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坐标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2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课程标准学习要点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01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220年,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国号____。

(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______。

(3)孙权定都建业,国号____。

(4)民族关系:蜀、吴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曹丕魏蜀汉吴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6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东汉以来,西北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匈奴

②鲜卑族

③羯族

④苗族

⑤氐族

⑥羌族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①②③⑤⑥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与南朝的更替

(1)东晋的兴亡: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______。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东晋灭亡。

(2)南朝: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为______;四个王朝均定都_____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______。

2.东晋的士族制度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阶层形成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__________东晋南朝建康六朝主要支柱

3.江南开发认知升华士族不仅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也把持着政权,是东晋和南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北方的战乱和南方的相对稳定、南方相对开明的经济政策、较好的自然条件,为南方经济开发提供了机遇,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基础。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______,合称“十六国”。

(2)统治特点:大部分政权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__________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

(3)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______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成汉中原模式氐族

2.北魏的崛起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_____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439

3.政权更替

(1)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____________,后来又分别被____________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______。最后北周灭掉北齐。

(2)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认知升华北方在这一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基础上逐渐壮大的反映,其实质是少数民族封建化,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向边疆传播的过程。东魏和西魏北齐、北周北朝拓宽教材1.

观察教材第一子目“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和经济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示

从地理条件上来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这里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图解历史从三国到西晋统一示意图图解历史晋归义氐王金印晋归义氐王金印为晋颁赐给归顺于晋的氐族部落酋长之印,“归义”即归顺之意。该印从侧面反映了西晋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对于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拓宽教材2.

东晋建立之初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现象?提示

现象: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易错提醒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图解历史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拓宽教材3.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有什么意义?提示

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意义:有助于鲜卑与汉族的民族交融。概念阐释民族交融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拓宽教材4.

观察教材第三子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通过比较两图,说明南北对峙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提示

变化:由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到北周和北齐并立与陈对峙,北方并立政权大大减少;南北对峙的分界线由淮河一线退回到长江一线,南朝后期在长江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趋势: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迫在眉睫。02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主题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问题探究视角1

南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①;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②。——《史记》(译文)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③。……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④。——《宋书》

教你读史①②说明汉代江南地区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还是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尚未出现明显贫富分化,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③④说明在南朝时期江南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发达思考: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发展状况的变化。提示

《史记》中记载的江南尚未得到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得到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视角2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

材料

总的说来,在整个南朝,钱币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在不断扩大之中,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则与此相反,呈逐渐缩小的趋势①。在北朝……自北魏建国初年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钱货无所周流”,民间交易完全以谷帛作为货币②。——摘编自陈琳国等《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

教你读史①说明南方货币使用范围和地域不断扩大,反映了商品经济得到发展②北方使用布帛交易,反映了遭到战乱破坏的经济尚未得到恢复提示

原因:南朝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开发;南朝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比北朝高,对货币需求量大;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少数民族内迁,南北朝经济活动习惯的差异性。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南北朝货币使用地区差异性的原因。史论史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主题二

民族交融的深入发展问题探究视角

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封建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①。伴随着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②。——胡凡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