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实验报告_第1页
统计分析实验报告_第2页
统计分析实验报告_第3页
统计分析实验报告_第4页
统计分析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报告学院:专业:姓名:学号:统计分析综合实验考题样本数据特性分析:规定收集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与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进行两者的比较,然后写出有阐明解释的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具体规定以下:1.报告必须包含所收集的公开数据表,最少涉及总人口,流动人口,城乡、性别、年纪、民族构成,教育程度,家庭户人口八大指标;2.报告中必须有针对某些指标的条形图,饼图,直方图,茎叶图以及累计频率条形图;(注:不同图形针对不同的指标)3.采用适宜方式检查二次调查得到的人口年纪比例以及教育程度这两个指标与否有明显不同,写明检查过程及结论。4.报告文字通顺,通过数据阐明问题,重点突出。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自选某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规定:自行收集问题所需的有关数据并且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系数的计算和模型检查;如果回归模型通过检查,对回归系数以及模型的意义进行解释并且作出散点图一、样本数据特性分析全国人口普查与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分析报告与全国人口普查各项指标原始数据单位(人)年份总人口数家庭户人口数流动人口数城乡构成农村居民人口数城乡居民人口数性别构成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年纪构成0-14周岁人口数15-59周岁人口数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数少数民族人口数教育程度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数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数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文盲(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数(一)总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数为,比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次,总人口数增加人,增加5.84%,平均年增加率为0.57%。和两次人口普查各省份人口数据以下:地区人口普查人口普查北京市19612368天津市12938224河北省71854202山西省35712111内蒙古自治区24706321辽宁省43746323吉林省27462297黑龙江省38312224上海市23019148江苏省78659903浙江省54426891安徽省59500510福建省36894216江西省44567475山东省95793065河南省94023567湖北省57237740湖南省65683722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海南省8671518重庆市28846170四川省80418200贵州省34746468云南省45966239西藏自治区3002166陕西省37327378甘肃省25575254青海省5626722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全国累计做茎叶图分析:表1-1:案例解决摘要年份案例有效缺失累计N比例N比例N比例人口数量31100.0%00.0%31100.0%31100.0%00.0%31100.0%表1-2描述年份统计量原则误人口数量均值40084265.354698126.750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30489410.50上限49679120.215%修整均值39305445.50中值35365072.00方差744.400原则差26158062.691极小值极大值范畴四分位距偏度.503.421峰度-.652.821均值42992737.654963014.104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32856910.64上限53128564.655%修整均值41924325.67中值37327378.00方差588.500原则差27632893.059极小值极大值范畴四分位距偏度.625.421峰度-.332.821茎叶图箱形图:(二)流动人口人口普查数据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六个月以上的人口为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六个月以上的人口增加人,增加81.03%。(三)城乡构成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乡的人口为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人,占50.32%。农村居民人口数为人,占63.08%;城乡居民则有人,占36.92%。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乡人口增加人,乡村人口减少人,城乡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通过下面的条形图能够清晰的看到—十年间,农村居民减少而城乡居民增加。(四)性别构成第五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为人占51.53%;女性人口为人,占48.47%。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男性人口为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人,占48.73%。通过下面的饼图能够放大比例上些微的变化(两个年份左边较小的部分均为女性人口数),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五)年纪构成人口普查:0-14岁人口为人,占22.90%;15-59岁人口为人,占66.64%;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0.46%。人口普查:0-14岁人口为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3.26%。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年纪段,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划分原则将年纪进一步细分,用直方图进行分析。原始数据整顿以下:两次人口普查年纪数据单位(人)年纪段少儿(0~14岁)青年(15~44岁)中年(45~59岁)年轻老年人(60~74岁)老年人(75~89岁)长寿老人(90岁及以上)971227运用SPSS软件将六个年纪段分别赋值,1=“少年”,2=“青年”,3=“中年”,4=“年轻老年人”,5=“老年人”,6=“长寿老人”。然后将描述统计量以1300万为一单位分为个体数据,通过直方图显示其分布频数。通过直方图的分布能够得出,两次统计成果显示了相似的正态分布。青年人口数量占有绝对较高的比例。具体看到各个年纪段的人口变化(为了方便陈说,以数值代指各年纪段),年纪段1有较明显的人口数量减少,年纪段2、3、4、5在其原有基础上缓慢增加,年纪段3取代年纪段1变为人口数第二的年纪段。由于年纪段6人口数始终较少,在解决数据过程中其特性无法被放大,年纪段6的频数为0.242,增加到0.496,其增加比例是最为明显的,阐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龄老年人数量逐步增多。(六)民族构成普查,汉族人口为人,占91.53%;少数民族人口为人,占8.47%。普查,汉族人口为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人,占8.49%。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人,增加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人,增加6.92%。(七)教育程度人口普查时,含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含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含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含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5069667人。,含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含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含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含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含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含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含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含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用累计频率条形图对教育程度进行进一步分析,类似于年纪构成的数据解决办法,以1000万为单位对各个文化段的人口数进行调节,得出具体的个体值,再运用SPSS软件分别作出两次普查教育程度的累计频率条形图。从上图能够看到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特别低。累计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20%不到,累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50%多,累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为90%左右。通过简朴的相减能够得出结论,占比最大的文化段应当在小学文化程度。另外注意到小学文化程度过后的文盲,占比约有10%。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首先,大学(大专文化及以上)程度人口有明显增加,靠近翻番。其它文化程度(除文盲)也都有所增加,其中累计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频率约为25%,累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频率约65%,累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频率约95%。同样能够直观的理解到,占比最大的文化段由小学文化程度移至初中文化程度。最后看到文盲所占比重,相比较十年前,削减了近二分之一。总的来说,对比两次普查,能够很必定的说十年间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国民受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八)家庭户人口人口普查家庭户人口数共有人,有家庭户,平均每个家庭3.44人。增加到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减少0.34人。(九)对两次普查人口年纪比例这一指标与否有明显不同的检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查,表1-3和表1-4给出了各自的的均值、原则差、均值原则误差以及两次数据的有关系数,能够看出前后两次统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根据表1-5配对样本T检查的最后成果(p=0.588>0.05)显示: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在人口年纪比例这一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别。表1-3:两次人口普查三个年纪段(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的描述统计量成对样本统计量均值N原则差均值的原则误对1第五次人口普查.333.532.779第六次人口普查.673.867.175表1-4:两次人口普查三个年纪段(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数据的有关系数成对样本有关系数N有关系数Sig.对1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3.987.102表1-5:配对样本T检查成果成对样本检查成对差分tdfSig.(双侧)均值原则差均值的原则误差分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对1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32370875.3387794385.5550688112.13-.4.7-.6392.588(十)对两次普查人口教育程度这一指标与否有明显不同的检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查,表1-6和表1-7给出了各自的的均值、原则差、均值原则误差以及两次数据的有关系数,能够看出前后两次统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根据表1-8配对样本T检查的最后成果(p=0.555>0.05)显示: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在教育程度这一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别。两次人口普查教育程度的描述统计量表1-6:成对样本统计量均值N原则差均值的原则误对1第五次人口普查.805888第六次人口普查.005.93984713124.040表1-7:成对样本有关系数N有关系数Sig.对1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5.920.027表1-8:配对样本T检查成果成对样本检查成对差分tdfSig.(双侧)均值原则差均值的原则误差分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对1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21865312.2075908086.2733947128.19-.172387025.69-.6444.555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北京市1995-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关系1.问题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且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前列的首都北京,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在这中国经济崛起的二十数年里亦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愿研究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趋势及有关关系,发现其之间的数量关系规律,对居民收入增加,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含有重要意义。根据1995~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统计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2.原始数据:北京市19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单位:元年份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19955868502019966886573019977813653219988472697119999183749910350849411578892312464102861388311124156381220017653132441997814825219891533024725164602673817893290731993432903219843646924046403212627543910280095285936642数据分析建立模型:yi=α+βxi(yi是消费支出,xi是可支配收入)(1)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有关系数表2-1有关性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Pearson有关性1.997**明显性(双侧).000N2121消费支出Pearson有关性.997**1明显性(双侧).000N2121**.在.01水平(双侧)上明显有关。从表中可得到两变量之间的皮尔逊有关系数为0.997,双尾检查概率p值尾0.000<0.05,故变量之间明显有关。(2)回归模型检查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散点图从图上能够直观地看出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有关关系。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有关系数表表2-2模型汇总模型RR方调节R方原则预计的误差1.997a.994.993686.971a.预测变量:(常量),消费支出。成果表明有关系数r=0.997,鉴定系数R方为0.994,调节R方为0.993,回归预计的原则差S=686.971,阐明样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强。表2-3(方差分析表)Anovaa模型平方和df均方FSig.1回归.1491.1493022.658.000b残差8966641481总计.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