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2019-2021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7300字(论文)】_第1页
【某市2019-2021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7300字(论文)】_第2页
【某市2019-2021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7300字(论文)】_第3页
【某市2019-2021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7300字(论文)】_第4页
【某市2019-2021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73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市2019-2021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目录TOC\o"1-3"\h\u29086第1章绪论 193431.1食源性疾病现状 1302701.2影响食源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1268951.2.1国际食品贸易 189251.2.2食品制造技术升级 180341.2.3自然灾害 118934第2章材料与方法 2204792.1资料来源 2148562.2资料内容 279902.3数据处理与分析 232446第3章结果 220773.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情况 2134553.1.1食源性疾病病例基本情况 2215603.1.2监测病例时间分布 3189893.1.3监测病例报告医院所属县区情况 4239863.1.4监测病例症状情况 498363.1.5监测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情况 5225443.1.6监测病例潜伏期情况 778363.2监测病例病原学监测情况 8316813.2.1肠道致病菌检出情况 8185303.2.2诺如病毒检出情况 848663.2.3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分析 919339第4章讨论 968804.1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基本信息分析 9152344.2监测病例症状分析 103604.3暴露食品分析 10320654.4食源性疾病潜伏期分析 1046794.5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 109716参考文献 11第1章绪论1.1食源性疾病现状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食源性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包括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中毒性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在不断地增加,并且其种类也在不断更新(如诺如病毒的感染、H7N9禽流感。己认知的食源性疾病涵盖胃肠道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多器官衰竭乃至癌症等在内的200多种,致病因素对于食品的污染可发生于“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常见的致病因子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真菌及其毒素、天然毒素、寄生虫和有毒化学物等。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已经确定了250多种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的来源。在所有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之中,以致病微生物污染最为严重。2013年,WHO首次估算了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31种致病因素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负担,指出全球每年有多达6亿人或近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患病,造成42万人死亡(其中,12.5万人为5岁以下儿童)。近年来,因致病菌污染蔬果、肉蛋奶等农产品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召回事件屡有发生。目前全球每年暴发的食源性疾病中70%是由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而造成的,每年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180万人。美国每年由31种致病微生物引发940万例食源性疾病,55961人住院和1351人死亡。腹泻病占食源性疾病的50%以上,据WHO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仅食源性或水源性腹泻就导致约220万人死亡。而从全球性腹泻治疗数据来看,因食物污染而致病的比例大约为70%,每年食源性腹泻导致5.5亿人患病、23万人死亡;儿童是患食源性腹泻病危险性极高的人群,每年有2.2亿儿童患病、9.6万儿童死亡,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80%是由食源性腹泻造成的。1.2影响食源性疾病流行的因素1.2.1国际食品贸易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的食品贸易产业蓬勃发展。根据公布的2017年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我国的食品贸易无论进口和出口都已经排到了世界的前列。国际食品贸易的繁荣伴随着不断增加的食品安全风险。虽然各国海关部门对进口食品或原材料均制定了监管标准,但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伪报食品属性、配料表信息不够精准等情况,对食品消费国家造成了安全隐患。近些年,国际食品贸易引发的食品安全类事故时有报道,例如2013年新西兰的“肉毒中毒门”事件和近两年冷链食品中检测出新冠病毒等事件。1.2.2食品制造技术升级伴随着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食品逐渐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例如转基因农作物、疫苗食品等。其中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农作物已经在世界商业化运作了20余年,目前全球转基因技术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相较于1991年已经提升了100多倍[[23]。疫苗食品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的转基因食品,是将免疫成分重组到植物或动物等食品中,目的是不仅能够提供营养和能量,而且通过食物中的特殊抗原使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以达到和接种疫苗相同的免疫应答效果。1.2.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导致的设施损毁够造成污染性的食品安全隐患。以福岛核事故为例,2011年3月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引发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出现事故,导致放射性核素排入大气并沉降到陆地和海洋,在受辐射影响区域的食品、饮用水中监测到几种放射性元素高于限值。近些年日本政府针对食品和水质的监测一直在持续,而对于核污水的处理更是包含着巨大的水质安全隐患,事故到今年为止已经发生10年,而事故产生的核污水应如何妥善处置仍是困难重重。第2章材料与方法2.1资料来源数据的纳入标准:本次选取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内导出的2019~2020年某某市全部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卡片信息,其中涉及患者隐私部分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庭住址不做数据录入及分析。2.2资料内容病例基本信息:性别、出生日期、职业、发病时间、就诊时间等。病例诊疗资料症状、体征、抗生素使用史、就诊机构类型、就诊县区等。可疑食品暴露信息:食品名称、食品分类、购买地点、进食地点、进食人数、进食时间、其他共同就餐人发病情况等。生物标本情况:标本编号、标本类型、标本数量、采样日期、检测结果等。2.3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IBM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分类变量描述构成情况;监测病例潜伏期用M(P25P75)描述集中及离散趋势。用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是否住院、是否使用抗生素、肠道致病菌检出、诺如病毒检出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患者之间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诺如病毒检出率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a=0.05。第3章结果3.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情况3.1.1食源性疾病病例基本情况2019~2021年某某市内监测机构共报告食源性疾病7764例。其中男性4266例,占54.9%,女性3498例,占45.1%。不同年龄段中占比最高的是<5岁年龄段,为2779例,占36.5%;占比最低的是35~44岁年龄段,为585例,占7.5%。监测病例职业中散居儿童占比最高,为2307例,占比29.7%;餐饮食品从业人员占比最低,为34例,占比0.4%。见表3.1。表3.1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的基本情况项目人数构成比(%)性别男性426655.66女性349845.64年龄(岁)<5277936.266~78810.2814~85811.2025~80610.5235~5857.6345~6848.9255~6408.35>656248.14职业散居儿童230730.1托幼儿童6458.42学生122415.97干部职员2413.14工人3364.38家务及待业4385.72教师370.48民工660.86农民102913.43其他3444.49商业服务1231.60医务人员600.78餐饮食品业340.44离退人员3754.89不详5056.59合计7764100.003.1.2监测病例时间分布按监测病例报告年份统计历年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数。其中2021年监测病例报告数最多,为2766例,占比35.6%;2019年监测病例报告数最少,为921例,占比11.9%。见表3.2。表3.22015~2019年不同年度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情况年份病例数构成比(%)201592112.022016110014.352017132617.302018165121.542019276636.09按监测病例报告月份整体数据。其中监测病例报告数最多的月份为:8月份报告1145例,占比14.94%;9月份报告1174例,占比15.32%;10月报告991例,占比12.8%。见表3.3。表3.32019~-2021年不同月份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情况月份病例数构成比(%)1月1642.142月3063.993月3905.094月5366.995月80110.456月85911.217月80610.528月114514.949月117415.3210月99112.9311月4896.3812月1031.34合计7664100.00整理2019~-2021年不同月份报告病例。历年不同月份中的监测病例报告数中12月、1月、2月均较低,4月份起出现升高,8月份及9月份为病例数较多的月份。见图3.1。图3.1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月份报告病例数3.1.3监测病例报告医院所属县区情况以监测病例报告医疗机构所属县区整理数据,其中朝阳区医疗机构监测病例报告数最多,共有3888例,占比50.1%;宽城区监测病例报告最少,共报告125例,占比1.6%。见表3.9。表3.4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报告医院所属县区县区名称病例数构成比(%)朝阳区388850.73德惠市3104.04二道区81310.61九台区1672.18宽城区1251.63绿园区4215.49南关区3114.06农安县3144.10双阳区3334.34榆树市108214.12合计7764100.003.1.4监测病例症状情况按监测病例不同的身体机能系统出现临床症状情况整理分析数据,不同身体机能系统出现临床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化系统症状发生率最高,为96.75%;心脑血管系统症状发生率最低,为1.2%。见表3.5。表3.5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症状分布情况身体机能系统出现症状病例数率(%)P消化系统751296.7525168.098<0.001心血管系统951.20泌尿系统4375.60神经系统2673.40发热等全身系统297451.90按监测病例的临床症状整理分析数据,各系统临床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化系统内腹泻发生率最高,为82.24%;在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发生率最高,均为57.89%;泌尿系统尿量减少发生率最高,为99.08%;神经系统头痛发生率最高,为56.11%;全身系统发热发生率最高,为95.63%,见表3.6.表3.6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症状分布情况机能系统症状病例总数病例数率(%)P恶心7512372147.9323121.506<0.001腹痛7512312440.24腹泻7512638582.24呕吐7512432055.64便秘7512100.12里急后重7512440.57其他7512150.19气短952930.5377.467<0.001心悸955557.89胸闷955557.89胸痛9555.26背部/肾区疼痛43720.461705.602<0.001尿量减少43743399.08尿失禁43710.23尿酸升高43710.23感觉异常26751.57701.514<0.001昏迷26730.94麻木267123.76头晕267175.33视物模糊267103.13头痛26717956.11眩晕2678225.71发给2974662.2214118.810<0.001发热2974284495.63乏力2974186162.58口有金属味297480.27面色苍白297442614.32面色潮红29742016.76脱水2974133644.92肿胀29741244.17其他29741555.213.1.5监测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情况按监测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类别整体数据,其中占比最高为多种食品,共1164例,占比14.99%;调味品,共报告2例,其次为混合食品1110例,占比14.30;占比最低的是占比0.03。见表3.7。表3.72019~-2021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可疑暴露食品类别按监测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整理数据,其中加工及包装方式中占比最高为家庭自制,共3286例,占比42.43%;加工及包装方式中多种形式占比最少,共39例,占比0.50%。见表3.8。表3.82019~-2021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可疑暴露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按监测病例可疑暴露食品购买场所进行整理数据,其中购买场所中其他场所(暂未在系统中提供的分类)占比最高,共2631例,占比33.89%;有明确场所类型的监测病例中,购买场所为农贸市场占比最高,共1667例,占比21.47%暴露食品购买场所为网店最少,共8例,占比0.10%。见表3.9。3.1.6监测病例潜伏期情况针对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中有明确的可疑暴露食品及进餐时间的部分数据,以监测病例接触可疑食品与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间隔为食源性疾病潜伏期,整理并分析潜伏期情况,取小时为最小统计单位。经正态性检验P<0.05,说明本研究中监测病例潜伏期数据尚不符合正态分布,统计得监测病例的潜伏期为12h(7h,18h),频数分布图见图3.2.图3.2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病例潜伏期情况3.2监测病例病原学监测情况3.2.1肠道致病菌检出情况根据不同年份肠道致病菌检出情况分析数据,其中总检出率最高的是沙门氏菌,3年共检出阳性样本82例,检出率1.91%。志贺氏菌在2017年有1例阳性,总检出率0.02%;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在2013年有2例阳性,总检出率0.05%。按不同年份沙门氏菌检测结果整理分析数据。不同年份间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门氏菌在2019年检出率最高,共检出阳性样本26例,检出率2.98%;2013年检出率最低,共检出阳性样本13例,检出率1.57%见表3.10。表3.10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病例致病菌检测结果3.2.2诺如病毒检出情况根据不同年份诺如病毒检出数整理分析数据,经统计分析2015~2019年不同年份间诺如病毒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3年检出率最高,为36.20%;2016年检出率最低,为16.48%,数据见表3.11.表3.112015~-2019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病例诺如病毒检测结果3.2.3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分析按诺如病毒检测结果分析整理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在检测结果间的差异。经统计分析,门诊病例与住院病例在诺如病毒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病例检出率高于门诊病例;是否使用抗生素诺如病毒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抗生素患者检出率高于使用抗生素患者;性别、年龄构成在检测结果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3.12。表3.152019~-2021年某某市食源性疾病致病微生物结果分析第4章讨论4.1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基本信息分析食源性疾病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综合周边省份的监测数据,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是北方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高峰[[74-7G]。本研究数据中各月份报告病例构成不同,其中,g月、9月及10月是病例数量高峰,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发病率高于其他季度。结合某某市季节因素考虑,g月至10月处于夏季和秋季。夏季温度较高,人群因高温导致生、冷食物摄入量提高,秋季温度转换频繁,人群易出现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这段时间属于降雨期,各类致病因素也可以通过雨水或洪涝灾害污染食品。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病数量出现增加。根据我国的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国务院在每年6月份选取一周作为每年的食品安全周,结合现有的媒体渠道,选择居民知晓率较高的媒体途径,通过线下集中宣传与线上网络平台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目的在于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在发病高峰期到来前采取预防控制手段,提高居民尤其是发病率较高人群对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4.2监测病例症状分析消化系统症状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可能是因为致病因素从消化系统侵入人体,导致消化系统最先受到损伤所致。致病微生物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后,可经血液进入身体各个机能系统,并由于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导致出现发热等全身系统症状。在医疗机构诊疗过程中,以腹泻等常见症状为切入点开展食源性疾病筛查,可以尽可能地从庞大的诊疗患者中找出食源性疾病线索,并配合可疑进食情况的问诊,能够有效的鉴别食源性疾病患者。本次研究中,分析在不同身体机能系统中不同症状的出现频率,其中在胃肠道症状中,腹泻、呕吐、恶心、腹痛出现频率明显高出其他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型症状属于肠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发热及全身系统的症状种类较多,其中口唇发给等具有特异性的症状结合暴露食品信息可以对亚硝酸盐中毒等类型的食源性疾病给出明确线索。通过本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这类型具有特异性表现的症状发生率并不高,而发生率较高的口渴、乏力、脱水等症状多是由于多次腹泻所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仅依靠这些症状暂时不具有鉴别诊断的基础。4.3暴露食品分析结合其他地区监测结果,2018年沈阳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中主要的可疑食品是肉与肉制品,吉林省龙井市2015至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中可疑食品也是以肉与肉制品为主,浙江省舟山市2014年主要的可疑食品是海水产品,山东省淄博2013年至2018年食源性疾病可疑食品主要是水果及其制品。虽然国内各省份及地区饮食结构及生活习俗差异较大,可能导致不同地区的食源性疾病暴露食品构成有差异,但可以看出食源性疾病致病食品基本囊括了国人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较高的各个种类。4.4食源性疾病潜伏期分析潜伏期是指患者从接触致病因素的到出现不适症状的时间间隔,是流行病学调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数据,对可疑致病因素推断、流行病学调查及应急处置均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潜伏期的计算需要有准确的感染时间及发病时间,这是分析疾病潜伏期的必要条件,对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报告系统内包括可疑食品的进食时间和发病时间,可以通过运算得出患者发病的潜伏期。本次分析结果显示某某市2019~2021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潜伏期为12h。其中潜伏期小于1小时的样本占比最高,潜伏期在24小时内发病比例较高,提示某某市食源性疾病潜伏期较短。但此部分数据为患者主动提供,不能排除因患者回忆偏移导致的误差。食源性疾病发病潜伏期数据在聚集性的食源性事件的调查处置中使用意义比较大,这是因为单独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在现阶段的监测工作中不会进行逐一地流行性学调查分析,分析潜伏期数据时容易因患者回忆偏移和信息偏移导致失准。4.5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通过肠道致病菌的检出情况可以了解某某市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从而了解某某市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的流行趋势。本研究分析某某市各病原学监测医院2019~2021年的致病菌检测结果,3年间总检出85例,检出率低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同类型研究。其中沙门氏菌是一种在自然界内大量分布的细菌,本研究数据显示沙门氏菌在2019~2021年在某某市均有检出,符合这一情况。2018年检出率高于其他年份,推测当年沙门氏菌在某某市内出现了流行趋势的上升。现阶段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应对细菌感染时医疗机构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诊疗方案,较轻微的致病菌感染依靠门诊口服药物或对症治疗已经能够形成足够的疗效,本次研究中肠道致病菌门诊病例阳性率高于住院病例,提示由于致病菌感染经门诊治疗后有比较好的效果,患者症状有好转且无其他并发症,无需住院治疗。诺如病毒作为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性疾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已经成为人类胃肠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之一,同时诺如病毒也可作为食源性致病因素的一种,通过污染食品导致患病。通过对本次分析中诺如病毒阳性病例的基本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诺如病毒感染以低年龄段儿童及学生为主,门诊病例检出率高于住院病例,这与诺如病毒有一定的自限性,及时对症治疗后疗效良好有关。各年份检出率有差异,提示诺如病毒在某某的流行情况有差异,但诺如病毒每年的检出率均高于食源性致病菌。通过对诺如病毒检测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住院和是否使用抗生素是诺如病毒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其中门诊就诊是诺如病毒阳性的保护因素,而未使用抗生素是诺如病毒阳性的危险因素,但阳性病例中低年龄段儿童和学生占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