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路控规说明书_第1页
东华路控规说明书_第2页
东华路控规说明书_第3页
东华路控规说明书_第4页
东华路控规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华路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姓名:周星屹班级:城市规划102班学号:2201100238指导老师:周宝娟梁兴斌

目录概述····················································································1现状概况················································································4规划目标与功能布局······································································7土地使用规划············································································8道路交通规划············································································9公共设施配套规划········································································10地块控制················································································11绿化景观体系规划········································································11城市设计要求············································································12给水工程规划··········································································13污水工程规划···········································································14雨水工程规划···········································································15防洪及排涝规划·········································································17电力规划···············································································17通信规划··············································································19燃气工程规划··········································································20工程综合规划··········································································22环卫设施规划··········································································25综合防灾规划··········································································2720.防震工程规划··········································································30第一部分概述1.1规划背景凤阳县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朝朱元璋开国都城所在地,城市建设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有大量古代城市文化遗产。当前在玻璃工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带动下,凤阳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已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1.2区位与交通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0′至33°03′,东经117°19′至117°57′之间。西邻蚌埠市,距蚌埠市区23公里,西南与淮南市接壤,距南京140公里,距合肥市120公里,距上海400公里,在距上海的5小时交通圈、合肥和南京的2小时交通圈中。凤阳处于京沪交通走廊发展带上,紧邻皖北交通枢纽城市蚌埠,蚌埠拥有机场、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水运交通,三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凤阳县城区对外交通便利、快捷,拥有一定的交通优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1.3片区位置该区位于府城镇西北,是县政府所在地,北接东华路,西邻禁垣路,东南两侧接城市次干道府北街与府西街1.4规划依据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七号)、《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及凤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相关专项规划而制定。1.5规划原则1、整体发展的原则:加强片区与周边的整体关系,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发挥片区综合功能。2、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土地,体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4、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合理优化土地及建立规划控制手段,营造适合于21世纪生活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新型居住区。5、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兼顾不同发展阶段,保证发展与实施的分阶段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使规划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1.6规划内容本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包括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旅游系统规划和市政工程系统规划等;第三,制定地块开发控制规定,包括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定;第四,制定城市设计控制规定,包括整体的、局部的和专项的城市设计控制规定。本项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说明和图件、规划文本和地块开发控制图则、以及相关附件。其中规划文本和地块开发控制图则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文件。第二部分现状概况2.1区位状况该区位于府城镇西北,是县政府所在地,北接东华路,西邻禁垣路,东南两侧接城市次干道府北街与府西街。整片区域局部地势平坦,整体地形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其中还有一条护城河穿过。2.2自然状况该片区的现状水系空间主要由护城河组成。河道基本属于未疏通状态,沿河的。滨河绿地也正在建设中。从整体来看,该片区水系以护城河水环为纽带,形成了丰富且具有特色的水系空间。水系空间的强化和景观特色的塑造,,是该片区整体风貌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构也是该片区格局的结构性框架。2.3用地状况府城镇东华路南片区规划的基本用地构成包括了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非建设用地(E)等。2.4道路交通现状该片区的道路交通现状体现惠民古城的历史发展特征,表现在路网格局、道路宽度和断面形式等方面,路网兼顾车行和步行交通的需求。目前,该片区的路网以南北体育路、体育北路和尚贤路和贯穿东西的工人路为主干路,并通过支路和巷道为各个街坊提供车辆通道。路网中的主次干路与古城区周边的城市道路连接。该片区缺乏停车场,机动车随意停放。2.5居住现状用地面积36.13公顷,占总用地75%。该片区的居住建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由开发商建造的多层商品房,这只是很少的一部份,该片区内只有两处。二是县各个行政单位的宿舍区,宿舍区有多层住宅和低层住宅两种,一般紧邻各自的单位,也有分布较远的宿舍区;三是大量的村民自建的民房建筑,主要以一层为主,局部两层,民房建筑一般建筑质量都较差。2.6公共设施现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0.61公顷,占总用地的22.41%。(1)行政办公设施中行政办公用地0.30公顷,占总用地的0.6%。现状行政办公设施主要集中在该片区的北部。(2)商业服务设施商业金融用地5.29公顷,占总用地的11%.该片区的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面向本地居民,主要位于片区四周的沿街部位,护城河的两边是不同类型的商业街。靠近古民居的是传统商业街,在其北面是菜市场。在河的另一边是商贸城,有现代步行商业街。该地区同样是该片区的文化娱乐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用地为4.5公顷,占总用地的9.3%。主要是面向本地居民的凤阳县体育馆、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该片区有两块教育用地,其中凤阳工小用地较为拥挤,幼儿园选址较为偏僻,不利于学龄前儿童就学。(4)医疗卫生设施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0.04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0.01%。主要是面向本地居民的医疗卫生用地。医疗设施非常少,只有图片中的一个社区卫生站,以及布局图中的两个药店和一个私人诊所。2.7绿地现状该片区的绿化用地面积比较少,包括水域的面积所占比例才0.39%。该片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和滨河绿地两类。包括体育广场的公共绿地和护城河旁的滨河绿带,这些绿地具有一定的游憩功能惠民县古城区内具有密实的空间肌理,因此绿地所占比例很低,现有的居住用地内基本上没有绿化活动场地。2.8历史文化风貌现状该片区的历史文化风貌主要体现在整体格局、街巷空间、水系空间、传统建筑等四个方面。现状路网使该片区空间保留了传统格局的整体骨架。但是还是比较凌乱。不够规整。该片区的主干路和次干路都是以车行交通为主的道路,道路较窄,沿街商业较多,是片区内主要的交通、生活性混合道路。留完好的护城河水是该片区格局的结构性骨架,展现了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该片区有一些古民,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一些传统建筑居,以及护城河旁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栏杆。第三部分规划目标与功能布局3.1功能定位把握城市发展的机遇、在古城的更新和保护之间形成协同关系,确定该片区的功能定位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元素。依托凤阳县府城镇所富有的地方特色,营造富有现代气息和凤阳地方特色的居住区。打造生态宜居型的居住片区。3.2规划目标和原则1、整体发展的原则:加强片区与周边的整体关系,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发挥片区综合功能。2、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土地,体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4、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合理优化土地及建立规划控制手段,营造适合于21世纪生活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新型居住区。5、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兼顾不同发展阶段,保证发展与实施的分阶段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使规划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规划县城将形成“一轴、三核、一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个景观轴;凤阳特色文化广场核心,文化核心,体育核心;一个护城河带;多个居住组团。“一轴”:指贯穿本片区由公共绿地、公共配套等功能共同构成的“活力水轴”。通过这条水轴构建起本片区的规划骨架,片区内的公共空间、景观节点都将围绕这个骨架布置,从而形成珠链式的空间结构体系,体现出本方案“珠链生辉”的规划主题。“一核”:指本片区西端的体育中心。本片区西部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承接来凤阳新区中心的经济辐射,形成功能衔接。“多组团”:指综合服务片区的商业服务组团和居住片区的居住组团。居住区呈组团式的布局,公共配套设施达到最合理的服务半径,从而创造凤阳县具标志意义的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居住片区。第四部分土地使用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的目标是确保惠民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以及满足古城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对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区位要求。4.1用地调整和布局1、居住用地用地面积24.64公顷,占总用地51.15%。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6.5公顷,占总用地的13.49%。其中行政办公用地0.34公顷、文化设施用地1.00公顷、体育用地4.22公顷、医疗卫生用地0.21公顷,教育科研用地0.74公顷。3、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0.94公顷,占总用地的1.95%。4、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区内的绿地以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形成绿地系统。绿地与广场用地3.22公顷,占总用地的6.68%。规划广场2处,社会停车场1处。5、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7.72公顷,占总用地的16.03%。4.2用地规模第五部分道路交通系统规划5.1道路结构5.1.1交通组织东西向交通:体育北路作为园区主干道,与体育东路一起承担规划区范围内东西向交通。南北向交通:工人路为园区内南北向主干道,与尚贤南路、尚贤北路、体育路一起承担规划区范围内南北向交通。5.1.2禁止开口路段规划在道路交叉口附近禁止建设基地开设出入口,避免出入车辆及行人影响路口交通。沿主干道从路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向路段内70米沿线不准开设出入口;沿次干道从路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向路段内30米沿线不准开设出入口;距桥梁、隧道的起坡线距离不宜小于50米内不准开出入口。每个地块设置2-4处车辆出入口,如需要设置四处以上车辆出入口时,由规划部门作个案处理。5.1.3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和停车视距规划道路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主干道与主干道相交为20-25米,城市次干道与主干道相交时为15-20米,城市支路与城市主干道相交为12-15米。道路交叉口停车视距长度为主干道与次干道70-50米,次干道与次干道为50-40米,次干道与支路40-30米,支路与支路大于或等于30米。序号道路名称类别走向长度(千米)红线宽度(米)绿线宽度(米)标准横断面备注1禁垣南路主干道南北向0.6726.0029.001.5+5.0+16.0+5.0+1.52东华路主干道东西向0.7126.0029.001.5+5.0+16.0+5.0+1.53府北街次干道南北向0.6620.0020.000.0+3.0+14.0+3.0+0.04府西街次干道东西向0.7820.0020.000.0+3.0+14.0+3.0+0.05体育路支路东西向0.479.009.000.0+1.5+6.0+1.5+0.06工人路支路南北向0.679.009.000.0+1.5+6.0+1.5+0.07尚贤路支路南北向0.669.009.000.0+1.5+6.0+1.5+0.0总计=SUM(ABOVE)\#"0.00"4.62规划道路一览表第六部分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本片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以《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及上层次各专项规划为指导依据,结合居住人口规模的设施配置要求予以落实,如幼儿园、小学、文化活动中心等,皆已分解到各地块控制要素中。第七部分地块控制7.1地块划分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基本地块划分以保持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并有利于下层次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出让为原则。本片区以区内几条主要道路和用地性质为界,共划分为5个街坊。7.2控制指标7.2.1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7.2.2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交通出入口方位、配建车位及公共配套设施。7.2.3指导性指标包括居住户数、居住人口、建筑形式与体量及风格要求,其他环境要求等。第八部分绿化景观体系8.1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源优势,结合现状水系和现状场地因素,形成了滨水生态公园以及体育公园;通过景观水系的局部放大处理形成各种尺度的社区绿地。8.2景观体系8.2.1活力水轴水是贯穿本次规划的灵魂,通过改造现状水系,形成一条活力水轴。水轴组合的内容丰富,包括了生态湿地、天然河道、人工水池等各种形态,并使水系渗透进入道路绿带、文体中心和商业中心。通过增强与护城河景观带的联系,营造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空间。8.2.2天际线通过建筑高度控制、引导城市集中开发,强化城市中心的空间形态,创造生动活泼的天际线。通过自东向西、高低相间的建筑高度引导,在山间画出一道高低起伏的美丽弧线。第九部分城市设计要求9.1城市设计原则从区域整体环境考虑,在建筑、空间与环境方面综合设计,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实体环境。把握整体环境特征,突出新区的资源优势。加强景观界面的设计,包括对各圈层建筑界面的精心处理和进行多层次的绿化布局。9.2城市设计目的和作用(1)以可操作性为出发点,紧扣建设和规划现状,探索城市新区城市设计的控制手段及控制要素。(2)通过分析研究,找出重点控制的地区,提供可操作的办法,达到政府有限、适度的投资带动整个新区面貌形成的目的。9.3城市设计要求(1)空间结构和视觉效果是影响城市意向的重要方面。城市设计应重点分析公共开敞空间的分布形态以及尺度、节奏、层次、韵律、天际线等的视觉要素和标高、朝向、间距、建筑后退线等的技术要素。(2)护城河两侧用地应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和形态,强化绿色空间和山水城市的意象。(3)无论在水域边或是建筑群内,均应适当设有开敞通透空间使视线得以延伸,以增加进入该区域的空间感知度。(4)新建居住区应设计休闲活动场地,创造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5)新区内开发的建筑群应尽可能提供不同类型的组合,以求人工建筑环境的丰富。第十部分给水工程规划10.1现状主要存在问题(1)供水管网建设滞后,满足不了用水量日益增长的要求。(2)现有管道稀少,且多为枝状,供水安全性差,保证率低。10.2规划依据(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3)《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0.3规划原则 (1)供水管网形成环状,以确保供水的安全可靠性。(2)供水管网一般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10.4用水量预测(1)依据《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及广东省其它城市用水量资料,结合《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2)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为6.88万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取1.40。(3)消防用水量,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按两次计算,一次消防用水量为45升/秒。10.5给水系统规划沿规划区道路布置DN200-DN1300的给水管,给水管道连成环状以提高供水安全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共用一个给水系统,最不利点水压应满足0.28兆帕,消防采用低压供水,消防时管网最不利点应满足0.1兆帕以上的要求。给水管网按最高日最大时流量计算管径,按最高日最大时流量、消防用水量和事故水量(设计水量的70%)的总用水量来校核管径。第十一部分污水工程规划11.1现状规划区现状管网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雨污水就近排入现状河涌,最终排入水体。11.2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雨污水合流,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对水体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较大。11.3规划依据(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3)《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1.4规划原则(1)规划区采用雨污水分流的排水制度。(2)从市政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本片区的规划要与周边市政系统相互协调和衔接。(3)污水管一般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11.5相关规划解读本次规划主要从污水处理厂方面来解读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1.6污水量预测(1)污水排放系数取0.85。(2)预测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24.20万立方米/日,总变化系数取Kz=1.37。11.7污水系统规划根据路面坡度和走向,沿规划区道路布置d300-d8000的污水管。规划区污水经规划污水管收集后,集中由污水处理厂处理。第十二部分雨水工程规划12.1现状规划区内少数几条主干道上敷设有雨水管渠。12.2存在问题(1)现状雨水管渠覆盖范围小,雨水管网不够完善。(2)某些区域由于地势较低,排洪不畅,暴雨时经常出现内涝。12.3规划依据(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3)《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2.4规划原则(1)新开发地块应规划建设好排水设施,使地块内雨水与城市雨水主干管有机相连,避免由于排水不畅造成地块内雨水积水。(2)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3)结合城市竖向规划布置雨水管渠。(4)雨水管一般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12.5相关规划解读本规划主要从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泵站两方面来解读相关规划。相关规划有《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2.6雨水规划标准暴雨强度公式为:2545.08(1+0.502lgP)q=————————————(L/s·ha)(t+7.41)0.703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t=t1+mt2;t—降雨历时(min);t1—地面径流时间(min),取10min;m—延缓系数,暗管m=2;P—设计暴雨重现期,规划区取1年。雨水流量公式:Q=ψ·F·qψ—综合径流系数,规划区除大片绿地采用0.15外,其余取0.65;F—汇水面积(ha)。12.7雨水系统规划依据地形及道路坡度,沿规划区道路布置d400~d800的雨水管道及A1.8X1.6~A2.4X1.8的雨水暗渠,雨水经管渠收集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第十三部分防洪及排涝工程规划13.1现状水系规划区内主要为护城河。13.2防洪及排涝标准城区治涝标准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不成灾。13.3防洪措施对规划区内现有河涌、渠道进行整治、清淤和堤围加固。第十四部分电力工程规划14.1存在的问题(1)片区内中、低压线路多为架空敷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10千伏及以下电网网络结构及供电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14.2规划依据(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2)《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Q/GDW156-2006)(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4)《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4.3规划原则(1)中压系统采用环网供电方式,以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2)采用中压深入负荷中心的供电方式,合理利用能源,节省能源。(3)变电站设置应满足安全、经济的要求。14.4上层次规划解读本规划主要从高压变电站、高压线走廊二个方面来解读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为《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4.5负荷预测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用电指标,确定本规划的14.6规划方案(1)10千伏系统采用环网供电,平时开环运行,每回可供电力负荷为3000~5000千瓦。(2)规划电力电缆沟截面为1.2米×1.2米和1.0米×1.0米。电力电缆沟一般在道路东、南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布置。(3)照明光源采用高压钠灯,灯具采用喷塑钢杆,照明干线截面一般采用25平方毫米穿Φ50塑料管埋地敷设,过路处穿Φ70镀锌水煤气管埋地敷设。(4)照明灯具的控制方式采用“遥控、遥测、遥信”的三遥控制方式。第十五部分通信工程规划15.1现状片区内现状通信设施落后,线路敷设比较凌乱,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和城市景观。15.2规划依据(1)《通信管道与通信工程设计规范》(GB507373-2006)(2)《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5.3规划原则(1)将通信工程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使其协调发展。(2)建立满足各类通信网需求的完善的、适度超前的通信管道系统,使各种通信线路在地下敷设畅通无阻。15.4上层次规划解读本规划主要从电话容量、邮政规划二个方面来解读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为《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5.5邮政规划在片区内规划1座邮政所,均采用附设式,每座预留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5.6电信规划在片区内规划1座电信模块局,均采用附设式,每座预留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片区内的市话业务由片区外的现状交换局提供。15.7通信线路规划(1)本片区发展的市话线路、有线电视线路及其它各类通信线路全部采用管道敷设方式。(2)通信管道采用Φ114PVC塑料管,管孔数为6~12孔,管道一般敷设在道路西、北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第十六部分燃气工程规划16.1现状规划区内目前现状建筑较少,燃气气源目前仍为液化石油气,供应方式为瓶装液化石油气。16.2规划依据(1)《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2)《燃气规划设计手册》(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4)《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6.3规划原则(1)与城市上层次规划相协调一致的原则。(2)在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发展管道燃气,逐步减少瓶装气供应的原则。16.4上层次规划解读本规划主要从燃气气源和燃气场站两个方面解读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为《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6.5气源规划依据《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在近期过渡期内燃气气源采用液化石油气,远期燃气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16.6燃气用气量规划(1)天然气热力参数热值:液相49.47兆焦/公斤气相39.67兆焦/立方米密度:液相456.5公斤/立方米气相0.802公斤/立方米(2)居民人均耗热定额:2700兆焦/人·年(3)居民及公建用气高峰系数:K月=1.33K日=1.17K时=2.7316.7燃气输配系统规划16.7.1输配系统压力级制规划区燃气管网为中压(A)一级系统,主干管压力为0.2~0.3兆帕。16.7.2管网规划规划区内中压燃气管均直埋敷设,一般在道路西、北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尽量成环状布置。规划区内中压燃气管管径为DN100~DN300。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间距应严格按《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执行。16.7.3管材与防腐高压燃气管道选用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A级钢管》GB/T9711.1(L175级钢管除外)、《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B级钢管》GB/T9711.2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的规定。DN250及以上的中压管采用直缝电阻焊钢管(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无缝钢管或螺旋焊缝钢管等,同时采用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管道;DN250以下中压管采用聚乙烯塑料燃气专用PE管。16.7.4供气方式居民供气方式为楼栋调压计量后低压进户使用;商业用户根据用户需求,采用中—中压或中—低压调压计量后进户使用。第十七部分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结合本区域的工程习惯和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并与道路交通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等专业相协调。17.1工程管线平面综合(1)给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绿化带)下。(2)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西侧或北侧的(非)机动车道下。(3)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东侧或南侧的(非)机动车道下。(4)电力管道:布置于道路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绿化带)下。(5)通信管道:布置于西侧或北侧人行道(绿化带)下。(6)燃气管道:布置于道路西侧或北侧的人行道(绿化带)下。(7)各类市政管线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其排列次序如下:东(南)侧——电力、给水、雨水;西(北)侧——通信、燃气、污水。(8)以上各类工程管位原则上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规定,同时也应考虑普遍适用及长期的工程习惯。(9)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净距,宜符下合表的规定:管线名称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管电力电信电缆电缆低压中压高压排水管1.51.51.01.22.00.51.0燃气管低压0.510.51.0中压11.51.01.0高压1.521.51.5电力电缆0.50.50.511.5--0.5电信电缆110.511.50.5--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17.2工程管线竖向综合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垂直净距,宜符合下表的规定: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m)管线名称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管电力通信通信电缆电缆管道给水管0.15排水管0.40.15燃气管0.150.150.15热力管0.150.150.15电力电缆0.150.50.50.5电信电缆0.20.50.50.50.250.25电信管道0.10.150.150.50.250.25明沟沟底0.50.50.50.50.50.5涵洞基底0.150.150.150.50.20.25铁路轨底1.01.21.01.01.01.017.3处理原则(1)工程管线交叉时,自地表面向下排列的顺序为:电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特殊情况给水管下穿排水管时,给水管需做特殊保护。(2)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3)小管线避让大管线。(4)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5)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第十八部分环卫设施规划18.1现状规划区内目前基本为居住,仅在内有少量自行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和一个公厕。环卫基础设施较为缺乏,生活垃圾没有分类收集,混合收集存在诸多弊端,既不利于无害化处理,也不利于资源回用。18.2规划依据(1)《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2)《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3)《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8.3规划原则(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与其他规划相协调的原则。(2)注重环境保护,确保环卫设施布局对环境影响综合效应最小的原则。18.4上层次规划解读本规划主要从环卫设施场站方面解读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为《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8.5垃圾量预测规划区主要以居住和公共设施(包括商业)为主,所产生的垃圾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与人口有密切的关系,本次规划采用人均指标法预测规划区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公式: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人口×人均垃圾日产生量。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居民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参照《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本次规划采用1.2公斤/日作为人均垃圾产生量。18.6垃圾收运规划垃圾进行定时、定点的收集方式,推广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配置环保垃圾运输车进行垃圾的收运工作,垃圾在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后,统一运往肇庆垃圾处理场进行最终处理。18.7环卫设施规划18.7.1基层环境卫生机构规划区内基层环境卫生机构原则上按照每5万人设置1处的标准进行配置。每处占地面积310~47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240平方米,可与其他环卫设施合建。18.7.2环卫工人作息室环卫工人作息室供工人休息、更衣、和停放小型车辆、工具等使用。原则上按0.8~1.2万人1座的设置标准。每处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宜与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设置在一起。18.7.3垃圾中转站依据《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在规划区内设置一座大型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1.3公顷,日转运量为450吨/天。规划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朝着密闭化、机械化、压缩化、集装化的方向发展,采用半挂式集装箱为核心环卫设备,建设压缩式转运站,共同构架高效环保的现代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18.7.4公共厕所规划区共设置2座公共厕所。公共厕所宜发展附建式,附建式公共厕所宜设在建筑物底层,应有单独出入口及管理室。独立式公共厕所每座占地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每处建筑面积为40~80平方米,与相邻建筑物距离一般不应小于5.0米,周围设置不小于3.0米的绿化带。18.7.5废物箱规划区废物箱的设置应符合《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的规定,应当美观、卫生、耐用,设置间距为商业大街50-100米;交通干道100-200米;一般道路200-400米。对环境优美,景观设计要求高的公园等区域,废物箱的选用与设置应结合景观设计,做到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视觉美观。第十九部分综合防灾规划19.1消防工程规划19.1.1现状规划区内目前没有设置消防站,仅在主要道路上设有少量消火栓。市政消防基础设施较为薄弱。19.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规划法》(1998年)(2)《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要点》(公消[1998]164号)(3)《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4)《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9.1.3规划原则(1)规划区内普通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接到报警后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责任区边缘为原则确定。(2)消防站均衡布置、重点防护原则。(3)消防站布局以出行方便、影响最小原则。19.1.4指导思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19.1.5上层次规划解读本规划主要从消防站方面解读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有《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