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大天村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1页
山东青岛大天村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2页
山东青岛大天村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3页
山东青岛大天村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青岛大天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西汉墓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艾浦市大田村东部。北距市区10公里,东距青威公路200米。东北临海,西距玉皇山以北。墓葬坐落在山海之间的高台地上。大天东有6座尚保存封土的汉墓,每两座为一组(图一)。1994年夏,为配合威海火车站工程,对位于墓群东部,南北相邻的M3、M4进行了发掘,现将发掘情况介绍如下。一、瓷器及封土样品M3封土呈方锥形,边长21、高7.2米。封土经过夯筑,夯层清晰,封土下部夯层较厚,上部夯层较薄。圆形夯窝密集排列,夯具为束成捆的木棍,窝径2~3厘米。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墓,凿石为圹,长4.6、宽3.5、深3米。四壁修整光滑,部分塌落,东南角有两行便于上下的脚窝交错排列。墓内填土经过夯砸,夯层厚10~20厘米。清除地面封土,墓圹内即出现很多圆形孔,孔径5~8厘米。孔壁光滑,有的粘有朱绘彩,圆孔直深入到蛎壳层,较集中地分布在墓圹东部棺的位置上。填土之下有厚约20厘米的海蛎壳覆盖在椁盖上。椁盖由原木构成,四角交叉,腐朽后连同蛎壳一起塌落在墓底,棕色朽木灰厚3~4厘米。墓圹下部用长方形青砖砌椁壁,砖与圹壁之间用沙质土填实,其上再横砌四层双排砖或纵砌四层单排砖,四周有二层台,四角留有椁盖原木交叉的出头口。椁底平铺长方形青砖一层,“人”字形排列。椁长3.8、宽2.5、高1.3米,其下再铺厚约6厘米的蛎壳。椁内东置一棺,棺木已朽成灰,长2.24、宽0.82米,内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仰身直肢,头朝北,面向东。骨架上覆盖两层薄白灰,下铺一层白灰(图二)。出土遗物共计31件,其中陶器13件,铜器11件,铁器7件。1.陶器陶质为灰褐色,大部分陶器上施红、白、黑三色彩绘。器形有鼎、壶、方炉、盘、瓮等。鼎2件。弧形盖,子母口相扣,方耳,三蹄足,腹部有凸棱,圜底。盖和底部饰密集弦纹,盖、腹部凸棱以上及三足外侧都彩绘红、白、黑三色云气纹。M3:12,口径14、通高20厘米(图版叁,1;图三,1)。罐2件。方唇,圆肩,高直领,鼓腹,平底。M3:10,口径14.5、底径8.5、腹径23.5、高27.5厘米(图三,4)。钫2件。方形盖,盘口较深,口边呈弧形,溜肩,鼓腹,圈足。通体彩绘三色云气纹。M3:20,口长13、口宽12.5、通高36厘米(图版叁,5;图三,3)。方炉2件。长方形,四足断面呈曲尺形,四面及底部有条形镂孔。四壁及足外侧彩绘三色云气纹。M3:21,长22、宽16、高11厘米(图版叁,3;图三,2)。盘2件。圆唇,折沿,腹壁浅直。底部中心饰弦纹,内壁及底彩绘三色龙纹。M3:18,直径33.5、高6厘米(图版叁,2;图三,8)。瓮1件(M3:9)。圆唇,卷沿,鼓腹,小平底。腹及下部饰绳纹。口径21、底径13、腹径35、高29.5厘米(图三,7)。2.铜器11件,有镜、带钩、铜泡等。印章1件(M3:3)。方座,桥形钮。右为阳文“王”,左为阴文“阳”边长1.1、高1厘米(图四)。镜1件(M3:1)。重圈昭明镜。半球钮,十二连珠钮座,自内而外有两圈铭文。内区铭文:“见日之光,长勿相忘。”外区铭文:“如明光而耀美,扶佳都而无间,慷察而性宁,志存神而不迁,得并观而不弃,精照作。”直径14厘米(图五)。带钩1件(M3:4)。钩粗短,长3.5厘米(图三,10)。泡5件。圆弧面,双桥形座。M3:7,直径1.4厘米(图三,9)。马衔3件,残蚀严重。3.铁器7件。有环首刀、剑、及铁块等。小刀1件(M3:2)。尖端残,横格以后柄全残,刀身有藤片缠裹痕迹。环首刀1件(M3:6)。环首,平背,直刃,有布纹及木质剑鞘痕迹。残成三截,全长45.5厘米(图三,11)。剑1件(M3:5)。剑体瘦长,有背无格,扁茎。残成8段,通长110厘米(图三,5)。铁块4件,锈蚀严重,作动物卧状,面貌不清。M3:19,长8.5、宽4、高6厘米,重720克。M4封土呈半球体,底径6.4、高2.2米,封土筑法同M3。凿石为圹,长方形竖穴墓,四壁经过修整,长3.44、宽2.5、深2.65米。墓内填土经过夯砸,椁盖上覆盖约20厘米的海蛎壳,木质椁盖腐朽后成为一层1~2毫米的黑灰,连同蛎壳全部塌落在随葬器物和木棺上。墓圹下用熟土筑椁壁,形似二层台,椁底有一层厚0.5~1毫米的黑灰,其下铺厚6厘米的蛎壳。椁内东部置木棺,仅见灰痕,长2.28、宽0.72米,内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仰身直肢,头朝北,面向东。骨架上覆盖两层白灰,下铺一层白灰(图六)。出土遗物共计30件,其中陶器25件,铜器3件,铁器2件。1.陶器25件。素面灰褐陶为主,器形有盖鼎、壶、钫、盘、瓮、奁、盆、豆、甑、魁、勺、案、耳杯等。鼎1件(M4:19)。钵形盖。圆唇敛口,环耳,腹部有凸棱,三蹄足,圜底。鼎盖上有三圈弦纹,颜色灰黑,与器身明显不同。口径16.5、腹径26.5、通高24厘米(图七,3)。壶1件(M4:14)。弧形盖,方唇侈口,圆肩鼓腹,高直领,圈足。口径15.5、底径15、高39厘米(图七,5)。钫1件(M4:21)。方盖,盘口,溜肩鼓腹,圈足。通高35.5厘米(图七,6)。盘5件。圆唇侈口,腹壁浅,稍内敛。底内中心饰弦纹。M4:18,口径23.5、高6厘米(图七,11)。瓮2件。圆唇卷沿,圆肩鼓腹,小平底。M4:8,口径20、腹径31、底径12、高28厘米(图七,14)。罐4件。方唇侈口,圆肩鼓腹,平底。底部有弦纹。M4:17,口径11.5、腹径18.5、底径13、高14.5厘米(图七,8)。奁2件。弧形盖,子母口相扣,圆筒形,平底,三蹄足。M4:23,口径24、通高23厘米(图七,1)。耳杯12件。方唇侈口,杯身呈椭圆形,弧壁,平底,两侧有新月形耳且微上翘。M4:11,口径9、高3厘米(图七,10)。深腹盆1件(M4:30)。方唇侈口,腹斜直,平底。口径14、底径7.5、高7.5厘米(图七,9)。甑1件(M4:29)。方唇侈口,腹斜敛,平底,底中心有五个规则的漏孔。口径20、底径6、高10.5厘米(图七,12)。豆1件(M4:25)。子母口,腹较浅,勺1件(M4:20)。椭圆形口,鸟首形把,内有凹槽。通长15厘米(图七,4)。魁1件(M4:28)。圆唇,直壁,半圆形把。通长26、高8.5厘米(图七,16)。案1件(M4:26)。长方形,侈口,圆唇浅平底,曲尺形四足。长43.5、宽27、高5厘米(图七,2)。2.铜器3件,有铜镜、带钩、刷子。镜1件(M4:1)。连弧纹昭明镜,半球形钮,弦纹钮座。镜背微凸。内区为连弧纹,外区为铭文带:“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而质忠,虽塞而不泄”。直径11厘米(图八)。刷子1件(M4:3)。通长9厘米(图七,15)。带钩1件(M4:4)。长钩,柱端面,背微凸。长7厘米(图七,17)。3.铁器2件。有小铁刀、剑。小刀1件(M4:2)。锈蚀严重,残长12.5厘米。剑1件(M4:5)。剑体瘦长,有脊无格,扁茎。通长108厘米(图七,13)。三、大天东北部汉代墓葬M3、M4是大天东墓群中相邻的两座墓。两墓随葬品中虽有很多同类器,但形制已有所变化,如壶的颈部、钫的口部、鼎的耳和足部、盘的腹部均有些差别。依据洛阳烧沟汉墓陶器的演变和组合规律①,M3较M4埋葬时间略早。如M3壶的颈部由外侈向M4直筒发展;M4随葬的案、豆等为M3所不见;M3随葬的十二连珠纹昭明镜略早于M4随葬的连弧纹昭明镜。大天东村汉墓与荣成梁南庄汉墓相比较②,大天东的壶(M3:16)与梁南庄Ⅰ、Ⅱ式壶(M2:36、37)相似;大天东鼎(M4:19)与梁南庄鼎(M2:40)相似;大天东方炉(M3:21)与梁南庄方炉(M2:29)相仿;大天东盆(M4:30)与梁南庄Ⅰ式盆(M2:28)相仿。表明两地发掘的墓葬同处在一个时期,即西汉中晚期。大天东村西汉墓与梁南庄汉墓之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大天东M3封土呈方锥体,墓圹夯土从墓口纵深到椁顶有很密集的圆孔,棺内骨架上下铺盖白灰,为梁南庄所不见;梁南庄随葬陶器有灶、熏炉、汽柱甑等为大天东所不见;大天东为两成年男性相邻墓,梁南庄为同封土夫妻异穴墓。这些均说明两地居民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大天东M3的2件彩绘盘,龙的形象生动凶猛,有倒海之势,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