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_第1页
5.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_第2页
5.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_第3页
5.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_第4页
5.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人民调解制度第一节人民调解的概念与性质第二节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演变第三节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第四节人民调解的实践模式第五节人民调解协议第六节人民调解的新发展第七节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化解方式的衔接本章导语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和掌握人民调解的概念与性质、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演变、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人民调解的实践模式。本章教学重难点:人民调解的新发展、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化解方式的衔接。第一节人民调解的概念与性质一、人民调解的概念根据《人民调解法》第2条规定,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人民调解的特征:1.人民调解的主持者是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民调解委员会2.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3.人民调解的客体是发生在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间纠纷4.人民调解的方法是教育、疏导5.人民调解解决纠纷的方式是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6.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第一节人民调解的概念与性质二、人民调解的性质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行政调解等调解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的法律特征,如都需要由中立的第三方主持,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均不得违反自愿和合法的原则等。但人民调解属于民间调解,是一种化解民间矛盾、消除民间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其具有民间性、群众性、自治性的特征,这是它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最显著的区别。人民调解的性质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群众性2.民间性3.自治性4.准司法性第二节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演变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形成过程●目前学界认为人民调解制度产生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其经历了萌芽、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曲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人民调解制度得到了《宪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确认。●2002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9号),规定了“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得以明确。第二节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演变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形成过程●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创设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2010年通过的《人民调解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调解制度,为人民调解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撑。●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畅通“诉调对接”渠道,提高调解的效率,提升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水平,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国家机关陆续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法律体系,在解决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节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演变二、制定《人民调解法》的意义第一,提升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位阶。第二,坚持和巩固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第三,为人民调解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空间。第四,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确立了司法确认制度。第三节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一、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置与形式根据《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置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乡镇、街道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4.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第三节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方式《人民调解法》第8条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和产生作了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3至9人组成,设主任1人,必要时可设副主任若干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由辖区内设立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本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司法助理员和在本乡镇、街道辖区内居住的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志愿人员组成。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一般应当由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担任;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一般应当由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任命。第三节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三、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是具体进行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人民调解法》第13条规定:“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由此,人民调解员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根据《人民调解法》第14条规定,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下列条件:(1)公道正派;(2)热心人民调解工作;(3)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4)属成年公民。第四节人民调解的实践模式根据各地经验的介绍,可以将目前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类:一、“大调解”模式所谓“大调解”工作模式指的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部门业务指导、调解委员会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纠纷化解模式。二、“社会化”工作模式所谓“社会化”工作模式指的是,利用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政府作为行政管理部门,采取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积极扶持、资助人民调解工作,进而形成的良好、规范、有序的社会自律机制。如上海的“李琴工作室”、“杨伯寿人民调解工作室”、深圳市“福田模式”等。第四节人民调解的实践模式三、“社会法官”工作模式“社会法官工作模式”,是由河南省高院在全省建立“社会法庭”,通过选任“社会法官”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尝试,其目的在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纠纷的解决。社会法官”模式旨在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对人民调解制度的探索和完善,是在人民调解制度体系下对多元化解纠纷探索解决新途径的一次尝试,是法院的一项创新性的实验。四、“专门性”人民调解模式“专门性”调解模式是指针对某类纠纷成立专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加以解决的人民调解模式。“专门性”人民调解模式在解决纠纷时更具有针对性,这些调解机构因为吸收了相对专业的调解人员而使得纠纷的调处更具高效性,能够方便当事人快速、便捷的解决矛盾纠纷。例如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北京“小小鸟”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解决物业纠纷的北京朝阳区“社区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第五节人民调解协议一、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目前,我国关于人民调解法律效力主要有以下一些规定:第一,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合同性质。第二,具有债权债务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经公证后具有强制执行力。第三,经司法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二、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2010年《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2012年修改的新《民事诉讼法》和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之前颁布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文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将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规定于民事诉讼特别程序之中。第六节人民调解的新发展一、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的兴起根据《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14】109号)指出,“开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发展,是人民调解制度的丰富、完善。二、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发展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从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加强人民调解员的管理、加强人民调解员工作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第七节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化解方式的衔接一、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衔接一是通过在基层人民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