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_第1页
第五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_第2页
第五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_第3页
第五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_第4页
第五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一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使用要求1、方便居民生活(规律性活动)有利服务、管理2、选择合适住宅类型3、方便经营、使用、社会化服务4、合理组织人流、物流

二、卫生要求1、日照、通风等物理条件2、噪声、空气、“光影视线”等环境污染3、垃圾处理……

三、安全要求1.防火1.1防火间距保证

1.2消防通道

1.3室外消防栓设置R=150M1.4建筑长度>160M……2、防震灾2.1用地选择

2.2安全疏散用地

2.3区内道路平缓畅通,便于疏散

2.4各类建筑严格按抗震规范设计(形体尽量简单)3、人防(平战结合)(人防地下建筑物应与地下管线规划密切配合)

四、经济要求

1.节约用地

2.降低综合造价五、施工要求六、美观要求

构思新颖、突出个性、体现特色、美化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例第二节住宅及其用地规划布置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1.住宅类型及其特点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层数●进深●长度●层高●使用系数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3.1

符合国家居住建筑标准

3.2

满足不同户室比要求

3.3

因地制宜确定住宅层数

3.4

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特点,符合居民的生活习俗

3.5结合地形,节约用地

3.6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要求二、住宅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尺寸模数化标准化构配件定型化平面标准化

1.住宅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内容和关系

1.1住宅设计多样化

1.1.1户型化(多样)

1.1.2平面布置和类型多样化(社会发展)

1.1.3体型、立面、细部……

1.2住宅设计标准化

1.2.1建筑参数、构配建规格精简与限制(包括现浇的工艺模具规范)

1.2.2音符与乐章制约与协调关系2.住宅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的方法

2.1单元定型,附加连接体,组成多样化

2.2以户定型,优先参数

2.3构配件定型,编制产品目录

2.4“因地”进行规划设计

2.5住宅立面,体型多变

3.实例

3.1日本:

3.1.1模型(数)

3.1.2部件标准化、专业化

3.1.3室内空间多样化固定部分(核心)可变部分(自由分融)

3.1.4体型组合多样化

3.2法国:

3.2.1双模数制水平:60、90cm

竖向:60、80cm3.2.2结构:板柱、梁板柱、框架体系

3.2.3空间部分灵活性:卧、卫完全灵活性

3.2.4体型组合多样化三、住宅间距1.住宅间距: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

2.住宅间距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Ⅲ,Ⅶ气候区

Ⅳ气候区

Ⅴ,Ⅵ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

日照时数(小时)

≥2≥3≥1有效日照时间带(小时)

8~169~15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

3.沈阳日照间距系数定为1.7-1.8

4.侧面间距住宅高度<24m侧面间距≮6m有窗时≮8m

住宅间距>24m侧面间距≮13m四、住宅影响(通风)自然通风:指空气借助于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住宅内外空气得以交接。1.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满足日照标准要求。2.充分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淮北平原,丘陵地区宜争取夏季东南风的利用。3.江南山区积极利用小气候的特点。4.沿江地区尽量利用夏季江风,陆地昼夜温差引起穿堂风。5.适宜的住宅单体,有效组织穿堂风。6.保证住宅的主要房间有较好的朝向。7.满足城市建筑风貌及住宅布置方式的要求。

五、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1.住宅群体的组合

1.1住宅的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1.1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形式。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结构施工简单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呆板改进:a、山墙错落

b、单元错开梯搂

c、成组改革影响

基本形式

1.1.2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式院落周边布置形式

a单周边c自由周边b双周边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②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③节约用地,提高密度缺:①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②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

1.1.3混合式布置: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半开敞式院落。

1.1.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的条件下,成组成团自由灵活地开置。哲学思想:规律中有变化,在变化中(灵活)有规律。散立自由式:曲线形

曲尺形

1.2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1.2.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可以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建)组合成组成团,作为居住区式小区,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的发展运用。特点:分区明确、有利分期、面貌统一

1.2.2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建)沿街成组成段成坊的组合方式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建)以街坊为整体。

1.2.3综合组合方式1.3住宅的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建、绿化、道路、小品等有机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图为丹麦赫立伯·比克伯,埃尔西诺尔住宅群(用地3.94公顷,人口710人)。外围低层、内圈多层、入口高层形成内部院落和街巷空间,外部形象富有层次和变化。锦苑小区(用地16.47公顷,住户3280户)采用三种住宅群体的组合形式,形成三类不同特征的住宅院落空间。南北向带形的住宅院落设一至两个出入口,保证了院落空间的相当独立性与私密性,也是该住宅群居民的主要户外活动场所之一。另外,左右交错的绿地布局、中心的公共建筑安排与弯曲的道路线形形成了住宅区连续、变化的空间景观。1、片状布局北京五路居居住式片块式规划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布局形式。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片块式规划布局上海曲阳新居住区片块式规划布局2、轴线式布局上海三林苑小区轴线式规划布局(水轴)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轴线式规划布局(路轴)广东中山翠亭槟榔小区轴线式规划布局(多轴线)北京大吉城小区轴线式规划布局(建筑空间对称轴)3、向心式布局深圳东方花园小区向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福建龙山居住区向心式规划布局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人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5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6、隐喻式布局深圳白沙岭居住区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生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7、多种形式混合布局郑州中方圆小区“轴线—片块”组合布局2.住宅群体组合与争取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2.1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治西晒的方法

2.2住宅群体组合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

2.2.1规划布局

2.2.2建筑组合

2.2.3利用绿化2.3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2.3.1合理布局

2.3.2建筑组合

2.3.3利用绿化

2.3.4利用地形

2.3.5利用人工障壁3.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3.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注:a.对住户干扰小(相对)

b.本身对用房和用地无特殊要求.3.2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3.2.1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插入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

3.2.2空间的借用

3.2.3少量东西向住宅布局

3.2.4高低住宅混合布置

3.3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差平台

整体式设计的住宅组团●节约用地(大幅度、高密度)●空间丰富●工程造价高住宅群体组合设计实例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1.1按公建的建筑的使用性质可分为

1.1.1教育系统

1.1.2医疗卫生系统

1.1.3商业、服务业系统

1.1.4文娱、体育系统

1.1.5金融、邮电系统

1.1.6行政管理系统

1.1.7市政公用系统

1.1.8其他:街道、第三产业等

1.2按居民对公建的使用频繁程度可分为

1.2.1居民每日必经常使用的公共建筑

1.2.2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建筑

1.3公建项目设置的变化发展趋势

1.3.1商业改革与部门的发展与变化

1.3.2人们生活水平、习惯

1.3.3社会生活组织的变化……1.3.4行业标准的影响……

二、公建定额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2.1公建定额指标的制定:

2.1.1居住区公建定额指标一般有国家统一制定(技术政策)

2.1.2居住区公建定额指标制定的影响因素(1)国家经济水平(2)居民生活水平(3)建设地段原有设施的利用程度(4)附近农村的需要(5)人口结构、就业构成

(6)公建本身的合理规模

2.1.3公建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2.2公建定额指标的计算方法

2.2.1千人指标:以千人居民为计算单位,千人指标是根据建筑物不同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历史证明:

1964国家建委提出“居住区公建定额指标”40项。

1980国家建委提出“居住区公建定额指标”66项

199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72项

住宅区用地配置的基本范围(%)

用地结构

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组团

1.住宅用地(R01)

45~6055~6560~752.公建用地(R02)

20~3218~276~183.道路用地(R03)

8~157~135~124.公共绿地(R04)

7.5~155~123~8住宅用地(R)

100100100城市居住区千人总指标规定(单位:平方米/千人)(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规模

类别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总指标

1605~2700(2165~3620)

2065~4680(2655~5450)

1176~2102(1546~2682)

1282~3334(1682~4084)

363~854(704~1354)

502~1070(882~1590)

其中教育

600~12001000~2400600~12001000~2400160~400300~500医疗卫生(含医院)

60~80(160~280)

100~190(260~360)

20~8040~1906~2012~40文体

100~200200~60020~3040~6018~2440~60商业服务

700~910600~940450~570100~600150~370100~400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

20~30(60~80)

25~5016~2222~34—

市政公用(含自行车存车处)

40~130(460~800)

70~300(500~900)

30~120(400~700)

50~80(450~700)

9~10(350~510)

20~30(400~550)

行政管理

85~15070~20040~8030~10020~3030~40其他

注:

1.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

2.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住宅区用地配置表的规定;

3.总指标未含其他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

4.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

5.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分类指标分类指标是指每千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与空间(表9-6)。城市居住区分类指标规定(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教育(1)托儿所

保教小于3周岁儿童

(1)设于阳光充足,接近公共绿地,便于家长接送的地段;(2)托儿所每班按25座计;幼儿园每班按30座计;(3)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层数不宜高于3层;(4)三班和三班以下的托、幼园所,可混合设置,也可附设于其他建筑,但应有独立的院落和出入口,四班和四班以上的托、幼园所均应独立设置;

4班≥12006班≥14008班≥160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教育(2)幼儿园

保教学龄前儿童

(5)八班和八班以上的托、幼园所,其用地应分别按每座不小于7平方米或9平方米计;(6)托、幼建筑宜布置于可挡风寒的建筑物背风面,但其主要房间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7)活动场地应有不小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之外。

4班≥15006班≥20008班≥

2400

(3)小学

6~12周岁儿童入学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2)学生不应穿越城市道路(3)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4)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12班≥600018班≥700024班≥

8000

(4)中学

12~18周岁青少年入学

(1)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2)在拥有3所或3所以上中学的居住区或居住地区内,应有一所设置400米环行跑道的运动场;(3)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4)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18班≥1100024班≥1200030班≥

1400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医疗卫生

(5)卫生站

防疫、保健、就近打针

可附设于居(里)委会建筑内

30

(6)门诊所

儿科、内科、妇幼与老年保健

(1)于交通便捷,服务距离适中的地段(2)独立设置(3)独立地段小区,酌情设门诊所,一般小区不设。

2000~3000

3000~5000

(7)医院

设综合性科室门诊和住院部(200~300床)

(1)宜设于交通方便,环境较安静地段;(2)一般10万人左右应设一所医院、一所门诊,设医院的居住区不在设门诊所;(3)病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12000~18000

15000~2500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8)文化活动站

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茶座等主要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

(1)宜结合或靠近同级中心绿地安排;(2)独立性组团应设置本站,但一般组团可不设。

150~300

(9)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

小型图书馆、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场所;影视厅、舞厅、游艺厅、球类、棋类活动室;科技活动、各类艺术训练班等

宜结合或靠近同级中心绿地安排

4000~6000

8000~12000

(10)居民运动场

健身场地

宜设置60~100米直跑道和200米环行跑道及简单的运动设施

10000~1500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11)粮油店

粮油及粮油制品

(1)服务半径:居住区不宜大于500米;居住小区不宜大于300米;基层网点(综合副食店、菜店、早点铺等)及自行车存放处,不宜大于150米;(2)地处山坡地的居住区,其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点,除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外,还应考虑上坡空手,下坡负重的原则。200~300

(12)菜店

大宗蔬菜、肉、蛋等

150~500

(13)菜市场副食店

鱼、肉、禽、蛋菜、水产、调味品与熟食品等

1500~2500

(14)食品店

糖、烟、酒、糕点、干鲜果及熟食品等

300~500

(15)综合副食店

含小百货、小日杂等

300~600

(16)早点小吃店

早点、主食与小吃

120~15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18)小饭铺(含早点、小吃)

早点、主食与快餐

150~300

(19)饭馆

快餐、炒菜与正餐

500~600

(20)冷饮乳制品店

冷、热饮及乳品

200~350

(21)小百货店

日用百货、小五金

400~600

(22)综合百货商场

日用百货、布匹、五金及家用电器等

2000~3000

(23)照相馆

照相、冲印

300~50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24)服装加工部

服装剪裁加工

200~300

(25)服装店

男女及儿童服装

100~300

(26)日杂货店

土产、日杂

200~300

(27)中西药店

汤药、中成药与西药

200~500

(28)理发店

理发、烫发

根据服务规模设置对应的等级

100~300

(29)浴室

含理发部与小吃部

1000~1300

(30)洗染门市部

含洗染、织补

100~15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31)书店

一般图书及科技书刊

300~1000

(32)弹棉花门市部

弹棉胎

150~200

(33)自行车修理部

修理自行车

100~150

(34)综合修理站

除自行车外的其他物品修理

300~500

(35)旅店

住宿

宜与浴室合设

1000~1200

1000

(36)物资回收站

废旧物品回收

应设于对居民干扰小和便于转运的地段

60~80

100~200

(37)综合服务站

公用电话、取牛奶等

宜于居(里)委合设。宜设于组团的出入口附近

70~10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38)综合基层店

烟、纸、调料等

50~60

(39)集贸市场

以销售农副产品和小商品为主

(1)邻近菜市场(店)和副食店设置;(2)设置方式应根据气候特点与当地传统的集市要求而定。

居住区:1000

~1200小区:500~1000

1500~2000

800~1500

金融邮电

(40)银行

存取业务

宜于商业服务中心结合或邻近设置。

800~1000

400~500

(41)储蓄所

储蓄为主

100~150

(42)邮电局

信函、包裹、税汇、电话、电报和报刊零售、储蓄等

1000~2500

600~1500

(43)邮政所

信函、包裹、税汇、电话、电报和报刊零售

100~15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市政公用(44)锅炉房

采暖供热

非采暖区不设

根据供暖规模定

(45)变电室

每个变电室负荷半径不应大于250米;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

30~50

(46)开闭所

1.2万~2.0万户设一所;独立设置

200~300

≥500

(47)路灯配电室

可与变电室设于其他建筑内

20~40

(48)煤气调压站

按每个中低调压站负荷站负荷半径500米设置;无管道煤气地区不设

50

100~200

(49)高压水泵站

一般为低水压区住宅加压供水附属工程。

40~60

(50)公共厕所

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

30~60

60~10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市政公用(50)公共厕所

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

30~60

60~100

(51)垃圾转运站

应采用封闭式实施,力求垃圾存放和转运不外露,当用地规模0.7~1平方公里设一处,每处面积不应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应小于5米。

(52)垃圾站

服务半径不应大于70米

(53)居民存车处

存放自行车摩托车

宜设于组团内或靠近组团设置,可于居(里)委合设于组团的入口处

1~2辆/户:地上0.8~1.2平方米/辆,地下1.5~1.8平方米/辆。

(54)居民小汽车停车处

存放居民小汽车、通勤车等

宜设于组团入口处

各地根据情况而定

(55)公共停车场(库)

存放自行车、机动车

宜设于居住区、小区人流集中地段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市政公用(56)公交始末站

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57)出租汽车站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100~200250~1000

(58)电话总机房电话总机

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59)消防站

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行政管理

(60)街道办事处

3万~5万人设一处700~1200300~500

(61)派出所户籍治安管理

3万~5万人设一处;宜有独立院落。700~1000600

(62)居(里)委会300~700户设一处30~50—

(63)粮食办公室粮油票证管理

3万~5万人设一处;可与派出所合设75~20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行政管理

(64)房管所房屋管理与维修

3万~5万人设一处;应有独立院落。700~1500

1000~3000

(65)房管段房屋管理与维修

2000~4000户设一处100~200250~300

(66)市政管理机构(所)供电、供水、雨污水等管理与维修

宜合并设置550~900500~1000

(67)绿化、环卫管理点环卫与绿化管理

2000~4000户设一处,宜合并设置。80~120

150~200

(68)市场管理用房集贸市场管理

3万~5万人设一处;可集合集贸市场设置100—

(69)工商管理及税务(所)税收管理

1万户左右设一处;可于街道办事处合设。100—

(70)居住区综合管理处居住区管理和服务

居住区或小区设一处。200250

续上表:设施名称

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

设置规定

每处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用地面积(平方米)

其他(71)防空地下室掩蔽体、救护站、指挥所等

在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中,凡高层建筑下设满堂人防,另以地面建筑面积2%配建。出入口宜设于交通方便的地段,考虑平战结合—

(72)街道第三产业残疾人福利工厂等

交通方便,与居民互不干扰。各地根据情况而定

2.2.2民用建筑综合指标住宅公共建筑

3.目前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症结:(设计)

3.1规划是为人服务的,对人的生活要求与经营者的利益考虑的过少。

3.2对居民的需要及社会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未能及时的反映。

4.发展趋势的要求

4.1公益性项目的增删与规模的调整

4.1.1老年人设施问题:生活、休闲、保健老年活动室→老年之家、社会小型敬老院、老年康复室(中心)、老年食堂、老年浴室等。

4.2盈利性设施的设置受市场制约规划阶段未一次性定死,只在总体建设时建议性放开,真正起到指导规范作用。

4.3国标与地标宜进一步分离(地域性)地标:作为国标的有力补充地方实际性情况问题加以研究,增加可持续性指令性:宏观与严格指导性:可操作、灵活实用4.4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置(集约性组织方式、方便居民、提高效益、节约用地)

4.5形成温馨、可依靠的服务社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社区:概念最早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共有与互助的关系(地区)。

现在认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助及服务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具有地域界线,以居住为中心的生活、经济、公共活动的环境整体。

4.5.1“文化多元性”的问题

4.5.2社区服务中心体系专业化、集约化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Tonnize)

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

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社会关系指一定地域内的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合作;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但其影响的往往是整个社会。

三、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1.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分级(公建使用的频繁程度)集中与分散对口(人口规模)配表(成表配置)

1.1

要求:区级:800-1000M●各级公建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小区级:400-500M

组团级:150-200M●交通流动走向●注意不同类型的居住配置的特点●服务中心宜为相应地段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为体现面貌的地段。

1.2

布置方式:(按二级或三级布置)

1.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趋势:2.商业、教育、文化、管理发展同步

3.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2.居住区级公建的规划布置

2.1

居住区中心的位置选择

2.2

中心布置方式

2.2.1

沿街形状布置

2.2.2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2.2.3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2.3商业服务业网点布置

2.3.1分散布置:如副食、菜店、早点铺……

服务半径小、使用方便

如:北京胡同口上海的里弄口

2.3.2沿街布置●一侧二侧●沿街与居住区入口相结合●步行商业街

2.3.3集中成片布置

2.3.4商业服务业建筑设计类型(各种各样)

沿街布置成片布置混合布置集约化组织

2.4居住区中心(小区)环境设计

2.4.1精神功能要求中心活动内容:购物、娱乐和休息环境:宜人、亲切、轻松、生动、活泼……2.4.2场所感(物理“场”特点)●具有一般公共活动的场所感●具有居住地点亲切感、家园感●步行的尺度:道路的宽度、建筑高度、立面、细部、小品等●街头家具(StreetFurniture)

●公用设施:电话亭、板摊、布告栏、候车廊、钟塔、凉亭、沙滤水台、垃圾箱●灯具●水体或水波喷泉●铺装材料(硬质地面)●标志牌宣传栏●绿化●旗帜●栏杆及交通设施●座椅●雕塑◆空间的变化统一(识别性)(秩序、序别、变化、整体、个性、特点特色…)◆空间的运动感楼层变化、回廊、平台、水池、绿化……

2.5基层公建及其他用地的规划布置

2.5.1小区级公建商业服务业少年教育设施●中学、小学、优托;

服务半径:中:1000M

小:500M●布置要求(分别表述)

2.5.2小商店(组团级)规划布置

2.5.3行车、存在及其规划布置(放在道路章节讲解)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3.1区级公建的建设步骤

3.2基层公建配置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3.2.1配置一定要齐全

3.2.2经营管理合理、节约基建投资和用地

3.2.3留有余地

3.2.4替代功能住宅区环境设计实例第四节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一、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原则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3)道路分级设置,满足不同要求;4)满足日常需要的基础上,注意特殊车辆出入的需要;

5)道路走向布局注意日照、通风条件; 6)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7)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特殊需要;8)旧区改造中注意结合原有设施,并为建筑、绿地布置创造良好条件;9)路网设计结合各种设施的布局要求;10)道路设计有利于编号、寻访、识别。二、功能与分级

2.1区内通道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2.2第一级:居住区道路红线≮20M(车行道≮9M)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2.3第二级:小区路路面宽5-8M

建筑控制线:采暖区≮14M非采暖区≮10M

用以解决区居住区内部联系

2.4第三级:组团路路面宽3-5M

建筑控制线:采暖区≮10M非采暖区≮8M2.5第四级:宅间小路

路面宽≮2.5M三、住区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

3.1主要为本区居民服务;

3.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3.3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

3.3.1回归自然,自然美与人工美组合

3.3.2以利于雨水排除(自然分水线、汇水线)

3.3.3道路与河流平行式垂直

3.3.4减少土石方,节约资源

3.4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3.5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3.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应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回车场≮12×12M

3.7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3.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铺设;

3.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的结合;

3.10居住区道路在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3.11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3.12符合道路的纵坡规定。通道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辆

≤0.3≤8.0L≤200M≤5.0L≤600M非机动车辆

≤0.3≤3.0L≤50M≤2.0L≤100M步行道

≤0.5≤8.0≤4.0注:L为坡长

四、道路用地及组织形式规划设计

4.1居住区道路构成1、道路尺度道路的宽度是道路的空间的重要要素,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来衡量,道路空间尺度应符合人、车、及道路设施在道路空间的交通行为,包括人与车的流量、速度、数量、尺度,以及各种道路设施的数量、尺度和技术要求。

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要求如下:(1)机动车行道单车道3m—3.5m,双车道6m—6.5m(2)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2.5m(3)人行道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m,其他地段人行道最小宽度可小于1m。如人行道的宽度超过1m时可按0.5m的倍数递增。(4)人行梯道当居住区用地宽度或道路坡度>=8%时,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长梯道每12—18级需要设一平台。2、线型控制道路线型因用地条件,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技术的需要,有直线型、曲线型、折线型等多种线型,对线型控制作用的部位有道路的交叉转弯、折线、尽端等。(1)转弯半径道路转弯或交叉处的平曲线半径大小(2)折线长度折线或蛇形等曲折线型道路要保证必要的转折长度,以便于车辆顺利通过(3)道路尽端尽端式道路为方便行车进退、转弯或调头,应在该道路的尽端设置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应不小于12m*12m。3、道路设施主要有绿化设施、公用、卫生、休息、停车等设施(1)道路绿化道路绿化具有为行人遮荫、保护路基、美化街景防尘隔音等功能。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普遍形式,其种植方式有“树池式”和“种植带式”两种。树池式通常用于人行道较窄或行人叫多的街道上,形状有方形和圆形。种植带式则是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免作铺装的种植带,可种植灌木、草皮、花卉也可种植乔木形成林荫,形式多样。机动车车道的绿化布置要注意不防碍车辆通行,在道路交叉口及转弯处要考虑行驶车辆的视距,即“道路交叉口安全视距”;安全视距为交叉口平曲线内侧司机视线能看见对面来的车的距离S(以右车通行为准),在安全视距的清楚范围内,规定不得设置1.2m视线高度以上的障碍物,如树木、建筑等,以确保行车安全。(2)道路使用设备步行道边设置公用、卫生、休息等使用设备,方便行人并保护街道清洁卫生(3)道路边缘至相邻建筑、构筑物最小距离为了不影响建筑、构筑物使用功能,保证行人行车安全,有利于安排地下管线、地面绿化和各种使用设备等。对建筑物有出入口的一面,离道路保持较宽的间距作为进出建筑的缓冲,并考虑临时性车辆停放,以保障道路正常交通。在具体规划中,保证最小间距的前提下,可视用地条件的可能适当考虑主体建筑的空间比例尺度,以取得更好的空间效果。住宅区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

道路级别

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

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建筑物面向道路

无出入口

高层5多层3高层3多层3高层2多层2有出入口

—5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高层4多层2高层2多层2高层1.5多层1.5围墙面向道路

1.51.51.5注:居住区道路边缘指道路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缘。

4.2居住区内静态道路的组织1、自行车存车设施的规划布置2、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布置(1)机动车的停车组织1)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2)停车场地内部交通组织3)停车场与外部交通道路交通组织

4.3交通组织方式

4.3.1人车分离系统

4.3.2人车混行系统

4.3.3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五、道路规划经济性指标

5.1道路线密度:通道长度/街坊面积(km/ha)

5.2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街坊面积(%)六、道路系统的实例分析

“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首先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Radbrun)居住区中实施。

七、无障碍设计1、轮椅坡道2、盲人盲道第五节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和绿化标准

1.1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

1.1.1公共绿地: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G1)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林荫道组群(团)小块绿地

1.1.2公建和公用设施去用绿地(G2)学校、幼托、医院、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物业管理中心……

1.1.3宅旁和庭院绿地(G3)

1.1.4街道绿地(G4)

1.2绿地标准

1.2.1M²/人(人均指标)公共

1.2.2绿地率新区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二、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2.1居住区绿地的基本要求

2.1.1根据功能组织与规划结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并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绿地系统相协调。

2.1.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

2.1.3对建筑中原有的绿地,河湖水面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

2.1.4美化居住环境,净化自然生态

2.1.5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力求投资少,收益大,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管理。2.2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2.2.1改善小气候

2.2.2净化空气

2.2.3遮阳

2.2.4隔音

2.2.5防风、防尘

2.2.6杀菌、防病

2.2.7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居宅区各类公共绿地规划要求

分级

居朝组团

居宅小区

居住区级

主要设施

幼儿游戏设施、凳、桌、树、木、草地、花卉、铺装地面、院灯等

儿童游戏设施、老年人和成年人休息场地、健身场地、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凳、桌、树木、草地、花卉、铺装地面、院灯、凉亭、花架等

树木、草地、花卉、铺装地面、院灯、凉亭、花架、雕塑、凳、桌、儿童游戏设施、老年人和成年人休息场地、健身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地、小卖屋

功能

游戏、休息

游戏、休息、漫步、运动、健身

游戏、休息、漫步、运动、健身、游览、游乐、服务、管理

服务半径

60—120M150—500M800—1000M

2.3设计方法

2.3.1设计方法与活动方式:环境、休息、游玩、体育活动、阅读、感情交往……

划分活动场地,确定基本活动内容、布局紧凑,但场地之间应有分隔。

2.3.2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保留、利用、美化……2.3.3平面布置形式▲规则式:采用几何图形,有明显的主轴线○园中道路、广场、绿地、小品组成有规则的几何图案、整齐专重。○缺点:处理不好:呆板、不够活泼,有时还受对称形式的制约,而造成绿化功能上的不合理。

▲自由式:没有明显轴线、灵活布局、绿化种植也采用自然式,可采用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可以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混合式:

2.3.4设计内容场地:▲儿童游戏场▲成人、老人活动场地园路:▲随地形变化、转折、平坦、起伏…...▲园路宽度:

0.5ha

主路:3-4M0.5ha以下主路:2.5-3M

次路:1.2-2M

以上均不指局部加宽的宽度小广场:对称规则式▲形式不对称不规则式▲以休息为主花坛、雕塑▲四周多设坐椅、棚架、走廊

园林建筑及设施:坐凳、花坛、水池、喷泉、花墙、花架、亭廊树、假山石、栏杆、围墙、挡土墙、园等、出入口、宣传栏、果皮箱……

2.3.5绿地配置▲植物:姿态、体形、叶色、高度、花期花色、叶型、四季叶色变化▲四季有景▲忌讳呆板

2.4组团保护规划设计

2.4.1组团保护布置特点

2.4.2规划内容

2.4.3位置

2.4.4布置方式:开放式、半封闭式、封闭式

2.5住宅庭院绿化规划设计三、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及其他1.植物培植

1.1乔灌结合,长绿和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适宜配置和点缀一些花卉、草皮。

1.2植物品种不宜太多,但要避免单调。

1.3树种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天际线和等缘线打破建筑群的单调和呆板感。

1.4儿童游戏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树型丰富,色彩名快,比例尺度适当,如修剪不同形状和整齐矮小的绿篱。

1.5在栽植上,运用对景,框景造园创造变化景观。

1.6注意与建筑物地下管线设施离开适当的距离。乔:距建筑物5-8M

距地下管线2M等

2.树种选择

2.1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树种

2.2树冠大枝叶茂密、落业、阔叶乔木

2.3长绿树与开花灌木

2.4耐荫树种、攀绿植物

2.5具有环保作用、经济效益的植物

2.6落果少、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植物

3.环卫规划

3.1垃圾收集与处理几种方式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M6-10M²/处

①居室→垃圾箱(站)→垃圾车定时运送

②居室→塑料袋→垃圾箱(站)

③多层→管道→底层仓

④自动化风吹垃圾清理系统(垃圾→地下管道→垃圾处理厂)

3.2垃圾箱场地布置

3.3公厕1000-1500户/每处人流集中处用地60-100M²/处建筑面积30-60M²/处4.小汽车停车场

4.1问题提出:①用地大②污染(大气、噪声……)③安全、安宁

4.2国家产业政策

4.3实践①深圳按100%

设置行车标准②康居工程:20%-50%4.4措施:①限制小汽车进入居住区、汽车沿小区四周停放②限制小汽车进入组团、汽车停放组团入口③利用地下空间、全部停放地下空间

5.环境小品

5.1居住区环境小品的分类:

5.1.1建筑小品

5.1.2装饰小品

5.1.3公用设施小品

5.1.4游憩设施小品

5.1.5工程设施小品

5.1.6铺地

5.2环境小品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整体性:总体设计构思●实用性:使用要求●艺术性:美观要求●趣味性:心理需求与生活情趣●地方性: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大量性:大量生产的现代特点

5.3规划布置住宅区绿化配置实例第六节居住环境景观实例评析一、居住环境住宅建筑景观形体简洁、质感多样、细部带有传统味道,是现代住宅建筑的主要特征。单元式小高层具有强烈的韵律感。住宅墙面材料的质感与色彩处理精致入微。入口处山石、绿化的引入,调整了大尺度建筑的压抑感觉阳台与建筑前后的绿化连成一体,在喧闹的城市中给人创造了一方自然的空间。丰富的形体变化和近人的尺度处理,使人感到亲切,温馨。通过连廊将高层住宅的入口联系起来,空间极富变化,加强了环境的领域性。宜人的高度,丰富的形体,温暖的色彩使行列式住宅环境同样呈现出家居的氛围。现代形式的公寓在窗口、入口处以圆弧为母题使建筑具有统一感,兰灰色的线条增强了建筑的识别性。几何形体的穿插组合使住宅的现代感强烈,虽有少许冷漠,但庭院中的几棵小树给环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几根圆柱支撑起来的透空穹顶,使住宅的入口具有古典的意味,圆柱上露出的少许不锈钢材质又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性。圆形小广场结合绿化构成的入口前庭,让居民在进入家门前心情先得到放松。建筑、雨篷、绿化、花坛、雕塑、铺地、灯具全部采用对称的形式,给人一种稳定、安全的感觉。具有构成主义特征的建筑形式与传统细部的结合,加上环境中一棵枯树风雨飘摇,让我们联想日本枯山水的禅境。浓烈的色彩增强了住宅的识别性,蜿蜒的宅路为丰富街道生活提供了可能。“欧式”风格的住宅入口使建筑的视觉中心突出、醒目。“欧式”住宅环境的创造,须使建筑的比例、尺度、细部、色彩、法式等严谨、纯正。阳台变化是住宅造型处理的重要方式,环境廊架则形成了具有场所感的外部空间。住宅下部的廊柱提供了让人活动的灰空间,精致的细部减弱了建筑体量的巨大感觉。紧贴窗口的一丛绿化在以实墙为背景的环境中显得极为突出,质感粗糙的铺地意在创造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氛围。二层的透空处理使两个建筑连成整体,沟通了内外空间,并具有框景的作用。低层住宅采用院落式的布局,具有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内韵圆弧形的阳台犹如一个个花盆插入墙内,生动而富有变化,令人感觉亲切、自然。色彩可以使简单的形体具有强烈的个性。建筑后退使街道转角处的压力减轻,立体绿化进一步弱化了实体感。错落的布局可以减弱高层住宅的庞大体量感,同时也使外部空间富于变化。高层住宅主体简洁使人感到明快、现代,裙房丰富又使人感到亲切、舒适。绿色草地、红色围栏与白色建筑构成一幅色彩和谐、典雅的居住环境图景。高低错落的坡层面轮廓线和整体的色彩对比,使环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众不同的墙面划分和各种类型窗口间强烈对比,使建筑的特征十分突出。上部退台与下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