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风味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_第1页
番茄风味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_第2页
番茄风味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番茄风味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

水果风味是番茄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很难定性和定量,但这种复杂的外观引起了消费者和研究人员的注意。探讨番茄风味品质性状遗传规律可以为番茄种质的品质评价、优质育种中亲本的选择选配、杂种后代的选择和鉴定提供依据。1可溶性固形物和干物质的遗传关系在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遗传研究方面,用Oxheart×P.I.407544研究推断,控制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基因对数为3对,广义遗传力为59.1%。用70个RFLP标记测定有4个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关。研究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和Vc与单果重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色素有关,认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普通番茄红素的影响要比对野生种小。在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干物质遗传研究方面,用2个品种杂交,F1表现可溶性固形物和干物质含量的杂种优势,估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力为75%~91%,干物质含量的遗传力为80%~90%。观察到可溶性固形物的杂种优势和在F2的超亲分离(高和低),并观察到“A326×A408”组合F4的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过其高亲“A408”,从而认为遗传变量的主要组分是累积性的,估算的遗传力为74.9%。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加性作用和非加性作用很重要,非加性作用占优势,有不太高的超高亲优势。用4个小果品种和4个大果品种轮配,研究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结果认为控制高和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有显性基因,醋栗番茄有高固形物含量的显性基因,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力为54%。研究指出,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配合力变量分析显示,品种间的普通配合力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的差异,都极显著。小果品中的普通配合力显著高于大果品种,大果品种即使其本身的固形物含量较高,但它们的普通配合力仍为负值。这说明在控制固形物含量方面,基因的积累作用和非等位基因的互作都很重要。刘静等认为可溶性固形物属核遗传,受胞质影响不大,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加性效应为主。2不同高糖品种的选育在番茄的果实含糖量遗传研究方面,认为不同品种的果糖和葡萄糖的变异是相对稳定的,果糖与葡萄糖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在高含糖量的果实中果糖的含量较低。还原糖中果糖与葡萄糖的含量受一对显性基因Fgr控制,这个基因点座落在第4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几乎不单独与果糖和葡萄糖有关,也与总糖和总可溶性固形物无关。糖分对番茄风味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糖分占总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的55%~65%,占总固形物的50%。蔗糖在普通番茄果实中的积累极少,而在野生中的含量较高,但果糖和葡萄糖在普通番茄果实中积累较高而在野生中则较低,这种糖分种类的差异与酸性蔗糖酶及其活力有关。利用高糖基因型改良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园艺性状优良的4个高糖含量育种系和1个高酸低糖育种系作为供试的亲本材料,配制2个高糖×高酸的杂交组合。测定F1和亲本果实的pH值、可滴定酸度、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用感官打分法评价亲本及其F1果实的甜度、酸度、番茄味和综合风味度。结果表明,全部组合和高糖亲本系的还原糖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均高于高酸低糖亲本,F1的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但与高亲本无统计学差异。F1可滴定酸度较高糖亲本高,而甜度较低。全部组合的酸度均较高糖亲本高,但等价于低糖亲本。试验指出,可溶性固形物与还原糖间及甜度与番茄味、综合风味度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51和0.42。而甜度与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间的相关却很低(r=0.23,r=0.30)。总之,选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亲本作为杂交亲本,有可能选育出风味佳美、园艺性状优良的番茄新品种。在番茄的果实风味遗传研究方面,认为整个滋味强度基因的变异主要是由于糖类和酸类变化,而以柠檬酸和果糖起的作用最大。在糖度中果糖比葡萄糖作用大,可能是因为果糖更甜一些。霍建勇等认为可溶性糖以核遗传为主,受细胞质影响不大,遗传效应主要以非加性效应为主。3不同生长阶段的ssr-pcr的遗传多样性在番茄果实含酸量遗传研究方面,用1个含酸量低的品种与1个含酸量高的品种杂交,发现F1和F2的含酸量都在双亲之间,BC1P2也稍低于P2;F2和BC2P1的分布都有2个明显的高峰,如果把分布人为地分为高酸和低酸2类,则分离比例近于3∶1和1∶1,因而认为含酸量是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高酸为不完全显性,估算遗传力为66.4%。用1个低酸栽培品种和1个高酸醋栗番茄杂交,F1的pH值稍低于双亲平均值,总酸量稍高于双亲的平均,说明高酸是不完全显性。认为控制pH值的有2~5个基因,控制全酸量的有3~4个基因,其中有一主效基因控制含酸量。同时指出,由于低pH值和高酸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因而对试材进行选择时,只要鉴定其中之一即可。含酸量和干物质之间虽有相关,但很低,从F2的分离来看,要获得高酸和干物质含量高的系统并不困难。在番茄的果实含酸量遗传研究方面,认为有机酸和Vc随果实的成熟过程而增加,至转色期达最高峰,但红熟期略有下降。糖酸比在各成熟期几乎相同,但在完熟期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单糖的增加和有机酸的下降。番茄总酸度的遗传非加性基因占优势。果实良好的风味必须有一定的酸味,番茄酸味的差异主要由于pH值不同,酸对甜的影响比糖对酸的影响大,柠檬酸比苹果酸对总酸的影响大;果实发育过程中pH值一直在下降(酸变增加),转色后略有增加;酸度与果形有关,认为酸度与果实硬度负相关,与裂果有一定的正相关(r=0.3)。4硬果硬果基因控制在番茄果实硬度遗传研究方面,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喜欢较硬的番茄,因为这可减少机械损伤,进而增强其贮运性。影响番茄硬度的因素有表皮韧度、果肉硬度及果肉与心室的比例。目前一般是通过比较果实果肉硬度、种子腔大小,再结合手感握测,来筛选果实硬度高的品种。用6个果实硬度有显著差异的亲本杂交,发现F1与软果相似,F2大部分植株有软果,与硬果亲本回交的BC1P1为1∶1分离,与软果亲本回交的BC1P2全为软果,表现为1对基因控制,软果为显性,但存在一些修饰基因。M.E.Sayed认为,番茄的果实硬度由1对基因控制,软果为显性。果实硬度的遗传主要是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是很小的。番茄果实硬度至少受4对以上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上位效应不显著;F1硬度值居于双亲之间,高硬度为不完全显性。硬度遗传效应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果实硬度的加性遗传分量和显性遗传分量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果实的加性作用和显性作用都很重要。据最近报道,硬度在遗传上是一个数量性状,主要受基因累加作用控制,目前国外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