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学教材_第1页
印刷工艺学教材_第2页
印刷工艺学教材_第3页
印刷工艺学教材_第4页
印刷工艺学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印刷工艺学讲稿一、课程性质及作用《印刷工艺学》是研究印刷工艺过程的共性组成——水墨平衡原理、油墨转移原理、印刷压力工作原理、王电传递转移及图文变形原理与方法的学科,是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印刷工艺技术,正确选用印刷工艺方法,培养分析、创造、设计新印刷工艺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印刷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印刷质量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和测试学的基本方法,了解印刷工艺新技术在包装印刷中的应用,印刷过程中质量检测的方法;会把一般印刷工艺技术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会使用印刷工艺过程质量控制仪器检测印刷质量、并能对印刷设备进行及时调节等方面得到系统基础训练,具备正确选用常用不同印刷工艺和测量技术方法,以及进行抽检测量的基本技能,按照测量结果及时调节机器,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印刷品。二、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印刷材料与适性、印刷色彩学、制版工艺原理A等。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习印品质量控制、进行毕业设计和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目录课程性质及作用第一章 表面物理化学基础第二章润湿与水墨平衡第三章印版与图文第四章 印刷压力的合理选择第五章包衬与图文变形第六章调墨第七章油墨传递转移第八章柔印、凹印、丝印的油墨转移第九章数码印刷第八章油墨转移中的现象第九章印刷颜色复制第十二章印刷中的网点转移第十三章印刷作业第十四章印刷品质监控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印刷工艺学》是研究印刷工艺过程的共性组成——水墨平衡原理、油墨转移原理、印刷压力工作原理、王电传递转移及图文变形原理与方法的学科,是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印刷工艺技术,正确选用印刷工艺方法,培养分析、创造、设计新印刷工艺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印刷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印刷质量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和测试学的基本方法,了解印刷工艺新技术在包装印刷中的应用,印刷过程中质量检测的方法;会把一般印刷工艺技术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会使用印刷工艺过程质量控制仪器检测印刷质量、并能对印刷设备进行及时调节等方面得到系统基础训练,具备正确选用常用不同印刷工艺和测量技术方法,以及进行抽检测量的基本技能,按照测量结果及时调节机器,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印刷品。

要求:1)了解润湿的基本原理和胶印原理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水墨平衡、油墨转移方程,会用该方 程解决和分析问题。 3)熟练掌握图文变形原理,印刷工艺循环图的制 作和使用。 4)会把一般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第一章目录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第一节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及分类

第三节 HLB值

第四节 表面张力与表面过剩自由能

第五节 Gibbs吸附定理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

习题

第一章表面物理化学基础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表面活性剂的活性作用以及其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原因,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及其分类。主要介绍对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及其求解算法;介绍了液体吸附重要定理---Gibbs吸附定理。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乳状液的形成和胶印水墨乳化的类型。基本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及其分子结构。 2)了解HLB值及其用途,掌握HLB值的求算方法。 3)了解表面过剩自由能,掌握Gibbs吸附定理的作用。 4)了解掌握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及界面现 象。 5)了解乳状液的性质和胶印水墨乳化类型。第一节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物质物质表面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三类:

A:浓度改变,张力几乎不变。 B:随浓度增大而张力减小。 C:当浓度升高时张力迅速减小,但当浓度增大到某一值时,张力不变。ABCγC%几个基本概念: 1)表面活性: 2)表面活性物质: 3)表面活性剂: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及分类一、分子结构:二、分类: 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两性表面活性剂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OSOONa+C12H25SO4Na第三节HLB值一、HLB值的定义(HydrophileLipophileBalance): 又称:亲憎平衡值,由Griffin提出的,用以选择表面活性剂物质。二、HLB值的确定: 规定: 油酸 HLB值=1亲油 油酸钠HLB值=18亲水

HLB值 亲油 亲水 表1-1、1-2HLB=20(1-M0/M)2.结构集团数HLB=7+(亲水集团数)-(亲油集团数)三、HLB值的计算

1.格里芬定律第四节表面张力和表面过剩自由能一、表面张力

1、几个定义: 界面、表面、表面张力 2、表面张力:

γ:表面张力系数二、表面过剩自由能

式中为单位液体表面过剩自由能,或称表面过剩自由能。尔格/cm2lf第五节Gibbs吸附原理 Gibbs吸附方程式:溶液的摩尔浓度(M)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率绝对温度气体通用常数表面层吸附的表面活性剂的量(mol/cm2)一、表面过剩量的概念:ASBA’S’B’ασβ界面相示意图:体系中,组分i的摩尔数:单位面积过剩量:(mol/cm2)表面过剩量的概念表示:二、Gibbs吸附公式的热力学推导:

离子型:

非离子型:三、Gibbs定理的应用:1、计算出各浓度下的吸附量:ΓΓ∞CΓ-C曲线2、分析溶液表面膜的状态: 1)当浓度低时:

2)随浓度增大: 3)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3、表面活性剂在润版液中的浓度: 1)γ-lgC

2)胶团临界浓度Cmc

3)利用r-C、r-lgC曲线,通过Gibbs公式求算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表 面的吸附量。γC%γCcmlgC第六节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 吸附一、吸附机理:

浓度不大时,固液界面以单分子层吸附,并可能以下列方式进行:1)离子对吸附: 2)氢键吸附: 3)London引力(色散力)吸附: 4)离子交换吸附:二、吸附状态及界面现象: 1)在固液界面上的单层吸附状态: 2)固液界面上的双层吸附状态: 3)接触角滞后现象:θAθBΘ605040302010010203040表面处理次数

一、乳状液的稳定性

二、胶印水墨乳化的类型

第七节乳状液及其性质习题一1、什么是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物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2、什么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分为几类?润版液中为什么要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Gibbs吸附原理反映了什么?它为什么较精确?4、应用Γ--C曲线,试分析溶液表面膜的状态。5、什么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它和溶液的表面张力有什么关系?6、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机理是什么?单分子层吸附有哪几种方式?7、乳状液有哪几种形式?如何区分?胶印中通常以哪种形式发生乳化?第二章目录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第一节 印版的表面状态第二节 润版原理第三节 润湿方程与铺展系数第四节 胶印水墨平衡第五节 润湿液习题第二章润湿与水墨平衡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了构成印版亲水性、亲油性的基本理论,然后分析常用四种胶印印版的表面结构,润湿原理和润湿方程及接触角的测量;然后讲述胶印水墨平衡中的静态和动态水墨平衡;以及润湿液润湿印版非图文区域的基本原理;对印版润湿液具体成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如何正确使用润湿液,提高胶印印品质量。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润湿和水墨平衡的概念。 2、了解润湿方程在胶印印刷中的应用。 3、掌握润湿液各种成分的作用,掌握PS润湿液的特点。 4、了解润湿液的pH值对印品质量的影响。第一节印版的表面状态一、锌版的表面状态:二、铝版的表面状态:三、印版的亲油基础:四、选择性吸附的原理与条件第二节 润版原理一、水是极性分子:二、油基本上是非极性分子:三、油和水几乎不相容:四、选择性吸附:第三节润湿方程和铺展系数一、润湿:二、接触角----Young氏方程的应用:LrSLQrSQrLGγSG=γSL+γLGCosθθ90°不可润

θ90°可润θ0°完全润湿三、润湿过程--铺展系数:1、沾湿:固体与液体接触SLrSGrLGSLrSLWa=γSG+γLG-γSLWa0在恒温恒压下过程是自发的2、浸湿:GSGLGS+Wi0是恒温恒压下发生浸湿的条件3、铺展:GLasd推广:4、结论: 润湿条件:

沾湿:

浸湿:

铺展:四、润湿方程:

沾湿: 浸湿: 铺展:<180<900(或不存在)五、两种不相混容液体的界面张力:对于非极性的饱和碳氢化合物:六、接触角及其测量: 1、直接测量:照相放大后用量角器测;斜板法 2、间接测量:长度测量法2rh近似:γLG注:利用相交玄定理求解第四节胶印水墨平衡一、目的: 1、形成水膜,防止脏版。 2、增补印刷过程中被破坏的亲水层,保持水层不变。 3、降温。二、两种水墨平衡:

1、静态:γγ0γW水油γLγγγ0γ0γW油油水水γo<γwγo>γwγo=γw 2、动态:四种辊隙合压状态:水辊与印版空白部分水辊与印版图问部分墨辊通过印版空白部分墨辊通过印版图文部分三、控制静态水墨平衡是对动态水墨平衡的理论解释。动态水墨平衡是通过多次乳化使油墨达到一定含水量而实现的。调节水墨供给量,使水墨的乳化保持在工艺允许的范围内(15-26%体积比)。第五节润湿液一、分类: 普通润湿液 酒精润湿液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液二、PS版润湿液:(加入适量的柠檬酸和某些表面活性剂) 1、酒精润湿液体:降温、水膜、亲水性(浓度8-25%)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润液:(浓度:0.1-0.3%) 3、亲水胶体的应用:阿拉伯树胶、羧甲基纤维素等(可逆性) 4、pH的影响:PS版:5-6;平凹版:4-6纸基版:6左右多层金属版:6左右数字化直接制版用PS版:6左右三、润湿液的浓度:第二章习题1、胶印中使用完全拒水的油墨(即完全不和润版液混合的油墨)印刷,行吗?为什么?2、胶印印刷中,乳状液有哪几种类型?形成何种乳化油墨对胶印有利?为什么?3、试述胶印水墨平衡的含义?4、胶印中使用润版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5、润版液一般分为几大类?各类润版液的特点什么?6、γ0表示油墨的表面张力,γw表示润版液的表面张力,当γ0>γw和γ0<γw两种情况下印刷会出现什么现象?7、什么是溶液的PH值?用什么方法测量?8、润版液的PH值在什么范围内较合适?PH值过高,过低的润版液会给印刷带来什么不良后果?9、为什么要掌握润湿液的浓度?10、怎样掌握润湿液的浓度?11、为什么“糊版”不一定是润湿液的酸性太弱?12、为什么“花版”不一定是润湿液的酸性太强?13、何为铺展系数?从铺展系数看,选择什么样的表面张力的润湿液润湿印版的效果好?14、润湿方程来源于Young氏方程,而比Young氏方程应用广泛,为什么?第三章目录内容提要和基本要求第一节 印版变形第二节 耐印力第三节 印版检查习题第三章印版与图文内容提要: 重点介绍印版的变形与损坏形式。指出对印版保护的方法和提高印版耐印率的基本途径。本章还叙述了厚度和变形对印品套准精度的影响,以及合理使用印版的方法。基本要求 1、明确第二章所述的润湿与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2、熟悉常用的胶印印版,了解不同印版的表面结构状况和印版的检查方法。 3、了解印版耐印率下降的原因,并能在实际生产中标用改变印刷条件来提高印版耐印率。 4、了解印版的变形对套准精度的影响,能在使用中提出尽量减少印版变形的简单措施。

第一节印版变形一:弯曲变形

结论:1.变形与k成正比2.变形当b一定时随R增大而减小3.变形当R一定时随b增大而增大

XYZ利用率:弯曲变形:相对变形率:二、印版的拉伸T1T2T2T1P2P1fP1>P2ACN三、其它变形第二节印版的耐印力在保证印品质量的前提下,印版能承印的最高印刷数量。蛋白版:1万平凹版:3-5万PS版:10万(烘烤后达40万);数字式:50万以上多层金属版:50万以上一、原因表面结构75二、损坏摩擦、腐蚀、其他破坏三、提高耐印力第三节印版的检查

主要是色别和深浅的检查一、色别 1、网点角度 2、网点面积率法 3、结合上述两种方法检查二、深浅

1、用放大镜 2、用布鲁纳尔信号条第三章习题1、什么叫印版的耐印率?印版的耐印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摩擦是怎样影响印版耐印率的?2、如何提高印版的耐印率?3、把6号调墨油滴在光滑的平版表面形成液滴。量得液滴的高为0.3mm,试计算液滴和平版的接触角。你认为该平版是亲油固体还是亲水固体?4、把半经为0.5mm的玻璃毛细管垂直插入润版液中,润版液的密度为lg/cm3,润版液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为2.9cm,试计算润版液的表面张力。5、公式和中各符号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的?各有什么物理意义?是否矛盾?6、将版长为610mm,版厚分别为0.5mm、0.3mm、0.15mm的PS版,分别安装在半径为150mm的三个印版滚筒上,试计算印版未紧固时各印版的伸长率。从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第四章目录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第一节 印刷总压力第二节 压力分布第三节 压印滚筒大小与印品质量第四节 速差习题第四章印刷压力的合理选择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不同类型印刷机的总压力,继而详述胶印(圆压圆)印刷压力。在介绍印刷压力分布时,主要阐明了

与b的关系。同时介绍了速差及速差产生的原因.基本要求 1、了解印刷压力的一般表示方法,明确总压力,压力的分布和检验方法。 2、在了解油墨转移率与印刷压力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工作压力的概念,明确影响印刷压力的主要因素,能依据给定的印刷条件确定适当的印刷压力。3、了解印刷压力与速差、包衬、摩檫之相互关系。第一节印刷总压力压力表示方法常用压力:P,λ压强:P[N/cm2]线压力:P[N/cm]压入量:λ[mm]平均压力:总压力:P总一、平压平总压力: Q=P*S

面积

单位面积压力kg/cm2二、圆压平总压力:bymaxxdxyRl三、圆压圆总压力:lymaxR1yAdxcxR2圆压圆印机大约比圆压平印机总压力小30%第二节压力分布一、接触宽度上的压力分布:AαlK4321NBymaxC(1)选比例尺:(2)作直角三角形ABC:使AB=y,∠A=AyBCα令:(消去dQ/dS)(3)作压力分布图:(4)λ的引入: 平均变形: 平均压力: 最大压力:二、压力的测量: 1、两种方法:接触宽度;压缩变形量 2、实际压力的求算:

A=(

P+

b)+HA-y

b=(

b+

i)-HB-y”正确方法: 利用:1)滚壳尺寸 2)滚枕尺寸PByHA

A

P

b3、不同半径,对应不同的“接触宽度”:λmaxmKR1R22b第三节压印滚筒大小与印品质量一、接触区对应的圆心半角

/2Cos

/2=(R-⊿

l)/R=1-⊿

l/RR1>R2

1<2二、在接触区停留时间t

1=2t1<t2三、获得相同印迹的条件:V1=V2ΔlO1O2

1

2R2R1第四节速差一、线速度与角速度:v=s/t=/t=2n⊿v=|R1-R2|

=|R1-R2|2n计算滑动量⊿Sn=1,⊿S=|R1-R2|2

二、速差: 1、橡皮滚筒的自由半径与压缩半径自由半径--未压缩时的半径;压缩半径--在压力作用下的实际半径

2、压缩变形引起速差Aaa’BVAVBVB’VA’在a点:VA=VB在c点:VA’>VB’由于变形所引起的c(c’)3、速差分析ABCC1ΔVVcVA’4、速差曲线(P102)滑动量:S=⊿Vt

=⊿V•/

三、滚筒包衬不适当的速差1.当Rp<R橡缩时R印RoRoR橡ABCc未与节圆重叠,c点存在⊿V’速差增大,摩擦量大,额外压力增大,印张图文增宽⊿V’NKABC2、当Rp>R自R印RoRoR胶C点速差最大,⊿V+⊿V’’NKAB⊿V’’C四、λ值的分配与计算 1、包衬计算 2、Z=λ/3的包衬方法是允许变动的第四章习题1、为什么胶印压力是胶印工艺中的重要技术内容?2、滚筒之间的摩擦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3、胶印机的印刷压力是怎样获得的?为什么产生压力过大的可能性较大?4、怎样把压扛宽度B换算为λ?5、什么是角速度?线速度?如何求算?6、试证明圆压圆印刷机的总压力比圆压平印刷机总压力小30%。7、设圆压圆印刷机的R=150mm,测得压杠宽度B=10mm,试求λ?第五章目录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第一节 接触宽度上的相对位移计算第二节 软硬衬垫分析第三节 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分配与转化

习题第五章包衬与图文变形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了接触弧上相对位移计算及滚筒衬垫的性能分析;主要介绍了包衬厚度与相对位移的关系及求算方法;最后介绍了摩擦力的分配与转化,及减少摩擦的途径。基本要求

1、了解软硬衬垫的性能及印刷适性,能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合适的包衬。 2、了解包陈厚度和印迹相对位移的关系,会根据相对滑移量选择适当的包衬厚度,会计算接触弧上的相对滑移量。 3、了解滚压过程中摩擦力的产生,会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减少摩擦。 4、会分析橡皮布的变形给印品造成的图文长短及网点扩大。会使用印刷橡皮布。第一节接触宽度上的相对位移计算一、圆压平:ωR+ZλφφkBACDVxZO1.B纸上(与辊同速)VB=BA=BC/cosBC=ω•OB=CO•(R+Z-λ)/cosVB=ω•(R+Z-λ)/cos2.版速V版=ω•R3.速差VC=V版-VB=ω•R-ω•(R+Z-λ)/cos2

4.瞬时相对位移

dSc=VCdt=ω[R-(R+Z-λ)/cos2]dt=[R-(R+Z-λ)/cos2]d

5.积分:6.求

1、KVC=0,则ω[R-(R+Z-λ)/cos2]=01可求。cosk=(R+Z-λ)/(R+Z)

k可求。二、圆压圆:设:

节园半径相同;

E版>>E包衬;

变形只产生在压印滚筒表面.V

=ωo’A=ω(R+Z);V

=ωoA=ω[2R-(R+Z)cos/cos(纸速)条件:使压印滚筒上衬垫变形仅在径向方向,则取决于V

’:V

’=V

/cos(+)而版在A点:V

=ω(R+Z);所以,Vc=V

-V

’=2ω[(R+Z)cos3-R]/(cos3-cossin2)[Sin20]瞬时位移:dSc=Vc

dt=2ω[(R+Z)cos3-R]/cos3

对上式积分,考虑到:在0~K之间存在1使Vc=0故:ωR+ZφφkO’λAVa’VφR-Z+λαOωZ2RVa三、位移与印迹变形:把压印接触区分为四个区域,位移所对的弧长:SC/[(

K-1)R]1。

K-1区域:1mm印迹所产生位移:SC2/[(

K-1)R]2。

1区域:1mm印迹所产生位移:SC1/(R

1)3。四个区间1区:可认为刚进入,未变化2区:压印快于印版印版相对纸位移了aSC2/[2(

K-1)R]

3区:压印慢于印版印版相对纸位移了aSC2/(2

1R)4区:版快于纸在纸面上出现新印迹aSC2/(2

1R)(后长)离开接触区:印迹相对版伸长了aSC2/[2(

K-1)R]

但对印版来讲,拉长部分重复移动,印迹不增长讨论:1.在|SC1/

1|=|SC2/[(

K-1)

|下,amm长的图文显然:|aSC1/

1|=|aSC2/(

K-1)

|*印迹后对齐转为前对齐amm长的图文,印迹伸长了

a=aSC1/(R

1)AB

K-1

1

1

K-1

1234版纸2.在|SC1/

1|=|SC2/[(

K-1)

|下,amm长的图文印迹伸长

a=aSC1/(R

1)或aSC2/[2(

K-1)R]

3.在|SC1/

1|=|SC2/[(

K-1)

|/2下,amm长的图文印迹伸长

a=aSC1/(R

1)4.在|SC1/

1|<|SC2/[(

K-1)

|/2下,amm长的图文印迹伸长

a=a|{SC1/

1+[SC1/[2(

K-1)]}/R四、接触宽度上的滑移量计算:第二节软硬衬垫分析一、衬垫的性质比较:

1、L<2mm 硬包衬 2、2<L<3.5mm 中性包衬 3、L>4 软性包衬二、硬软衬垫的印刷性能比较: 1、硬性及中性偏硬包衬的印刷性能:优点:网点清晰、光滑、再现性好、印制精细的艺术品、用墨量少缺点:摩擦多、印版不耐磨、易轧坏橡皮布,印张出现折角、多张 2、软性及中性偏软包衬的印刷性能:优点:墨层厚实、磨擦量少、适印版画、油画;改变衬垫几乎不影响图文结实程度。缺点:网点不光洁、图文尺寸增量较大。3。中性衬垫介于两者之间。第三节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分配和转化一、摩擦力及其方向:Q’P’N’QNP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之间摩擦力:二、橡皮布的表、背面摩擦:

1、表、背面摩擦的分配 2、产生原因(1)橡皮布的抗张力不同;(2)绷紧程度不同;(3)包衬厚度及材料性能。 3、表、背转化滚压过程中实际上是:W>QQ>W---循环(Q:摩擦力;W:橡皮布抗张力)S表S背S表S背---(蠕动)第五章习题1、在圆压圆型印刷机上,为使压印滚筒上衬垫的变形仅在径向,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2、包衬分为几种?各有什么特点?3、一台胶印机印版滚筒的标准直径为300mm,印版图文的包角为270o,欲使印张上图文增大0.1mm,计算印版滚筒应减少的衬垫厚度是多少?4、在印刷中,如何减少滚压过程中的摩擦?第六章目录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第一节 彩色油墨的基本属性第二节 调墨理论第三节 调墨第四节 简易水调墨(自学)第五节 调墨过程习题第六章调墨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通过两组三原色油墨的分光光度曲线和反射密度值,主要介绍了油墨的四个基本参数.然后介绍了GATF色环在油墨调配中的应用,以及三色油墨在CIE色度图中的位置.三原色按一定的组分和色素量,混合出多种色相,及其混合公式.调墨的目的及油墨调配方法.基本要求

1、了解掌握调墨的基本原理及三原色油墨的显色范围。 2、掌握彩色油墨的四个基本参数和油墨混合公式。 3、一般了解简易水调油墨的调配方法及应用。 4、掌握一般调墨过程以及操作过程。第一节彩色油墨的基本属性一、油墨的偏色二、四个参数

1、色强度 2、色相误差 3、灰度 4、效率三、GATF彩色环图色相灰度第二节调墨理论一、色料三原色的性质二、色料三原色在色度图中位置三、色料的混合方法四、灰色油墨第三节调墨一、调墨作用

适应性;专色调配;剩墨利用。二、间色、复色

表6-4、表6-5三、深色墨仅用原墨,不加任何添加剂。

可适量加入黑色墨四、淡色墨凡加入冲淡剂所调配成的墨。第五节调墨过程 1、确定墨量

分析色稿、印品数量、机器类型、油墨、承印材料、环境温湿度等 2、燥油的用量

1%-3%(与温度有关);注意红白燥油区别 3、油墨厚薄的掌握印版图文类型、机器速度、油墨、承印材料表面、环境温湿度等 4、操作单刀调墨(8字型)双刀调墨(左右对称,由内向外)第六章习题1、所表示的内容及其应用。试用表6-4或表6-5中的数据进行验证。2、为什么要分析色稿?调墨时为什么要做好油墨试样工作?3、下表给出A,B两组油墨用密度计测得的数据: (1)计算色强度、色相误差、灰度、效率 (2)试问哪组油墨的色域大?

第七章油墨传递转移内容摘要:

本章先介绍了在理想条件下油墨在墨辊间的分离状态,分析了墨辊上墨膜分配规律。主要阐述了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和应用,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赋值及油墨转移方程的修正。介绍了油墨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表面这一过程中,与印品质量直接有关的一些问题。介绍了胶印、照相凹印的油墨转移。基本要求:

1.了解理想条件下,墨辊上墨膜的分配规律,并理解印刷过程中减少停印次数,对油墨传递正常进行的意义。2.掌握油墨转移方程及其应用。3.了解对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赋值的三角形形心法和优化法。4.正确理解对油墨转移方程进行修正的意义及实用性。5.了解胶印和照相凹印的油墨转移基本概念:油墨转移:指油墨从印版或橡皮布向承印物表面的转移.输墨系统:由给墨、匀墨、着墨三个部分组成的机构或装置。油墨转移方程:描述油墨从印版或橡皮不向承印物表面所转移油墨量的关系方程式。第一节输墨行程一.给墨行程1.给墨装置:a.间歇b.连续2.流动性与“堵墨”堵墨与下列因素有关:

(1)

B和触变性大,易堵(2)

B

/ηp大、墨丝短,易堵(3)SL小,易堵

二.分配行程1.油墨分裂率(条件:a+b=c+d)给墨辊受墨辊BAdbcd在适当的压力下,墨辊间的油墨分裂处于稳定状态,任何墨辊间的油墨分裂率f=0.5;即分离在两个墨辊上的墨层厚度相同。c=d=(a+b)/22.辊子上墨量分配(1)着墨量:

设在正常印刷压力下,假定印版的覆盖面积为100%x0-----印版剩余墨厚

x1

x2

x3

x4x5

x6

各辊出口处的厚度设:x6-x5=100

转移到印品上的墨量为100

x6-x5=100x6+x4=2x5x2+x5=2x4x1+x3=2x2

x0+100+x4=2x3x0+x2=2x1x1+x3=2(100+x0)P传墨辊x6x5x4Ix2x3x0X0+100X1解此联立方程:x1=x0+50x2=x0+100x3=x0+150x4=x0+200x5=x0+300x6=x0+4002.着墨率:把每根着墨辊向印版提供的墨量与所有着墨辊向印版提供的墨量之比,称为着墨率对四根着墨辊,A组43.3%,B组6.7%结论:(1)各辊间墨分裂是以一定分裂率出现.(2)墨层厚度依照墨辊传墨顺序,墨膜厚度出现递减.只有在印刷过程中存在这个梯度,非印刷状态辊上墨量趋于平衡.(3)对于两根着墨辊的着墨辊系,第一组为向印版供墨,第二组的功能就是将墨进一步碾匀,弥补缺陷.

三.墨转移行程主要是指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整个过程.1.油墨的附着(1)机械投锚效应:承印材料表面凹凸,空隙(2)二次结合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2.油墨的分离

墨可润湿承印材料当3.油墨的转移系数设-------------印前印版上单位面积的油墨量--------------印后承印物上单位面积的油墨量则转移系数:xyABA:理想B:实际4.油墨转移率及其测定

(1)转移率R

(2)转移率曲线CABA-------理论转移B------塑料薄膜,金属箔C------纸等吸收性材料承印物上的墨量印版上的墨量xy/x四、.油墨附着与转移率1.油墨附着(1)机械投锚效应(2)二次结合2.油墨的润湿充分条件:γSG>γSL+γLGcos墨切断:Wc<Wa取走墨:Wa<Wc3.油墨转移率的测定(1)测印版:

R=(GS-GP)/(GS-G)(2)测纸:R=(GD-Gc)/(GS-G)印版重印后版重着墨版重印后纸重印前纸重第二节油墨转移方程一.方程的建立

单位面积纸上印版着墨区域与纸张表面的接触面积比在接触区内印版向纸张转移的墨量从印版转移到单位面积纸上的墨量实验表明:印版上的油墨与纸张表面的接触面积随印版墨量的变化规律与纸张表面未与油墨接触的空白区域的面积成正比.从上述方程可得:

分裂后从印版转移到纸张上的墨量:Y2从印版转移到纸张单位面积上的油墨量为:油墨的转移方程二.转移方程的应用1.计算油墨的转移系数2.计算油墨的转移率第三节方程的参数赋值方程:k-------印刷平滑度系数b-------极限油墨量f--------分裂比一.近似法当油墨量较大时:00则油墨方程:y=b+f(x-b)=fx+b(1-f)xyI则:f=s设斜率为s截距为I代入方程:取对数:二.三角形形心法第四节方程修正一.二次项修正法积分:修正后方程:可用经验公式求aa=(Vmax+1)/(VmaxXmax)对应于Vmax值的印版上的墨量油墨转移系数曲线的最大值二.概率分布修正法1.概率分布方程1231.铜版纸2.胶版纸3.新闻纸00.01lgx0.11.0F(s)由概率论可知:F=0.5时所对应的lgx值为数学期望uF=0.8413时对应lgx的数学期望加均方差则:将F关于lgx的函数式变为关于x的函数值,则:在直角坐标系中:F(x)所表示的曲线

故由此得到接触面积比为对数正态分布所确定的油墨转移方程为:

F平滑的纸张1粗糙的纸张其中:.b.f四个参数.而可在对数坐标系中F(lgx)的曲线中确定,b.f的赋值就容易了.2.油墨覆盖阻力:F与x的变化规律与纸面的未接触墨的空白部分成正比。积分:F(x)xx的概率密度将F(x)对x求导,得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知.,可求a,以前的K是根据假设求得的,计算复杂,误差大.故该方程具有实际意义,精度高.第五节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一.承印材料与油墨转移二.印版与油墨转移三.机器结构与油墨转移四.印速与油墨转移五.印压与油墨转移六.流动性与油墨转移IIIIIIA1B1B2A2图7-1第七章作业1、通过对图7-1的计算,回答:输墨装置的墨辊排列方式对印版着墨均匀性的影响。2、油墨转移方程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3、油墨转移方程中k、b、f的确定有几种方法?哪一种最简单?哪一种最精确?试举一例。4为什么要对油墨转移方程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有几种?5、油墨的覆盖助理是什么?试求a。6、试举例说明油墨转移方程的应用。第八章凹版、柔版和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及其相关参数。在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中主要讲述凹版的印刷特性、凹版的网穴形状、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在柔性版印刷的油墨转移中,主要介绍柔性版印刷的价调再现、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的影响、柔性版变形的尺寸补偿、柔性版油墨的印刷适性、柔性版印刷的印刷色序。在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中,主要介绍丝网及其刮板的使用,丝网印刷工艺参数的确定。

基本要求

1.了解凹版印刷的印版的主要形式,及其网穴形状对油墨转移的影响;柔性版印刷机使用的网纹辊及其常见的着墨孔的形状;常用的丝网的种类及其特性,丝网的目数、开口度、开口率2.掌握雕刻凹版的四色印刷,网穴角度和网穴线数的设置;柔性版印刷机采用网纹传墨辊-刮墨刀输墨系统的传墨性能,正确选择网纹辊的线数;丝网印刷的工艺参数3.了解凹版印刷的主要应用场合;丝网印刷对丝网性能有哪些要求,刮板压力的选择。4.正确理解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5.了解胶印和照相凹印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一、凹版的印刷特性能

1.影写版图8-1凹版网屏图8-2网穴腐蚀深度和阳图片密度关系

图8-3网穴形状

2.电子雕刻凹版

图8-4电子雕刻的凹版的网穴角度图8-5网穴角度和印版的颜色二、凹版的网穴形状

三、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

图8-6网穴形状与油墨的传递

1.凹版印刷机的输墨系统①输墨装置的输墨方式②刮墨装置图8-7凹版印刷机的输墨方式

图8-8刮墨刀的方向

2.凹印油墨粘度的控制

四、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1.毛细作用与凹印油墨转移

图8-9凹印油墨的转移率曲线

2.凹版印刷压力

表8-2不同承印物的凹印印刷压力承印物压印滚筒半径(mm)橡胶硬度(HS)压印宽度(mm)印刷压力(kN/m)塑料薄膜120~15060~70100.98~4.9铜版纸150~20070~80137.8~14.7胶版纸150~20085~901524.5~39.2牛皮纸150~20085~901519.6~29.43.塑料薄膜的表面处理

4.静电吸墨

图8-10静电吸墨装置示意图

五、凹印油墨的干燥

1.凹印油墨干燥速度的调整

表8-4常用溶剂的挥发速度(30℃)溶剂名称乙酸乙酯甲苯乙醇异丙酸二甲苯乙酸丁酯丁醇挥发速度(s)183147557070147表8-5塑料薄膜墨层干燥的速度及温度

图文面积印刷速率温度0~20%30%~70%80%~100%80m/min40±10℃50±10℃60±10℃120m/min40±10℃60±10℃70±10℃b160m/min45±10℃60±10℃75±10℃200m/min45±10℃60±10℃80±10℃2.干燥器的通风与环境保护

表8-6常用溶剂的爆燃浓度范围溶剂名称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甲乙酮上限6.8%6.0%36.5%19.0%11.4%11.5%下限1.4%1.0%6.0%3.28%2.2%1.8%第二节

柔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一、柔性版印刷的价调再现

二、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图8-16柔性版的输墨系统

1.网纹辊-刮墨刀输墨系统的传墨性能

图8-17油墨粘度对输墨量的影响

2.网纹辊的材质和着墨孔的形状图8-18着墨孔的几何形状

图8-19四棱锥、台形着墨孔的剖面图8-20深度减小对着墨孔容积的影响3.网纹辊的线数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网纹辊的线数,纵坐标表示印版的加网线数,图中的四根斜线表示网纹辊线数与印版加网线数的最佳匹配带,只要线数匹配对应在斜线上,则产生的龟纹实际上人眼察觉不到,离斜线愈远,形成的干涉条纹愈令人生厌。

利用纳森图可以由给定的印版加网线数求出匹配的网纹辊线数,也可以由给定的网纹辊线数求出印版的加网线数。例如,印刷要用39线/cm的印版,为避免龟纹的发生,网纹辊的线数110线/cm最为理想,又如,某柔性版印刷机配备的网纹辊,网线数为118线/cm,它与A、B、C斜线相交点的纵坐标印版加网线数分别为41线/cm、32线/cm、28线/cm,若印刷的产品质量要求较高,选用41线/cm的加网印版最合适;若印刷纸张平滑度小、很粗糙,则可选用28线/cm加网的印版。习惯上,对一般的印刷产品,印版加网线数和网纹辊的线数常按1∶4进行匹配,但对质量要求高的精细印刷品,印版加网线数和网纹辊线数还是应该用纳森图进行匹配。

4.网纹辊的维护与保养

图8-21纳森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