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法规和输血指南_第1页
输血法规和输血指南_第2页
输血法规和输血指南_第3页
输血法规和输血指南_第4页
输血法规和输血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输血法规和输血指南法律法规★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输血相关制度

临床输血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输血标本采集要求及流程★输血前核对制度★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血液贮存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制度(超链接)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及流程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临床不合理用血责任追究制度(超链接)紧急抢救非同型输注和配合性输注的管理制度(超链接)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超链接)紧急抢救非同型输注操作流程(超链接)临床紧急用血应急预案(超链接)血液输注无效处理流程(超链接)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自体输血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超链接)自体输血指南(超链接)成分输血指南(超链接)手术中用血制度(超链接)术中输血流程(超链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一、总则(略)二、组织与职责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医疗机构应当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三、临床用血管理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疗部门批准,方可备血。第二十一条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三级医院、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当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培训,将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新上岗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岗前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四、监督管理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评价制度,定期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评价。五、法律责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临床用血管理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第十二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第十三条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第四章交叉配血第十四条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第十五条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第五章血液入库、核对、贮存(略)第六章发血第二十四条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第二十五条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第二十六条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第二十七条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第二十八条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第七章输血第二十九条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第三十条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第三十一条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第三十二条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第三十三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第三十四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第三十五条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第三十六条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申请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例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临床输血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一、输血前质量管理监控(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医师签发的《临床输血申请单》。(三)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双人核对腕带、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采血者处签名。(四)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五)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交叉配血与血型初次鉴定不能使用同一标本,且不能是同一次采集(急诊除外)。(六)取血时取血护士与输血科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成分、血量、申请单号;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共同签字。(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八)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无误后系统扫码核收,在输血登记本上进行记录。(九)血液从输血科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为4小时,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振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8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血小板以病人耐受的最快速度优先输注。二、输血中质量管理监控(一)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血型(包括Rh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十对即对申请单号、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液成分、血量、血袋血型。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二)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牌识别外,清醒患者另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和识别腕带信息,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使用腕带识别。(三)输血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四)输血过程中应掌握先慢后快原则,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min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15分钟、输血期间每小时、输血完成时、输血完成后各时间点进行患者监测,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液体平衡(口服和静脉入量、尿量)、输血过程的输注时间、速度和顺序要符合规范。必须严密监护输血过程,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三、输血后质量管理监控输血完毕,及时收回输血袋并登记于专用记录本上,回收的血袋立即由支助人员签收并送回输血科放置于2-6℃冰箱内保存。输血标本采集运输流程

输血前检查和核对制度一、发血时检查核对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输血记录单和血袋上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血袋编号、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血袋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5、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二、输血前检查核对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质量是否异常,双人双核对、双签名。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或门急诊号、床号、血型、血袋编号、血量等,确认与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并再次核对血液后进行输注。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一、输血严重危害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二、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1、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9、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实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包括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登记、监控和报告。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11、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12、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13、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三、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报告、处理:1、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主任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2、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3、业务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管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4、受血者如发生疑难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经治医师应请示上级医师并及时报告业务主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出面协调各临床科室对受血者进行联合诊治。5、医护人员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交输血科保存。四、临床输血反应识别与治疗输血反应分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滴,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4)异丙嗪25mg加入静脉补液;(5)10%葡萄糖酸钙10mg加入静脉补液;(6)对反复发生的发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发热反应

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2、治疗:据症状轻重处理。(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加血容量。(2)使用盐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血压及扩张肾血管。(3)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等。(4)出现少尿时在纠正血容量后适当用20%甘露醇、呋塞米促进利尿。(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6)明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用肝素治疗。细菌污染1、症状: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为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2、治疗:(1)立即停止输注。(2)抢救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3)及早使用抗生素,以静脉滴注大剂量为宜。在菌种未明确前,可先用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4)将袋内剩血离心取底层直接做涂片染色和病原体培养。五、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一般认为是给病人24h内输注了≥10单位(U)PRBC或输血超过自身的一个血容量。称大量输血。1、循环负荷过重:如输血过多过快,常在输血过程中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紫绀、泡沫样血痰等肺水肿征象。应立即停止输血,按肺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紧急处理。2、出血倾向:多见于大量输入库存血,预防措施可每输600—1000ml库存血,应给予200ml新鲜血或及时补充葡萄糖酸钙,可防止因枸橼酸盐同血钙螯合所引起的低钙血症。六、输血科接受到输血反应报告后处理:1、复查患者血型,确认所输血液是否与患者血型相同。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的血。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将复查标本与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以确认是否溶血。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检测。5、若怀疑血液被细菌污染,将受血者所输血液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6、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输血反应发生原因并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之中。7、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检测。8、将该次输血反应及处理结果上报医疗部并记录。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治疗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血计划,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将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得超过输血前3天,逾时须重采血样(一)非急救用血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ML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ML至1600ML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超过1600ML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输血科审核,报医疗部批准,方可备血。以上三种情形应提前一天备血。(二)急救用血急救用血即时申请、即时备血,但需急救后补办审批手续。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时间的急诊抢救用血1、输血量在800ML以内者,由当班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审签。2、用血量超过800ML以上的,由科室值班领导审签。3、常规治疗用血、择期手术备血申请单及配血标本至少应于用血前日下午17点前完成各级审批后送到输血科,便于输血科及时预约血液成分、完成输血相容性检测、满足临床用血需要。备用血以两天为限,逾期无效,但需延期使用者须预先通知,便于及时补充备血。六、申请单上应写明用血时间,血液成分标准名称,特殊用血(包括Rh阴性血液、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1.5u小包装血液)须至少提前24小时与输血科预约,便于血站及早预约、分离、洗涤、分装;临床特殊用血须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输注。七、临床科室领取用血时,务必认真查对,一经出库原则上不能退还。八、以上未尽事宜,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准。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用血,将临床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