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课件: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课件: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课件: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课件: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课件: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标解读2考情分析目录3真题引领4知识梳理5阅读指导课标解读文言文阅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属于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查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197)能力考查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年份20222021选材特点新高考Ⅰ卷:史传类《战国策•魏策三》全国甲卷:史传类《战国策•秦策二》全国乙卷:散文类《说苑•贵德》新高考Ⅰ卷:史传类《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新高考Ⅱ卷:史传类《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全国甲卷:史传类《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命题形式题型保持稳定,稳中有变,同一材料不重复命题。共拟5题,前3道为客观题,后2道为主观题,共赋20分。第1题为断句题,选文中三四十字,设几处错误,分别呈现在四个选项中,3分。第2题为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3分。第3题为概括分析题,错项常设于对原文的错误理解,3分。第4题为翻译题,两句,每句二三十字,各赋4分,采分点一般为三个实词或短语,每点1分,语意1分。第5题为简答题,3分。考查要点重点考查文言断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概括原文内容要点、文言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言翻译题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需要字字落实,文通句顺。理解文章内容题侧重考查考生在读懂文本基础上的深入思考的能力。(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解析】“魏歃盟于秦”是魏国将和秦国结盟的意思,应断到“秦”后,排除A、D。“所以”解释为“用……的”,是一个词组,不能断开,排除B。C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与“为赵蔽”的“蔽”意思不同。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解析】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而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A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答案】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参考译文】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有可能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借兵,田文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局势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我能够听听会发生什么大变化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去救助人好,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王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一、了解文言文文体知识文言文文体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是否押韵。韵文讲究押韵,包括诗、词、歌、赋等。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别是骈文讲求平仄、对仗,散文没有这些规定。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四种。1.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相关的历史事件。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2.纪传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等。4.国别体。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二)论说文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三)杂记文杂记文可分为两类。1.山川景物人事记。这一类文章很多,例如我们学过的就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2.笔记文。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不过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逸闻趣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四)应用文应用文的范围很广泛,下面介绍比较特殊的两种。1.墓志铭。墓志铭是刻在石头上并且埋在坟墓里的文字,是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2.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二、了解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1.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籍贯、长相,有时还交代其祖上(或家族)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科举或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传主的结局、生前和死后的封赏等。2.高考所选传记,其传主大都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无论哪类人物,其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3.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经历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其中也蕴含对传主的评价,常常一字寓褒贬,即“春秋笔法”。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要点。(3)借题解文法:文意概括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者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这个不正确选项也不是全部信息都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5)出处解文法:读人物传记,一定要关注传记出处。关注出处,能够把握传主的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朝代的官职称谓、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2.阅读步骤。首先,关注开头,初识传主;关注出处,快速“唤醒”相关知识。开头段落一般都会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情况等;关注出处,了解传主生活的朝代,便于理解文中文化名词(如官职)等的含义。其次,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传主经历,概括事件所反映出的传主的精神品质。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厘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从而快速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基本要素:某时+某地+某职+某事+某种精神。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要注意传记中表时间的词语。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是以年号纪年,如“元和十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另外,文言文中也会使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向”等。对“初”“先是”这些表示插叙、补叙的时间词也要格外留心。最后,以“已知”解“未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整个过程用时应在10分钟以内,以7~8分钟为佳。〔典例剖析〕(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读文指导】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用“∥”分层,用“”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动,用“

”标注人物(同一人物只标注一次),从而分清层次,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第二步:借助概括分析题,筛选信息,以题悟意。第202页第3题题干要求“概括和分析”,再看每一个选项,前面是概括,后面是分析。本题的四个选项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的。以A项为例:“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这是对文章第一层的总结。由选项意思我们可以悟出对应句的意思。其他选项亦然,这样就能够扫清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第三步:再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1.知人。主要人物:左光斗。次要人物①:刘朝,是左光斗拒绝的对象。次要人物②:杨涟、高攀龙、汪文言是和左光斗一起弹劾魏忠贤的官员。次要人物③:魏忠贤、崔呈秀、许显纯是左光斗的政敌。次要人物④:孙奇逢、鹿正是倡议营救左光斗的侠士。2.明事。根据圈点勾画的时间、地点、官职等词,梳理主人公的经历。①选授御史: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②出理屯田:水利大兴,百姓得利。拒绝阉人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③杨涟劾魏忠贤:参与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魏忠贤及其党羽诬陷左光斗等人贪赃,害死左光斗;孙奇逢等侠士凑集欠款,欲缴纳赎金,缓免左光斗死刑,但左光斗已被害。④光斗既死:左光斗受迫害致死后,同族受到株连。⑤忠贤既诛:魏忠贤被诛杀后,左光斗得到追赠。3.辩理。结合所述左光斗之事,概括其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人刚直、勤于政事、一心为百姓谋福祉。〔即学即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解析】四项共有两处不同:第一处是“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及”前是否应该断开。“及”为连词,根据句意,“三十二斩罪”是魏忠贤和魏广微两人的罪行,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第二处是“拟十一月二日上之”,“上之”前是否应该断开。结合语境可知,“上”为动词,是“呈上”的意思;“之”为代词,指奏章。“拟十一月二日上之”语句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解析】“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错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太子或诸王等的敬称,不能用来称丞相。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解析】根据原文“母以哭子死”,左光斗的母亲是因为痛哭儿子而死的,不是被迫害死的;且“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文中只说“系其群从十四人”,即拘捕左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答案】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答案】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全都家破人亡。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参考译文】左光斗,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