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联的修辞艺术研究_第1页
苏轼对联的修辞艺术研究_第2页
苏轼对联的修辞艺术研究_第3页
苏轼对联的修辞艺术研究_第4页
苏轼对联的修辞艺术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这幅对联通过暗喻的手法,将舞姬曼妙的身姿以及娴熟的舞蹈技巧展露无疑。(三)双关谐音,利用汉字的多音多义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的修辞手法,往往有“言在此意在彼”的意味,达到双关效果。纵观苏轼的对联,我们也能够找到许多具有谐音效果的对联。例如,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即对:“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看起来不不错,但如果能改成‘何水能如河水清’是不是会更合适?”佛印与苏轼听了,都表示赞同。镶嵌根据对联内容的需求传达的意思,有目的将一些较为特殊的字嵌入到对联中,这种方法称之为镶嵌。苏轼有名的嵌字联当属这首了:上联:一叶孤舟,载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上联需将数字一到十镶嵌进去,要达到对应,难度非常大。但苏轼文彩四溢,仅用很短的时间的考虑便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誓一定要进。下联相比于上联,使用倒序嵌数的方法,别具匠心,十分巧妙。根据《巧对录》的记载,苏轼某天奉命陪同高丽来使出游,路过一宝塔时,遇到一个老翁。苏东坡便对来使介绍说在我过,不分男女,不论老幼都很善于作对吟联,来使随用用宝塔为题出上联:独塔巍巍,七级四方八面;老翁听罢,连连摆手而去。来使便说,此老翁对对子根本是一窍不通。苏东坡笑着回答道,这位老翁用的是哑谜对,其意是:只手摆摆,五指两短三长。总之,在苏轼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楹联创作是其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一“部分”中,我们能看到苏轼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五)用典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懂得学习学到前人理论中的基本精神,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更需要从中能学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苏轼智对辽使的故事广为流传。针对此故事有2个不同的说法,《楹联丛话》说是苏轼面对契丹来使,其上联是:三才天地人;苏轼对云:四诗风雅颂。因汉代传《诗》者有鲁诗、齐诗、韩诗、毛诗,凡四家,故谓四诗。《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故曰风雅颂。岳飞之孙岳珂撰的《桯史》则谓对辽使,苏轼之对句云:四德元亨利。“四德”本应为“元亨利贞”,这里为避宋仁宗赵祯讳省“贞”字。两个对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十分巧妙。顶真顶真,有可称为连珠,即用前一句的结尾当成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句首尾相连,例如李瑞叔对苏轼,苏轼出上联:

草号相思,思岸柳眉弯腰细;

李瑞叔对云:花名含笑,笑石榴齿露皮斑。佛印与苏轼出游,看到漫天荷叶,便出了上联:莲叶莲蓬恰似绿罗盖,盖佳人之粉面。苏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下联:瓜藤瓜实浑如黑铁锁,锁和尚之光头。对仗工整,又着实戏弄了佛印一番,可窥见佛印与苏轼之间深厚的情谊。四、苏轼对联艺术的成就及其影响(一)苏轼对联的艺术成就纵观苏轼的对联,其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二是具有很强的情趣性。1.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大体来说,苏轼的对联不但能满足对联在写作形式上的基本要旨,即在对联很多方面,如文字表达、音调、字数规格等都能做到对称,正如格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的对称一样。同时是他的对联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就是构思上巧夺天工,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从容下笔,让对联中词性上下相对,音律融洽,将字面上对称的美感和声调上韵律的美感完美的展现出来。看去赏心悦目,读来妙趣横生。就以只有十个字的“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这联为例子,此联字数虽少,却向读者看到了一幅画情诗意的中国画,“远”、“轻”二字,透露出一种灵气。苏轼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字成诗句,再由后世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将此联传颂,故此联有在后世享有晋人文、宋人诗、元人书之说,堪称经典之作。再如,考苏小妹一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此联精妙的将兄妹各自镶入三个词曲牌名,用语雅致,对仗完整。还有对辽使之联,生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此联巧在苏轼摘取《易经》中的“四德:元亨利贞”。然而,因为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对“贞”字很忌讳,故只能一笔带过,不敢进行说明。2.具有很强的情趣性苏轼大部分的对联中强烈的情趣性是显而易见意见的,往往令人笑不可抑。最典型的就是与王安石和佛印的对联,它们的都有类似的地方,就是很巧妙的将汉语的谐音以及同音现象结合在一起,语言惟妙惟肖,联想更为恰当。以景得句,语带双关。像“此墙东坡斜矣;是置安石过也”,是苏东坡与王安石相伴而行,偶然看到一间房子根基已经不稳,其中有一面墙出现向东倾斜的状况。王看到后,出此上联,用来调侃苏东坡,苏轼纵声大笑,

轻而易举就吟出此妙对。又如东坡戏王安石的对子“恨当年安石不正,到如今仍向东坡”,传言苏轼与王安石走在路上,看到一块石碑基石已经不稳,整个碑体已出现向东面倒下去的趋势,这时候,苏轼出了上联为驮碑之龟出,旨在戏言王安石,可未曾想到想适得其反。苏轼与佛印在湖中泛舟游玩,苏轼瞥见河岸上有条狗正啃着一块骨头,他便出上联为“狗啃河上骨”,佛印随手把苏轼所写的诗丢进了水中,得下连曰:“水漂东坡诗”。这些对联读起来十分有趣,不但显示了苏轼对联的高超趣味性,同时间接反映了苏轼与好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二)苏轼对联艺术成就的原因1.对联传统的影响在历史上,文人们有很多名联经典流传于世,然而对联却又因为其体裁的独特性而无法被取代,苏轼从小便接受到这一块的教育,被其所影响。回望对联发展的历程,最早期的对联在唐代发展形成,当到了宋代的时候,对联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宋代赵令畤的《侯鲭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东坡云:‘白公晚年对句极高妙。’余请其妙处,坡云:‘余向书其一联,悬壁久之,玩之觉得属对之工,无可伦比。’”文中的白公指白居易。在这样的一个文学社会环境中,苏轼能脱口而出各种对联,那也不足为奇了。2.苏轼的文学根底为其对联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的文学大环境虽为苏轼写对联起了莫大的作用,但是苏轼能作出诸多精妙绝伦的对子,与其自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对于对联的写作,我们看起来觉得很简单,但其实对联的写作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写作技巧的。苏轼在文学创作上长期刻苦锻炼,不断总结经验,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再次是苏轼的机智聪明。对联写作的特点是不需要遵循规律,完全可以根据有感而发去进行创作,这需要创作者有很强的思维创造力,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苏轼自幼聪慧过人,加之不耻下问,因而对于苏轼而言,写对联可以说是他的拿手绝活,充分体现了他较强的思维创造力。最后是苏轼诙谐幽默的性格。尽管其经受

人世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但由于儒释道兼容并蓄,故苏轼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苏轼对联艺术成就的影响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一代文学大匠,同时又是诗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字做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细绛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御制文集序》)他的对联虽不及诗、文、词、画影响力之大,但也对当时的文学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的创作对联的世界。原本文人墨客只在茶余饭后当作小游戏与友人打发闲暇时光,但自苏轼之后,少了时间、地点等的限制,人们在出行游玩、日常生活中随兴而作对子。同时苏轼在流水数字联上表现出高超的文学功底,在当时掀起了创作流水数字联的风潮。尤其是他为红颜知己王朝云所写的挽联,被后世广为传诵。有一个传言说,在苏轼热衷于写挽联之前,人们对已故的逝者表达悼念之情并不是通过写挽联。然而当苏轼写挽联之后,兴起了在逝者的悼念仪式中写挽联的这种风气,所以可以说,苏轼是首位开启写挽联之风的才华横溢的天才。苏轼流传下来的对联虽不像诗词文画那般多,但也是流传下来较多对联的一位文人。其诸多对联都有研究考察的价值,是我国对联文学的一笔重要财富。同时,他的对联也间接反映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是后人研究苏轼的一个新的切入口。结语在历史上,文人们有很多名联经典流传于世,然而对联却又因为其体裁的独特性而无法被取代,苏轼从小便接受到这一块的教育,被其所影响。回望对联发展的历程,最早期的对联在唐代发展形成,当到了宋代的时候,对联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宋代赵令畤的《侯鲭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东坡云:‘白公晚年对句极高妙。’余请其妙处,坡云:‘余向书其一联,悬壁久之,玩之觉得属对之工,无可伦比。’”文中的白公指白居易。其次是苏轼的文学根底。对于对联的写作,我们看起来觉得很简单,但其实对联的写作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写作技巧的。苏轼热衷于文学创作,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分析研究,让他在文学创作时能够游刃有余,称心如意。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再次是苏轼的机智聪明。对联写作的特点是不需要遵循规律,完全可以根据有感而发去进行创作,这需要创作者有很强的思维创造力,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苏轼自幼聪慧过人,加之不耻下问,因而对于苏轼而言,写对联可以说是他的拿手绝活,充分体现了他较强的思维创造力。最后是苏轼诙谐幽默的性格。尽管其经受

人世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但由于儒释道兼容并蓄,故苏轼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参考文献[1]石涛.论苏轼的对联艺术[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69-70.[2]谢敏.两宋联章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3]齐婉萍.“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4]边少初.言志联品赏[J].高中生,2005,07:11.[5]边少初.言志联品赏[J].语文教学之友,2005,01:48-49.[6].苏轼对联故事[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7,Z2:76.[7]知非.少年苏轼改对联[J].作文教学研究,2008,02:85.[8]裴焕君.苏小妹对联考苏轼[J].小读者,2008,09:59.[9]张晓红.宋代帖子词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