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竞聘答辩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中小学校长竞聘答辩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中小学校长竞聘答辩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中小学校长竞聘答辩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中小学校长竞聘答辩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

74、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学生诚信缺乏问题的教育对策诚信,即诚实守信,就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应该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美好品德的优质生活空间。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校园里也开始出现各种诚信缺乏现象。个别学生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认为“做老实人吃亏,讲信用无用”,诚信认识和诚信行为脱节,存在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瞒撒谎,不能够坦白认自己的错误,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等不良现象在各个校园里比较普遍地大量存在。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教学的秩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诚信校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诚信的校园:

1、打造讲究诚信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中小学是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做到诚信执教,文明育人,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才能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2、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诚信道德教育。首先,把诚信教育涌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就目前各科教学内容看,都有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亮点),发挥课堂教学在诚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立人立事的资本,充分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从而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

3、家校联合,建立诚信教育的同盟军。家庭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格外重视家长的身教示范作用,教育孩子诚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4、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的社会氛围。75、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落实德育目标新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必然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怎样在新课程中落实德育目标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德育之门的钥匙。作孩子们的朋友,让孩子们主动向你打开心灵之门,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曾经的经历:一个男生向我讲述他对手淫的罪恶感——孩子,你不是一个坏孩子,但手淫是一种不健康的习惯)。

二、健康生动的课堂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直接的实践活动。每一个课堂四十分钟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段生命的历程。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若干个四十分钟的课堂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辉煌的青春岁月。作为一名任教任一学科的教师来说,他所上课的质量,都实实在在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所要表达哲理,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德育因素,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它都会融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就说体育课堂吧,它不单是一门体育运动,锻炼学生体质,更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高年级每一学期的耐久跑800米的课中,总有一些同学顶不住,呕吐、虚脱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并进行严格的训练,能使学生们获得体质上、精神上的双丰收。

三、加强养成教育,是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努力让学校德育从抽象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比如教育我们的学生使用礼貌用语,举止文明,遵章守纪,行为规范,乐于助人等(我们明确提出了学生和教师必须养成的各种习惯,用习惯教育落实德育目标)。

四、浓厚的人文气息是落实德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一墙一壁有深意,一草一木皆传情”。

76浅谈如何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必须家庭教育于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人非常形象的把它表述为一个算术式:“5+2=0”。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有机结合的意义: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统一性,家庭教育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社会教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三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只有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密切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有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学校要广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渠道,比如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领导和教师的家访、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开设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校园网等方式,广泛与家长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艺术,引导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如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顺其天性,循序渐进。

(二)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应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开辟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让学生享受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三)“走出去”、“请进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出去”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本地名牌企业、人才交流中心、烈士陵园、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参观、学习、调查,拜访先进人物,目睹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社会思潮;“请进来”就是经常邀请有关专家和各界先进人物来学校作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国防、法制、环保、交通、消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全方位的大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7、针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应采取什么对策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素质教育条件下,所有的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提到了一个非常显要的位置上。但是德育工作的现状却不能令人乐观,比较突出地表现为:

一、德育地位亟待落实。由于受招生制度、就业观念和社会评价的影响,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口号喊得响,实际效果差,忽视德育与智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德育方法亟待创新。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在“说教”上,即使开展一些德育活动也比较多的流于形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既缺乏针对性,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德育环境亟待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差:有些家庭不和,夫妻离异,使学生养成孤僻、自卑的性格。有的家长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正确的看法,毫无顾忌的流露给学生。有些独生子女一旦在集体环境中受挫,便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社会教育环境差:社会上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无时不对中学生产生影响影响,不适合中学生光顾的地方如歌舞厅、游戏厅、网吧多,而适合青少年的活动场所却很少。

为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充分挖掘德育替能,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断提高各科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二、全面加强师德建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智慧需要智慧的启迪,人格需要人格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德育工作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开展经常性的德育活动,设立“文明示范岗”、评选“孝敬标兵”、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德育认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努力形成合力,强化德育工作的效果。

78、结合实际谈谈对爱是教育的基础的看法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这一命题:

一、只有爱学生,我们才不会遗弃任何一个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人民的好教师吴玲说;“我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只要坐进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孩子,就要对他的人生负责。作为教师要为国家炼一炉好钢,连一粒钢渣也不能剩下”。这些有力地说明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

二、只有爱学生,才会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这句也许不配登上大雅之堂的话其实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总看自己孩子不顺眼的父母不多,为孩子偶尔的冒犯和孩子记仇的父母更为少见。孩子是好奇的、好动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需要教师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相待,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以宽容的态度对之,则就显示出教师的善与爱。宽容是爱的润滑剂。

三、只有爱学生,才会切实地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而努力。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与无度的娇宠,而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特别是着眼于孩子们一辈子的幸福去严格要求。爱学生,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学生做我们能够做到的一切;爱学生,我们才会真正关注孩子的品格生成;爱学生,我们才不会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只有爱学生,我们才能够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爱之所以伟大在于爱首先想到是别人:利人必先克己,达己必先达人。爱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行动,它是无私、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如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培育是无私的奉献。

79、谈谈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成功、学生成才中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各种心理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生学习的成功与智力因素直接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恰恰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不仅促进学习活动的发展,使学习活动坚持下去,取得最后成功,同时也能够弥补学生智力上的某些弱点,在学生学习成功和最终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学习成功需要远大的理想。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只有高尚的、正确的、而又和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统一协调的理想,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自觉性。因此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振兴中华的坚强信念,既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也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保证。

二.学习成功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的去学习;并且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三、学习成功需要良好的道德情感。教学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感情会思考的学生,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自觉克服消极心境,控制不良激情的能力。使其对学习活动充满热情并稳定而持久。为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四.学习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学习过程是一个漫漫的艰苦的求索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地面临着许多困难。要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否则只能半途而废。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有主见,有毅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弃而不舍,有始有终,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学习成功需要良好的性格品质。性格与意志是密切相关的,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细致、谦虚、谨慎、进取心等,都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80、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

科学、全面地评价教师工作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对教师的科学评价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本为的原则

以人为本即以教师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帮助教师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利于教师今后的发展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坚持多元化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评价教师的主体是学校领导,而教师是被评价者,处于被动地位。科学的教师评价包括经济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及教师自我评价。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单向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过程。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对教师的评价内容而言,多元化原则既体现共性,更关注教师的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特别关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进取心、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等,对教师成就的评价不能把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

3、评价形式多元化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的东西用过程性评价,静态的东西用终结性评价等,绝不能把对教师的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打分”或“划分等级”。

三、坚持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教师评价中最重要的原则,指的是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教师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位教师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展性原则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发展性评价让教师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给老师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发展。

总之,只有通过合理、民主、公正的科学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教师队伍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81、简述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制度管理是“科学管理”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强调规范性、纪律性、时间性,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人本管理强调的是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兴趣、爱好、适应性和个人发展,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从制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管理史上的一个进步!

现代管理提倡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并重。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应该这样来处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关系:一、制度管理中要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严肃认真,赏罚分明,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无论北京大学还是哈佛大学,都有比较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每当他们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时,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都是他们的制度管理(在现代管理所倡导的七种管理手段中制度管理名列第一)。

但是,制度管理有其十分明显的缺陷,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没有权变理论与之相适应,制度管理就会走进死胡同,所以应该用人本管理的理念去统率制约制度管理。

二、人本管理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

人本管理,注重感情投入,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是完成管理目标和克服挫折、凝聚力量的重要因素。

但是,感情投入的尺度难以把握,在对待不同的人和事上很容易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这就需要制度去约束。只有依靠严格、科学的制度保证,才能有效实施人本管理。总之,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应该是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恩威相济”,决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实现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才能充分调动关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搞好学校工作。

82、谈谈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学校发展力的一个主要任务。

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统一”,做好三项工作,追求三个和谐:

一、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统一”

1、理念与实践相统一。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考虑设计稳定的教育理念,使学校保有核心价值观,这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优秀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需要在理念上要精心提炼,在实践中长期培育才能形成。

2、共性与个性统一。不同的学校因为处在同一时代、面临同样的事业、遵循同样的规律而具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比如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标准。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更应该体现自己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3、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建设学校文化要继承本校的优良传统,但更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日趋深刻而与时俱进。

二、学校文化建设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建设关爱、温暖、帮助、尊重的和谐校风;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注意突出时代特点,把教育性、趣味性,服务性和社会实践性融为一体。

3、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整洁舒适,创新进取,健康向上的工作学习环境。

三、学校文化建设要努力实现三个和谐: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外部关系的和谐。

83、谈谈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遵循的是校长负责制,其基本内涵是:校长全面负责、同级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在校长负责制下,正确处理校长全面负责和民主管理的关系是学校工作健康开展的重要前提。一、民主管理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内容

在校长负责制下,必须突出校长全面负责,这是校长负责制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如上所言,校长负责制的基本内涵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同级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中小学属于基层单位,学校的大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已经确定,主要是一些执行性和业务性的工作,许多需要速决,因此比较适宜采取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的优点非常明显,如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但是“处事宜专其责,议事当广其谋”,校长要真正地用好权力,负起责任,就必须与包括民主管理在内的其他要素有机结合。

二、民主管理是校长负责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1、由于校长负责制是一种高度的集中制,如果没有雄厚、坚实的民主制基础,有可能导致滥用职权、贻误工作。因此,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健全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

2、实行民主管理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3、群众中间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实行民主管理是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4、实行民主管理是教职工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的最好形式。教师参与对学校重大问题、重要决策的讨论,使学校意志转变成群众自身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5、实行有效的民主管理,是充分激发教职工的使命感和积极性,促使学校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84、浅析“大班额”对学校发展的危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一些学校特别是人们心目中的“重点学校”人满为患,出现了“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现象。“大班额”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一、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根据现代教育家对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比较理想的班额为3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45人。人数过多,必然影响授课质量和听课效果,影响作业的批改和辅导,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教学信息的反馈,使教学陷入一种主观盲目状态,久而久之,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二、不利于学生健康。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教室空间有限,吃饭、住宿条件也难以保证。学生密度过大,减少了学生活动的机会,有些学生因为进出不便下课都不出教室,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三、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德育工作单靠大课堂的说教是不够的,需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特别在目前独生子女多,单亲子女和留守子女也多,学生课业负担还比较中等等情况下,更需要零距离的对话和推心置腹的感情交流,必须有时间的保证。德育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班额过大,增加了老师开展这些工作的困难。

四、不利于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突出个性化的学校特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班额过大,使这样的学习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比如把:上课需要小组交流,班额过大就难以开展;实验课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探索的半成品,班额过大可提供的实验材料就有限,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需要;“自助餐”式的学习也会因为“食品”数量不足难以开展。

五、不利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秩序和生活秩序,难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问题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

综上所述,大班额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影响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不良现象必须扭转。

85、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我们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第二、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第三,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第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第五、评价重心-仍然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

评价学生的几个方面

1、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2、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4、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5、

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性质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6、

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7、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①

道德品质;②学习能力;③交流与合作;④个性与情感。

8、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其他有关或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等,学校、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建议这些描述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语言。86、结合实际谈谈学校如何做好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学校安全工作是事关师生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家庭幸福的头等大事。我校坚持教育为主、防范为主的原则,切实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保障我校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加强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我们利用黑板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符合中学生特点,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经常的安全教育,还聘请公安、交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到学校进行安全工作指导,组织开展防火、防震,抢救落水者等演习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2、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加强查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我们明确要求:各班班主任每周至少对本班的教室和宿舍安全情况做一次全面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上报学校;总务处、政教处等职能部门要定期、不定期检查学校安全,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3、建立安全防范制度。学校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预警制度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同时,学校还针对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制定各种安全制度。如《严禁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严禁学生配带刀具、火源用品进校园》,《食堂工作人员购物条例》,《校内建筑、用电线路安全管理条例》,《治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方案》,《学生住宿管理办法》等。

4、落实安全责任,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把学校各项安全责任切实落到实处。总之,我校一直把学校安全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教育的方针,做到了组织落实、教育及时、管理到位。几年来,师生没有发生过人身伤亡事故,学校的设施财产没有因为治安管理不到位而受到丝毫损失,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87、结合实际剖析分快慢班(重点班)的危害一、有悖人道原则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快慢班的唯一依据就是学生的成绩。分快慢班后,快班中的学生也面临较大压力,而慢班中的学生容易自暴自弃;这使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不敢发展个性,不敢进行课外活动,生怕学习成绩下降。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分快慢班后,快班学生忙于学习,竞争激烈,没有人愿意担任班干部。因为害怕被别人超过,也不愿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而慢班的学生大多学习上有欠缺,纪律上有不良习惯,班集体更加难以管理。

四、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分快慢班后,快班的任课老师与慢班的老师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而慢班的老师则一直在低层次徘徊,不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完善与提高,不利于老师的专业成长。

五、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分快慢班后,使快班学生之间,快班与慢班学生之间,彼此的关系非常紧张。为了进快班,有些家长找路子,拉关系,破坏了校园的和谐。

总之,快慢班的划分,使学生在心理上、人际关系上受到不利影响,不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88、谈谈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的危害和对策

一、危害

1、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办学宗旨

基础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高考落榜生重返学校复读,其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公办学校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这样做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2、挤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消弱了高中的基础

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国家投入的教育资源有限,复读班会挤占学校的体育、试验等设施和师资,使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受到影响,从而损坏了正常受教育的学生应有的权益。最为突出的是,学校为复读班安排最强的师资,配置学校的精良的设备,而其他年级却明显被边缘化,严重消弱了高中的基础。

3、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教学规律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复读班急剧膨胀,并优先配置资源,优先配置师资,导致教学中心移位,严重影响了对应届生的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应届不行靠复读的恶性循环,教育周期不自觉的延长,浪费了国家教育的资源,提高了教育成本。这种重复教育,严重影响了高中规模的扩大和高中教育的普及。

4、影响了国家招生计划的完成

一些被高校录取而不去报道的学生,回公办学校的复读班复读,占用了当年的招生指标,影响了国家招生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对策

1、堵住源头

国家制定相应的高考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高考落榜生的保护,如我省的二次填报志愿等。坚持原则,认真执行招生政策,对录取不报到的考生三年不准报考,使其放弃复读。规范高中的办学行为,落实有关要求,不办复读班,否则以减少高一新生招生计划等进行处罚。

2、疏通渠道

改革高中评价制度,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唯高考成绩评价方。加强对高中毕业生的就业预备教育,鼓励学生就业和创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指导和管理,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

89、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校长对教师的管理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校长对教师的管理体现人文关怀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构造和谐校园,实现办学目标的保证,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校长在学校规划,制度建设中,首先要尊重广大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在处理人和物的关系时,坚持先人后物的原则,坚持有利于教师生活,健康的原则,为师生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生活环境,构建人文气息,浓郁的和谐校园。

二、尊重教师的人格

这是校长推行人文关怀、情感管理的核心,对教师人格的尊重,首先要求学校在管理中做到校长教师在政治上和人格上的平等,学校在各种规章制度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种平等关系,充分尊重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尊重教师追求民主、平等的权利。

三、尊重教师正常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合理满足需求是人的本性之一,是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学校对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进行人文关怀,会使老师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四、尊重教师的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改变单独的成绩评价的方法,建立以人发展为核心,以激励为手段的综合评价机制,让教师能够充分获得各种成功的喜悦,看到光明的前途,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发展,对处于发展状态的教师,学校要组织资深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支持,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90、谈谈校园和谐与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关系一、依法治校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园。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规章制度,这个学校的正常活动就无法进行,教书育人就是一句空话,就学校而言,依法治校并不单单是建立规章制度,重要的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弄清学校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并引导教师和学生弄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断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将学校纳入法制轨道。

二、以德治校是校园和谐的核心和根本

德是人立身之本,也是学校立校之本,以德治校就是要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1)以德治校的关键在领导

领导之德,要体现在与老师的交往中,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对教师的批评在讲艺术,尊重其人格,注意方式方法。对于工作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推诿于人。

领导之德还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以德为先,必然会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2)以德治校的主力是教师

师德的核心是个“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以德治校的重点是学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搞好生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意义非常重大。

三、校园和谐是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目的和归宿

通过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使我们的校园具有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使我们的校园具有温馨、丰富、科学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置于一种符合规律的赏心悦目的状态,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能给人带来温暖,享受和怀念的环境,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91、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改革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不可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

二、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要把素质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保证。保持学校稳定,是顺利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广大教师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与别的任何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改革搞建设,没有稳定断不可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要协调好学校的各种关系,把不利于学校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共同的立足点和政策措施的结合点,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发展的全面性、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三者才能真正成为互为前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92、谈谈示范性高中建设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和作用1、推动办学思想的新发展。示范性高中,首先在办学思想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使办学思想具有时代特征和前瞻意识。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地,成为辐射和带动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信息中心和资源中心,成为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摇篮,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

2.实现德育工作的新突破。示范性高中,在德育工作方面发挥示范性作用,使德育工作实现新的突破。为此,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在课堂的德育渗透,做到水乳交融,增大效果;继续占领主阵地,重视对思想舆论阵地的管理,重视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3.走出教学工作的新路子。示范性高中,在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实践新课程标准方面走出新路子。为此,面对“课改”的新要求,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树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功能观、充实为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质量观,更新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的教育发展观,更自觉地做好教学工作。注重课堂结构改革,变教师主演为导演,变讲堂为学堂,变学会为会学,变统一要求为分类推进,真正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求全责备;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倡导创新型、开放型课堂,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

4.探索科研工作的新格局。示范性高中,在教育科研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探索教育科研的新格局。为此,创造条件,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促进教师从我做起,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加强实践,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确定新的育人座标。

5.发挥示范性高中的新影响示范性高中,对周边相关中学发挥幅射、示范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为此,努力发挥示范性高中的辐射作用,不断扩大学校办学的新影响。93、谈谈办学特色的概念及特征

办学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校园文化等等。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它应有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独特性是办学特色的基本属性,也是办学特色的决定因素。由于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的特殊需要,必然要求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教育观点,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鲜明性。“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具有独特性,不一定具有鲜明性,你所独有的,不一定是成熟的、鲜明的;成熟的、鲜明的,也不一定是独有的。

3、稳定性。办学有特色的学校是成熟的学校,它有稳定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有稳定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领导班子。在长期的不断积累、调整、充实和发展中,学校在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观念精神等各个层面上,逐步形成浑然一体的稳定的学校文化特色和学校的传统,并最终能稳定前进和发展。而那种随风倒、赶潮流的流行式办学方法,不能被称为真正办学特色。

4、创新性。稳定是相对的,特色有一个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办学特色也会发展变化。特色也会因他人借鉴而不再鲜明。比如,一些民办学校开办初期,课程设置曾以外语、计算机为特色。提出优先培养外语能力、优先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两个优先的思想。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当社会上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之时,上述优势、特色会因社会的共同进步而不复存在。为此,要不断地创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以特色赢得不断发展的空间。

5、示范性。对本校其他领域、其他方面、其他环节,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其他学校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94、谈谈办学特色的创建途径和方法

1、学校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并进行科学论证。要创建办学特色学校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而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校长的办学思想要有特色。校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2.要制定长远规划和明确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确立特色目标后,要对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目标,达到办学有多方面的特色且形成独特风格,树立起学校的品牌意识,全体学生各有特长,并且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

3、要建设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学校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要形成学校特色,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联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创建学校特色没有一批富有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师是难以实现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指学校教师的群体特长,是他们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这是创建学校特色的真正财富。

4、要形成教学特色。首先,要建立与特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行的课程模式。其次,开展学科特色建设,如果一所学校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教坛就会形成特色各异、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

5、要及时融入教育科研的心成果。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认真研究和探索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只有加强教育科研,才能正确分析学校的实际办学基础,才能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创建学校特色的动力。学校应有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规划,并有一系列实施措施。应提倡“科研兴校”和当专家型领导、科研型教师、合格加特长的创造型学生。

95、如何使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近年来广大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响亮口号,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

一、更新服务观念,服务学生发展。要切实树立“学生发展至上”的观念,关注学生的现实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要深入了解并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但决不能把学生作为“上帝”般的顾客。

教育即服务作为统领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就是服务,不仅是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也首先是校长为教师发展服务。只有校长真正为教师的发展服务,教师才有可能真诚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才能形成“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服务链”。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育人的环境,既包括绿树成阴、百花飘香、卫生整洁、空气清新的硬环境,更包括优良的校风校貌、师德师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等软环境。这其中,首先学校要认真搞好德育工作。其次,要求教师要有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以德为首、教书育人的理念,要有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干劲,要有以校为家、热爱学生的襟怀。学校要努力完善各类满足师生需要的文化、体育设施,办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培养合格的新型人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大力改进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体制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最好的条件,培养出一支数量多、质量好、素质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人才队伍。96、示范性高中应在哪些方面体现示范性

一、示教育理念之范。示范性高中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加强教师培训,让广大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促使广大教师观念的转变。

二、示教育创新之范。示范性高中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改变“重智轻德的状况”,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要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起示范带头作用,要开设好“研究性学习课程,主动开发校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不断改进教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头实行考试评价改革,实施实验操作和技能考查,尝试学生综合素质测试。

三、示教育管理之范。示范性高中要自觉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复习资料,杜绝寒暑假节假日补课现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办复习班,不在国家规定之外收费,办人民满意的高中。要发挥示范高中的辐射作用,与兄弟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向兄弟学校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为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四、示办学特色之范。示范性高中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确定目标,制订计划,使学校朝着“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方向努力,充分发挥示范性高中的综合优势,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创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如何发挥示范作用?

一、建立教学研究基地,加强校际合作。示范性高中拥有成功的教学研究基地,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理应成为当地的教学研究基地,培养和输出教学与管理骨干的摇篮。在教师培训、教研、教学设施等方面为兄弟学校提供支持,在推动当地教育发展方面做出贡献。要与兄弟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形成校际支援。通过示范性高中与兄弟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开展开放课堂,服务社区人民。98、谈谈如何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师生效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成为客体和附庸,成为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表面上“站着的先生,坐着的学生”——实际上“高高在上的先生,匍匐或者跪着的学生”)。师生关系不民主、不平等,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怎样能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要走进学生心灵。高中生已经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个秘必花园。学生有了心事,需要找人诉说,但又没有合适的对象。老师要真诚对待学生,用真心真情获取学生的信任,让老师成为学生信任的倾诉对象和知心朋友。

二、要学会赞赏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特别是对于学习暂时有欠缺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激赏教育使他们树立做事的信心,搞好学习。

三、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比薄彼,更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要善于宽容学生。人都有出错的时候,学生因为年龄尚小更是如此。作为老师,人容许学生出错,学生有了差错,老师应先问情况,再做处理。要给学生讲清出错的原因,让学生认清错误的危害,并要告诉学生改正错误的方法。

五、要理解学生。作为一名老师,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正像没有老师不想把课教好一样,也没有学生不想,把学习扩好。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的问题、智力的问题,学习方法的问题,心理素质的问题等等原因,学习上暂时落后,老师要理解他,帮助他,而不能一味的冷落他,打击他。这一部分同学更需要关怀。

总之,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它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99、谈谈如何理解“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理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体现了教育的平等和尊重学生的思想。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发展和完善优势智力补充和增强弱势智力。我们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关注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学会欣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灵魂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一、“因材施教”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尊重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因材施教”和“多元智能理论”体现的是一种公平的教育。强调的是要公平的对待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尊重其差异。

三、“因材施教”和“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它最强的一面,找出它个人发展的机灵点,从而使学生在他最能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其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可以达到的卓越成绩。“因材施教”和“多元智能理论”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必然导致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材施教”和“多元智能理论”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要求教师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心灵自由”、“议论自由”和“评价多元”。

我们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材施教”就是认识和理解--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智能组合和独特的学习方式;就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选择--给学生充分的选择学习方式方法的自由。当我们正确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就已开始;当我们真正认识、理解、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时,“因材施教”就已经真正进行了。当我们因材施教时,也许更多的金子会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100、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落实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练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极大的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

这里就如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谈以下认识:

一、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充分利用小学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等教材,把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要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凸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6、结合实际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1)性质、特点

①性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②特点:

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

(2)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3)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

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生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⑤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存,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方法、途径:

①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②开设讲座课程,加大校本培训力度。

③开设劳动和技能训练课,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起来。

④纳入师生评价体系,多渠道展示取得的成果。

47、谈谈如何落实新课程方案。

①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成立由坐班校长任组长,教导处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②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激励机制。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建立评比奖励制度,

③整合教学资源,加强硬软件建设。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④认真学习理论,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

⑤强化校本培训,提高课改工作实效。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尤其行动性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⑥聚焦课堂教学,切实改进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⑦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创造性的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要体现学校实际和学校特色。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⑧探索管理模式,改革评价体系。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

⑨加大反思力度,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48、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处理哪些关系。

(1)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应处理好的关系

①校本课程与课程标准的从属关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课程标准。

②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相互关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关规定,在立足于社区、学校特点的同时,还要受国家教育方针的约束,三种课程之间应相互协调、平衡。

③校本课程在课程中的比例关系

应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适度把握。

④校本课程开发范围的全面关系

应先试点再推广。

⑤校本课程开发与地域环境,学校实际的关系。

开发校本课程要立足于本地域环境和学校实际。

⑥校本课程开发与避免增加教师和学生负担的关系。

国家课程的本土化、选修课、活动课的校本化,校本开发的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

⑦处理好教育行政部门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目标,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支持和指导。

49、谈谈新课改形势下的多元评价。(1)是什么?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殿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2)特点:

①重视发展,淡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在原有功能基础上更注重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等,实现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②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在关注学业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④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3)意义

通过多元化评价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50、谈谈对“减负”的理解。

所谓减负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1)中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①传统文化的影响。②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的不合理。③社会评价导向的深化。④学校、教育思想的滞后,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的陈旧、简单化。

(2)正确认识“减负”

①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一个量的概念,它不同于刻苦学习,不同于知识教育,可以“减负”是减掉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减掉一切负担,即尽量减少那些单调、枯燥、乏味、无聊和机械重复与模仿的教学内容和作业,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效益。

②减负和增质的关系,减负的实质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减负与增质并不对立,只有减少那些非质性的教学内容和作业,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动,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3)方法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知识载体丰富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充学生的内能,形成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帮助学生热爱学习、形成稳定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习惯。

②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要求我们的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提高学业成绩,更要提高生存的能力。

③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以自我学习完成学生人生的持续性。课堂教学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教会学生怎么学习,那么学生将会减轻课业负担,产生加速运动,终生受益。

④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具体方法是: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2、严格按规定科学安排作息时间。3、严格控制作业量。4、严格规范考试管理。5、严格控制教学辅导用书及学习资料的征订。6、我们全体老师要加强教育教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各任课老师要大胆尝试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51、谈谈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与“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从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在活动中塑造人格,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目标。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分享和合作,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心,还能够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第一,要从学科、生活中选择,创设课题;第二,自主发现、调查研究、独立研究合作共享,体验研究情感。

②作为课程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第一要转变教师观念,建设高质量的辅导教师队伍;第二,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课题计划,研究方案;第三,改革考试和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52、谈谈如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坚实的双基功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直觉,直觉的基础产生假想,假想才能产生逻辑。而创新是需要背景的,它要求创新者对所创新的领域有所了解,如果缺少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头脑就不可能理解和掌握新事物与新观点,推陈出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必须营造起一个宽松的环境。

学生的思维要无阻畅通,外部环境一定要宽松,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无拘无束。首先从学生来看,他们应该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他们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应自由命题、设计、尝试;其次从老师来看,是主导,是在学生需要之时出现,去设计鼓励躁动他们。去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自我肯定;去激励学生在创新胆怯之时退缩之间勇往直前,让他们通过实践明白创新是不能怕失败的,要有坚强的意志品格,要像加利略、哥白尼、居里夫人等科学家,敢于从疑问开始,敢于在实践中去创造发明,老师不能对学生的一些稚拙的做法与想法进行挖苦或嘲笑。

营造起宽松的环境,就解开了捆绑思维的绳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寻找柳暗花明.

三、大胆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土壤。

实践是参与是体验,在实践中教会一些技能掌握一些知识,同时也强化了直觉感知。美国在一些学校推行“木匠教学法”,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去认知、去发展创新。他们讲几何知识、讲面积知识,就会发给学生一些工具,一些实物,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去拼造。这样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工具的用途、掌握了使用的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这种把知识与技能统一在一起的实践法,学得生动、记得很牢。我们的学生们有很多人头痛作文,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少的命题不属于他们的生活圈子,或者说写作的内容是他们生活中不闪光不吸引他们的。难怪他们不喜欢作文。如果在写作中贯穿一条生活实践的路子,在实实在在的参与之后记下参与过程与情感的伴随,是否要容易得多呢?在学校、教室等可能的范围内搞起科研角、实验场、生活地等实验基地,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兴趣,同时又进一步地推开学校、教室的门窗,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面对大量的实践,学生怎会无话可说呢?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啊。

53、谈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看法。

(1)为什么要改。

①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差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而知识经济时代则要求发展知识,形成能力,进行创新。

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现行课程方案中,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现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级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迫切要求反对课程进行改革。

(2)改革的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发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级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3)树立几种理念

人本化理念、生活化理念、实践教育理念、主体性理念、民主对话的教育理念。

(4)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指导教师进行课改。

①多元化评价②综合性评价③过程性评价54、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现代教学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坛,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1)树立学生主人意识,坚持“三个一切”促发展。

三个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2)强化自主教育,培养责任意识,自主学习的责任,自我教育的责任。

实现五个让,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表达的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体验的让学生体验。

3)提高参与度,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四个主人:即学生是

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4)建立自理组织,为学生主体发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生存。

55、学校应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1)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和专门教研人员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为研究对旬,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为中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教研制度。

(2)如何开展

概况地说是: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具体方法如下:

①转变观念,树立校本教研的全新理念。

首先,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同时要创造条件,通过举办各种培训和理论学习,转变全体教师的理念。让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是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是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