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根据学法指导,读出气势和情感;

2、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3、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赤壁赋》。我们上节课读懂了这篇文章的文字,今天的任务是读懂文意。读懂文意就是读出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上学期学习宋词的时候大家已经了解到,这篇散文写于苏轼在黄州期间,而这一时期是苏轼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用余秋雨的话说,那是苏轼的“成熟期"。所谓成熟期,是指他有了一种从容的、豁达的面对生活的态度。今天我们就来读懂这样一种态度。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听朗读时

同学们完成两个任务:1.领略文句的优美;2.理出情感的脉络。文章共有五个段落,每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大家分析,从第一段到第五段

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指定学生朗读。)

师:读得非常好。相信通过这样优美的朗读,同学们应该初步感受到这篇文章语言的优美了。下面我们重点来完成第二个任务:这篇文章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它的情感脉络是什么

大家可以边找边说,而且可以从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表述。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可以用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小声议论。)

生:“乐”。

师:对!于是饮酒乐甚。(极书“乐")然后呢

生:“愀然”。

师:“愀"是什么意思?

生:忧愁悲伤。

师:忧愁悲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悲”。(板书“悲")由“乐”而“悲",作者的情感在这里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在后文还有哪些变化

(学生小声议论,并纷纷发表意见。)

生:“悟”“喜"。

师:对。作者的情感先“乐”,后“悲",接着“悟”,最后一段是“喜"。(极书“悟”“喜")乐一悲一悟一喜,就是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下面我们逐一来研究。请大家再次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缘何而乐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小声议论。)

生:秋高气爽,和朋友在一起喝酒。

师:可以把你说的内容再进一步说明白,秋高气爽是怎样的乐

生:秋高气爽,环境优美;和友人在一起,闲适。

师:好,其他同学呢

生:明月,繁星,清风,水天相接,环境非常美;还有,“纵一苇之所如”,小船在江上任意飘荡,没有任何拘束。

师:小船任意飘荡,这样的快乐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自由。

师:对!刚才同学概括了三个方面,和朋友相处的快乐,景物之美,自由的快乐。第一点,和朋友相处,当然是有的,不过这和赋这种文体有一定关系,后面我们会解释。其实第一段中写到的快乐主要有两点:风月之美,遗世之乐。(板书:风月之美遗世之乐)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体会这两种大快乐。我们先看“风月之美"。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景物非常漂亮,我特别想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想象去还原这样一幅美景。

(幻灯展示)

根据第一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能想象的景色。

生:天有一点凉,清爽的风,特别安静,水面如镜,一条小船在水面上随意飘荡。天上一轮明月,繁星点点,天幕深蓝,夜空晴朗……

(其他同学时有笑声。)

师:说得很好。“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一种静谧的、惬意的美。但大家听的时候感觉很好玩,这种感觉不好。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悉心体会。看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能想象这是什么样的景色吗

生:我想是人在云河中游的感觉。江水非常清激,那天是七月既望,月亮很圆很亮,秋高气爽,云很淡,星星和月亮都投射在江水上,江上正好有雾,感觉就像雾也成了天空中的云。于是苏轼和客人乘着小舟,在平静的江水上就有在云河中飘游的感觉了,于是就写出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的句子。

师:好的,请坐。这位同学的感觉非常好,像在云河中游。其实“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的就是月光之下、水面之上的美景,这样的景色我们以前是接触过的,以前我们学过这首诗。

(幻灯展示《春江花月夜》节选,从略。)

来看这几个句子:“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为什么不觉流霜飞,看不见白沙呢霜是什么颜色沙是什么颜色都是白色的,都隐没在月光下。乳白色的月光照耀下,一切都成了银白色。再看后面:“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什么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水光为何能接天?和江面广阔有关,更和“皎皎空中孤月轮”有关。

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色:江水是白色的,江面之上的雾气也是白色的,月光也是白色的,那是一个完整的、纯粹的纯白的世界,你分不清哪儿是水、哪儿是光、哪儿是气。江水仿佛是虚幻的,月光仿佛是流动的。

人呼吸着白茫茫的雾气,也仿佛呼吸着皎洁的月光。带着这样的感觉,我们再来看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在这样美的环境当中,作者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甚至是幻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注意,

这个句子兼有夸张和对比。第一个句子是夸张,极言船之渺小,极言个体生命之渺小;后一句,夸张,极言江面之广阔。一个渺小,一个广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请大家注意,在第三段中,这样表现生命的渺小和自然的广博的对比也有,大家找找看是哪个句子。

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好。第三段中这个句子的对比落在哪里?落在前一句,突出人的渺小,抒发的是悲情;而第一段中的对比落在后一句,突出的是环境的广大,抒发的是一种自由的情怀。

苏轼这样的一个幻觉,这样的一种奇妙的感觉到这儿没有结束,比如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这里面有四个词,请同学们品味。

(幻灯展示)试体会“纵"“凌”“浩浩乎"“飘飘乎”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进去,在想象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美景之中去体会这四个词的意味。

(学生思考。)

师:我们会发现,这四个词可以分为两组。“浩浩乎”是什么意思广阔,辽阔。那“广阔"和这四个词中的哪一个是对应的“纵”还是“凌"

生:“纵”。

师:“纵"是什么意思任凭,放纵。那么“纵”和“浩浩乎"说的是什么?广阔,强调没有束缚,无拘无束。而“凌”和哪个词对应

生:“飘飘乎"。

师:它强调的是什么高度。“纵”“浩浩乎",写的是环境的广,突出的是“自由”;而“凌"“飘飘乎”写的是空间的高,强调的是“超越"。

(幻灯展示)纵,浩浩乎——广;自由

凌,飘飘乎——高;超越

师:我们知道,“凌万顷之茫然”,这样的超越不仅仅是超越了“茫然"的“万顷”,它还超越了什么真实的、庸俗的、痛苦的尘世。我们再回头看第一段的描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的是实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半实半虚;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就是虚的了。

由“实"到“半虚半实”到完全的“虚",这样的过程就是苏轼的幻觉逐渐释放的过程,就是他的心境一点点开阔的过程。他逐渐挣脱了所有的束缚,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由的世界,心慢慢地飞翔了起来。

所以,第一段中的快乐主要是在后面,一种脱离了尘世的幻觉的快乐。

而这样一种快乐简直是太快乐了,“于是饮酒乐甚”。

请同学们再看第二段,在这样无边的美景之中、这样快乐的心境下,客人为何吹出如此悲凉的箫声

(学生小声议论。)

生:从第三段来看,在这样广阔的天地中才显出自己的渺小,在这样的时间静止中才感觉到生命的须臾,所以就会对人生有种悲凉之感,于是客人吹出如此悲凉的箫声。

师:你读第三段读得非常好。我们也可以先看第二段,看看能否看出为何吹出悲凉的箫声。当然这两段是有关联的,这位同学非常敏锐。

生:客人“倚歌而和之",他是根据苏轼的歌才吹出悲凉之声。

师:非常好!注意在这一段中,悲的只有客人吗不是的,客人是“倚歌而和之”,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来同声相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样悲凉的箫声不是没有来由的,它的来源就在于那个“扣舷而歌"的“歌”。下面我们看看歌里面哪儿是悲凉。

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非常好。我们都知道,“美人”指的是君王,比如《离骚》里“恐美人之迟暮"。所以,在这样无边的美景中,苏轼的心头依然有一丝的阴影,这丝阴影是与政治有关的,与政治上的失意有关的。

但我们都知道,苏轼实在不是一个官瘾很大的人,仅仅是一个政治的失意,官做得小了就如此之悲吗不是的。同学们上学期都读过《苏东坡突围》,有些同学还读过《苏东坡传》,我们知道,黄州期间对苏轼的意义太不平凡了,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些我们以前读过的材料。

(幻灯展示)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

怎么审?打!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那样一个高官,那样一个文人,他所面临的就是赤裸裸的殴打。殴打这种肉体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侮辱。苏轼正是带着这身体与心灵的伤痕到了黄州。到黄州后他的境遇怎样首先,物质上极其贫困,为了养活家小,他被迫在东坡亲

自耕地,“垦荒东坡",所以他后来自号“东坡”。这一点也还罢了,更难受的是来自精神上的折磨。这段话大家还有印象吗?

(幻灯展示)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哪里还有一点高官的样子哪里还有一点文人的样子?这一点也罢了。苏轼在黄州之前有多少朋友啊,但这时都不理他,写信也不回。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孤独。

我们还学过这首词:

(幻灯展示)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嫖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这首词,所以就不细说了,大家知道这是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自况。

我们看这几个句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们都喜欢苏轼,喜欢苏轼豁达好玩的一面,其实我觉得,在豁达好玩之外,如果我们走进这个生命本体,就会发现,那里其实有令人非常难受的一面。

所以,物质上的极度贫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阴影,沉甸甸地压在苏轼的心底。在这样的夜晚,他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无边的美景,“扣舷而歌之",但他其实怎样也摆脱不了心底深处的阴影。这个客可能真是他的一个好朋友、他的知己,他敏锐地捕捉到苏轼这忧伤的情绪,产生了共鸣,并把它放大,因而吹出了如此忧伤的音乐。所以,吹出这忧伤的音乐的主要来源是苏轼本身。当然,在这篇文章中,这个客只是一个设置而已,苏轼说服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苏轼说服另一个苏轼的

过程。所以,我希望能和同学们达成这样两点共识:

(幻灯展示)1.客之悲实为己之悲;

2.在夜晚无边的快乐中,他怎样也抖落不掉白天的阴影。

在第二段中,作者的悲是隐藏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而在第三段中,他借“客"的嘴,把这个悲说得非常透彻,刚才有同学已经提到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第三段中,作者缘何而悲

(学生小声议论并发表意见。)

师:首先是生命的短暂,“哀吾生之须臾”。还有呢?前面写的是曹操,为何极力铺陈曹操的雄壮首先是为后面“而今安在哉"的设问作对比,其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江渚之上,生命太平淡了,平庸了,没有色彩,与政治上的失意相关联。(板书:吾生须臾功业未成)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三段作者是抒情,抒的是悲情;第四段作者说理,说的是哲理。他正是用哲理化解了悲情。请大家思考,在第四段中,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小声议论并发表意见。)

师:做个提示:他得悟出几个道理

生:两个,来对应着化解悲情。

师:对。因为悲情有两种,所以对应的哲理也有两个。那咱们先看,“吾生须臾"的“悲”他是怎样化解的

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师:(板书:物我无尽)物与我是永恒的,何必哀叹生命的短暂呢?上节课我们已经提到,前人对这个问题也有过阐述,比如还是《春江花月夜》,在美景之后写到了人与永恒自然相对比的渺小,张若虚是怎样化解的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用人类的永恒传承来和自然对抗。同样,苏轼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虽然这一段江水流走了,但长江是永恒的,所以没有必要哀叹。那么第二个悲情怎样解决的?

生:“物各有主。”

师:对。(板书:物各有主)这句话反过来怎么理解就是“人各有物",每个人都是主。功名、利禄、金钱这些“物”不是我应该拥有的,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所以没有必要为这些东西去哀叹。那么我们可以拥有什么呢?我们是什么样的“物"的主人呢

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师:是造物主无穷无尽的宝藏啊,难道我们还不快乐吗苏轼正是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功业未成的悲哀。这里说得真是太有道理了!所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同学们,你们读最后一段,感到喜悦吗

(学生思考,议论。)

生:我没有感觉到喜悦,我觉得他们也没有喜悦,我觉得他们俩的笑也是苦笑。

师:为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生:从“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看出来。如果他“喜”的话,就不会这么去描写,会去写喜悦的心情,而不是写吃完后凌乱的样子。

师:好,这位同学关注到具体的句子,环境脏乱差。不过这个可以是人不拘小节的一面。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说吗

生:我也觉得并不是非常喜悦,因为从倒数第二段的解释来看,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安慰。虽然他说物我无尽、物各有主,但生命的须臾和功业未成毕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这种悲凉在心中是不可能磨灭的;而第四段的解释更多的是自我安慰,甚至自欺欺人也说不定。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我也觉得他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因为“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总要醒来,天一亮,美景就过去了,他依然要面对那个悲凉的人生。而且我觉得在第四段中他解释的那两个问题其实也是自我安慰的。物与我皆无尽,虽然生命是无尽的,但他自己的人生是有尽的,他若想有点什么寄托的话得在此生来完成才行;其次他说物各有主,就更有点自我安慰了,因为他是拥有清风明月,但他能拿清风明月吃饭吗想活着,他就还是得融入社会,还是得种地,还是得养活妻小,就算他自己能以清风明月为食粮,他的妻小也不能,能和他共享清风明月的也许就只有这一个客人。脱离了整个社会环境,其实他也是无法生活的,所以也就只是做一个梦,梦醒了一切会照旧。

师:非常好!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两点:第一,苏轼的理由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梦醒后一切依旧,现实并没有改变。我觉得她第二点说得特别好。我早些年读到第五段时,感觉是如释重负,非常高兴。最近却是越读越难受。让我最难受的是这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东方白了,东方红了,太阳升起来了。太阳升起来了,箫声是不是该隐了,月光是不是要散了,东坡先生的梦是不是也该醒了他将要面对的又将是一个怎样狰狞的白天呢?他的贫困,他的孤独,他的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会因为这一宿的风月面有所改变吗(板书:共适风月难饰悲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