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A.儒学呈现出空疏烦琐的景象 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 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又根据《公羊传》发展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思想,可见董仲舒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项正确;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是适应现实的政治需求而产生的,且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理论体系,并不存在内容空洞繁琐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说《公羊传》具有“大一统”和“改制”思想,并没有体现“外儒内法”特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曲折发展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2.据《晋书·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在创立南燕政权之后,"建立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这一做法()A.有利于当时民族文化的融合 B.推动了南燕统一北方C.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 D.扩大了南北政治差距【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慕容德在创立南燕之后,建立太学,招收士门子弟为太学生,这一举措有利于儒学在少数民族政权之中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A项正确;南燕并没有统一北方,排除B项;材料重在体现南燕政权对于儒学的推广学习,并没有涉及其对于儒学民族理论的改动,排除C项;推广儒学有利于减小南北方的政治差距,而非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3.宋初,“崇尚节俭,金银为服用者鲜”,故而“金银之价甚贱”:至真宗年间,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以致金银之价飞涨,政府虽“申严其禁”,仍然“有未至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北宋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 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社会习俗由崇尚节俭向追求华靡转变,以致政府也难以改变这种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正是由于宋朝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致,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难以改变社会追求华靡的风气,与中央政府权威衰落无关,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4.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不仅下诏“令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还设置通政司“以受内外奏章,于早朝前汇达御前”;次年,又令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措施()A.旨在完善政府下情上达的程序 B.利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强化了通政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令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设置通政司‘以受内外奏章,于早朝前汇达御前”“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可知,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强君主对下情的直接掌控和限制中书省的权力,实现对朝局的控制,进而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通政司只负责传达内外奏章,并不涉及参政议政,排除D项。故选B项。5.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C.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D.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平等思想”“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广蓄妻妾”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地位平等的朴素追求,但领导者在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后又逐渐暴露封建等级思想,并逐渐腐化堕落,这正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局限性,与官本位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高层的腐化,与政策随意性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试图建立新国家,只是受困于阶级局限性而未能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6.有学者认为:1911年10月10日的起义是仓促发起的,新军军官的秘密被泄露,不到3000人的士兵只得奋起自救,一个本省的旅长被迫统率临时政权;在革命者、立宪派及部分官僚的推动下,华南、华中各省以及东北的几个省,在六个星期内相继宣布脱离满清,实行独立。由此可知,辛亥革命()A.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隐藏着失败的危险因素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必然结果 D.仅对南方诸省有影响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个本省的旅长被迫统率临时政权”“在革命者、立宪派及部分官僚的推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进展迅速,但推动其发展的势力错综复杂,革命者、立宪派、旧官僚及投机分子鱼龙混杂,为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除C项;“华南、华中各省以及东北的几个省”可知辛亥革命主要影响华南诸省,也辐射到北方部分省份,排除D项。故选B项。7.习近平在评述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由此可知,该历史事件()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C.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历吏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正确;1928年,二次北伐的胜利,使北洋政府的统治彻底覆灭,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C项;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部分重要法令。这反映了当时()时间法令1928年6月《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1929年2月《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1929年7月《特种工业奖励法》1932年9月《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A.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 B.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已被彻底扫除C.“实业救国”思想已是社会主流 D.国民政府注重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积极颁布各项奖励工商业的法律条例,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注重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的职能,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当时工业产业结构情况,排除A项;“已被彻底扫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政府颁布相关法律条例,没有涉及“实业救国”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9.二战中期,日本要求“伪满洲国”将产出原煤的30%(2.28亿吨)、生铁40%(1200万吨)运往日本;此外,还在蒙古和华北大力发展其国内短缺的畜牧业和棉花种植业。日军的这些做法旨在()A.加速日占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以战养战”,满足国内的社会需求C.实现东亚区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D.打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垄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将产出原煤的30%(2.28亿吨),生铁40%(1200万吨)运往日本”“在蒙古和华北大力发展其国内短缺的畜牧业和棉花种植业”可知,日本通过侵华战争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以满足其国内经济发展及支撑其侵略战争,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军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与剥削,“加速日占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表述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未涉及其他国家,而且“实现东亚区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日军的做法旨在通过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以满足其经济、军事上的需求,而非打破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10.毛泽东在1964年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这表明我国实施大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A.平衡城乡布局 B.发展科学技术 C.完善工业体系 D.维护国防安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可知,搬迁工厂、学校、科学院等机构的目的在备战,即为了维护国防安全,D项正确;A项为该计划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将工厂、学校、科研机构从经济发达地区搬迁到大三线,并不会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大三线建设”依然着重在重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平衡轻重工业的发展,完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面为我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由此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期主要内容1949年《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即从中国经日本到澳大利亚,经中东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中共十九大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A.包容性与灵活性并存 B.具有传承性的特征C.坚持合作共赢的道路 D.蕴含意识形态色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可知,不同时期我国的具体外交政策虽然不同,但都遵循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具有传承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合作共赢,排除C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且材料中的对外政策未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12.随着大城市的出现,各种姓之间的混血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印度法律又制定了“顺婚”和“逆婚”原则。所谓“顺婚”,即高种姓之男娶低种姓之女;所谓“逆婚”,即低种姓之男娶高种姓之女。“顺婚”是允许的,而“逆婚”则被法律绝对禁止。这表明古代印度()A.经济发展突破种姓制度 B.阶层流通完全固化C.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 D.血缘关系决定等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印度法律制定“顺婚”和“逆婚”原则,“逆婚”则被法律绝对禁止,可知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C项正确;法律绝对禁止“逆婚”,说明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没有突破种姓制度,排除A项;“顺婚”是允许的,可见阶层流通并未完全固化,排除B项;“血缘关系决定等级”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3.在希腊城邦的海外殖民活动中,殖民城邦和被殖民城邦分别称为“母邦”和“子邦”。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母邦类似,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意大利南部且有“大希腊”之称。据此可知,古希腊的海外殖民活动()A.采取强制性的文化统一政策 B.被近代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模仿C.建立起空前强大的海洋帝国 D.有利于促进古希腊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母邦类似”可知,希腊海外殖民的所有子邦均与母邦有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可见海外殖民活动有利于古希腊文明的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希腊城邦对海外殖民地采取文化强制措施,排除A项;古希腊的海外殖民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4.在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掌握着庄园法庭的司法权,他们对庄园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在这种体制下“被缩成了一个阴影而已”。据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A.庄园成为独立的国家 B.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君主制遭到一定限制 D.教权的威胁已不复存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庄园贵族具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下,庄园只是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并没有成为独立国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未涉及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15.由于伊斯兰教宣扬人人平等,规定主人必须善待奴隶,与奴隶同衣同食,所以在德里苏丹国时期,苏丹和穆斯林贵族通常会赋予一部分表现出色的奴隶一定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一部分奴隶被主人解除奴隶身份,晋升为军事首领、宗教圣人、手工业者、工匠、宫廷艺人或文人等。据此可知,这一做法()A.推动了南亚大陆的统一 B.对种姓制度产生了冲击C.融合了东西方宗教文化 D.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伊斯兰教宣扬人人平等,规定主人必须善待奴隶,与奴隶同衣同食,一部分奴隶被主人解除奴隶身份,晋升为军事首领、宗教圣人、手工业者、工匠、宫廷艺人或文人等。”可知,伊斯兰教宣扬人人平等,主人必须善待奴隶,奴隶可以被解除奴隶身份,成为社会工作者,如晋升为军事首领、宗教圣人、手工业者、工匠、宫廷艺人或文人等,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繁荣,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伊斯兰教的部分主张,与南亚大陆的统一无关,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伊斯兰教的部分主张,与融合了东西方宗教文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印加人通过建造梯田(如下图)来弥补山区干旱少地的自然环境,结构坚固的梯田既可阻挡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还可以防止山体滑坡等灾害。由此可知,印加人()A.科学技术十分发达 B.农业生产因地制宜C.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D.主要从事集体耕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加人在山区通过建造梯田来弥补不宜耕种的自然环境,B项正确;“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梯田可以阻挡水土流失,防治山体滑坡,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环境,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印加人的劳作方式是集体耕作还是个体耕作,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材料二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答案】(1)原因: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产生新的政治诉求;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积极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壮大地主阶级力量;中国步入“科举时代”,对后世王朝选官产生深远影响。(2)革新之处:确立殿试制度,废除“公荐”;实行“给食”和“特奏名”;放宽门第限制;加强试题的政治和道德教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可知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产生新的政治诉求;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目的可知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积极影响:结合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可知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可知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壮大地主阶级力量;根据材料“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可知中国步入“科举时代”,对后世王朝选官产生深远影响。【小问2详解】革新之处:根据材料“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可知确立殿试制度,废除“公荐”;根据材料“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可知实行“给食”和“特奏名”;根据材料“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可知放宽门第限制;根据材料“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可知加强试题的政治和道德教化;根据材料“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时间事件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1906年清政府预备立宪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虽然这条道路诞生了中华民国,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辟登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总而言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示例二:论题: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阐述:自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阶级纷纷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其中农民阶级爆发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前者虽然制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目标,但其过于理想化的平均主义思想和部分领导阶层的腐化堕落,难逃夭折的命运;后者则盲信清政府,在封建势力及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虽然彰显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但盲目排外的愚昧思想也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封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在封建制度上的修修补补无法改变封建专制的腐朽性,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则选择改变制度以救亡图存,先后进行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向专制皇权的妥协得到的是快速的失败,而革命派向封建军阀的妥协,使得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总而言之,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以上“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该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注意设问的要求,需要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来阐述,然后观察这些材料总结规律。

示例一:我们观察材料中的这些事件,发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如洋务运动主要学习器物,戊戌变法运动主要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思想文化,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是在逐渐深化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接下来就可以梳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这三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来进行阐述,最后可总结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示例二:我们观察材料中的这些事件,还可发现可以根据领导阶级来进行划分,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运动,洋务运动和预备立宪属于地主阶级的努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五四运动虽然是资产阶级运动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他们的救亡图存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因此我们可得出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接下来就梳理这三类阶级领导的运动失败原因有哪些,最后可总结出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答案】(1)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使得经济管理高度集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农民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较为积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时中国温饱问题仍未解决,严重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较为封闭,阻力较小。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城市改革积累经验,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3)认识:经济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解析】【小问1详解】成就:根据材料“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曲折:根据材料“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可知人民公社体制使得经济管理高度集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农民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较为积极;根据材料“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可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时中国温饱问题仍未解决,严重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可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较为封闭,阻力较小。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可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可知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城市改革积累经验,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小问3详解】认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可知经济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两千纪,欧亚大陆古老、成熟的农耕文明被游牧民族入侵,从而进入混乱时期。由于铜和青铜昂贵而又稀少,因而不能广泛地用来制造武器和工具,这就使武器实际上为君主及其政治、军事集团所垄断。总人口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武装起来,这样小范围的武装在面对全体武装的游牧民时,力量显然过于微小。同时,昂贵的价格也使得铜和青铜器无法投入农业生产,生产率受到严重地限制。马的驯养与铁质武器的发明,为游牧民族发起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与农耕社会传统的步兵作战相比,游牧民族数量庞大的骑兵来去如风、机动性强,使得农耕民族常常陷于被动;此外,游牧民族兵农合一的传统使得他们能够相对轻松的召集起一支不小的队伍,而农耕民族军队少了根本打不过,军队多了又养不起,大多数时候都只能被动防御。——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亚历山大通过东征打通了由印度至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