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初中)》真题1.【单项选择题】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W)>r(Z)>r(Y)>r(X)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D.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由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可知X是C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因此Y是0元素;Z2+和Y2-一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因此Z是Mg元素;W和X位于同主族,因此W是Si元素。A项,原子半径顺序应该是r(Z)>r(W)>r(X)>r(Y),A项错误;B项,Y与Z形成的化合物是M90,化学键是离子键,Y与W形成的化合物是Si02,化学键是共价键,B项错误;C项,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氧化物的酸性依次减弱.C项错误:D项,同周期元素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同主族的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故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故D正确。2.【单项选择题】某些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如表1所示:表1一定条件下,3.4g甲物质和4.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g乙物质和另一物质X。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物质甲的化学式是NH3B.物质X的质量为2.8gC.物质X含两种元素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0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3.【单项选择题】MgCl2、KCl和MgS04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l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gS04的溶解度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t1℃时,KCl和MgS04两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C.t2℃时,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D.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A项,MgS0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A项错误;8项,在t1℃时100g水中KCl和MgS04两溶液所含有的溶质质量是一样的,溶剂质量不相等时,则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也是不一样的.B项错误;C项,在t2℃时100g水中能够溶解的MgCl2的最大的质量为ag,C项错误;D项,由t1℃升高到t2℃时KCl的溶解度增大,D项正确。故本题选D。4.【单项选择题】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正确的是(夹持装置已略去)()。ABCD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项,四氯化碳可以将水中的溴单质萃取出来,并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可以用分液漏斗来提取溴水中的溴单质,A项正确;B项,乙醇和苯酚互溶,故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两者分离.因此B项错误;C项,用加热的方法会使碘升华,不能得到碘单质,C项错误:D项,配制l00mL0.100mol/L的KCl溶液时,应选用容量瓶。D项错误。故本题选A。5.【单项选择题】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使酚酞变红的溶液:Na+、Cu2+、HC03-、NO3-B.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Mg2+、K+、S042-、N03-C.0.1mol/LAgN03溶液:H+、K+、S042-、I-D.0.1mol/LNaAl02溶液:H+、Na+、Cl-、SO4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A项,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Cu2+与HC03-均可与0H-发生反应,A项不能大量共存;B项,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显酸性.各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C项,AgN03中的Ag+会和l-发生反应生成Agl沉淀,C项不能大量共存;D项,NaAl02的溶液是显碱性的,碱性溶液中H+不能大量存在,D项错误。故本题选B.6.【单项选择题】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浸在淡水中的钢管.主要发生的是析氢腐蚀B.若采用外加电流进行保护。钢管应当与电源的正极相连C.钢管若需保护.可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外加电流保护钢管时.电子从负极经过溶液流向正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A项,浸在淡水中的钢管主要发生的是吸氧腐蚀,在局部区域会发生析氢腐蚀,A项错误;B项,若采用外加电流进行保护,钢管应该与电源的负极相连,B项错误:C项,钢管若被保护可以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C项正确;D项,采用外加电流保护钢管时,电子从负极经过导线流向正极.D项错误。故本题选C。7.【单项选择题】下列各组物质,不能按照“X→Y→Z→X”(→表示一步完成)转化的是()。ABCD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A项,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盐酸,电解盐酸生成氯气.故A项不选;B项,偏铝酸根与水、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会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硫酸铝会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经过了两步反应,故选B;C项.硅酸钠与强酸反应生成硅酸,硅酸加热会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故C项不选:D项,硫和浓硫酸加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故本题选B。8.【单项选择题】某有机物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21H2108B.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C.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D.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5molNaOH反应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由图2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1H1808,A项错误;分子中存在手性碳原子,B项错误;因为在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因此可以和FeCl3发生显色反应,C项正确;lmol的该物质最多与3mol的氢氧化钠反应,D项错误。故本题选C。9.【单项选择题】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密闭容器中.0.1molN2与0.3molH3在催化剂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氨分子数为0.2NA个B.标准状况下,11.2L甲醛气体中电子数为8NA个C.常温常压下,7.89苯中含有单键的数目为0.9NAD.1L浓度为1mol.L-1,的Na2C03溶液中含有CO32-的数目为NA个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A项,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是可逆反应,不能实现完全转化,不会生成0.2mol的氨分子.A项错误;B项,标准状况下,11.2L的甲醛气体为0.5mol,电子数为B项正确:C项.在苯中不存在C—C单键,C项错误;D项,碳酸根离子会发生水解,故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根的数目小于NA,D项错误。10.【单项选择题】下列化合物中最容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的是()。ABCD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此题中加成反应的取向主要取决于双键碳原子上连接的取代基。如取代基是给电子基因,会增加双键碳上的电子云密度,有利于亲电加成反应;如取代基是吸电子基团,会降低双键碳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不利于亲电加成反应。甲基、乙基都是给电子基团,氯原子是吸电子基团.而且两个甲基的给电子能力大于一个乙基的给电子能力。故本题选A.11.【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是()。A.身边的化学物质B.化学反应与能量C.科学探究D.物质构成的奥秘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五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故本题选B。12.【单项选择题】解析:下列属于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是()。①微粒观②变化观③实验观④元素观⑤科学价值观A.①②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技能方法观念(整合观、实验观、分类观);认识角度观念(元素观、物质变化观、物质微粒观、微粒作用观、物质结构观、物质分类观)和物质观(化学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绿色化学观,情意价值观)。故本题选D。13.【单项选择题】下列不属于科学能力探究要素的是()。A.猜想与假设B.表达与交流C.练习与复述D.反思与评价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故本题选C。14.【单项选择题】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氢气还原氧化铜”的知识,回答有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知识,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属于()。A.类比B.归纳C.分类D.演绎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归纳法是指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例如:钠、镁可以归纳为金属。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演绎法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以验证一般规律和原理的适用性。例如:由金属可以演绎出钠、镁等。类比法就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分类法即对已有的现象或资料,按照某种重要的特征,将其分类整理的方法。由氢气还原氧化铜,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属于类比法。故本题选A。15.【单项选择题】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l≥lJ旋紧瓶盖并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A.被动接受式B.主动接受式C.引导探究式D.自主探究式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引导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故本题选C。16.【单项选择题】下列对于活动表现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是教师的评价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但不能是学生的自我评价B.既可以评价认知性学习目标.也可以评价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C.活动表现评价一定要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不能在活动后进行D.活动表现评价只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不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活动表现评价要求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以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活动成果。所以不仅仅老师评价、学生间评价,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A项错误。活动表现评价不仅仅在活动中,还可以在活动后,并且不仅仅评价活动中的表现,还评价活动结果,所以C、D两项错误。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即学生活动的目标,包括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目标,所以B项正确。故本题选B。17.【单项选择题】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环节主要包括()。①识别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②理清教材知识与技能的要点;③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与呈现方式;④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⑤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④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属于学情分析。故本题选B。18.【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情境创设,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尽量多创设几个情境B.与化学相关的火灾、爆炸、污染等新闻是比较好的情境素材C.与化学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多媒体是最有效的情境素材D.教学情境应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密切相关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不是越多越好,A项错误;教学中宣传化学对人类的影响要全面,让学生认识真正的化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观.8项中的描述比较片面;创设情境要具有针对性.无谓最有效,只要抓住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设置情境即可.C项错误。19.【简答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乳化现象”的内容要求是“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下面是某版教科书对该部分内容的呈现。用洗衣粉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污渍。用洗发剂可以洗去头发上的油脂.谁知道原因吗7【活动与探究】在试管中加入5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1~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用橡皮塞塞紧,振荡片刻静置.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油难溶于水,但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细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乳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置,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都与乳化有关。【拓展视野】乳化作用(略)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该教科书用了怎样的设计思路?(6分)(2)教科书这样编写体现了哪些化学课程基本理念?(6分)【答案解析】(1)该教科书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引用的素材同时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了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背景.且在文字表述上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教科书的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教科书的设计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内容。本部分内容的编写体现了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洗衣粉及洗洁精去油污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乳化的概念。(2)基本理念:①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终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20.【简答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①1785年,科学家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02、N2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留下的是一些不足原体积1/200的小气泡,他猜想这可能是一种未知气体.但这种见解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②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在测定N2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N2密度是1.2572g/L而从NH3分解到的N2的密度是1.2508g/L,两者相差O.0064g/L,虽然相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的误差范围,实验中的“小误差”困扰着瑞利。③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认为: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小误差”可能是带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并预测空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他们把空气中的N2和02除去后,用光谱鉴定剩余气体,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的猜想获得证实,空气中存在着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Ar。问题:(1)材料①中科学家卡文迪许的观点没有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是:。(3分)(2)材料③中两位科学家抓住了“小误差”而获得重大发现,说明:。(3分)(3)简述化学史在教学中的教育价值。(7分)【答案解析】(1)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实验误差较大,并且卡文迪许并未测出未知的气体是什么,只是作为一种猜想。(2)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太符合实验事实的小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也要积极地进行探索,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3)通过已取得的化学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可以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充分地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21.【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内容标准为:“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活动与探究建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材料二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体系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l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材料三教科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所呈现的内容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园实验10-8如图l0-13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如下的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实际上,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例如:可以发现,上述反应中生成的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都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化合物叫作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材料四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一般要求。要求:(1)设计“三维”教学目标。(6分)(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4分)(3)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展示、总结)。(16分)(4)设计教学板书。(4分)【答案解析】(1)“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并明确中和反应的概念。②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对实际问题做出简单解释。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的能力。②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渗透合作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化学、用好化学的积极情感。②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中和反应及其应用。②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教学难点①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⑦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3)教学过程(4)设计教学板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盐:像NaCl、CaCl2、Na2S04这样由金属阳离子(或NHI)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22.【案例分析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一节“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某老师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先是老师提出学习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关系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以下是有关学习情境。镜头1:甲组组长不让其他同学动手,自己独自实验。笔者问他为什么不跟其他同学合作,他说:“他们只会帮倒忙。”镜头2:乙组同学在组长带领下,认真阅读课本,边阅读边做记号,一副很认真的样子。等到老师宣布停止小组活动时,这组同学还没有开始做实验。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做实验.他们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还没有想好。”镜头3:丙组两个同学讨论并确定了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另外两个同学在旁边说笑。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和他俩一起学习,他们很自信地说:“他俩是我们班化学成绩最好的,我们组一定最好。”镜头4:丁组由组长设计好实验方案后,指导并帮助另外三位同学做实验。问题:(1)结合案例,分析说明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6分)(2)结合案例,简述合作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6分)(3)简要回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主要有哪些?(8分)【答案解析】(1)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围绕共同的目标,既相对分工.又相互配合,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索与讨论,既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形成社会交往技能。案例中的问题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缺乏监控。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没能够及时地巡视.解决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第二,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第三,学生合作不够主动。小组活动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2)合作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不等于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团队精神,逐渐形成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②合作学习中,教师并没有给出必要的指导,没能引导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无法顺利进行。③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而不是仅仅区别小组间成员的能力。④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第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第三,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的学习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