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诸侯国大夫的采邑不断增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排除C项。故选D。2.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时期,漕运渐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这些变化()A.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 B.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C.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 D.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之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宋代以后,南方经济崛起并日益成为王朝依赖的物资供应区,所以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王朝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经济重心则越来越明确地确立于南方,于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呈北南分立的格局长期延续,漕运于是转变为南北方向。这些变化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A项正确;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影响了漕运空间变动,而非漕运空间变动导致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排除B项;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主要受政治经济发展情况而非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排除C项;漕运属于国内物资运输,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影响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3.东汉后期地方大族逐渐根深柢固,形成新贵族,包办了察举,也把持了地方,东汉州郡掾属(佐治的官吏)是当地实际统治阶层。该现象反映了A.地方与中央渐行渐远 B.王国问题未彻底解决C.察举制被贵族所垄断 D.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汉后期地方大族包办察举、把握地方和州郡掾属成为当地实际统治阶层,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割据势力的成长,地方与中央在渐行渐远,A项正确;地方大族即“新贵族”的兴起,不能说明王国问题没有彻底解决,B项错误;察举制被贵族垄断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不是问题所在,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地方势力影响到人物品评和按品级选官,D项错误。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冷链”系统。由此可知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答案】B【解析】根据“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可得出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的产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唐代长安宫殿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并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由于宫城位于北部,市被移至南部的住宅区内,使传统的面朝后市被倒过来: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宫城市民距离拉近C.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可以看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坐北朝南”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布局,C项正确;“瓦解”表述错误,排除A项;“距离拉近”不能反映,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据元代黄文仲《大都赋》记载:“乃辟东渠(通惠河)……自汴以北者挽河而输,自淮以南者帆海而进,国不知匮,民不知困,遂使天下之旅,重可轻而远可近。”该材料可以佐证当时A.海外贸易发达 B.交通工具进步C.国内市场统一 D.漕运经济繁荣【答案】D【解析】元代《大都赋》中记载,大运河的通惠河一段开通后,联系漕运和海运,集散各地物资,富国利民“使天下之旅,重可轻而远可近”,可以佐证当时漕运经济繁荣,D项正确;元代运河的发展不能证明海外贸易发达,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元代交通工具进步,B项错误;国内市场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7.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乡约组织的发展。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D.标志着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约组织属于民间基层治理单位,政府对乡约组织的重视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C选项符合题意。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乡约组织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B选项排除。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排除。8.晚清时期,中国乡村毁坏新式学堂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鄙视新式学堂,认为:“凡入学堂肄业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这反映了当时()A.新式学堂课程设置不合理 B.国人普遍反对外来的文化C.自由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 D.新思想与旧观念存在冲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国乡村毁坏新式学堂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鄙视新式学堂”可知晚清时期新式教育受到了排斥和鄙视,说明新思想与旧观念存在冲突,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新式学堂受到抵制,并未涉及其课程设置,排除A项;“国人普遍反对外来的文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晚清时期自由平等思想并未深入人心,排除C项。故选D项。9.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有识之士积极支持和提倡清政府的防疫要求是为了推动国人素质的提升,从而唤起民族的强健意识,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政府的政治改革,排除A项;有识之士是支持清政府的防疫要求,而非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排除B项;有识之士更多的是促进民族意识的改变,而不仅仅是提升居民的个体素质,排除C项。故选D项。10.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统治权,对外是不受任何权力限制的独立权,奠定了国家主权内外统一的法理基础。格劳秀斯提出这一法理主要意图是()A.运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推动海外扩张 B.适应反国家分裂和殖民扩张的需求C.缓和大国冲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D.鼓吹战争有理,推行狭隘民族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格劳秀斯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统治权,对外是独立权,结合所学,格劳秀斯生活的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兴起,对内结束国家分裂和对外殖民扩张是新兴民族国家的需求,格劳秀斯的国家主权主张适应了这一需求,B项正确;社会达尔文主义当时尚未产生,排除A项;格劳秀斯强调国家对外的独立权,不能起到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作用,排除C项;格劳秀斯反对非正义战争,从材料看不出他鼓吹战争有理,排除D项。故选B项。11.1821年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度,基于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信任,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英国政府还采取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类金融业务,英国的企业也通过资本输出的手段将英镑洒向了世界。材料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重商主义政策成就英镑的国际地位C.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D.国际货币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以英镑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不足以体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内容,故A项错误;1821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非重商主义,故B项错误;17世纪时英国即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英国政府还采取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类金融业务,英国的企业也通过资本输出的手段将英镑洒向了世界”反映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故D项正确。12.下表为英国1755~1851年18种行业男性从业者名义收入增幅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群体增长幅度农业工人、棉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造船业工人61.3-69.6%白领阶层(律师、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学者等)234%-695.5%其他行业92.8-190.6%A.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化 B.工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C.白领阶层成为剥削阶级 D.廉价劳动推动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表中的英国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蓝领阶层实际工资的增长远低于白领阶层的增长,所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A项正确;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工资都有一定的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改善,“大幅提高”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在工业革命时期,剥削阶级是工业资产阶级,不是白领阶层,排除C项;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排除D项。故选A项。13.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国产茶,中国出口的茶叶价格高低影响伦敦市场茶叶价格高低,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使中国茶叶面对的竞争对手增多,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和销售数量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表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中国茶叶出口的数值在材料中无法得知,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销量“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但没有涉及其他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没有涉及中国进口商品的总数量,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是否改变,且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并非改变,排除B项;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有机整体,此时期不是促成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14.1785年,英国诺丁汉的帕普尔威克建立了第一个使用蒸汽动力的棉纺织工厂之后,工厂开始大量进入平原,进入城市。而与此同时,如何降低成本、节约投资、节省土地、建立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也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这反映出英国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C.工人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D.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互动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动力的使用开始突破了地理局限,工厂区位分布开始变化,工厂进入平原,进入城市,这就表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工业的迅速发展,还需要有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以降低成本、节约投资、节省土地,从而提高效益。与乡村相比,城市更能提供较齐全的生产性及生活服务型基础设施,成为工业空间集聚的理想地域,这也促使了工业不断向城市集中,这种集中发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诸如农业等其他经济成分的数据,无法说明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政府的职能只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而不是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D项。15.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揭示了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B.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终极归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可知强调的是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协调,所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作用,符合题意的是A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B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6.下表所示为2000〜2020年我国玉米生产与贸易发展情况。由此可知,当今我国()年份200020102020总产(万吨)106001907526067播种面积(亿亩)3.55.26.2进口(万吨)01571130出口(万吨)1047130A.严重依赖粮食进口 B.逐渐扩大贸易市场C.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D.消除饥饿任重道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00〜2020年我国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进口数量都呈大幅增加趋势,出口呈现大幅下降,我国一方面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大量进口减少出口,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C项正确;2000〜2020年我国进口玉米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总量不是很多,不能得出我国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结论,且该说法本身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我国逐渐扩大贸易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存在饥饿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时间史实公元前139年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据《史记》《汉书》材料二唐朝与新罗政治关系密切,海上通道便捷,除官方朝贡贸易外,两地民间海上贸易也非常活跃。但真正形成规模,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是在唐中后期,包括中日民间海上贸易也在那时达到高峰。中唐以后,随着唐朝、新罗地方藩镇势力的崛起,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减弱,藩镇为增加财源,扩充势力,把触角伸向有着丰厚利润的海上贸易,大批民间商团顺势而起。——刘凤鸣《唐中后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探析》材料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摘编自《“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大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后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并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中国理念。【答案】(1)原因: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举措:设置河西四郡;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移民实边开发、屯田。(2)原因:丰厚利润的刺激;民间商团的兴起;海上通道便捷;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海路联系活跃。事例:鉴真东渡;玄奘西游(3)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理念:共商、共建、共享。【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中国)。第一小问举措,依据材料“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得出设置河西四郡;依据材料“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得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依据材料“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得出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移民戍边开发,屯田。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西汉经略河西的知识可知,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小问2详解】本题为原因、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中后期(中国)。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除官方朝贡贸易外,两地民间海上贸易也非常活跃”,得出丰厚利润的刺激,民间商团的兴起,海上通道便捷,依据材料“随着唐朝、新罗地方藩镇势力的崛起,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减弱,藩镇为增加财源,扩充势力,把触角伸向有着丰厚利润的海上贸易,大批民间商团顺势而起”,得出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海路联系活跃。第二小问事例:结合唐朝历史知识可知,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小问3详解】本题为影响、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当代(中国)。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材料“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可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结合所学可知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第二小问理念,根据材料“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可知共商、共建、共享。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轴心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主导位置的制度。构建一个政治体系内部具有强大而高效整合功能的轴心政治制度对于完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否则就有被替代的可能。——摘编自谷宇、王竟晗《轴心制度与政治体系——现代国家建设研究新视角》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答案】论题: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17世纪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689年,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获得政治权利,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完善和发展。【解析】论题:据材料“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论题,例如: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可结合英国代议制形成的背景、代议制形成的过程及对工业革命的意义、英国代议制的完善及其对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阐述即可。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表现为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材料二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1)指出材料一中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2)概括材料二中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答案】(1)特色:普遍适用于各种事务官职;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通才”为标准设计考试内容;重视人选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教育程度;青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等等。(2)内容:逐渐减少直至废除科举选官;寓科举于学堂教育之中;给予学堂优秀学生科名出身;等等。进步意义:促进了选官制度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一“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可以得出普遍适用于各种事务官职;据材料一“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据材料一“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可以得出以“通才”为标准设计考试内容;据材料一“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可以得出重视人选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教育程度;据材料一“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可以得出青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内容: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废科举不是一蹴而就的,先逐渐减少直至废除科举选官;据材料二“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可以得出寓科举于学堂教育之中;据材料二“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给予学堂优秀学生科名出身。意义:结合所学,废科举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建立,促进了选官制度近代化;学堂设置西学课程,推动了近代文化的传播;据材料二“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二“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可以得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先民为抵御疫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中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唐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学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材料二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