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梧桐: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怀念之情。再看这一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逝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怀念。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体现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某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学生讲话,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宜联想。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获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生读范读六、拓展练习。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①这首词所要体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2分)②词的前三句重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七、布置作业。完毕课下练习题。板书设计:声声慢国愁家愁情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教学反思:《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4【设计理念】1.以新课标规定为依靠。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在理解作品有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理解诗词的体现手法,体会其艺术体现力;培养主动的鉴赏态度,重视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文本与学情】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首先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首先通过含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发明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学情:1.作为高二学生,虽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精确把握诗歌的情感。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爱慕,学生鉴赏的主动性会很高。【教学目的】1、通过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2、捕获词中含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进一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纯熟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它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重点难点】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进一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精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教学办法】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局限性。【教学流程】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窗猜是谁?)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一向系国家。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由于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观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1、学生自由讲话。(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有关资料)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较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顿,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诚挚细腻、清新明快。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很快,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单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体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三、美读感知——以声传情(1)学生自由朗诵。(规定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它同窗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如何的?(悲凄低沉)四、整体把握——用心体情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学生结合预习状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体现手法来体现词眼的。【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意象:酒、风、雁、花、梧桐、雨(淡)酒、(急)风、(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体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体现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五、佳句鉴赏——个性品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重视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1.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窗,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2.学生自由选用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它简略分析。《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5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一向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二、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成的抒情效果。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二)能力目的: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三)情感目的;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高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四、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理解,也含有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爱好,乐意学习诗词。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普通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别,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观赏。五、教学办法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办法。2、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收集材料进一步理解李清照。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学时安排:1学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贯彻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并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知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作者: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想一下吗?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知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顿。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很快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同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乱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2、朗诵:(1)自由朗诵规定:找出全词中体现作者心境的一种词——“愁”(板书:愁)(2)齐读。规定读出愁苦感。(3)教师配乐朗诵。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无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如何?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4)再请一名同窗起来配乐朗诵。(教师评价)3、赏析课文:(1)、教师:请同窗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学生: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带领全班学生重复读这一句话。)(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学生:第一句。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这三句体现的是如何的情感?——凄凉、悲愁。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①、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种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因此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种难过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由于叠词吗?《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6一、设计思想1、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2、设计特色: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其它作品感受本词中沉重复杂的愁情;联系法国诗人克洛岱尔的译文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通过联系本板块其它词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练习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二、教材分析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规定:(1)基本规定: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声声慢》中语言和情感抒发的一致性;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能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2)发展规定:体会并总结本板块四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2.(1)本课内容的构成成分:《声声慢》中的“愁”的感悟和体现如此沉重复杂的愁的体现手法。(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声声慢》又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故通过对本词思想内容与体现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的认识。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有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有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内容情感和写法上难度对应低一点。联系与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的理解。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词和婉约派词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没有进一步明确的感受。2.学生在乎象和体现“愁”的体现手法的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四、教学目的1、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它作品理解她的“愁”。2、分析词中情感的体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五、重点难点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2、作者体现情感的体现手法。六、教学办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谋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2)提出预习中碰到的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问。2.教师的教学准备:与上课对应的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以《如梦令》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写了词人如何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2、诵读《声声慢》。此词写了词人如何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种愁字了得”)3、作者两首词体现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氛围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顿。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变化而变化。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家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同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乱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抱负破灭后的失望交错而成的愁苦,“怎一种愁字了得!”)(二)朗诵,初步感受。1、生齐读。2、听录音朗诵。录音朗诵有何可借鉴之处?(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诵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三)全词赏析1.作者如何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种愁字了得”间接抒情:①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②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同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原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当的、感受的,通过长久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足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成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因素是什么?。天气。“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4、这愁苦如何排遣?成果如何?(喝酒、看天空,成果愁更浓重。)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局限性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半晌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半晌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种“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晚来风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词鉴赏辞典》作“晓来风急”,哪个贴切?(能自圆其说即可,锻炼对整首词的感受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体现能力。)明确:①“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普通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烘托愁苦的浓重。②“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可能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2)意象“雁”如何理解?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似曾相识”如何理解?明确:①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能够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②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但是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因此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因此概称黄花。”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明确:(1)“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2)“有何可摘”:菊花即使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得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如何才干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2)雨丝象征愁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8、结句“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单之悲等等,仅用一种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如何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本地说“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简朴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由于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9.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词。(四)比较阅读: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比较《声声慢》与《绝望》,就思想情感和体现手法谈谈见解。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用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全部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余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似的,但已面目全非了。九、板书设计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种愁字了得”间接抒情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借景抒情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十、作业设计1、背诵《声声慢》2、思考课后练习4(page68)3、比较本板块四首词,总结其艺术上的共同特点。比较《声声慢》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认识婉约派词和豪放词的风格特点。《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7一、学习目的: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2、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3、体会词人作品中的别样“愁”情。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词中体现出的“愁”。2、背诵全诗。三、读书指导: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靖康之难后来,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种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发的国恨家愁,像铅同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种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单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种“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四、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2、背诵全诗。3、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孤寂落寞悲凉愁苦五、合作探究:(一)赏析上阕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如何的感情基调?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体现效果。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如何的思想感情?3.“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如何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二)赏析下阙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如何的生活状态?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3、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种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8《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一向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教学目的: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体现出的“愁”教学内容:一、导入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颖!)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窗难免有时候会见月难过,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色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种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想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洁。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种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种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种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种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很快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种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状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匆慌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慌忙之中,她与丈夫数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状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种财政部长求婚,带知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某些安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种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种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宜的语调吟读词作。1、全体男同窗朗诵词作,女同窗细听,挑他们读得不精确的地方。2、女同窗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全部的同窗读书时的表情,懂得好多同窗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佳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体现那无尽的伤痛!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贯彻到字词)。规定同窗用清晰的语言体现!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象探究: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种严寒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事实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哀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因此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诸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懂得的有关酒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余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9教学目的: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4、学会鉴赏词的体现手法。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教学办法:阅读与感悟教学学时:两学时教学流程: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李清照的一生经历能够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很快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数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收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第二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很快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第二年返回临安。晚年,始终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波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一、导入:同窗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种传统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体现妇女生活和情感。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男性替代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这是一种大胆的突破。那么,我们今天走进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二、整体感悟醉花阴一、同窗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体现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怀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二、引导:同窗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赏析:例如: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充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由于心情的烦躁和哀愁,因此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干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原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单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己对远在异乡丈夫的怀念,一种“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来赏菊喝酒是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4、这绵长的怀念,词人会如何呢?究竟这怀念有多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谢,比方女子容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看时写花,写人,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怀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5、以下片,不着一种“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菊花的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10一、导入新课(1分钟)作者及作品(2分)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渲染课堂氛围。(课件1)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后人如何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局限性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知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今天我们共同观赏拟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课件3展示课题教者:姜紫波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观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普通鉴赏办法六环节观赏法。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环节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能够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妙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沉沉的亡国之痛。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暮年。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眸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整体感知1、课前背诵:《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研究成果: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检查自主学习成果环节一:知人论世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二、朗诵(3分钟)教师: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含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诵中品味其美吧。观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展示成果:课件8品音韵大家推荐2名同窗进行朗诵学习。学生朗诵(规定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激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成美读的境界。师生互动生与教材互动三、赏画面(分)四、品意象(3分)鉴手法(3)五、悟情感(3)结句观赏3)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含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观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教师设计(可做点评):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结论:风渲染愁情凄凉氛围。教师点评: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严寒,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严寒。哦,我懂得,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我昂首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大雁意象:象征离愁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尚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难过处。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结论:黄花比方女子憔悴的容颜。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种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干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种愁字说的出呢。点评:意象: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能够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无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种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成这种意境呢?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哀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分析层次“寻寻觅觅”:行动“冷冷清清”:环境氛围“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知名作家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能够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肯‘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本身价值。她以不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毕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成了空前的高度。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词作中尚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体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教师:观赏结句“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种”、“愁”悟情感(课件13)阐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点评:“一种”,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种”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难过、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再读全词:我们该用如何的语调,如何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11一:导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请同窗们猜猜看,这其中我最钦佩的会是谁?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夺目!现在我先讲一种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很快,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紧张,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固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羞愧呀,羞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二:先比较,完毕整体诵读,整体感知。找一种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读得别扭,只因写得别扭_确实远不如中国古诗词的音韵)然后全班齐背(学生已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问:1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痛苦、绝望、(至)愁(“至”字空出)2这两首诗词体现的情感是相似的,但体现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似。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用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全部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余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似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懂得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三:普通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体现的情感艺术地体现出来。《声声慢》里词人要体现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体现。3这是词里的哪一句?明确:最末一句。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核心句、主旨句。这一“愁”字算得上此词的词眼。(需要插入背景――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因素)4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重要选用了哪些意象?学生齐找——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5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学生作答——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难过”泪。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