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

中国文学始终是文化典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古时期,文学已成为先民们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最初形成是歌谣,我们从《易》卦卜辞所看到的那些简短的小诗,尚可依稀看到它们的原始风貌。《诗经》中的《风》是民歌,《雅》、《颂》是贵族所作,说明一般平民和贵族都开始创作十分成熟的诗歌作品了。孔子把《诗经》作为教科书,对弟子实施“诗教”。说明教育中文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魏晋时代,文学已经觉醒被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以后,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魏晋以后的士大夫几乎无人不写文学作品。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文学作为考试内容,作诗唱对世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在传统的文化典籍四大部类中“经、史、子、集”,起中的“集”主要指文学。从数量上来看,“集”类文学作品的比重是首屈一指的,其数量相当可观,以致无人能统计出历代究竟有多少文学作品。比如仅《全唐诗》收录的唐诗旧有近五万首,陆游诗留传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如果把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都放在一起加以统计,肯定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首屈一指的比重,它在古代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主要由“文、史、哲”构成,其中“文”占首席地位。

二、漫长的发展历程诗歌《诗经》(四言诗)《楚辞》(杂言体)五言诗

七言诗

声律和丽辞长足发展

五言、七言律诗格律成熟

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散文尚书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骈文(魏晋六朝主导文坛)

古文(中唐古文运动后占据统治地位)散文的三大功能:叙事、论说、抒情叙事文学魏晋志怪、轶事小说唐传奇小说宋话本小说明清章回小说汉代百戏唐戏宋金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

近代戏曲成熟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

杰出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永久的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永久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爱国忧民的情怀:古代文学表现的爱国忧民的情怀鼓舞着现代人去关心现实,完成历史赋予的新使命。而且它也是当代文化建设应吸取的有益成分,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屈原的《离骚》鼓舞着我们“上下求索”

二是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创造的许多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从文化价值和现实主义来看,有人生豪杰,如《水浒传》中塑造的108将。有不屈精神和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窦娥冤》中的窦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有许多带有人性觉醒性质的张生和莺莺、杜十娘、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形象。诸葛亮则是古代理想中的贤良知识分子(贤士)形象(智绝);曹操是奸诈的典型(奸绝);刘备讲义气(义绝)。

三是脍炙人口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中国古代文学中简练、丰富、音律和谐的语言不仅是后代人师法学习的楷模,更是教育、熏陶和感染现代人的有益材料。三是脍炙人口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音韵之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和美的音律,使中国文学具有感染力。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言句。隔句用韵,富于变化。中国古典诗歌都有一种节奏的和谐感。词的音律之美,更加明显。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感真挚,音律和谐,能读能唱,具有很强的艺术力量。王实甫的《西厢记》的语言也为世人一致赞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几个季节性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情绪,语言流转如珠。3、三是脍炙人口的语言第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如《史记》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是对实际生活的高度概括,极富表现力。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强烈表现力,不仅体现在和谐押韵和诗歌中,还体现在散文情境的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小说戏剧中的简洁深刻的描绘之中。比如《红楼梦》的语言,简洁而纯净,朴素而多彩,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时又为之落泪。回答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标准答案为:(1)中国古代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哲学、历史、宗教无法与文学相比。(2)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回到几千年的古代社会。(3)也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现代人(包括外国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佳途径是观赏古装电视剧、电影、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电视剧在东南亚播出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局面。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一、《诗经》与《楚辞》《诗经》305篇《风》:民间歌谣《雅》:宫廷宴饮乐歌《颂》:宗庙祭祀乐歌《诗经》内容丰富,主要描写了五方面内容:1、周部族的历史,如《大雅·公刘》2、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如《豳风·七月》3、古代战争和徭役,如《小雅·何草不黄》4、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如《魏风·伐檀》《硕鼠》5、叙述爱情和婚姻,如《周南·关雎》《楚辞》《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山鬼二、先秦散文与汉赋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赋汉代大赋代表作家首推司马相如,其代表作为《天子游猎赋》(《子虚赋》《上林赋》)汉代大赋另一代表作家为扬雄,其代表作为《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三、唐诗宋词唐诗唐诗篇什繁富,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55000多首。唐诗发展过程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盛唐: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50年中唐:从安史之乱到唐宪宗去世的70、80年。盛唐诗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李白与杜甫,在艺术风格上,李白诗飘逸奔放,杜甫诗沉郁顿挫。中唐诗歌

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等为羽翼,主要继承了杜甫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讽谏美刺功能。另一个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李贺等为羽翼,主要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造的精神,特别致力于在杜诗中稍露端倪、尚未开拓的艺术境界。宋词真正成为一代文学之圣,并在古代诗歌史上堪与唐诗交相辉映的是宋词。北宋的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晏殊、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士大夫的精致生活;柳永词则以青楼歌姬为描写对象;晏几道、秦观的词以清丽的白描语气见长;周邦彦的词典雅凝重;李清照的词清新豪放词兴起要晚。北宋中叶苏轼首先革新词风。南宋辛弃疾为首的词人实现了与婉约词的分道扬镳,形成了豪放词派。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元杂剧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但元杂剧也可单独成为“元曲”。元杂剧有被后人称为“四大家”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以《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王实甫。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的主要体裁

爱情剧:《西厢记》《墙头马上》

公案剧:《窦娥冤》

水浒剧:《李逵负荆》

世情剧:《救风尘》

历史剧:《赵氏孤儿》明清小说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臻于极盛,涌现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著名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的的双壁。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其中的女娲、后羿、大禹等神话故事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都是关注现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在整个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诸多作家都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现实主义作品,无不是反映现实,即使浪漫主义作品,也都是现实世界中悲欢离合,真善美丑的虚化反映。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以载道”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文以载道”一方面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知识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也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写意手法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的注重写意的作品。所谓写意,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如《汉宫秋》《三国演义》与历史不符,旨在写意。昭君自杀显示爱国。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生动的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是空灵和神似,是那种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界。中国古代文学也遵循“诗教”,即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在文学界的反映。中庸之道反对片面化和极端,在文学中表现为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

中和的目的在于和谐,但在现实中总有毁灭,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中和”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的解决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途径有二:一是对现实回避和超脱。陶渊明仕途失意后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