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关系的兴衰基于国际关系史的考察_第1页
国际货币关系的兴衰基于国际关系史的考察_第2页
国际货币关系的兴衰基于国际关系史的考察_第3页
国际货币关系的兴衰基于国际关系史的考察_第4页
国际货币关系的兴衰基于国际关系史的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货币关系的兴衰基于国际关系史的考察

1944年7月22日,44名反法西斯联合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两次会议,并签署了关于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复兴和发展银行的协议。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关系体系建立并被称为布雷顿森林协议。其中,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货币关系的影响尤为直接。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抛出“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尔后,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和10国集团代表经过谈判,达成史密斯协议。至此,该体系陷于崩溃。1978年我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创始会员国地位,我国国际金融领域的学者们始加强对其运营机制和规则的研究,迄今已具相当水平。然而,有关该体系兴衰过程、原因及其影响,尚未引起学界尤其是史学界的足够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与国际经济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我国史学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件和有关国家现已解密的外交文件,对此做一粗略探讨。一、关于国际基金的创立与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各国多实行金本位制,即各国以立法手段规定黄金纸币价格,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自由放任相适应,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一国黄金的输出将引起该国黄金价格上涨,金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兑换黄金所支出的货币加上输出黄金所需费用增加,将使输出黄金无利可图,从而使输出黄金过程趋于终止并发生倒流。因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总是围绕黄金平价上下波动,加之国际贸易支付规模有限,黄金生产相对充裕,国际货币关系比较稳定。一战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世界范围内价格上涨,而黄金价格不变,使黄金生产相对滞后,形成国际资金不足。二是欧洲各国战时黄金流失严重,大量黄金集中到美国,国际黄金分布失衡。本世纪20年代,虽然各主要国家先后恢复金本位,而在国际范围内通行的实际上是金汇兑本位,即美国、英国和法国实行金本位,美元、英镑和法郎又被他国作为储备手段来运用,成为关键货币。早在危机年代,建立国际货币机构的思想就已萌芽。1933年4月15日,英国向其驻美国大使馆拍发一份电文,使馆财政顾问将其提到美国国务院经济顾问费斯面前,其中即表达了“英国政府支持的一个重要的货币思想”,其基本内容为,建议通过各国政府认缴资本,创立一笔总数为15—20亿美元的国际基金,用以向各中央银行提供贷款;反过来,各中央银行则结束外汇管制,并降低其他国际贸易壁垒②4。这一建议与后来签署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原则和方法极为一致。在1933年6月国际联盟主持召开的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上,法国代表也主张建立一笔国际基金。然而,由于美国方面态度消极,这些建议均石沉大海。当时,欧洲几个大国势均力敌,矛盾错综复杂。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使各国政府焦头烂额。因之,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等人志在振兴国内经济,不愿深涉欧洲政治,对国际合作尤其是需要自身付出代价才能实现的国际合作,本能地讳莫如深。罗斯福曾针对法国的建议指出,“一旦基金需要从我国运出大量黄金,我们在道义上将被迫放弃在国内实施的禁止黄金出口的措施。目前我们不想这样做。”③5对于英国政府在会议之前关于建立国际基金的建议,国务院经济顾问费斯对英国方面表示:“在现阶段两国政府的讨论中,如果泄露出英国的主要建议旨在要求美国政府为了外国政府的利益而提供新的资金,将是一种过失”,而且,他担心这样一笔基金的分配可能会与欧洲政治纠缠在一起④6。3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1936年3月12日德国进兵莱因非军事区之后,面临法西斯国家的挑战,美国开始在国际货币领域加强与英、法等国的日常合作,并于1936年9月25日达成三国货币协定。但是,随着法西斯国家挑战的增长,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潮却日渐肆虐。美国决策者担心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将导致政治卷入,从而违背中立法,招致批评。因此,该时期的国际货币合作始终未能突破三国协议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展开,推动反法西斯国家在货币领域向制度化合作阶段迈进,终于在1944年7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战后国际货币合作计划是战时大国竞争的产物。反法西斯国家制度化合作一议,首出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之手,其初始目的是与德国的冯克计划抗衡。战前年份,当英、法、美这些民主国家在大萧条中苦苦挣扎时,德国以其特有的方式解决了失业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德国政府和新闻界曾因此大肆鼓吹,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经济与货币政策最先进最有效。1940年夏,德军横扫西欧大陆。为巩固对欧洲的统治并进而与英、美抗争,1940年7月25日,德国经济部长和帝国银行行长冯克在柏林举行记者招待会,提出改组欧洲经济以加强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的计划,即所谓的“新秩序”。冯克设想,在货币方面,以马克代替黄金,建立以柏林为中心的多边清算体系。英国无法容忍德国对欧洲的统治,故在不列颠战役之后,英国情报部官员尼科尔森等人要求凯恩斯发动一场宣传运动,“压倒冯克”,揭露德国关于新秩序“承诺的荒谬性”①7。经过一系列准备和讨论,凯恩斯于1941年9月8日提出“战后货币政策”和“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两份备忘录。此后四易其稿,于1942年初作为财政部政策建议提交战时内阁重建问题委员会。美国关于战后货币合作方面的设想则要晚些。欧战爆发后,为维护美洲团结和安全,美国曾试图组织美洲银行,以有利于“抵制经济侵略并在必要时抵抗军事侵略”②8。但在珍珠港事变以前,美国至少在名义上恪守中立,因之尚未公开以反法西斯国家的姿态,打出战后国际货币合作的旗帜。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孤立主义的终结。美国成为主要的反法西斯盟国,为美国提出并参与国际货币合作扫清了道路。12月14日即珍珠港事变后一周,财政部长顾问亨利·怀特便受命,“考虑并准备一份有关建立盟国间稳定基金的备忘录和计划”,以便“在战时,利用基金向实际和潜在的盟国提供援助,牵制敌国;为战后国际货币安排奠定基础;为战后提供一种国际货币”③9。1942年5月15日,就建立联合国家稳运基金和复兴与发展银行问题,财政部长摩根索正式向罗斯福提出建议备忘录,并附有建立两个机构的具体计划。由于德国是交战一方,冯克计划并未被纳入讨论过程。关于战后货币安排的谈判完全是在联合国家之间进行的。从1942年9月到1944年7月,长达2年。其间,虽然加拿大和法国曾先后提出过一些设想,但是,具体谈判主要在英、美之间围绕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展开。谈判过程中既有尖锐斗争,也有适时妥协。斗争乃是由于彼此实力地位悬殊,使之在国际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方面主张不同。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美元坚挺,黄金储备充裕。因之,怀特计划试图建立一种能充分反映其实力地位的货币体系。其具体设想是通过各国认缴,建立起资金各为50亿美元的稳定基金和复兴与发展银行。为防止战后陷入出口停顿和经济萧条,怀特在其基金组织的建议中主张尽快实行多边自由汇兑,废除外汇管制和贸易限制;为防止他国实行不利于美国的竞争性贬值,怀特还主张实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由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财政援助,以纠正暂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为保证美国对基金组织和银行的支配权,怀特计划要求两机构的重大决定需4/5的多数赞成方能有效,美国必须控制两个机构20%以上的投票权。黄金外汇短缺,重建任务艰巨,战后英国将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全盘接受美国主张,实行多边自由汇兑和固定汇率,英国将面临难以应付的美国竞争压力。凯恩斯因之先提出消除黄金的作用,创立一种名为“本柯尔”的国际货币,创立清算同盟并提供某种透支便利。同意以美国方案为基础进行讨论后,又坚持应有一个过渡时期,以便为实行战后多边自由汇兑做好准备。在该过渡时期,成员国有权实施外汇管制和贸易限制。同时,英国也反对汇率过分僵硬,不愿放弃自主性贬值的权利。英、美之外的其他大多数国家的境遇与英国相近,故在过渡时期和汇率问题上支持或同情英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成员国需承担义务,自协定生效后的3—5年过渡时期终了之日起,废除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由基金组织提供财政援助,帮助成员国纠正暂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比价为基础,确定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结构;除非系纠正根本性不平衡所必需,成员国不得擅自改变汇率;成员国借款额和投票权与其认缴资金额挂钩。由于美国认缴额占基金组织资金总额的20%以上,基金组织重大决定需4/5多数方能有效,使美国在该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然而,最终达成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实际上是英、美两家的妥协。一方面,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认缴额和投票权占20%以上,协定规定重大决议需4/5多数票赞成方能有效,美国实际上控制了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协定规定过渡时期为5年,使其他国家得以避免被过早地拖入不平等竞争;协定中有关除非系纠正根本性不平衡所必需成员国不得提议改变汇率一节,使处于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可以接受基金组织的援助,改变汇率又不致引起他国竞争性贬值的报复;由凯恩斯主持讨论的复兴与发展银行协定规定,银行贷款不附有购买条件,这使美国以外的国家接受银行的美元援助时可以灵活地选择采购地点。两种截然对立的政策主张之所以能够达成妥协,原因有三:第一,大萧条年代的国际货币关系混乱与集团化竞争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事实使有关国家形成一种共识,维护世界和平,需要确立稳定的多边自由汇兑体系。在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谈判过程中,不少国家做如是观。例如,苏联代表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指出,“各国货币的稳定,世界贸易的扩大,国际收支的平衡……所有这些渴望对于组织战后世界、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①10。第二,反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早在1943年凯恩斯访问华盛顿时就发现,“华盛顿的人们极其友善,比珍珠港事变以前那次在华盛顿相处容易多了”。后来谈及布雷顿森林会议达成的妥协时又说,“战争及牢固同盟造成一种影响和权力平等的气氛”,“如不趁机解决问题,高压政策就会接踵而至”②11。第三,英美双方谈判代表背后都有一个反对派掣肘,迫使双方彼此迁就,寻找共同点。美国银行家正致力于争夺对国际货币领域的控制权,主张推行美元外交。在英国,内阁成员比弗布鲁克代表英格兰银行和帝国支持者的立场,反对承担多边国际义务,担心处于不利竞争地位。忽视美国银行家利益,不承认美元地位,协议难获国会认可。不顾英国帝国支持者和英格兰银行的忧虑,协议同样徒具空文。双方各捧一本难念之经,唯有彼此妥协才是出路。44个国家签署布雷顿森林协定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国际货币关系告别各自为政与自由放任的混乱局面,开始步入有规则竞争和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认为,它“向世界表明,44国能够相聚一堂,消除分歧,并决定他们将如何在战后货币事务方面实行合作”。加拿大代表将其誉为“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法国代表在回顾了历史上大量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失败后指出,此次会议在“这些会议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③12。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过程告诉人们,国际货币关系从分立到合作而且合作程度与范围不断扩大,乃是与更大范围的斗争和对抗相适应的。与世界范围的剧烈对抗相比,战前英、法、美三国货币协定和战后布雷顿森林协定所体现的是部分合作或子系统的有序性,它是以更大系统内的斗争或无序性为前提的。三、围绕美国经济财政金融格局的不对称的“调稳”与“调整期”1945年12月31日,英国议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该协定获得签字国批准的法定多数而开始生效。经过一系列准备,1947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投入营业。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营业到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抛出“新经济政策”,凡28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营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47年3月到1958年12月,是为该体系运营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美元短缺困扰整个世界经济,美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国家国际收支困难,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投入正常运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营业时,除美国、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等3个中美洲国家没有实行外汇管制外,绝大多数成员国的货币不可自由兑换。鉴于大多数国家战后财政困难,不可能立即放弃外汇管制,布雷顿森林协定曾规定了一个3—5年的过渡时期,一俟过渡时期终了,成员国当恢复其货币可兑性。从其正式营业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致力于推动成员国放弃外汇管制。然而,1952年3月过渡时期结束时,基金组织为此进行的努力仍无所获。直到1958年12月的最后几天,西欧10国宣布恢复其货币可兑性,以两挂钩一固定为特征的多边自由汇兑体系才投入正常运作。由于两挂钩一固定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维护多边自由汇兑体系稳定的手段,而在1958年12月以前,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不可自由兑换,两挂钩一固定体制形同虚设,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近乎瘫痪状态。该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投入正常运作,根源于战后国际经济的不对称格局。在生产领域,由于战争,欧亚各国生产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重建任务如山;美国却长期受到战时需求刺激,加之本土未沦为战场,其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在贸易领域,前者急需进口生产设备和生活必需品,后者则急需发展对外贸易以防止经济陷于衰退。在财政金融领域,战争已经刮干了绝大多数国家的黄金桶,2/3的世界储备集中到美国。这种不对称的生产贸易格局与不对称的财政金融格局相结合,使国际经济交往陷于空前困难之中。一方面,由于美国以外绝大多数国家储备严重不足,加之其生产恢复阶段国内需求量大,出口创汇能力有限,急需进口却缺乏必要的支付手段,为进口而支付给美国的黄金美元储备难以回流,形成世界范围的美元短缺。例如,1949年美国出口总值159亿美元,进口91亿美元,顺差多达68亿美元,其中与西欧的贸易顺差达30多亿美元①13。由于国际储备分布和贸易失衡,面临重建任务的国家承受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巨大压力。而且,重建地区由于物贵钱贱,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各国政府无不谈兑色变。战后初年,美国为拓展市场,曾利用英国财政困难,以提供37.5亿美元援助为诱饵,迫使英国承担义务,自协定生效之日(1946年7月15日)起,废除对英、美两国间贸易支付的外汇管制,协定生效一年后则开始实行英镑的自由兑换。结果,1947年7月15日恢复英镑可兑性一个月,英国的美元储备大量流失,最多时日流失量达3000万美元。英国被迫单方面“撕约”②14。到1949年,严峻的现实使有关方面开始认识到,“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过渡时期将远远超过布雷顿森林会议时希冀的3—5年”,原定过渡时期结束后“一段时间内,西欧国家也无力放弃外汇管制”③15。迟至1954年12月7日,美国国家顾问委员会主席致总统备忘录还谈到,“在现存国际贸易与支付的不平衡状况被纠正以前,世界贸易稳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外汇自由汇兑不可能实现。倘若其他国家的国际收支从总体上处于不平衡,其黄金储备就经不起流失”①16。1958年12月底西欧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运营”②17。这一转变源于国际储备分布的均衡化,换言之,源于美元短缺的基本消失。统计资料表明,从1951年到1958年,美国储备在世界总储备中所占比重从47%减至35%,恢复其货币可兑性的西欧10国所占比重从16%上升到30%。所以,当时有人指出,“恢复可兑性标志着战后货币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它反映了这样一种信心,即正在形成的国际收支盈余可以维持下去,需求膨胀业已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储备的建立已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主要国家感到有足够的势力废除建立在货币差额基础上的任何歧视待遇”③18。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储备分布均衡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决定性因素。第一,欧洲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度减少。1956—1958年间,欧洲对外贸易逆差从37.1亿美元减至5.8亿美元,其中,欧洲对美国贸易逆差从23.2亿美元减至12.5亿美元,欧洲对美国以外地区的贸易,1956年逆差13.9亿美元,到1958年则转而盈余6.7亿美元。第二,美国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加速了美元向欧洲地区的非经济性流动。据统计,1952—1958年间,美国仅在西欧的军费开支就多达89亿美元。即使在西欧17国之间分摊后计算,恢复其货币可兑性的西欧10国也多达52亿多美元。《1955年欧洲经济概览》指出,“由于得自美国尤其是美国防务开支的高水平而且仍在上升的额外美元收入,西欧贸易平衡状况的恶化没有引起任何黄金美元储备流失”④19。国际金融专家R·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认为,“可怕的不成比例的防务负担……可能较其他任何因素都能说明从战前到战后国际美元平衡中所发生革命性变化”⑤20。正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相结合,使西欧10国确立起“正在形成的国际收支盈余可以维持下去”的信心,从而转向多边自由汇兑的既定轨道。美国海外军费开支日益扩大,促进了西欧储备力量的增长以及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这并不意味着美国驻军海外的初始动机就是如此。实际上,美国海外驻军是苏美冷战的产物,美国海外军费开支只是客观上有利于西欧10国储备力量增长。1950年以前,苏美冷战尚未达到军事上严重对峙的程度,驻军海外尚属师出无名,美国在欧洲的安全努力限于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对于西欧国家的国际收支困难,仍倾向于运用纯经济手段予以解决。迟至1950年11月,总统特别助理格雷负责的委员会在其处理国际收支问题的报告中承认,“大量美元的不断流出,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多边贸易的国际环境”,同时又指出,“成功地重建和维护一种多边贸易与支付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其他地区通过美国进口和对外投资得到大量美元”①21。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担心苏联趁机在欧洲闹事,开始向西欧增派驻军。但是,直到1953年3月艾登造访美国讨论财政问题时,美国方面才谈到,“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国际收支状况将受到美国军费开支与海外采购的极大影响,美元状况会更宽松些。这种流动没有突然停止的危险”。英国财政大臣认为“这些话令人很感兴趣”②22。可以说,倘无东西方冷战爆发和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对峙,西欧国家积蓄储备力量以实现多边自由汇兑的过程将更加漫长。第二阶段从西欧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开始,到60年代中期结束。其特点是多边自由汇兑与美元危机相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营差强人意。美元危机指的是美元作为战后中心货币的信誉发生动摇,表现为美国以外形成大量过剩美元使人们对美元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竞相抛售美元。作为相对于1958年以前美元短缺的另一个极端,美元过剩是与美元短缺互为消长的,前者形成的过程也是后者消失的过程,在美国的国际帐户上,则表现为美国国际收支由盈余向赤字转变过程。由于美元既是美国国内通用货币,又具有国际储备手段职能,美国负有以黄金兑换美元的义务,美元过剩或美国国际收支赤字必然引起人们对美国黄金是否充足的忧虑。进入1956年,美国决策集团即开始对此有所警惕。当时美国黄金储备总数为219亿美元,国内法定储备基础为115亿美元,自由黄金为104亿美元,而美国以外的流动美元已达161亿美元,超过美国承兑能力57亿美元。到1956年底,则高达165亿美元,自由黄金只有100亿美元,超过其承兑能力65亿美元。195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室特别助理格里纳致函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洛奇指出,“显而易见,如果将全部外国流动美元兑成黄金,如果法定储备需要又保持不变,我国的黄金储备将是不充足的”③23。《英镑美元外交》一书作者、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助教授R·N·加德纳在1960年4月《外交》季刊撰文指出,“如此大规模而且不断发生的赤字可能最终摧毁外国对美元的信任,从而触发大量的美元兑换黄金”④24。事态的发展果然为其所言中。事隔半年,就爆发了战后首次美元危机,西方世界竞相抛售美元,抢购黄金,致使自由市场黄金价格由每盎司35美元上涨到40美元。60年代中期以前,美元危机的频度和烈度有限,多边自由汇兑基本上得以正常运营,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美国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仍有大量盈余,同期美国年均贸易盈余达20多亿美元,美元仍具有相当的经济基础。第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和海外美元过剩的出现为时不长,并未出现不可扭转的迹象。第三,西方国家在金融货币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包括增加各国对基金组织的认缴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发达国家之间达成借款总安排、贸易自由化谈判、设立黄金总库、调整防务费用和对外援助分摊额、各国中央银行之间加强即时性合作以及美国国内的政策调整等。当然,这种金融合作“归根到底是西方国家整个合作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合作的程度取决于总的政治合作的程度”①25。因为,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主要出在海外军费开支项目,在东西方激烈对抗的年代,西方集团各国不愿使所谓“自由世界的安全任凭”其“国际收支所支配”②26。为借助美国军事力量维护其自身安全,西欧和日本甘愿在经济方面维持与美国的合作。60年代中期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营进入最后阶段。其特点是美元危机加深,推动西方国家转向改革现存国际货币体系。早在50年代末,有关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改革的主张就已见诸报端。1960年,特里芬出版《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明确提出通过“世界储备中外汇成份的国际化”摆脱美元困境③27。1962年9月基金组织年会上,英国财政大臣R·莫德林建议发展“一种真正的国际票据”④28。但是,美国决策集团担心改革会使其“丧失无偿资本输入”,从而被迫与他国分享对外贷款援助负担”以及可能与之相伴随的政治影响”⑤20。因而,美国头面人物也不时谈论改革,其政策重心却在于加强短期保卫美元措施。6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国家在货币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维护现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未从消除美元过剩的成因方面下功夫,完全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不仅没有些微收敛其全球政治军事霸权主义,反在印度支那燃起新的侵略战火,海外军费开支有增无减。面对美元危机的进一步加深,通过改革防止西方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便提到西方国家的决策集团面前。60年代后半期的西方国际货币改革表现有二:一是黄金美元平价为黄金双价制所取代。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两挂钩一固定体制,各国中央银行不得按高于或低于平价的价格买卖黄金。60年代中期以前,为防止自由市场黄金价格上涨可能引发对黄金官价随之上涨的预测,从而推动各国中央银行加速到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或参与套汇,西方一直通过经营黄金总库,即在自由市场黄金价格高于或低于官价时出售或收购黄金,维持黄金美元平价。60年代中期以后,美元危机的加深使自由市场的美元黄金平价难以维持。在1967年底和1968年春的美元危机中,黄金总库就使西方世界损失35亿美元的黄金,仅美国一家就损失20亿美元。危急时,美国一度不得不动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黄金总库的大量黄金出售,不仅使美国储备减少,而且引起其他成员国储备结构的不利变化,即美元储备增加和黄金储备减少。1968年3月16日,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总裁及某些财政部官员聚会华盛顿紧急商讨,最后决定采纳意大利中央银行总裁卡里的“绿条计划”,即将货币黄金涂上绿色条标志,使之与私人持有的黄金区别开来,各中央银行将只按官价买卖有绿条的黄金,并以货币黄金作为储备资产,但不以买主或卖主的身分参与黄金市场交易。自由市场黄金价格与黄金官价完全脱离,双价制(TwoTierSystem)代替单一官价。二是创立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补充。特别提款权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成员国在原有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资金使用权,是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特别提款帐户”上的一种帐面资产,发行时与美元等值,但不能兑换黄金,故不能直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于贸易或非贸易支付。成员国可凭此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用资金,故又可与黄金美元并存作为储备资产的补充。1968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10国集团代表聚会斯德哥尔摩,就创立特别提款权问题达成最后协议。1969年7月,10国集团代表建议3年中创立95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1970年1月,基金组织进行首次分配,特别提款权即开始投入使用。与普通提款权相比,特别提款权不需用本国货币购买他国货币,可以像黄金那样转让以“交换转往国家的货币”,成为黄金的补充又不能兑换黄金。因此,特别提款权实际上是特里芬“世界储备中外汇成份国际化”主张的具体化。美国可依此获得一笔“应急基金”,作为防止“挤兑美元……的保证”①29。美国实际上确曾以特别提款权交换他国货币,收回国外过剩美元以减少黄金储备流失。但是,美国并非可以无限制地利用这一手段维护美元地位。因为,按照西欧6国提出的补充头寸规定,每一参加国在5年期限内特别提款权的日平均持有量不得少于其分配额的30%。否则,该国有义务以黄金或基金组织认可的货币换回特别提款权。作为对美元危机的反应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措施,黄金双价制和特别提款权的创立,使两挂钩一固定体制开始发生变化,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走向废弃。四、史密斯协议:国际收支基本消失由于60年代前半期西方国家采取的旨在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诸项措施完全是一些弃本从末的权宜之计,及60年代后半期开始认真考虑并着手进行改革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病入膏肓。首次特别提款权分配后1年多,西方世界就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于1971年8月15日抛出“新经济政策”,中止履行以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尼克松抛出“新经济政策”,基本原因有二:第一,美国对外贸易由盈转亏,使其国际收支状况空前恶化。在1888年以后近百年的历史上,美国对外贸易一直拥有巨大顺差,进入本世纪60年代,其贸易盈余即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1971年美国结束了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盈余的历史,逆差高达20亿美元。在此之前,由于其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始终盈余,贸易状况恶化被掩盖着。进入1970年,美国紧缩性财政政策放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扩张使其利率大幅上涨,美各大银行开始偿还先前借款,导致大量资金流往欧洲和日本。该年美国国际收支赤字高达98亿美元。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发生逆转,假象不复存在,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赤裸裸地摆在世人面前①30。第二,东西方缓和使美国推动其盟友承担更多的防务费用和调整代价的传统作法失灵。以往,每当美元面临压力时,美国总是设法推动其他国家通过货币升值承担调整代价。进入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洲的缓和政策“赋予欧洲国家运用策略反对美国过分支配的余地,尤其在经济领域”。1971年5月和8月的两次美元危机均表现为美元信誉下降,马克等其他国家货币信誉看涨。为维持既定汇率,德国国家银行仅4月份就购买30亿美元。5月5日开盘一小时就购进10亿多美元,迫使西德当天宣布中止官方交易,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及瑞士也紧步后尘②31。面对危机,美国希望欧洲货币集体升值,对马克单独升值兴趣不大。因为马克单独升值将加剧投机,促使他国从美国购买黄金。但是,法国和意大利从其贸易利益考虑,反对集体浮动,除非美元贬值。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和主要发达国家不愿集体升值,迫使尼克松等人认为,“做出改变的时机已到”③32。尼克松宣布中止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宣布对进口产品征收10%的附加税,使西欧和日本面临巨大压力。维持其货币与美元的现行汇率必须大量购进美元,在美元信誉跌落时听任其美元储备增加,或者实行货币升值。货币升值和美国进口附加税相结合,又将大大损害其出口利益。尼克松提出“新经济政策”后,围绕美元贬值还是欧日货币升值问题,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紧张谈判。直到12月16日,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和10国集团代表才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斯协会大厦达成协议,史称史密斯协议。协议规定美元贬值10%,其他货币则不同程度地升值。其中,马克升值13.58%,日元升值16.88%,瑞士法郎和比利时法郎分别升值13.86%和11.6%,英镑和法国法郎升值8.6%;汇率波动范围拓宽至±2.25%;美国废除10%的进口附加税①30。在现代国际货币关系史上,史密斯协议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美元首次贬值和汇率波动范围拓宽至±2.25%,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挂钩一固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协议因此构成该体系基本崩溃的标志。到1973年2月12日美元第二次贬值10%,欧美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另一方面,由于史密斯协定参加国“一致同意,应迅速进行讨论以考虑国际货币体系的长远改革”,此次调整又是“实现更根本性改革的第一步”②31。美元第二次贬值之后,西方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向以多中心货币自由浮动为特征的货币体系转变。因此,史密斯协议构成西方国际货币体系新旧交替过程的重要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兴衰史研究的启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国际货币关系从混乱步入秩序,因而,其兴衰在现代国际货币史和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从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营业算起,其历史计有24年,如果从西欧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算起则只有13年。该体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走完其全部历程,根源于两大矛盾。一是该体系的内在矛盾。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成员国承担义务,废除外汇管制,实行多边自由汇兑,同时又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实际上把两个相互排斥的因素捆到了一起。因为,多边自由汇兑体现的是自由竞争,这种竞争须以力量对比关系相对均衡为前提。作为美国经济实力的反应,美元的霸主地位却排斥竞争。战后初期,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排斥表现为美元坚挺而其他国家货币疲软,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美元荒,使多边自由汇兑久久难以投入运营。及1958年西欧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之后,这一矛盾又表现为美元信誉下降,危机频仍。实际上这是金汇兑本位中关键货币不可避免的困境,由于R·特里芬首次对此进行了分析,学术界将其称之为“特里芬两难”。二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与其金融霸权之间的矛盾。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扩张政策,尤其在50年代初期以后大量驻军海外,客观上缓解了世界范围内的美元短缺。西欧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以后,美国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撤退海外驻军,减少美元外流,维护美元霸主地位,使美元霸主地位与多边自由汇兑之间的矛盾保持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要么改革国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