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北金路至太寺垭森林公园连接道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说明_第1页
沙坪坝区北金路至太寺垭森林公园连接道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说明_第2页
沙坪坝区北金路至太寺垭森林公园连接道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说明_第3页
沙坪坝区北金路至太寺垭森林公园连接道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说明_第4页
沙坪坝区北金路至太寺垭森林公园连接道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坪坝区北金路至太寺垭森林公园连接道工程S3-1页共12页第三篇路基路面及排水说明一、设计依据及规范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依据以下规范、规程及意见等进行设计:《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其它有关的规程、规范及设计指导意见。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式的说明3.1路基横断面布置1)路基宽度路基宽度7.5m,应业主要求,道路右侧设置1m宽硬路肩做人行通道。路幅具体分配如下:7.5m=0.25m(土路肩)+3m(车行道)+3m(车行道)+1m(硬路肩)+0.25m(土路肩),2)路基设计标高:车行道中心线标高。3)路拱横坡:行车道2%,土路肩3%,双向横坡。4)超高方式:绕车行道中心线旋转。5)土路肩:土路肩采用C20现浇混凝。6)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25。3.2路基超高方式本项目全线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平曲线半径R<150米时均设置超高超高采用绕车行道中心线旋转,超高渐变率为不大于1/100。超高渐变段在直线上进行过度,渐变段长度不得应满足加宽及超高所需长度,且超高渐变率大于满足路面排水要求最小渐变率1/330。本次设计超高及加宽过度段在直线上进行,当采用过度段小于超高过渡段长度时,可将超高过渡段延伸入圆曲线内。3.3路基加宽方式凡平曲线半径≤250m的路基路面均应进行加宽,考虑到本项目主要通行车辆为小客车,采用Ⅰ类半加宽。路基设置路侧护栏段落,为保障护栏埋置安全距离,非挡墙、护肩等段落,路基加宽25cm。四、路基设计4.1一般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应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的规定执行。路基设计应在对公路沿线地质、水文、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本项目公路用地范围:路堤两侧边沟沟口外1m,无边沟时为路堤坡脚或构造物外边缘以外1m;路堑边坡坡顶以外1m,有截水沟时,为截水沟沟口以外1m。路基设计应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路基设计高度按有关设计标准执行,路基边坡坡顶、坡脚应取消折角作弧形化处理,达成与原地貌融的顺适衔接。采取措施有效节约耕地:为减少占用耕地,设计上尽量避免高填深挖;路基土石方尽量通过纵向调配平衡,减少取弃土占地。4.2路堤设计(1)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类土的砾土、砂类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浸水路堤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2)根据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工程地质条件合理确定边坡坡度及边坡分级高度。一般填方路基边坡设计表边坡高度(H)填土(或土石混填)路基H≤8m1:1.58m<H<20m上部8m边坡1:1.5,下部8m边坡1:1.75,中间设≥2m宽平台(3)基底处理①路基填筑前,应清除原地表植被和耕植土,厚度一般按30cm计,之后进行路基填前碾压,其压实度应≥85%。清除的地表耕植土应分段集中堆放,以备植草绿化或复耕之用。②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应不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③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应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④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采取措施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⑤当为软弱地基时,应按特殊路基作相应的设计处理。4.3挖方路基设计(1)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施工方法、排水措施,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一般土质边坡坡率1:1~1:1.5,灰岩边坡坡率1:0.5~1:1,当土质边坡高度大于20m、岩石边坡高度大于30m时应采用进行稳定分析确定坡率,并单独设计。(2)路堑边坡坡率的选择在结合地层岩性、满足安全稳定性的前提下,应灵活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同时,还应酌情兼顾植物防护的需要。路堑边坡应避免刀削式的单一坡,一般宜下陡上缓、逐渐过渡形成抛物线形以很好地融入周围自然。(3)碎裂结构及存在控制性结构面的岩质挖方边坡应通过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确定边坡坡度及支挡防护形式;挖穿岩土界面的二元结构地层,应对其上部覆土可能出现的溜坍、滑坡采取相应的支挡工程措施。(4)临近较大借方地段的挖方边坡,可适当放缓边坡,增加挖方数量,减少防护数量。(5)挖方边坡土石分界处设置土石分界平台,平台宽度2m,并设置3~4%内倾坡度,土层开挖坡比不陡于1:1。4.4陡坡路堤及填挖交界处理1、陡坡路堤处理设计斜坡路堤为地面横坡坡度超过1:5的路堤,陡坡路堤为地面横坡坡度超过1:2.5的路堤。对斜陡坡路堤,应在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应不小于2m,并设4%倾向内侧的横坡。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基底处理后,根据稳定性分析在路堤中部设置1~2层土工布,部分路段可设置护脚、路堤墙等支挡工程增加稳定性,地下水发育路段可酌情设置碎石盲沟疏排地下水。2、路基填挖交界及过渡段路基设计1)纵向填挖交界路基处理①纵向填挖交界处一般应设置过渡段,其填方区长度应不小于10m,且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碎石类土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当挖方区为强度较高的石质时,也可酌情采用填石路堤。②为避免填挖交界处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应酌情于路面底面以下铺设土工格栅。③当纵向填挖交界处挖方为土质时,挖方区路床范围土质应挖除做换填处理。④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纵向填挖交界处应酌情设置横向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2)半填半挖路基处理①挖方区为土质时,路床范围土质应挖除换填。②为避免填挖交界处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应酌情于路面底面以下铺设土工格栅。③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半填半挖交界处应酌情设置顺路线纵向的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④填方区宜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碎石类土填筑,当挖方区为强度较高的石质时,也可酌情采用填石路堤。4.6路桥(涵)过渡路基为了缓解路基在桥涵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桥头、涵洞两侧的路基应设置过渡段进行加强处理。措施如下:(1)过渡段基底填筑长度不宜小于3m;(2)填料应采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砾石或碎石填筑,压实度应按照路基压实度执行。(3)路堤与回填的联结部,应开挖不小于2m的反向台阶;(4)台背回填部分的路床宜与路堤路床同步填筑,过渡段压实度不应小于96%;(5)涵洞洞身两侧,应对称分层回填压实,填料粒径宜小于150mm。五、路基弯沉、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要求的说明路基压实度采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1-2007)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为标准,达到《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的规定值。路基各功能结构层的CBR值、最大粒径、压实度要求如下表:路基填料及路基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610下路床30~80≥95410上路堤80~150≥94315下路堤150以下≥92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61030~80≥95410一般路堤基底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压实度≥85%。填挖、半填半挖交界处填方一侧的压实度:下路堤92%、上路堤94%、下路床95%、上路床95%。零填及挖方路段,路床范围内压实度不低于95%。挡土墙基底、涵洞基底换填和涵洞基底一侧需回填后的压实度要求达到90%~95%。桥台、涵身台后填方基底和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压实度均应大于96%。六、路基支挡及防护6.1路基支挡1)挡土墙在填方横坡较陡的斜坡路段、坡脚以及与构造物、河渠发生干扰路段,设置路肩墙,以收减少占地、防止冲刷及增强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路肩墙的形式有仰斜式挡墙及衡重式挡墙,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开挖面较小,利于保通的衡重式挡墙。位于较陡纵向坡度基岩面上的挡土墙,可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基岩内开挖纵向错台基础。位于较陡横坡基岩面上的挡土墙,为减少挡土墙基坑开挖、节省砌体工程,设置横向台阶形基础或垫基处理。墙背内侧基础最小厚度≮1m,最外侧台阶宽度≮2m,墙趾外侧顶面设置≮2.5m的基础襟边。挡墙分段长度结合地质情况可按10~15m长设置一道沉降缝并以沥青麻絮填塞。墙身在高出地面部分应分层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间距2至3m,上、下排交错布置,孔内预埋φ50mmPVC,其应长出墙背10cm,其端部20cm用土工滤布包裹,最下面一排泄水孔出口应高出地面30cm以上,在泄水孔进水口处设置粗颗粒材料(大粒径碎石或卵石)堆囊以利排水。在最低一排泄水孔位置处应铺设一层机织防渗土工布隔离层。路肩墙根据地形选用仰斜式和衡重式,6m以下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6m以上采用C20片石砼砌筑。2)护肩及护脚在横坡较陡处的路基,当边缘填高不大时,但边坡伸出较远不易填筑时,可修筑浆砌片石护肩以加固路基避免放坡。当地面横坡较陡,路基填方坡脚伸出较远,或坡脚受地物限制、或路基稳定性不足时,采用浆砌片石护脚以减少征地拆迁和增强其整体稳定性。护肩基础应设在基岩或夯实的土基中,护脚基础应设在稳定的地基上。6.2路基防护防护工程设置一般原则为:(1)对于土质松散、强风化岩石等易风化的挖方边坡地段采用放缓边坡、根据边坡高度,设置必要的防冲刷措施如骨架护坡、喷播植草等方式进行防护;(2)对于岩石挖方路段,采用主动防护网、骨架护坡等措施进行边坡防护。(3)对于填方边坡,根据边坡高度,采用骨架护坡或撒播草籽防护。喷播植草或撒播草籽工程数量计入第八篇环境保护册。七、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7.1特殊路段排水说明(1)边沟沟底纵坡本线一般路段沟底纵坡按不小于0.3%控制。(2)涵洞和冲沟的衔接当涵洞的位置因地形或工程地质等原因而不能修建在冲沟等附近时,涵洞与冲沟之间的边沟必须加大尺寸,加大后的边沟尺寸应根据冲沟流量确定,以满足边沟的泄水能力和强度要求。(3)房屋段边沟排水K0+020~K0+060左侧因现状房屋,道路平面受限,该段左侧边沟无条件布设,PE排水管排除左侧边沟水,内径50cm,施工时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出水口位置。7.2路基、路面排水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由路基边沟、排水沟、渗沟、截水沟、急流槽、路面排水及桥涵排水组成。本项目排水本着整体考虑、局部设计、排水通畅、兼顾环保美观的原则来布置。(1)路基排水①一般填方路段采用填方排水沟,一般挖方路段采用挖方边沟,当路基汇水较大,根据需要采用加深型挖方边沟,排水沟、边沟均为矩形,内径尺寸为50cm×50cm,边沟、排水沟均采用M10浆砌片石。(2)路面排水直接由路拱横坡排入两侧边沟、排水沟或横向漫流导出路基。八、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8.1取土、弃土设计全线填方完全利用挖方进行填筑,不需要设置取土场。为解决土石方远运问题,应合理选择弃土场的位置。本次调配过程中根据土石方调配原则,优化调配过程,采取本桩利用,减少土石方远运。对于某一调配段落,如果挖方大于填方,为了减少该段弃方,对有条件放坡的地段,特别是较高的填方路段,采用路基外侧弃方填筑,一方面对路基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有好处,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弃方。路线部分路段穿越山区,全线路基弃方24178m3,路基弃土按分段集中弃土原则,经与业主前期沟通,弃方就近弃于现状采石场矿坑中。8.2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1)全线路堤填料尽量利用路基挖方中本桩利用,尽量减少弃土远运,弃土场尽量选择河滩及荒地,以减小占用现有耕地。(2)路基施工中清除的有机质耕植土即Ⅰ类土应充分利用于公路路基边坡植物生态防护和弃土堆表面的种植培土,达到变废为宝。弃土场表土同样要求清除,集中堆放,工后覆土,其要求同路基施工中清除的有机质耕植土要求。(3)合理选择弃土方案和场址位置,弃土场地尽量选择在低洼冲(坳)沟,以尽量增加弃土高度和容量,减小弃土场用地。(4)弃土场废方顶面设置不小于4%的自然排水坡度,废方外坡面设置不陡于1∶2.5的缓坡度,废方应堆放规则,进行碾压(压实度85%),防止弃土边坡失稳。(5)对于地面横坡陡于1:5的地段,弃土之前应对原地面开挖台阶,开挖台阶要求同斜坡路基设计要求。九、路面设计9.1路面设计原则本项目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梁镇,自然区划为Ⅴ2区。根据本项目的实际功能需要,结合项目情况,其设计的原则如下:(1)充分考虑到本项目承担着县内重要的物资和人员运输功能,满足本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使用要求;(2)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路面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出现结构设计缺陷所导致的病害;(3)针对特殊地段地质情况,结合路基综合设计,减少地表水、地下水对路面产生的不良影响;(4)尽量采用本地原材料,降低造价;(5)针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脆弱、生态多样性的特点,尽量完善施工技术方案,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9.2设计依据路面设计根据交通部颁布的现行规范要求进行,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9.3路面设计基本条件9.3.1自然概况拟建项目区域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夏热秋凉,秋雨绵绵,无霜期长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0°C~18.8°C,月最低气温7.1°C(1月),日极端最高气温44.5°C(2006年8月15日),日极端最低气温-3.1°C(1975年12月15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094.6mm,年最大降水量1544.8mm,年最小降水量740.1mm,日最大降雨量206.60mm(2007年7月17日,115年一遇),降雨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26.7m/s(1958年5月10日),实测极大风速27.0m/s(1961年8月4日),最大静风频率7%(1月份),平均风速3.4m/s。9.3.2公路等级与使用要求本项目为四级公路(Ⅰ类)标准,为沙坪坝区北金路至太寺垭森林公园连接道,主要通行车辆为小客车,交通量较小,因此,需综合考虑对公路的路通行能力、安全性、耐久性、经济型的要求,优选可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的路面结构方案。9.3.3路面设计参数(1)路面等级、类型及标准轴载根据气候分区高温指标、低温指标及雨量指标分析,本路段属Ⅴ2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采用单轴双轮组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按四级公路(Ⅰ类)设计,设计使用年限为8年。(2)计算指标本次路面结构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路面设计指标为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拉应力、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3)土基回弹模量的取值参考周边项目公路设计经验,全线土基按中湿、干燥状态考虑,土基顶面回弹模量不低于40MPa,对于低填及土质挖方路段,基底应进行特殊处理,以保证路床处于干燥状态。(4)交通等级路面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轻交通荷载等级。(5)计算结果经计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及无机结合料层底弯拉应力均满足要求。(6)设计路面结构的验收弯沉值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lg=247(0.01mm)路表验收弯沉值la=32.1(0.01mm)9.4路面结构设计9.4.1路面结构组成综上所述,本工程的路面结构方案为:5cm沥青混凝土上面层AC-16C+18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名称推荐路面结构厚度(cm)面层AC-16沥青混凝土面层5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6基层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8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8总厚度—41土路肩采用C20现浇砼硬化,土路肩横坡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撒布PC-2型乳化沥青透层油,撒布量0.7~1.5L/㎡。9.5拌和场本项目靠近城区,且项目较小,为减少施工用地、保障工程质量,沥青面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按购买商用设计。9.6筑路材料及技术要求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1)质量标准实度:≥95%平整度:≤12mm中线高程:+5mm,-15m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1~3Mpa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4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表所示: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组成表(C-C-1)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筛孔(mm)小于28小于737.510031.5100~9026.594~811983~671678~6113.273~549.564~454.7550~302.3636~191.1826~120.619~80.314~50.1510~30.0757~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级配碎石石料压碎值不大于40%。3)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杂质,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对水质有疑问时,应检查下列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①硫酸盐含量(按SO42-计)小于0.0027mg/mm3。②含盐量不得超过0.005mg/mm3。③pH值不得小于4。④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杂质。3)施工要求(1)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2)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3)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4)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10mm厚度容许偏差:-10mm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0.3%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2~4MPa2)材料要求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表所示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组成表(C-C-2)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筛孔(mm)筛孔(mm)31.51002.3636~1926.5100~901.1826~121987~730.619~81682~650.314~513.275~580.1510~39.566~470.0757~24.7550~3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级配碎石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5%。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材料要求用作被稳定的粗集料已采用各种硬质岩石或砾石加工成的碎石,也可直接采用天然砾石。粗集料应符合表中Ⅰ类规定,用做级配碎石的粗集料应符合表中Ⅱ类规定。本项目基层、底基层均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粗集料指标应满足Ⅱ类规定。基层、底基层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实验方法层位Ⅰ类Ⅱ类压碎值基层≤35≤30T0316底基层≤40≤35针片状含量基层—≤20T0312底基层—≤20基层、底基层细集料技术要求项目水泥稳定颗粒分析满足级配要求塑性指数≤17有机质含量(%)<2硫酸盐含量(%)≤0.25基层、底基层级配碎石CBR值应满足下表要求结构层公路等级中等、轻交通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120底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609.7稀浆封层、透层9.7.1稀浆封层1)稀浆封层采用用ES-2型乳化沥青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满足下表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表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3)性能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应满足下表要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指要求项目单位指标实验方法可拌和时间s>120手工拌和稠度cm2~3T0751粘聚力实验30min(初凝时间)N.m≥1.2T075460min(开放交通时间)N.m≥2负载碾压实验粘附砂量g/m2<450T0755轮迹宽度变化率%—湿轮磨耗实验磨耗值浸水1hg/m2<800T0752浸水6dg/m2—稀浆封层矿料级配筛孔尺寸(mm)ES-2型9.51004.75952.36651.1845700.630500.318300.1510210.075515一层的适宜厚度474)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采用ES-2型,应使用乳化沥青,且改性沥青宜现场制备。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9.7.2透层1)透层采用PC-2型乳化沥青,相关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用于透层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表2)透层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路面各类基层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不宜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2)根据基层类型选择渗透性好的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作为透层油,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渗入基层的深度不小于5mm(无机结合料基层)—10mm(无机结合料基层),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第4章要求。(3)透层油的粘度通过调节稀释剂的用量或乳化沥青的浓度得到适宜的粘度,基质沥青的针入度通常不宜小于100。透层用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允许根据渗透情况适当调整,当使用成品乳化沥青时可通过稀释得到要求的粘度。透层用液体沥青的粘度通过调节煤油或轻柴油等稀释剂的品种和参量经试验确定。(4)透层的用量通过试洒确定,不宜超过下表要求的范围。沥青路面透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表用途液体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规格用量(L/m2)规格用量(L/m2)规格用量(L/m2)无机结合料基层AL(M)-1、2或3AL(S)-1、2或31.0—2.3PC-2PA-21.0—2.0T-1T-21.0—1.5半刚性基层AL(M)-1、2或3AL(S)-1、2或30.6—1.5PC-2PA-20.7—1.5T-1T-20.7—1.0(5)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6)在无结合料基层上洒布透层油时,宜在铺筑沥青层前1~2天洒布。(7)透层油洒布车在一次喷洒均匀,使用的喷嘴应根据透层的种类和粘度进行选择并保证喷洒均匀,沥青洒布不均匀时宜改用人工洒布机喷洒。9.8面层新建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6C,厚5cm,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9.8.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压实度:不小于马歇尔标准密度的98%平整度:σ≤1.2mm,IRI≤2.0m/km厚度容许偏差:上面层厚度,-5mm;总厚度,-10mm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宽度:±20mm抗滑构造深度(铺砂法):≥0.55mm面层弯沉值:≤32.1(0.01mm)。2)材料(1)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A级70号沥青技术要求表试验项目A级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延度(5cm/min,15℃),cm≥100T0605软化点(R&B),℃≥46.00T0606闪点,℃≥260T0611蜡含量(蒸馏法),%%%≤2.2T0615密度,g/cm3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99.5T0607质量变化,%≤±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61T0604残留延度10℃,cm≥6T0605(2)石料沥青层用粗集料,采用优质碱性石料,石料必须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的规定生产和使用,见本说明中表6-11。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04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T0616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集料磨光值PSV(面层石料)不小于-T0321石料的破碎面积不小于%80T0346注:其中磨光值对于底层可不作要求。特别强调粗集料的1: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杉矶磨耗损失应小于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3)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4)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9.8.3级配组成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中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表筛孔(mm)AC-16191001690~10013.276~929.560~804.7534~622.3620~481.1813~360.69~260.37~180.155~140.0754~89.8.4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表密级配请混合料马歇尔技术指标表实验指标单位要求击实次数(双面)次50试件尺寸mmΦ101.6mm×63.5mm空隙率(VV)%3.0~6.0动稳定度MS不小于KN5流值FLmm2~4.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设计孔隙率(%)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及VFA要求191621111.531212.541313.551414.561515.5沥青饱和度VFA(%)65~7565~759.8.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宜为0.4~0.8m。搭接处应洒少量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颗粒应予剔除,并补上细料,搭接平整,充分压实。平接缝宜趁尚未冷透时用凿岩机或人工垂直创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十、施工注意事项1、加强各工序间的合理配合,如路基施工至路床标高并经检验合格后,应尽快铺筑路面各结构层,避免路床未经隔水处理,长期暴露汇集雨水下渗软化路基,造成通车后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