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飞主编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徐广飞主编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徐广飞主编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徐广飞主编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徐广飞主编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公共卫生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里没有疾病流行,日常饮食和用水很安全每个公民都受到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们都接受了预防接种空气没有污染工作单位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标准疾病和寿命没有社会等级差异毒物上瘾的人都能得到治疗人人享有健康保健公共卫生体系(publichealth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提供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各种公共、民营和志愿组织的总体。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和伤害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制疾病、增进健康(身心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预防医学服务对象:整个人群,包括男、女、老、中、青、婴幼、残疾、特殊人群(如职业人群)预防医学研究对象:首先是上述的整个人群,同时还包括与人群健康密切有关的环境、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并阐明这些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预防医学研究目的: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等近现代预防医学三个标志性时期第一次卫生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个体预防—群体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二次卫生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大都市化、工作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体力劳动负荷减轻、摄入能量过剩、运动减少、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流行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重大变化: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发病率显著上升,传染病锐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依靠社会大卫生防治慢性疾病预防医学扩大到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的社会预防阶段第三次卫生革命预防医学---社区预防阶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对抗疾病和死亡逐渐转变为对抗早死、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目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具体目标:推行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影响健康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医疗卫生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享受的,是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卫生系统保持纽带联系,是卫生保健深入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步,是整个卫生保健工作的第一要素。三次卫生革命--预防思想的发展第一次卫生革命: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群体预防第二次卫生革命:社会预防急性传染病---慢性、老年退行性疾病及生活方式疾病第三次卫生革命:社区预防以疾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县逐步建立了卫生防疫站(预防疾病、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实施传染病管理的卫生防病的专业机构)1966年我国成为第一个消灭天花的国家,比全世界宣布消灭天花提前10年农村:三级(县、乡、村)医疗预防保健网,村卫生室为网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基础的医疗、预防组织挑战传染病危害不可忽视多发性传染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因素和条件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传统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职业病的危害仍十分严峻地方病防治任务仍然相当艰巨缺碘贫硒地方性氟中毒意外伤害发生率不断升高前5位致死性伤害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跌落、溺水和意外中毒老龄化问题严重食品安全成为巨大潜在健康危害医源性疾病医源性卫生问题:过度医疗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2016.8.19-20)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新时代公共卫生的新定位:公共卫生是国民健康的卫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公共卫生是国泰民安、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公共卫生综合能力是政府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和社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临床医生在保护人群健康中的特殊作用: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各种个体化预防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公众健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三级预防: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是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个体的措施环境的措施(2)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防止加重和发展。传染病:早报告、早隔离。(3)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监护慢病患者、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疾者,通过康复医疗、使其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4)四级预防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过度医疗问题(如过量使用或滥用抗菌素,超剂量或超频率使用有一定损害作用的医学检查等)目的是保护人体(尤其是就诊病人)免受过量药物和医疗检测所带来的健康损害传染病:一级预防为主癌症:二级预防为主,力争做到一级预防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生活环境与健康人类的生活环境一、人类环境的基本组成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由各种物质因素如空气、水、生物和土壤等所组成的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社交等活动导致对自然环境的受到污染和破坏后的环境。(部分教材的定义)次生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本书定义)自然环境根据组成特点划分大气圈(地球外面包围的气体层)包围在整个地球表面的空气,厚度为2000-3000km。包括整个大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水圈(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分布于空气、地表和地下)岩石圈(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组成)通常指地壳岩浆岩是由地球深处的炽热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又称水成岩,由沉积在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物质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大多含有动植物化石。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地表分布面积的75%。所含矿产极为丰富,如煤、石油等。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生活领域的总称)地球表面适宜于人或一切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和土壤圈,其范围通常指海平面以下11km至海平面以上约15km。生物圈内生存着200多万种生物,我国有60多万种,其中昆虫20多万种。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生物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多种环境介质,(2)生活环境、居住环境,(3)受污染的环境,(4)气候条件的变化,(5)社会环境因素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适者生存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多样性:内因(遗传),如环境因素致癌,吸烟与肺癌,疾病发生的易感基因起作用。如芳烃羟化酶基因高表达者,则易患肺癌。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新陈代谢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环境元素与人体元素呈丰度相关人类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因素及其对机体影响的双重性(duality)影响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作用大小的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和结构、溶解度、挥发性、固体颗粒粒径,生物半衰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功能蓄积(functionalaccumulation):功能受损的累加(体内毒物量未见增加,但对机体的功能损伤作用累加)。耐受性(其本质解毒酶活性的诱导、代谢与排泄加速)。物质在体内蓄积的量与其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暴露时间有密切关系:暴露量大、生物半减期长、暴露时间长,在体内蓄积量大,易发生慢性中毒。对于具体某毒物来说,暴露浓度相对稳定、生物半减期为一常数,这时是否发生慢性中毒就取决于暴露时间。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暴露时的环境条件人群易感性:易受环境有害因素影响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susceptivegroup)。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状态、遗传因素(易感基因)、营养条件等有关。一般说来,老、弱、病、幼和特殊体质者对环境污染物较为敏感。高危(险)人群(highriskgroup):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婴幼儿和老人对环境有害因素的作用往往有更高的易感性。遗传因素,如:性别、种族、遗传缺陷和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等。健康效应谱(spectrumofhealtheffect):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它反映了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1)无效应负荷,(2)生理性波动,(3)代偿状态,(4)患病,(5)死亡预防医学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代偿状态(临床前期-preclinicalphase)的早期敏感指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共同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交换和物质的循环转移生态系统内部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间内,保持着自然地、暂时的相对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间得以循环和流动。食物链对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累积起重要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放大作用: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生物蓄积作用: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使得该物质在体内含量逐渐增加。生物浓缩作用: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生态系统健康: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健康可通过活力、结构和恢复力描述。活力-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自身的功能和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完整的、均衡的、多样的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群。自我调节-依靠其自我调控和反馈作用,在受到威胁时维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保持系统的稳态。环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所致。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实施。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造成的,臭氧空洞酸雨: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成酸物质如硫氧化物等遇水而形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物种灭绝(speciesextinction)人类活动引起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可造成公众在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危害,即公害。严重的环境问题称为公害。发生与公害有因果关系的地域性疾病,即公害病。由于人为地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公害病特点:公害影响区域内的人群有与公害相关的共同症状和体征。病区内人群不分年龄和性别。大多具有低剂量长期危害下陆续发病的特点。公害病与环境污染最大区别是公害病具有严格的法律定义,必须经过科学的鉴定和国家法律认可。环境污染的种类化学性污染物:种类繁多、对健康威胁最大、影响最广,是最主要的环境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生活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室外空气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燃煤垃圾焚烧交通运输(汽油、柴油等燃料)光化学烟雾铅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砷室内空气污染室外来源:室外空气建筑材料人为带入室内室内来源:生活炉灶和烹调油烟:多环芳香烃、氟、砷、生物燃料室内人的活动:被动吸烟建筑材料与装饰材料和物品:甲醛、苯、铅、氡、挥发性有机物、石棉室内生物性污染:军团菌肺炎、尘螨、SARS、蟑螂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水污染:来源: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废水分类:化学性污染物:农药、金属(汞,镉),氟,砷物理性污染物: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物:介水传染病、藻类污染(微囊藻毒素)土壤污染来源:大气污染物沉降工业与生活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分类:生物性污染:人-土壤-人、动物-土壤-人、土壤-人重金属污染:镉(痛痛病)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家用化学品(化妆品、洗涤剂、家用杀虫剂、涂料、粘合剂)面霜中的汞生发剂中的砷染发剂中的苯二胺微生物污染环境污染物的转归少量污染物一过性进入环境中,可经物理、化学及生物转化过程而使环境恢复平衡,环境的这种功能叫自净作用。环境自净中微生物的分解起了重要作用。自净是有限度的,当污染物持续大量地进入环境,超越了自净能力,严重污染事件将发生。形成二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为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二次污染:由于某些原因,使已经转移的污染物又返回原来的环境中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异性损害1)急性危害-大气污染、事故性排放、生物性污染2)慢性危害-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非特异性损害-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力下降等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的中毒性疾病职业病—生产环境中因中毒各种有害因素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未经净化消毒进入人体,有可能引起伤寒、霍乱和痢疾等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食物中毒-由于摄入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以急性中毒过程为主的一类疾病。水俣病的发生是由于汞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常期食用被污染的鱼和贝类引起的甲基汞慢性中毒。痛痛病:镉环境污染的防治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标准加强环境卫生调查监测与监督管理污染源调查监测(预防工业性、农业性、生活性和交通性污染环境污染状况调查监测人群健康危害调查评价开展卫生监督与管理控制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城市建设和工业规划措施: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或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加强居住区内污染源的控制管理生产工艺和卫生技术措施:改善能源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生产管理,提供污染物净化处理能力,控制交通废气和噪声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二节大气环境与健康一、大气的组成及其卫生学意义大气的物理特性包括:太阳辐射、气象因素和空气离子化等紫外线分段(第二届哥本哈根光学会议)UV-A320-400nm(穿透能力最强)UV-B275-320nm(对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长久照射会出现红斑、炎症和皮肤老化)UV-C200-275nm(穿透能力最弱)其他:;紫外线眼损伤紫外线皮肤损伤产生光化学烟雾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故又称热射线。长波红外线(1400nm-3000nm):穿透能力较弱,主要加温皮肤表层。短波红外线(760nm-1400nm):穿透能力较强,可加温组织深部。可见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产生视觉通过视器官改变着机体的紧张和觉醒状态单色光的生物学作用●对高级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对其它器官系统的生物学作用气象因素瞬间至十余天的时间内多种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的综合状态称为天气较长时期天气的总和称为气候气温对健康的影响:绝对低温绝对高温高低温频繁交替气压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当地面受低压控制时,四周高压气团流向中心,中心的空气便上升,形成上升气流。此时云雨天较多,通常风速较大,有利于污染物向上扩散。当地面受高压控制时,中心部位的空气向周围下降。此时天气晴朗,风速小,出现逆温层,阻止污染物向上扩散。因此,在稳定气压的控制下,大气污染加重。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两个作用:整体的输送作用风向决定了污染物迁移运动的方向。污染物总是由上风向输送到下风向,在污染物的下风向,污染总要重些。对污染物的冲淡稀释作用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与烟气混合的清洁空气量就越大,冲淡稀释作用就好。空气离子化: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正常状况下呈电中性,在某些外界理化因素(如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等)作用下,气体分子的外层电子跃出轨道而形成阳离子,该跃出的电子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上而形成阴离子。空气中一定浓度的阴离子对健康有益常以空气负离子作为评价空气情况程度的指标。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使空气的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并超过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从而对人类生活和健康,对其他动植物的生长和寿命产生直接和间接危害的现象。几种大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二氧化硫无色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遇水形成腐蚀性的亚硫酸,进而氧化为硫酸主要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硫燃料等燃烧、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化工、炼油等工业生产对呼吸系统:刺激眼结膜和鼻咽部黏膜;引起呼吸系统急慢性炎症(COPD)对人体的其他作用:大脑皮质;致突变和促癌;影响新陈代谢与颗粒物的联合作用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NO无色气体,遇氧变为NO2,NO2为红褐色气体大部分来自自然界;工业生产对呼吸系统:对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小,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和肺泡。对血液系统: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组织缺氧慢性毒性:致突变和致癌可吸入颗粒物-首要大气污染物粒径≤10µm,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对呼吸系统:慢性咽炎、支气管和肺泡炎症降低机体免疫致突变和致癌大气污染物的载体光化学烟雾刺激性强、浅蓝色混合烟雾多发生在夏秋季中午前后,日光强烈、高温、无风的情况下主要成分为臭氧(85%),过氧酰基硝酸酯、醛类、过氧化氢等刺激眼和呼吸道黏膜臭氧损伤免疫系统二噁英-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EDCs):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体内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污染物。毒性最强、非常稳定又难以分解的一级致癌物主要来自于含氯垃圾的焚烧经食物链的方式进入人体,由于其脂溶性特点,易在脂肪组织蓄积,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经乳汁进入婴幼儿体内。一氧化碳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种窒息性气体,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中毒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多环芳烃PAH以苯并芘为代表为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诱发癌症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三节水环境与健康1、水资源情况:地球表面70.8%被水覆盖,其中97.5%为海水,淡水仅2.5%;淡水除南北极和地下水部分,只有0.26%为江、河、湖等可利用。2、我国现状:南北方分布不均:南水北调、引黄入津等;污染严重。(一)、水源的种类及卫生学特征自然界的水源根据所在的位置不同分为三种:降水:大气中水蒸气受冷空气作用,凝聚成雨、雪、冰雹降落的水即雨雪水有明显地域性和时间性且不受人类控制。来源如海水含碘量高等;大气如酸雨等。环境健康学特征水质不稳定,矿物质含量较低,水量没有保证。地面水:即江、河、湖泊水、水库水、塘水等。类型封闭型:即死水,易污染。开放型:即流水,抗污染力较高环境健康学特征感官性状不好,水质较软,有机物多,细菌含量较高,浑浊大,受污染机会较大,矿物质含量较低,溶解氧含量高,但自净能力强,水量充足,取用方便。地下水、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物理性状指标水温:它可影响到水中生物、水体自净和人类对水的利用。色度:正常水为无色透明色度不超过15度臭和味:清洁水不应有任何臭气和异味。浑浊度turbidity与胶体颗粒的种类、大小、形状和折射指数有关定量1L蒸馏水中含1mg硅藻土为1度。悬浮物具有吸附污染物和细菌、病毒等影响水质,是一项重要指标。清洁水不应超过3度化学性状指标pH天然水pH在7.2-8.5之间。影响因素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有氧代谢生成CO2,pH下降。富营养化光和作用消耗CO2,pH上升。生活饮用水和地面水水质标准pH均定为6.5-8.5。总固体: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悬浮和溶解性物质,要注意挥发性物质的损失溶解性固体含量取决于溶于水中的矿物性盐类和溶解性有机物悬浮性物质为水中不能通过滤器的固体物干重硬度hardnessofwater:是指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等盐类的总量,以CaCO3(mg/L)表示。它可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规定硬度不得超过450mg/L。类型暂时硬度加热可沉淀部分。永久硬度加热不能沉淀部分。含氮化合物:NH3NO2NO3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水体受含氮有机物或粪便污染后,经微生物有氧代谢,依氧化程度不同的产物三者含量不同和变化可提示污染新近或陈旧状况,当水中有机氮和蛋白氮显著增高时,说明水体新近受到明显的有机性污染。NH3NO3污染新陈状况高低新近污染低高陈旧污染溶解氧:dissolvedoxygen: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简称DO是作为评价水体受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空气中氧气和水温是影响DO的两大因素。参考标准:>3-4mg/L。耗氧过程污染物经微生物有氧代谢而消耗氧过程。复氧过程大气中氧向水中溶解增氧过程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入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1升水中还原性物质(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COD是评价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指标无法区分还原性物质的种类,是一项表观总体指标。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是指水体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BOD是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影响BOD的因素是水中有机物和水温,一般清洁水中BOD5<1mg/L。一般测试条件:BOD5:20℃培养五日后,1升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与COD一样,也是一项表观总体指标,只是测试条件不同,其结果的意义也不同。COD反映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还原性物质总量,BOD反映能被微生物有氧代谢的有机物总量氯化物氯化物增高表明水可能受到人畜粪便、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污染。硫酸盐地面水中的含量突然升高时,表明水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或硫酸铵化肥等污染的可能。卫生标准为小于250mg/L。总有机碳TOC: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只能是相对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总需氧量TOD: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时所消氧的毫升数,评定水体被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愈大,污染愈严重。有害物质:主要指水体中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物,主要受工业废水的的污染。三、水质的微生物学性状指标指示菌具有反映各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总体状况的菌。特征:代表性强、易检测细菌总数totalbacteriacount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hrs生长的菌落总数。反映水体是否受生物污染及污染程度只可作为水被生物性污染的参考指标。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小于100个/mL总大肠菌群totalcoliformbacteria指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37℃或44℃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rs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作为粪便污染水体的指示菌的原因①它是肠道中数量多而且较易培养的细菌;②它在环境中生存条件与肠道病原菌相似;③检验方法较简便。肠道中数量多而且较易培养的细菌有大肠菌群、粪链球菌和厌氧梭菌三类粪大肠菌群:培养于44.5℃±0.2℃的温水浴内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而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三)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体污染:是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使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及水体底质的理化性质和水中的生物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水体污染源:工业废水污染:工业生产未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废水排放,是目前最大污染源。在工业大发展时期,导致公害病。生活污水污染粪便污水:致病微生物造成介水传染病。洗涤用水:高P洗涤剂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向水体排放营养元素后,使水中植物和微生物大量生长,通过有氧代谢而消耗水中DO,水质恶化。危害: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DO下降);严重污染饮用水水源(有机物增加)。农业污染:农药(有机氯农药)的滥用造成全球性水源污染。医院污染:可能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等废弃物处理不当所致的污染意外事故的污染水体污染物:化学性(无机和有机物等)物理性(热、射线等)生物性(病原体和其他微生物,水体富营养化)固体污染物。溶解态、胶体态、悬浮态。生物污染物。病毒、病菌、寄生虫卵、藻类。需氧有机污染物。转化过程需要消耗氧。富营性污染物。N、P、K、S等。富营养化。感官污染物。浑浊、泡沫、恶臭。酸、碱、盐类污染物。工业废水、酸雨。有毒污染物。>12000种,无机毒物、有机毒物、放射性物质。油类污染物。矿物油、动植物油。热污染。废水温度过高。(四)水体污染的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各种水体污染特点河流: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河水混合能力、河水流动的推力作用和河流大小湖泊、水库:水面宽阔、流速缓慢、沉淀作用强,稀释混合能力较差,水交换缓慢。地下水:水质动态与地表水有着密切关系地下水污染过程缓慢,地下水自净能力较差。海洋: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江河注入海洋,形成持续性污染。水体污染的自净定义:在理、化、生作用下,水体污染物逐渐清除、恢复到原来状态。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就开始了自净过程,该过程有弱到强,直至水质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物理自净过程稀释如水流作用等。吸附和沉降:悬浮颗粒的吸附和沉淀。物理过程不减少绝对量,但影响浓度分布,对水体自净极为有利。化学自净过程中和:酸性废水与盐的中和作用。氧化还原:亚铁氧化为铁。化学过程可改变污染物的绝对量和毒性。生物自净过程有机物降解: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如硝化酶、氧化酶等,终点产物为无害化的无机物。病源体死灭:生物拮抗等作用,致病源生命终结。生物过程通过微生物酶的作用,是水体自净的主要途径,不同于大气自净过程。可作为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加以利用。(五)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水体受生物性(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水中藻类及其毒素的污染)污染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communicabledisease)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叫水性传染病。一般以肠道传染病多见,如霍乱、伤寒等。介水传染病病原体:细菌:如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等。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甲肝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原虫:如血吸虫、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隐孢子虫病是由孢子虫感染所致的一种肠道寄虫病。隐孢子虫病可经水传播。隐孢子虫感染人体导致腹泻是目前世界上腹泻病常见的原因隐袍子虫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以霍乱样水泻为特点,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艾滋病病人感染隐孢子虫病后病情加重,持续时间长,常因长期腹泻而致营养不良和脱水而死亡。患隐孢子虫病的病人及动物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感染性隐孢子虫卵囊。人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水、食物及器具等经口摄入隐孢子虫卵囊而感染。介水传染病发生原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爆发流行,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中可连续不断地出现;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并加强水质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介水传染病危害性大的原因饮用同一水源的人多,特别是集中式给水源受污染时,影响范围大,发病人数多。病原体在水中的生存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一般仍能存活数日、数月,有的还能繁殖生长。肠道病毒,原虫包囊不易被常规消毒所杀灭。水体富营养化大量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剂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化学性污染的危害汞和和甲基汞污染汞的理化性质常温常压下唯一的金属,易挥发。汞的甲基化Hg+-CH3=Hg-CH3甲基化后毒性增强、脂溶性增加。污染来源主要为含汞矿石的开采冶炼、化工厂、汞仪表厂、冶炼厂、造纸厂、灯泡厂、含汞农药厂等含汞废水。氯碱工业:早期汞用作电极。农药生产:用作催化剂。生物放大作用汞在高端生物体内含量增加,对人的危害增大。危害主要经消化道吸收甲基汞可穿过血脑屏障和胎盘。甲基汞主要侵害大脑中枢神经,无机汞表现为肾损害,肠出血和溃疡。损害最严重的是小脑和大脑,特别是枕叶、脊髓后束和末梢神经。甲基汞随血液透过胎盘组织,侵入胎儿的脑组织,从而对胎儿脑细胞造成更为广泛的损害。共济失调,语言障碍,视野缩小,听力障碍等等,严重是可致全身瘫痪、精神错乱甚至死亡。酚类污染来源主要来自焦化厂、化工厂、制药厂、炼油厂、合成纤维厂、染料厂等的工业废水。危害急性中毒可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器官损害、腹泻、口腔炎及黑尿等。慢性中毒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昏、失眠、贫血、皮疹等为中等强度的化学原浆毒物,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易引起深部组织损伤坏死促癌剂,内分泌干扰作用酚类污染水体后,可使水出现异臭、异味;还可影响鱼贝类,使其有异味,并引起鱼的死亡;亦可抑制水体微生物生长繁殖而影响水体的自净。氰化物污染来源:氰化物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是常见的水体污染物之一。水源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炼焦、电镀、选矿、化工及合成纤维等工业排放的废水。理化性质:是一类含有氰基(CN-)的化合物,包括简单氰化物、氰络合物和有机氰化物。毒性大小取决于它们在人体内是否易于生成游离氰基(CN-)。常见的氰化物是简单氰化物中的氰化氢、氰化钾、氰化钠,都易溶于水,在体内极易解离出游离氰基,对人的毒性很大。苦杏仁味毒作用机制:氰化物经口进入人体,经胃酸作用形成氢氰酸。游离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3+结合,形成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Fe3+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中断呼吸链,阻断细胞内氧化代谢过程,造成细胞窒息死亡。0.2g能致命!危害:氰化物急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氰化物急性中毒分为四期:前驱期、呼吸困难期、惊厥期和麻痹期,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突然出现昏迷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运动肌的酸痛和活动障碍等,并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的症状,并可妨碍甲状腺聚碘、合成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肿大。铬污染来源主要来自电镀、制革、铬铁冶炼、耐火材料、颜料化工等工业生产危害三价铬和六价铬六价铬毒性最大,可引起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头晕、头痛、口唇青紫、脉率加快、血便、脱水、尿少或无尿。铬为皮肤变态反应原,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硝酸盐污染来源:来自土层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施肥后的径流和渗透;大气中的硝酸盐沉降土壤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等。镉污染来源主要来源为有色金属冶炼厂、电镀厂、铜镉合金制造厂、荧光颜料厂等含镉工业废水,其次是含镉矿渣和废气污染。危害中毒主要表现为骨骼和肾脏的损害。症状以疼痛为主,初期腰背疼痛,以后逐渐扩至全身,疼痛性质为刺痛,安静时缓解,活动时加剧,多发生病理性骨折,四肢骨骼可扭曲变形(痛痛病)多氯联苯污染来源工业常用做增型剂、绝缘剂、高温润滑剂、橡胶软化剂以及油漆、油墨等添加剂等。如未经处理任意排放,可造成水源污染。危害中毒症状主要为皮疹、色素沉着、浮肿、无力、呕吐甚至肝脏损害。它还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减退、皮疹、头昏、失眠、贫血等症状其他有毒物砷:三价砷毒性大于五价砷氟化物:氟斑牙、氟骨症四氯化碳:损伤肝功能溴酸盐:臭氧消毒产生的无机消毒副产物,致癌,引起溶血性贫血,并降低精子数量和活力甲醛:致癌和致畸,是公认的变态反应原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饮水氯化消毒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氯化消毒副产物,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氯化副产物具有致突变和(或)致癌作用,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性。多数的结论认为,饮水氯化与癌症的增加有关。水体受含氮、磷的生活污水污染,可造成湖泊等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引起饮用水感官性状的恶化及藻类大量繁殖,并产生藻毒素,微囊藻毒素已被证实对肝脏有致癌作用。藻类不但影响常规水处理的处理效果,而且在氯化消毒过程中,会与氯作用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增加水的致突变性。一些藻类(如蓝藻)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藻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其中微囊藻毒素被认为是继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之后,又一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物理性危害热污染thermalpollution水体热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冷却水,发电厂排出的冷却水。水体水温增加,可导致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速度;加快水分蒸发;增加水中化学反应的速度;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水温升高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水温增加对鱼类的影响。放射性污染(六)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意义及水质卫生标准饮用水卫生标准:流行病学上安全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感官性状良好生活饮用水经消毒处理水质符合要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常规指标包括4组,即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任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任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毒理学指标:砷、镉、铬、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酸盐、甲醛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无色、无嗅、无味、透明、无肉眼可见物一般化学指标:pH(6.5-8.5)、铅、铁、锰、铜、锌、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挥发性分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放射性指标:总α、β射线(七)生活饮用水的净化、消毒与特殊处理水源的选择: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性、毒理性和放射性指标符合要求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水源的卫生防护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不得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范围为集中式给水卫生防护地带,不得排入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水井半径30m范围内不得有任何污染源严禁用渗坑或渗井的形式排放工业废水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有常规净化、深度净化、特殊净化3种。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目的是除去原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颗粒和病原微生物等。为了发展优质饮用水,有些地区或城市对常规水厂的水质进行深度净化处理。若原水中含铁、锰、氟等,则需特殊处理。饮用水的消毒为杜绝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饮用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方可供饮用。饮水消毒可采用物理方法(热、紫外线)、化学方法(氯、一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等)。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氯化消毒法。目前我国饮用水消毒的方法: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氯化消毒氯化消毒是化学药剂消毒饮用水,是一种最普及和最有效的方法。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和漂粉精以及有机氯制剂等。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漂白粉含有效氮约25%~30%,漂白粉精含有效氯60%~70%。氯化消毒原理:HOCl是电中性的小分子,易于穿过细胞壁进入菌体;HOCl又是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菌的生物膜,使蛋白质、RNA、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而致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因病毒缺乏一系列的代谢酶,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强。次氯酸根(OCl-)也具有杀菌能力,但带负电难于接近细菌,其杀菌力仅为次氯酸的1/80。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一般要求加入氯化消毒剂后,接触30min,水中游离氯不低于0.3~0.5mg/L。适当增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可提高消毒效果。②pH值:HOCl在水中可解离形成OCl-使杀菌力减弱,降低PH值可减少HOCl的解离,提高消毒效果。③水温:水温高时杀菌效果好,故水温低时要适当延长消毒时间。④水的浑浊度:水的浑浊度高,水中有机物等悬浮杂质多,会消耗有效氯,而且细菌包裹在悬浮物内不易被杀灭,同时还会形成较多的氯化副产物⑤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肠道病毒、原虫包囊对氯的耐受性高于肠道细菌;水中微生物的数量过多,则消毒效果较难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水质的特殊处理(1)除氟:常用的方法有活性氧化铝法、磷酸钙法、电渗析法。(2)除藻和除臭:常用方法有:①物理方法:气浮技术除藻的效果较好;②化学方法:硫酸铝、硫酸铜、铁盐;③生物方法。水中有机污染物、挥发性物质、苯酚等都可能产生臭味,可用O3、曝气法、活性炭吸附等处理方法去除。饮用水的种类及其特点各种水源水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后,加热煮沸(100℃、3~5min),即可杀灭一般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卵,还可以沉淀一些矿物质降低水的硬度、使低沸点的有机物蒸发。煮沸水(白开水)是我国居民最常用、最习惯的饮用水。矿泉水矿泉水是储存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人工采集的未受污染且含有偏硅酸、锶、锌、溴等一种或多种以上微量元素达到限量值的泉水,经过过滤等工艺而成。它除含有上述特定的元素外,还含有较多的溶解性矿物质。市场上的人工矿化水是在纯水中加入某些微量元素,使其某一微量元素达到天然矿泉水的限量值。纯水纯水是以自来水为原水,经初步净化、软化,主要采用反渗透、电渗析、蒸馏等工艺使水中溶解的矿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全部去除,其电导率小于10µs/cm,浊度小于1度,即除水分子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化学成分。市场上商品名称称之为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等。纯净水在去除细菌、杂质的同时,也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无机矿物质,如长期饮用有可能造成体内营养失衡。直饮水直饮水是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将符合直接饮用标准的自来水通过优质输水管道送入用户,供居民直接饮用。直饮水的基本工艺流程为:自来水加压泵→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阳离子软水器→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机→臭氧发生器→不锈钢储水罐→变频恒压供水泵→优质供水管道高氧水:又称富氧水。将氧气通入水中而使水中溶解氧含量升高后的水。水中溶解氧含量一般应在20mg/L以上。磁化水:把水用安装永磁材料的饮用容器盛装或使水通过磁场而使水的磁性发生改变后的水。离子水:将通过净水器的净化水再经过电解器电解产生的水。在阳极上生成的酸离子水,(外洗美容之用),在阴极上生成的是碱离子水(在医生指导下饮用)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存于水箱或贮水池中,再通过机械加压或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系统。水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成分,即组成人体的内环境;②参与人体内新陈代谢,人体的一切生理、生化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③调节体温,水可以吸收代谢过程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蒸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④润滑作用,存在于胸腔、腹腔、胃肠道和关节的水分,对器官、关节、肌肉等起到缓冲、润滑、保护作用。成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约为2.5L~3L。饮用淡水的生理作用与饮用饮料诸如果汁、苏打、咖啡和茶中所含水的生理作用不同。某些饮料如咖啡和茶,含有脱水的成分(咖啡因和茶碱),这些成分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对肾脏产生强烈的利尿作用。我们的身体每天至少需要6~8杯水(每杯0.23L),酒、果汁、苏打、咖啡和茶不能算作是水。实际上人们通常饮用最多只有3~4杯,这远少于需要的6~8杯。人体大约由25%的固体物质和75%的水组成,脑组织大约含有85%的水,血液大约含有90%的水。脱水达到7~14﹪时,出现严重的症状和体征。脱水15﹪以上时,出现生命危险。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四节地质环境与健康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发病病例常呈地域性分布。我国地方病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受威胁人口多呈灶状分布重点防治的地方病碘缺乏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病病区的基本特征病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显著高于非病区病区内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病的致病因子健康人进入病区同样有患病的可能从病区迁出的健康者,除处于潜伏期者以外,不会再患病。迁出的患者,症状逐渐减轻或者痊愈病区的易感动物也可患病根除该病的致病因子后,病区可转为健康化地区地方病的流行特点生物源性地方病:宿主的生活习性等相关,在分布地带、纬度及流行及季节呈不同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明显的地区特异性,流行强度与环境中某元素水平相关,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流行强度与地理地形有关;无季节差异,大多有人群分布的差异我国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IodineDeficiencyDisorders(IDD)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Arseniasis碘缺乏病是由于长期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多种疾病形式: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是不同程度碘缺乏在人类不同发育时期所造成的损伤最明显表现形式甲状腺肿、克汀病碘在自然界的分布分布广泛,不平衡存在形式:碘化物山区<平原<沿海碘化物溶于水,可随水迁移海洋中生物和海产品含碘丰富碘在人体内的代谢人体碘的来源:90%以上来自食物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碘的排泄80%以上肾尿(用尿碘排出量估计碘摄入)10%左右粪便极少部分乳汁、毛发、皮肤、肺组织碘的需要量最低生理需要量:每人75g/d推荐摄入量:生理需要量的2倍——成人每天150g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的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碘缺乏病的疾病表现形式早产、死亡、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单纯耳聋、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女性在怀孕期间缺碘,会导致流产、早产、死产、胎儿先天畸形。儿童缺碘正在生长过程中一旦,则严重影响智力发育,即使轻微的缺碘,低能儿也会成为学习上的碘缺乏病是目前已知的导致人类智力损害的最主要原因,同时碘缺乏直接引发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聋、哑、呆、小)。碘缺乏病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特点山区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农村高于城市人群分布特点发生于任何年龄青春期发病率最高女性患病高于男性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发病原因缺碘高碘致甲状腺肿物质其他原因:维生素A、C、B12在某种意义上讲,IDD是以缺碘为主的多种营养素缺乏症发病原因:其它致甲肿物质goitrogenicsubstance食物中:硫氰酸盐:杏仁、木薯、黄豆、核桃仁硫葡萄糖苷:芥菜、卷心菜、甘蓝饮水中:含钙、氟、硫化物过高药物: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碳酸锂等其它原因营养因素缺碘主要原因当碘摄人量低于4Oμg/d或水中含碘量低于10μg/L高碘阻断占据过氧化酶活性基,妨碍酪氨酸氧化储存甲状腺胶质“仓库”扩大而形成临床表现早期甲状腺轻度肿大,一般无症状。中晚期严重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气管和食道,可引起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地方性克汀病由于胚胎期或儿童期缺碘造成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的一类疾病。是较严重的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病区出现的一种地方病。发病机理在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由于外环境缺碘,胎儿的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一系列障碍。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障碍。临床表现症状智力低下聋哑生长发育落后神经系统症状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肿大分型神经型 身高低于正常,智力严重或中度减退,表情淡漠,聋哑,有精神缺陷等症状,无明显的低甲表现。黏液水肿型 有严重的低甲表现,生长迟缓呈侏儒状,有典型的克汀病病容,便秘及粘液水肿,性发育显著迟缓,智力减退较轻。混合型 前两型症状均有诊断必备条件出生、居住在缺碘区有精神发育不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辅助条件神经系统症状:听力障碍、语言障碍、运动神经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身体发育障碍、克汀病形象、甲低表现、皮肤、毛发干燥、X线骨龄落后和骨骺愈合延迟、血清T4降低,TSH升高。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补碘:碘盐:食盐加碘是首选方法。每人每天碘的供给量150μg(推荐量)碘油:长效、经济对非缺碘性碘缺乏病流行区,查清原因,针对性防治。不是全民补碘,根据各地缺碘和高碘情况第二级预防“三早”:定期对病区人群进行健康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研究新的能早期诊断有无甲状腺功能低下检查方法第三级预防积极治疗病人,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又称地方性氟中毒氟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分布广泛,但不均。地下水比地面水含量多氟在体内的代谢吸收:呼吸道;消化道分布:牙齿;骨骼(90%)排泄:肾脏从尿中排出为主;粪便和体液少量可通过胎盘屏障氟化物对牙齿的影响适量的氟羟磷灰石──氟磷灰石氟磷灰石使牙釉质光滑、坚硬、耐磨、耐酸氟过低龋齿发病率↑氟过高氟斑牙,氟中毒临床表现症状:疼痛,类神经症状。体征:关节功能障碍,肢体变形。X线表现:硬化型、疏松型、混合型骨质及密度改变骨周改变关节改变四肢、脊柱、关节持续性疼痛,无游走性,与天气变化无关、进而关节活动障碍,肢体麻木,变形,僵直以致瘫痪,肌肉萎缩或痉挛。并有头晕、头痛、心悸、乏力等神经衰弱征候群。人群分布年龄分布氟斑牙主要发生在正在生长发育中的恒牙,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含F牙膏;氟骨症多侵犯成年人。性别分布女性氟骨症患者常多于男性,且临床症状较重。居住年限在病区居住越长,患病率越高,病情越重。病区类型饮水型:分布最广,于淮河—秦岭—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饮用高氟水而引起氟中毒的病区。是最主要的病区类型。煤烟型:燃烧含氟高的煤污染了室内空气、食物、饮水。我国以西南地区为主,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西、重庆等南方各省区。饮茶型:井盐、茶叶含氟过高所致。西藏出现饮茶而致氟中毒。如四川的阿坝、甘孜以及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根据氟的来源控制氟的摄入量

改用低氟水

饮用水降氟

减少食品中含氟量

增加机体营养第二级预防 结合环境检测和人体健康检查,做到“三早”。第三级预防 积极治疗患者,防止病情发展,减轻病人的痛苦。预防措施关键是控制氟源,减少人体对氟的摄入量饮水型地方性氟病的预防:改用低氟水源饮水除氟生活燃煤型地方性氟病的预防: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改进炉灶降低食物的氟污染饮食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个人防护少饮含氟量高的茶水、不用含氟牙膏、免用含氟药物。增加抗氟物质的摄入氟的卫生标准:饮水不超过1.0mg/L;大气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0.02mg/M3,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007mg/M3地方性砷中毒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含砷过高的水或暴露燃用高砷煤的空气而致的一种地方病。以慢性中毒较多见。临床症状以慢性中毒较多见皮肤色素沉着或出现脱色斑点皮肤过度角化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皮肤癌台湾尚有部分患者发展为黑脚病(在台湾南部沿海病区发生的,是由于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引起脚部干性坏疽。临床表现先为间隙发作性脚趾发冷、发白、脉搏微弱、疼痛、间隙性跛行,一般是大拇趾先发病,然后向中心发展,皮肤变黑坏死。)预防措施选择适宜水源---饮水中砷超过0.01mg/L,应另选水源饮水除砷---混凝沉淀和过滤法除砷(石灰法)---加混凝剂硫酸铝、明矾等混凝沉淀控制煤烟污染---限制高砷煤的开采和使用---改良炉灶减少室内空气砷污染克山病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地区性流行病,该病死亡率高流行病学特征山丘、丘陵发病率高于平原多为典型的地质侵蚀区,饮用水中离子总量低目前普遍认为克山病与缺硒有很大关系发病机制损伤心肌,急性克山病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内脏急性缺血、缺氧;慢性病例主要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防治措施口服亚硒酸钠法大骨节病(Kaschin-Beck病)—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流行病学特征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多发于山区潮湿寒冷地区,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病因未明—可能与阴冷潮湿的天气、粮食受镰刀菌污染、饮水腐殖质酸含量过高、土壤、饮水及粮食中化学元素比例失调有关。治疗—无特效治疗药物,多为对症治疗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来源水型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气型污染: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不当以及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种类:生物性、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物土壤污染的特点影响的综合性直接影响-经土壤产生传染病、寄生虫病;间接影响-经土壤进入植物或水体,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的长期性污染物变化的复杂性-污染物和土壤的理化特性,微生物组成及气象条件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病原菌、寄生虫卵化学性污染:镉污染:痛痛病铅污染铬污染农药污染镉常与锌、铜、铅、锰等共存,所以在这些金属的精炼过程中都可排出大量的镉。镉很易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环境介质。粘土和有机质多的土壤,很易造成镉的富集,且多蓄积在表层,有些植物对镉有选择性吸收,最终使食物中含有很高的镉。有些植物对镉具有选择性吸收:水稻、苋菜、烟草水体中,贝类等是镉的蓄积场所。镉在环境中的迁移污水,水体,水生物(水体)污水,土壤,植物(谷物),动物毒理吸收:吸入和消化道途径分布:可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但不通过胎盘屏障蓄积:肝肾组织(约人体吸收镉的50%),肾皮质的镉含量比总肾镉含量约高50%,在肾组织中能破坏肾小管,影响重吸收功能在肝脏中能置换与巯蛋白结合的锌,而使代谢紊乱。半减期10-30年痛痛病Itai-Itaidisease潜伏期:10-30年,多为40岁以上(绝经期后)多胎生育的妇女。多在营养不良的条件下发病,发病缓慢,最短潜伏期为2-4年。症状:腰、膝关节全身刺痛,止痛药无效。在轻微外伤下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患者被迫长期卧床,但没有褥疮,身长缩短,重症可缩短20-30cm。同时有骨质疏松骨骼变形防治措施本病无特效疗法,病死率很高。预防措施保证土壤中镉含量不超过1.0mg/kg(与水F相同)成人每周摄入的镉不应超过400-500μg。为了早期发现镉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我国制定了《环境镉污染所致健康危害区判定标准》(GB17211-1998)铊污染铊(thallium,Tl)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含铊废水及废渣受风吹日晒和降水淋溶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大气所致。铊及其化合物的毒性高,为强烈的神经性毒物,并可对肝和肾脏造成损害。三价铊的毒性大于一价铊,睾丸对铊的亲和力较强,对男(雄)性生殖功能具有特殊的危害。铊中毒对健康的危害主要为慢性中毒毛发脱落,呈斑秃或全秃周围神经损害,早期表现为双下肢麻木、疼痛过敏,很快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可见有视网膜炎、球后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五节住宅及办公场所室内环境与健康一、住宅的卫生学意义和要求住宅(residentialbuilding)是人类为了防御各种不利气象条件而修建成的相对密闭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卫生状况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住宅对环境健康影响的特点:长期性和复杂性住宅的卫生学意义住宅是人们生活、居住、学习、工作的最重要的环境住宅的卫生条件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小气候适宜采光照明良好空气清洁卫生隔音性能良好卫生设施齐全环境安静整洁为满足住宅符合卫生要求,应注意:平面配置:适宜朝向,合适间距,合理的平面配置住宅卫生规模:居室容积,净高,人均面积采光设计科学人工照明住宅选址:环境清洁、幽静、空气清新地势高有一定坡度远离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交通便利住宅的卫生规模居室容积:是评定住宅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25-30m2/人)居室净高: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40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m(2.4-2.8m为宜)居室面积:小康水平-人均居住面积现超过20m2居室进深: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居室隔声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健康住宅(healthresidence)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绿色生态住宅(greenecosystemresidence)是指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绿色生态住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注环境保护和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二、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室内空气质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极为关注的环境卫生问题之一,主要是因为:室内环境是人们接触最密切的环境之一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越来越多建筑物密闭程度增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室外来源:门窗缝隙或其它管道的缝隙室外空气建筑物自身人为带入室内相邻住宅污染生活用水污染室内来源室内燃烧或加热:主要指各种燃料的燃烧及烹调时食油和食物的加热后产物室内活动:人体代谢废弃物、飞沫、吸烟、宠物等室内装饰材料及家具:是目前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室内生物性污染:真菌和尘螨家用电器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特点长期性:甲醛释放可长达15年累积性:污染物的体内蓄积多样性:污染物混杂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化学性燃烧产物(combustionproducts)烹调油烟(cookingfume)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物理性噪声非电离射(non-ionizingradiation)生物性:尘螨(dustmite)、军团菌病放射性:氡及氡子体(radondaughters)办公场所卫生办公场所(officeplace)是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特定食物的室内工作环境。办公场所基本卫生学要求正确的场址选择主要是考虑无周围环境的污染良好的采光照明自然光线或人工照明适宜的小气候清新的空气质量尽可能避免室内外污染物对办公场所的室内空气造成污染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适宜的办公场所面积(空间),安放必要的办公设备,避免拥挤,防止噪声办公场所的卫生学特点办公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小接纳涉外流动人员较少是其与公共场所的主要区别点办公人员滞留时间长,活动范围小办公人员平均每天有1/3的时间是在办公室内渡过办公场所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差较大行政管理、商务、律师、文化、教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以及企业单位等办公场所办公场所中存在许多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等均可给办公人员的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办公设备与办公物品的重复使用,易造成沾污;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办公场所污染物的分类物理性主要包括气温、气湿、气流、辐射、采光、照明、噪声等办公场所环境中的异常物理因素,可导致室内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体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皮肤等系统功能,导致疾病发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功能区办公场所噪声强度与办公人员亚临床状态率呈正相关“空调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普遍问题许多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不足是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导致人群处于亚临床状态的主要原因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规定新风量≥30M3/(h.人)化学性:以化学性污染物种类最多、危害最严重主要包括颗粒物(尘、烟、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氨、甲醛、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等。办公场所室内空气中可检出300多种污染物,有68%的疾病发生与其空气污染有关国内外现代办公场所空气质量调查显示,办公场所室内空气中甲醛、氨、二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含量存在明显超标现象造成甲醛室内浓度超标的原因主要是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和香烟的不完全燃烧造成室内氨浓度超标的原因主要是室内装饰材料和建筑物施工防冻剂。建筑物冬季施工过程中加入尿素作为防冻剂,在建筑物交工使用后,随着气温、气湿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氨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导致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升高造成二氧化碳室内浓度超标的原因有办公场所工作人员比较密集、人均工作使用面积(空间)较小、建筑物密封性好和通风状况较差等造成臭氧室内浓度超标的原因主要是紫外线的照射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生物性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病媒生物(苍蝇、蚊子、尘螨、蟑螂等)、致敏植物花粉等办公场所存在的各种生物性致病因素是引发办公场所工作人员患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放射性主要来自于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建筑物室内氡的来源不仅与建筑材料中的226Ra含量、氡及其子体在建筑材料中的析出率有关,而且与建筑物地基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结构有关,更与人的生活习惯、室内通风条件有关军团菌病以发热、头痛、咳嗽、咽喉痛、呼吸困难等肺部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革兰染色阴性的嗜肺军团杆菌(legionellapneumophila)军团菌主要是通过空调机冷却塔的冷却水、加湿器、水龙头、淋浴器等污染室内空气,沾染此菌的气溶胶进入肺泡管和肺泡,附着于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并进入细胞进行繁殖直到细胞破裂产生一些淋巴因子和细胞毒性因子,同时该菌还可直接产生、释放各种毒素和酶,引起肺部感染为主,也可合并肺部外多个系统的损害。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六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由于违法规定的安全使用与操作规程以及交通肇事、人为破坏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性物品等有毒有害环境污染物质在短时间内排放,致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恶性事件。特点:时间上的突发性污染范围广健康危害大社会影响复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I级-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红色)II

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橙色)III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黄色)IV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蓝色)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特征突发性——短段时间内突然暴发,发生速度快、规模大,发生态势经常出乎人们意料,进展迅速,应急处理机会一旦处理不及时,即会造成严重后果公共性——波及范围广、事件因设计地域广、受影响人群数量大而易引起公众关注,易引起社会安定问题和公众心理问题危害性——对事故发生地区人群可造成急性、慢性或远期的健康危害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急性中毒慢性损害远期影响对人群心理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经济损失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突发环境污染的应急准备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源的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突发环境污染的应急处置应急响应应急监测污染源控制应急救援职业环境与健康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研究职业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职业环境的措施,提高职业人群的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ofWorkingLife"(QWL)的一门学科。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历史:公元前4世纪,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1700年,意大利,拉马兹尼,《论手工业者疾病》,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电的发明和使用(1831年,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工作生活环境的拥挤肮脏,相应的工伤和死亡事故由于新机器和新化学有毒物质的出现不断增加。20世纪,原子能、高分子和计算机带来新的职业危害,工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很短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用特定的方法从各种原材料制成各种成品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和保管、生产准备工作、毛坯制造、零件加工、产品装配、调试、检验和包装等。1.物理因素: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压、气流、风速、热辐射),噪声,震动,电离和非电离辐射2.化学因素3.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电子厂要防铅中毒。铅烟、铅尘或电焊时的蒸气通过鼻、口进入人体。塑料厂主要防聚氯乙烯。生产时产生的氯化氢在大量吸入时会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玩具厂要通风防三苯。(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如机动车驾驶;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发音器官过度紧张等;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或过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个人缺乏健康和预防的观念,违反安全操作规范。(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高原环境的低气压、深井的高温高湿等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职业性损害良好的劳动条件促进健康,反之,不良的劳动条件导致健康损害。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和技术局限性,引起职业从事者的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injury)或职业性工伤属于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引起的伤害,主要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由意外事故造成职业从事者的健康伤害。三要素: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事故的发生常与安全意识、劳动组织、机器构造、防护措施、管理体制、个人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职业性外伤轻则造成误工、缺勤,重则致伤、致残,甚至死亡。工作有关疾病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和其他健康危险因素共同造成职业人群中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在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特点:1)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发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因素。2)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现患疾病病情加重。3)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作业环境,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使原有疾病缓解。常见的职业相关疾病:行为(精神)和身心疾病:如精神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症,常由于工作繁重、各种类型的职业紧张、夜班工作、饮食失调、过量饮酒、吸烟等因素引起。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吸烟、环境空气污染、呼吸道反复感染是主要病因。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生产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素能影响血压、心率、血脂和血糖等的系列改变,进而加快了上述疾病的发生。比如,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轮班作业导致了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显著增加。其他疾病:消化性溃疡、腰背痛等疾病。高温作业可引起和加剧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进展。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或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